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汽车产品材料数据管理方法与回收再利用关键技术/绿色制造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作者 黄海鸿//宋守许//张雷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产品快速更新的进程中,生产资料急剧消耗导致的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目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汽车生产量和保有量的日益增加,汽车工业已成为能源和资源消耗多、污染物排放严重的产业之一。因此,汽车的绿色制造至关重要。本书从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切入,重点阐述了汽车材料的环境影响及回收利用、基于环境影响的材料选择、汽车材料数据系统,并结合实例对汽车材料数据管理系统开发、超高压水射流汽车轮胎回收技术、基于超临界流体法的汽车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技术等进行了深入介绍。
本书可为相关行业研究人员及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黄海鸿,男,1980年2月出生,安徽安庆人,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至今在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电液装备能效辨识与高效设计及运行优化、机电产品回收与再资源化工艺及装备等。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等10多项国家级项目。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序三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汽车产品材料发展现状
1.2 汽车产品材料数据管理
1.3 汽车产品材料回收再利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汽车材料的环境影响及回收利用
2.1 汽车材料分类
2.1.1 按材料成分分类
2.1.2 按汽车关键零部件分类
2.2 汽车材料环境影响
2.3 汽车材料回收利用
2.3.1 汽车材料回收利用概况
2.3.2 汽车材料回收利用政策及标准
2.3.3 汽车产品RRR计算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环境影响的材料选择
3.1 材料选择
3.1.1 材料的适应性
3.1.2 传统设计的材料选择
3.1.3 基于环境影响的材料选取原则
3.1.4 材料选择的多因素分析
3.2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2.1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3.2.2 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3.2.3 评价结果数据分析
3.3 基于环境影响的材料选择过程
3.3.1 材料选择过程
3.3.2 效能因子与材料选择图
3.3.3 材料初选择
3.3.4 材料选择的多目标决策建模及求解
参考文献
第4章 汽车材料数据系统
4.1 通用汽车材料数据系统
4.1.1 国际材料数据系统
4.1.2 国际汽车拆解信息系统
4.1.3 中国汽车材料数据系统
4.1.4 代表性汽车厂商材料数据系统
4.2 汽车材料数据系统的数据类别
4.2.1 材料数据
4.2.2 产品数据
4.2.3 回收利用数据
4.2.4 环境负荷数据
4.3 汽车产品信息模型
4.3.1 建模方法
4.3.2 产品的结构层次
4.3.3 数据组织模型
4.4 汽车回收利用信息模型
4.4.1 建模方法
4.4.2 整车拆解流程
4.4.3 数据获取方法
4.5 关键零部件环境影响评价与材料选择
4.5.1 数据录入
4.5.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4.5.3 关键零部件的环境影响评价
4.5.4 关键零部件的材料选择
参考文献
第5章 汽车材料数据管理系统开发
5.1 材料数据管理系统模块及架构
5.1.1 开发需求
5.1.2 功能模块设计
5.1.3 软硬件架构设计
5.1.4 数据库设计
5.2 材料管理系统功能及应用
5.2.1 系统功能
5.2.2 系统应用及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超高压水射流汽车轮胎回收技术
6.1 废旧轮胎回收及粉碎技术
6.1.1 废旧轮胎回收技术
6.1.2 轮胎粉碎技术
6.1.3 水射流粉碎技术
6.2 超高压水射流轮胎破碎机理
6.2.1 应力仿真分析
6.2.2 化学结构变化
6.2.3 轮胎断裂扩展行为
6.2.4 不同工艺参数下轮胎破碎机理
6.2.5 化学键断裂分析及判据
6.3 超高压水射流轮胎粉碎胶粉检测技术
6.3.1 超高压水射流破碎胎面胶
6.3.2 核磁共振检测
6.3.3 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
6.3.4 胶粉粒度检测
6.3.5 扫描电镜检测
6.4 超高压水射流轮胎胶粉成形机制
6.4.1 韧性断裂特征及判据
6.4.2 材料的韧脆转变
6.4.3 超高压水射流作用下的胶粉成形机理
6.4.4 胶粉形成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超临界流体法的汽车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技术
7.1 汽车零部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
7.2 碳纤维复合材料回收技术
7.2.1 机械回收法
7.2.2 热解回收法
7.2.3 化学回收法
7.3 超临界流体法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降解回收技术
7.3.1 超临界流体法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
7.3.2 复合材料的回收机理及工艺
7.3.3 超临界水/醇混合流体对复合材料的降解
7.4 回收碳纤维再利用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再制造
7.4.1 回收碳纤维性能表征
7.4.2 回收碳纤维再利用技术
7.4.3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再制造
7.5 超临界流体法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7.5.1 目标与系统边界
7.5.2 回收过程清单分析
7.5.3 回收过程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序言
制造是改善人类生活质
量的重要途径,制造也创造
了人类灿烂的物质文明。
也许在远古时代,人类
从工具的制作中体会到生存
的不易,生命和生活似乎注
定就是要和劳作联系在一起
的。工具的制作大概真正开
启了人类的文明。但即便在
农业时代,古代先贤也认识
到在某些情况下要慎用工具
,如孟子言:“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 可是,我们没能记住
古训,直到20世纪后期我国
乱砍滥伐的现象比较突出。
到工业时代,制造所产
生的丰富物质使人们感受到
的更多是愉悦,似乎自然界
的一切都可以为人的目的服
