![]()
内容推荐 张中行的文字本色质朴,上及远古,近逮自我,一觞一咏之中,有着智者趣味的流溢,传达一种闲散而温暖的情致,百读不厌。 本书精选张中行经典散文五十余篇,包括忆旧怀人、人生哲思、日常状物等。既有拾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大校园生活的名篇《红楼点滴》,也有写人物的“负暄体”系列《辜鸿铭》《熊十力》《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季羡林》《启功》等,还有言理杂感《生命》《机遇》《信仰》《贫富》《聚散》《顺逆》《身后》等,以及摹物缘情之作《城》《桥》《案头清供》等。全书配二十余幅照片,包括作者不同时期个人和家庭旧照、手迹等,让读者全面了解这位学术功底深厚、人文知识广博的文化杂家风采。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省香河县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先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负喧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横议集》《说书集》《说梦草》《散简集存》等。 目录 导读 红楼点滴一 红楼点滴二 红楼点滴三 北大图书馆 辜鸿铭 章太炎 黄晦闻 马幼渔 熊十力 胡博士 刘半农 俞平伯 朱自清 叶圣陶 吕叔湘 温源宁 季羡林 启功 刘佛谛 张守义 王门汲碎 银闸人物 汪大娘 凌大嫂 怀疑与信仰 天道与人生 安于不知天 月是异邦明 关于读书明理 红学献疑 临渊而不羡鱼 德·理·力 知惭愧 生命 机遇 信仰 贫富 聚散 顺逆 身后 清风明月 蓬山远近 梦的杂想 神异拾零 彗星 才女·小说·实境 无题 剥啄声 但目送芳尘去 犊车驴背 城 桥 户外的树 案头清供 旧燕 螳螂 蟋蟀 序言 出版缘起 中国现代文学开启自一 百多年前的一场文学革命。 从此,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普通大众可以接受、可以 欣赏、可以从中得到思想启 蒙和艺术享受的新文学,就 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涌现出 一篇又一篇、一部又一部影 响当时、传之久远的经典作 品。自“五四”新文学以来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 ,散文无疑是耀人眼目的明 星。 散文既能直抒胸臆,又 能描摹万物,因此被视为自 由多样的文体;散文语言贴 近日常,最易触动人们的情 感,可以直接地陶冶人们的 心灵。这也是经典散文被誉 为美文、拥有广泛读者、历 经岁月更迭仍让人捧读的原 因。百余年来的中国现当代 散文创作云蒸霞蔚,已莽莽 如浩瀚的文学森林,人们若 贸然闯入这片森林之中,时 有乱花迷眼、茫然难辨之困 扰。为了让广大喜爱散文的 读者能够更迅捷地读到中国 现当代散文的经典性作品, 我们精心编选了这套“中国 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 。本丛书编选过程中,我们 邀请了文学界的专家学者组 成编委会,在认真商讨的基 础上,汇集、编选了20世纪 以来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 名家、名作。目的就是方便 广大读者感受散文经典的艺 术魅力,有利于集中欣赏、 比较阅读、收藏,以及进行 相关研究。 在研究、讨论过程中, 编委会形成了经典性的编选 宗旨。卷帙浩繁的现当代散 文作品中,以经典作家、经 典作品的筛选为编选原则, 是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的需 要,也是为百余年散文创作 所做的某种回顾和总结。我 们深知,任何一部文学经典 都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任由 某个权威命名而成,文学经 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经受 了社会和读者等各个方面的 考验,自然形成的。这个淘 洗和考验的过程就是一部文 学作品被经典化的过程。经 典,是经典化过程的结晶。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 学的前身,当代文学是活在 我们身边的文学,这是一件 非常有趣的事,因为这样一 来,我们也许就能亲眼看到 一部文学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又是如何引起社会的热议 、得到不断深入阐释的,我 们对一部当代散文的喜爱, 往往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 地得以强化。经典便是在这 样不断被阅读、被热议、被 阐释的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广 泛肯定从而成为大家公认的 经典。当我们要编选一套现 当代散文经典的丛书时,就 应该考虑到当代文学的这一 特点,要意识到当代文学的 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它 仍处在不断丰富和不断成熟 的经典化过程之中。这就确 定了我们的基本编辑思路, 即我们自觉地将“中国现当 代名家散文典藏”的编选和 出版,视为参与到现当代散 文的经典化过程的一次积极 行动。经典化,为我们的编 选打通了一条通往经典性的 最佳通道。我们从经典化的 角度来审视现当代散文,就 要更强调发展和辩证的眼光 ,更需要发现和辨析那些正 在茁壮生长中的新现象和新 作品;这也提醒我们,在经 典标准的确认上不能墨守成 规。我们既要关注作为文学 史的经典,同时又要更看重 历经岁月变幻始终在广大读 者中拥有良好口碑的作品。 我们认为,读者是经典化过 程中不可忽视的参与者,因 此也希望这次“中国现当代 名家散文典藏”的编选和出 版,能够为广大读者参与到 现当代散文经典化进程中来 提供一次良好的机会。 经典化的编选思路,自 然决定了这套丛书有另一特 征:开放性。中国现当代文 学作为活在我们身边的文学 ,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具有 旺盛生命力的,仍在茁壮生 长的文学。回望过去的一百 余年,现当代散文已经产生 了不少的经典性作品;凝视 当下的现实,仍有许多正行 走在经典化道路上的优秀作 品;放眼未来,我们相信, 将会有更多的经典脱颖而出 。我们这套散文典藏丛书不 光要“回望”,而且还要有“ 凝视”和“放眼”,也就是说 ,我们不光要推出已有定论 的经典性作品,而且还要把 那些正行走在经典化道路上 的,以及刚刚萌芽即将脱颖 而出的优秀作品也纳入丛书 的视野,因此我们必须采取 开放性的编选方针。我们不 是一次性地编选数十本书就 宣布大功告成了,我们还要 在此基础上继续延伸下去, 把在经典化进程中逐渐成熟 了的作家和作品吸纳进来, 作为系列丛书、长期工作、 “长河”计划而接连不断地出 版下去。 本丛书编辑过程中,坚 持优中选优原则,同时也充 分尊重作家意愿和相关版权 要求。