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烟雨西溪(杭大新村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原来在西溪路附近有那么一个地方:它临近贯通古运河的客货码头,它有芦花飘飞的小河穿过;它常伴着梅花的幽香;它记录了当代一批学术大师的足迹;它录下了先生们吟诗诵文的高亢之声和奋笔疾书、漏夜钻研的身影……这个地方叫“杭大新村”,是杭州大学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沃土。
目录
第一部分 缅怀
文化名人风采 /蒋遂
“先生趁空出门去了”——回忆我的导师陈立先生 /胡晓蕾
徐瑞云先生传 /赵彦达
师范——忆姜亮夫先生 /傅杰
忆恩师夏承焘先生 /蔡义江
杭大新村忆吾师 /陆坚
道古桥,沿山河,思绪绵绵忆师长 /顾志兴
光辉竹帛永流芳——怀念我的导师德梦铁教授 /徐志达
记任铭善先生 /王元化
怀念父亲任铭善 /任珠
魂牵梦萦的岁月情缘——回忆与父亲蒋炳贤在一起的日子 /蒋遵义
岁月不尽寄相思——怀念我的父母陈学恂、吕静 /陈敏
生命留痕——悼念父亲朱锡侯 /朱新地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追思太舅公徐规教授 /孙良好
体育教育事业的践行者——忆父亲张强邻 /张鹏程张鹏搏
怀念蒋祖怡先生 /蒋遂
哥哥走好!——记张定璋先生 /蒋遂
轻轻地,他走了——记吕荣山先生 /蒋遂
十二年风雨,忆父亲蒋礼鸿 /蒋遂郭敏莉
爸爸,我是多么想你! /陆伸
父亲叶作舟的非洲史研究 /叶婺宾
松风遗爱 /王湄若
悼念章曼丽女士 /金普森
忆胞兄王无琎 /王日玮
忆我的外公严德一先生 /张宏
《胡玉堂文集》序 /毛昭晰
我的妈妈李元忠 /焦又新
第二部分 记忆
老房子拾遗 /倪赛英
杭大新村的往事烟云 /任平
“搭伙”记事 /任平
搭伙记 /蒋遂
芳草萋萋 /蒋遂
杭大道古桥宿舍童年记事 /陈敏
杭大道古桥宿舍,我生活成长的家园 /孔丽娜
邻居印象 /毕伟
愿不仅仅是记忆 /洪迎
好医生,好邻居 /黄百铭
杭大新村,我魂牵梦绕的家 /盛逊
曾经,杭州大学办了一个小学 /陆伸
六十年轮回 /王川玲
杭大新村与秦道古的渊源 /蒋遂
道古桥拾零 /陈慧萱
父亲的小廊 /朱新地
最近的距离在远方——记童年小伙伴蒋绍心 /蒋遂
杭大新村忆旧——在姜亮夫先生门下当“学徒” /计伟强
从王驾吾先生朱批先父送我入伍诗说起 /周武军
杭大宿舍四幢的左邻右舍 /陆昭徽
摇篮——杭大幼儿园 /孔丽娜
杭大新村——那院、那屋、那人 /戚志坚
西溪河从这里流过——杭大新村轶事 /周黔生
杭大新村——我永远的留恋 /严兆南
人生若只如初见 /胡大苏
梦里云归何处寻 /胡大苏
杭大新村——我曾经的家 /陈瑞
杭大新村拾遗 /张延
在道古桥旧居的日子里 /金观源
我的杭大新村老师们 /邵作彦
道古眷念,往事悠悠——我的杭大新村回忆 /徐礼扬
父亲王锦光与杭大新村的情缘 /王岳洛
逝去的岁月,永远的情怀——三代人的杭大新村情缘 /管敏政
魂牵梦绕故居情——父亲与杭大新村 /倪集裘
往事悠悠——我的杭大新村记忆 /王燕
难忘的道古桥宿舍记忆 /杨芳莘
杭大新村老门牌 /蒋遂
第三部分 附录
这里曾大师云集如今的杭大新村何去何从 /吴朝香
杭大新村的今与昔 /包新旺
一位老教授的呼喊:救救历史建筑! /劳月
杭大河东宿舍忆旧事 /宋绍杭
后记
序言
这是传承文脉的幸事
我1952年毕业于杭州大
学前身——浙江师范学院教
育系,此后一直在杭州大学
(简称杭大)教学、工作,直
至退休。杭州大学良好的学
风、严谨的态度、对真理不
懈的追求,使我终身受益。
我曾经在杭大新村生活
了25年,杭大新村是浙江师
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教职
员工宿舍,住在杭大新村的
学者、专家几乎涵盖了杭大
