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猎潜序幕
1.巨舰大炮主义的终结
第一次大战结束后,英法美俄等战胜国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德国倾家荡产,巨额战争赔偿使德国的经济崩溃了。
德国经常出现人们争抢物资的场面,无数衣衫破旧的德国人在排队领取政府提供的救济食物。德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从前的敌人仍不肯放过德国。
就在德国人抱怨还不起战争赔款时,美国大资本家们给德国发放贷款,用于重建德国,德国经济开始复兴。巨额的贷款有些被当成军费而挪用到战舰的制造方面。
德国人无法躲避战舰的诱惑。他们采用新的焊接技术代替铆接技术,能够绕过《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的海军设计师使每艘战舰的重量减轻500吨,减下来的重量安装火炮或者加厚装甲。1929年,德国开始建造万吨级以下的战列舰,即袖珍战舰。
就这样,“德意志”号、“施佩伯爵”号和“舍尔将军”号战列舰相继服役,港口人头攒动,德国人长时间地欢呼着,发泄着自一战以来所有的不满。
德国建造的战舰体积只有巡洋舰大小,但它们的排水量却高达1.4万吨,远远超过《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数量。德国政府称它们只用于护航,但它们的航速却高达26节,航程近两万海里。
德国人称它们为装甲巡洋舰,英国人称它们为袖珍战舰,只有少数最高级别的英海军主力舰才能击毁这些袖珍战舰。由于受到《华盛顿条约》的限制,曾拥有70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英国舰只数量锐减,服役的只有12艘主力舰,还有5艘正在建造,英国海军从来没有脆弱到这种地步。
袖珍战舰激怒了法国人。马奇诺防线的修建,使得法国财政拮据,但仍然新建了两艘战列舰“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吨位是袖珍战舰的两倍,航速达30节,火力大大超过了德国战舰。德国挑起造舰竞赛,世界各海洋国家纷纷建造战列舰。
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的浪潮,殖民地经济逐渐萎缩,但国民的恐慌却迫使一艘艘新战舰下水。英国人下决心建造更多的战列舰,因为他们面对的敌人太多了。
1937年,英国有2艘战列舰正在建造之中。它们将装备380毫米厚的装甲。战舰上装的是350毫米的主炮,英国海军不能为建造400毫米的主炮再等一年了。
那段时期,德国造出了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英国建造了“乔治五世国王”号与之匹敌。
“俾斯麦”号主炮的口径为380毫米,“乔治五世国王”号仅为350毫米。英舰的火炮力量差,但准确率高,优于“俾斯麦”号。
20世纪30年代中期,欧洲成为帝国主义的大本营。在德国,希特勒执政后,以铁血政策统治着德国。希特勒说:“我不怕什么条约,我只关心实力。”他痴迷于建造战列舰,他认为战列舰是国家的象征,是控制海洋的利器。“嗨!希特勒!”德国人为新战舰而疯狂呐喊。希特勒在参加纳粹集会时,不停地抬起右臂,他的演讲经常被人群中爆发的欢呼声淹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希特勒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侵略欧洲10多个国家,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大陆。只有英国据守英吉利海峡天险,拼死进行抵抗。
希特勒曾想用空军迫降英国,又想派陆军渡海登陆英国,但均未达到目的,便寄希望于经济绞杀战,他派潜艇、飞机与水面战舰对英国大西洋运输线进行攻击。
英国本是资源贫乏的岛国,除煤炭不缺外,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如粮食、工业原料、石油与石油产品,均需依赖海外供应。海洋运输线的畅通,对于英国的生存和维持战争能力有重大的意义。
英国拥有约2100万吨的商船队,在当时世界商船总吨位中占31.8%。英国每天约有2500艘船只在海上航行。英国海运供应线总长度在8万海里以上,海上交通线不断将各种物资运送到不列颠诸岛。
在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德国一直想方设法破坏英国的海上运输线。
在大西洋战场上,德军对英作战主要以德国海军的基本兵力破坏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并以巡洋战的方式为主,即远离驻地的海区,采用大量互无联系的巡洋舰进行单独作战,袭击英国的运输船。
希特勒与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一样,是水面舰艇决胜论者,因此,希特勒对雷德尔关于和英国采取巡洋战的设想表示赞许。但是,雷德尔却没想到,希特勒竟迫不及待地要实现独霸全球的美梦,以至于他的海军正在蹒跚学步时,就急切地打响了大西洋战争。
此时,德国海军拥有的水面舰只少得可怜,战列舰(旧式)2艘、轻巡洋舰6艘、战列巡洋舰3艘、舰队驱逐舰22艘、重巡洋舰2艘、驱逐舰20艘。
而英国却拥有战列舰12艘、航空母舰8艘(舰载机500架)、驱逐舰64艘、重巡洋舰15艘、战列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49艘、舰队驱逐舰119艘、扫雷舰与岸防舰45艘。
显然,德国水面舰艇的兵力远远不是英国的对手。
由于德国的出海口不畅,为了避免水面舰只被英国海军堵在海口里面,雷德尔在交战前走了两步棋。
一是将战列巡洋舰“施佩伯爵”号与“德意志”号派到了大西洋上,伺机截杀英国与其盟国的护航运输队;二是做好了占领挪威的准备。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