在编辑“中国现当代 名家散文典藏”过程中,由 于版权限制等因素,使得一 些名家名作还没有如期纳入 丛书当中,我们也将努力创 造条件,争取将更多的优秀 散文佳作奉献给读者,以呈 现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的整 体成就和总体风貌。 感谢广大作家的支持, 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 藏”编辑委员会 导语 张中行是我国国学大师,人称“杂家”。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多本。《张中行散文》为张中行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有《辜鸿铭》、《章太炎》、《熊十力》、《刘半农》等佳作。这些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行文流畅,文笔精妙,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水平与艺术素养。读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精彩页 红楼点滴一 民国年间,北京大学有三个院:一院是文学院,即有名的红楼,在紫禁城神武门(北门)以东汉花园(沙滩的东部)。二院是理学院,在景山之东马神庙(后改名景山东街)路北,这是北京大学的老居址,京师大学堂所在地。三院是法学院(后期移一院),在一院之南北河沿路西。红楼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四层的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一个横长条。民国初年建造时候,是想用作宿舍的,建成之后用作文科教室。文科,而且是教室,于是许多与文有关的知名人士就不能不到这里来进进出出。其中最为大家所称道的当然是蔡元培校长,其余如刘师培、陈独秀、辜鸿铭、胡适等,就几乎数不清了。人多,活动多,值得说说的自然就随着多起来。为了把乱丝理出个头绪,要分类。其中的一类是课堂的随随便便。 一般人谈起北京大学就想到蔡元培校长,谈起蔡元培校长就想到他开创的风气——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这风气表现在各个方面,或者说无孔不入,这孔自然不能不包括课堂。课堂,由宗周的国子学到清末的三味书屋,规矩都是严格的。北京大学的课堂却不然,虽然规定并不这样说,事实上总是可以随随便便。这说得鲜明一些是:不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每课必到,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 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这出于几方面的因缘和合。北京大学不乏名教授,所讲虽然未必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是名声在外。这是一方面。有些年轻人在沙滩一带流浪,没有上学而同样愿意求学,还有些人,上了学而学校是不入流的,也愿意买硬席票而坐软席车,于是都踊跃地来旁听。这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北京大学课堂的惯例: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且说我刚入学的时候,首先感到奇怪的是同学间的隔膜。同坐一堂,摩肩碰肘,却很少交谈,甚至相视而笑的情况也很少。这由心理方面说恐怕是,都自以为有一套,因而目中无人。但这就给旁听者创造了大方便,因为都漠不相关,所以非本班的人进来入座,就不会有人看,更不会有人盘查。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期,上课常常在一起,比如说十几个人,其中哪些是选课的,哪些是旁听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这模模糊糊,有时必须水落石出,就会近于笑谈。比如刘半农先生开“古声律学”的课,每次上课有十几个人,到期考才知道选课的只有我一个人。还有一次,听说是法文课,上课的每次有五六个人,到期考却没有一个人参加。教师当然很恼火,问管注册的,原来是只一个人选,后来退了,管注册的人忘记注销,所以便宜了旁听的。 再说应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据我所知,上课时间不上课,去逛大街或看电影的,像是很少。不上有种种原因或种种想法。比如有的课不值得听,如“党义”;有的课,上课所讲与讲义所写无大差别,可以不重复;有的课,内容不深,自己所知已经不少等等。这类不上课的人,上课时间多半在图书馆,目的是过屠门而大嚼。因为这样,所以常常不上课的人,也许是成绩比较好的;在教授一面,也就会有反常的反应,对于常上课的是亲近,对于不常上课的是敬畏。不常上课,有旷课的处罚问题,学校规定,旷课一半以上不能参加期考,不考不能得学分,学分不够不能毕业。怎么办?办法是求管点名(进课堂看座位号,空位面一次缺课)的盛先生擦去几次。学生不上课,钻图书馆,这情况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盛先生总是慨然应允。 这种课堂的随随便便,在校外曾引来不很客气的评论,比如,北京大学是把后门的门槛锯下来,加在前门的门槛上,就是一种。这评论的意思是,进门很难;但只要能进去,混混就可以毕业,因为后门没有门槛阻挡了。其实,至少就我亲身所体验,是进门以后,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说是空气,无声无臭,却很厉害。比如说,许多学问有大成就的人都是蓝布长衫,学生,即使很有钱,也不敢西装革履,因为一对照,更惭愧。其他学问大事就更不用说了。 时间不很长,我离开这个随随便便的环境。又不久,国土被侵占,学校迁往西南,同清华、南开合伙过日子去了。一晃过了十年光景,学校返回旧居,一切支离破碎。我有时想到红楼的昔日,旧的风气还会有一些吗?记得是一九四九年四月,老友曹君来串门,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灯片,很有意思,他听了几次,下次是最后一次,讲杂建筑,应该去听听。到时候,我们去了。讲的是花园、桥、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园,小巧曲折,很美。两小时,讲完了,梁先生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听课的有近二十人,没有一个人答话。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讲台下作一个大揖。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我走出来,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