所有的专业和学科。那些已
故的老先生绝大多数来自原
国立浙江大学、私立之江大
学,这两所大学曾经代表了
浙江省的最高学术水平,甚
至在国内外都占有一席之地
。老先生们在这片土地上辛
勤耕耘,留下了一篇又一篇
华章。改革开放后,杭大新
村又经扩建,吸纳了大量的
中青年学者。这些学者继承
了老先生们的治学理念,其
中走出了许多杰出的专家学
者,甚至科学院院士。不夸
张地说,杭大新村是杭大精
神传承的载体。
欣闻杭州大学的学子、
杭大新村的子女,正在集体
动笔回忆杭大新村的那些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觉得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通过他们的笔触,一段段鲜
活的历史,一桩桩妙趣横生
的故事,跃然纸上,使人感
怀,催人奋进。
因此,我乐于作序!
金锵
(杭州大学原副校长)
2018年8月
导语
浙江大学2018年度校史研究课题。获得浙江大学罗卫东副校长、档案馆马景娣馆长、浙江大学校史办张淑锵主任、校史研究者许高渝教授、浙江记协秘书长陈建华先生等大力支持。原杭州大学副校长金锵教授为本书作序。杭大新村是前浙江师范学院、前杭州大学教职员工宿舍。杭大新村的学者专家,几乎涵盖了杭大所有的专业和学科。尤其那些已故的老先生绝大多数来自原国立浙江大学、私立之江大学。这两所大学曾经代表了浙江省的最高学术水平,甚至在国内外占有一席之地。这些老先生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华章。改革开放后,杭大新村又经扩建,吸纳了大量的中青年学者。这些学者继承了老先生们的治学理念,从中不乏走出了许多杰出的专家学者,甚至科学院院士等等。不夸张地说,杭大新村是杭大精神传承的载体。本书为该群体的怀念文章,充满了对求是人文精神传统的满满深情。
后记
我自幼生活在杭大新村
,至今已整整一个甲子了。
那里的一草一木对于我来说
都是如此亲切,曾经工作生
活在那里的文化名人、专家
教授,我闭上眼就会展现在
脑海里。2018年3月6日,
杭州市及西湖区领导实地考
察杭大新村,指示要把杭大
新村改造提升为历史文化街
区。
本着对杭大新村的热爱
,我着意收集杭大新村的文
字资料、历史图片,同时鼓
励杭大新村的子女撰写回忆
文章,寻访当年在此生活过
的前辈和后人,动员和鼓励
他们重拾历史,回忆成文,
期望给未来的杭大新村历史
文化街区留下一份比较翔实
的历史记忆和史料。
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
许多朋友的热心支持。杭大
新村的子女中:著名语言学
家任铭善的公子、本书的编
委任平撰写了前言和回忆文
章;化学系教授戚文彬之女
戚志坚联系了生物系教授陈
士怡的侄女陈慧萱、数学系
资深讲师黄祥桥之女黄百铭
;书画家陆维钊先生的公子
陆昭徽、物理系副教授王惠
熹之女王川玲、教育系教授
陈学恂之女陈敏、中文系总
支书记孔成九之女孔丽娜、
历史系教授倪士毅之女倪赛
英、化学系教授金松寿的公
子金观源、历史系教授胡玉
堂之女胡大苏、中文系教授
蒋礼鸿之女盛逊等,都在短
时间内写成文章,回忆在杭
大新村度过的美好时光和人
生经历。甚至地理系教授毕
敖洪的儿媳陈瑞、历史系副
教授叶作舟的外孙女洪迎、
地理系教授严德一的外孙张
宏也参加到写回忆文章的队
伍中。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
曾经的助手计伟强、傅杰先
生回忆了在大师身边的情景
。著名学者郭世佑提供了怀
念沈善洪校长的美文。特别
令人感动的是,年逾八十的
杭大中文系老学子陆坚教授
和顾志兴研究员,特别支持
撰写回忆文章,多次和我协
商,提供照片,并且不顾年
迈体弱,身体力行写出高质
量的长篇回忆杭大新村恩师
们鲜为人知的往事的文章。
病榻诗人张延,系中文系张
仲浦教授的公子,患帕金森
症十余年,也艰难提笔,满