务。恩格斯告诫过:我们统
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
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
自然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
,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
脑一起都是属于自然界,存
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
界的整个统治,仅是我们胜
于其他一切生物,能够认识
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已(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
中的作用》)。遗憾的是,
很长时期内我们并没有听从
恩格斯的告诫,却陶醉在“
人定胜天”的臆想中。
信息时代乃至即将进入
的数字智能时代,人们惊叹
欣喜,日益增长的自动化、
数字化以及智能化将人从本
是其生命动力的劳作中逐步
解放出来。可是蓦然回首,
倏地发现环境退化、气候变
化又大大降低了我们不得不
依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
力。
不得不承认,人类显然
是对地球生态破坏力最大的
物种。好在人类毕竟是理性
的物种,诚如海德格尔所言
:我们就是除了其他可能的
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够对存在
发问的存在者。人类存在的
本性是要考虑“去存在”,要
面向未来的存在。人类必须
对自己未来的存在方式、自
己依赖的存在环境发问!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
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
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
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
危害的发展。1991 年,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
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
会出版的《保护地球——可
持续生存战略》一书,将可
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超出
支持它的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
量。很容易看出,可持续发
展的理念之要在于环境保护
、人的生存和发展。
世界各国正逐步形成应
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绿
色低碳转型成为各国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
的压力尤甚。经过数十年来
的发展,2020年我国制造
业增加值突破26万亿元,约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6%,已
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
大国。但我国制造业资源消
耗大、污染排放量高的局面
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0年我国碳排放总量惊
人,约占全球总碳排放量
30%,已经接近排名第2~5
位的美国、印度、俄罗斯、
日本4个国家的总和。
工业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制造,而制造施加于自然之
上的压力似乎在接近临界点
。那么,为了可持续发展,
难道舍弃先进的制造?非也
!想想庄子笔下的圃畦丈人
,宁愿抱瓮舀水,也不愿意
使用桔槔那种杠杆装置来灌
溉。他曾教训子贡:“有机
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
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
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
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
所不载也。”(《庄子·外篇
·天地》)单纯守纯朴而弃
先进技术,显然不是当代人
应守之道。怀旧在现代世界
中没有存在价值,只能被当
作追逐幻境。
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先
进的制造,从而维系人类的
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制造之
道!绿色制造之理念如是。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
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世界各
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
经济体,都把发展绿色制造
作为赢得未来产业竞争的关
键领域,纷纷出台国家战略
和计划,强化实施手段。欧
盟的“未来十年能源绿色战
略”、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
计划2.0”、日本的“绿色发
展战略总体规划”、韩国的“
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印
度的“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
划”等,都将绿色制造列为
国家的发展战略,计划实施
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制造竞
争力。我国也高度重视绿色
制造,《中国制造2025》
中将绿色制造列为五大工程
之一。中国承诺在2030年
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
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将进
一步推动绿色制造科技创新
和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为了助力我国制造业绿
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我国
新一代绿色制造技术发展,
解决我国长久以来对绿色制
造科技创新成果及产业应用
总结、凝练和推广不足的问
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机
械工业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
院士和专家编写了“绿色制
造丛书”。我很荣幸为本丛
书作序,更乐意向广大读者
推荐这套丛书。编委会遴选
了国内从事绿色制造研究的
权威科研单位、学术带头人
及其团队参与编著工作。丛
书包含了作者们对绿色制造
前沿探索的思考与体会,以
及对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实践
与应用的经验总结,非常具
有前沿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值得一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