怀深情地回忆了注入文化名
人灵魂的家园。远在大洋彼
岸的中文系教授徐朔方公子
徐礼扬先生撰文叹日:“在
外漂泊了整整26年,我想我
是有点儿想家(杭大新村的
家)了。”原杭大校长陈立先
生之女陈亦平、国学大师姜
亮夫先生之女姜昆武教授、
杭大新村老住户沈一兵教授
为本书提供了宝贵信息。众
多杭大子女为本书提供了父
辈的珍贵照片。
成书过程中,获得浙江
大学罗卫东副校长、档案馆
马景娣馆长、浙江大学校史
办张淑锵主任、校史研究者
许高渝教授、浙江记协秘书
长陈建华先生的大力支持。
感谢杭州大学原副校长金锵
教授为本书作序,杭大历史
系胡玉堂教授之女胡大苏为
本书作序。感谢编委任平、
陈欣文、岳耀勇、祝毅为此
书出版通力合作。
需要说明一下,本书收
录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新鲜
出炉的,并未在公开出版物
上刊登过。感谢“老杭大”公
众号的陈欣文先生,不遗余
力先行在互联网推送。另有
数篇已刊文章实为佳作,得
到作者同意选人。本书收录
的文章基本按照供稿时间排
列,《文化名人风采》中的
照片参照《杭州大学教授志
》排列。
本书由胡大苏女士资助
出版,列入浙江大学2018
年度校史研究课题。
特别令人悲伤的是作者
任珠女士未及看到本书刊行
,骤然谢世!这更使我意识
到责任重大。
因编者水平有限,涉及
范围和深度均有不足。不当
和缺点错误,还请阅者指正

2018年10月
精彩页
“先生趁空出门去了”
——回忆我的导师陈立先生
胡晓蕾
编者按:1983年年初,陈立先生家附近因为建造杭州市府宿舍楼,施工影响到了陈先生家的住宅,导致地基下沉、墙体开裂。为抢修住宅,陈先生搬迁到杭大新村12幢23号4室(老门牌5幢4号)暂住,共计3个月时间。
“我爸今去世了,亦平。”
短短8个字的手机短信,看了好几遍,大脑才把这8个字的精确含义告诉我:从现在开始,我再也听不到那位老人慈爱、有时带点严厉的嘱托和教导了,我的导师陈立先生去世了。
虽然明白自然规律的道理,但我一下子仍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因为陈立先生是我心目中的奇迹。
初识先生
1996年初夏的一天,我来到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心理系参加研究生复试。当时我报的是管理心理学专业,但事情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
系里的一位老师先找我谈话,说是95岁高龄的陈立先生要招我入他门下学习,专业改为教育心理学。还没等我完全理解这件事情,在一间整洁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陈立先生(以下简称“先生”)。
看着当时对什么都一知半解的我,先生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清晰而恳切地解释了自己招生的原因。那些年,社会上流行各种早期教育计划,先生认为,其中很多是把应试教育提前施加于低龄儿童,有些甚至提早到出生前。先生痛感其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拔苗助长,误人子弟,于是决定力拒俗流,深入研究并提倡真正的素质教育。
那以后,我时常惊叹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有着那么清晰活跃的思维,而且总能使自己紧随学科的最前沿发展。1997年,先生在《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平话心理科学向何处去》一文,引起了学界对心理学发展方向的大讨论。
颜回景仰孔子的那句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在我对先生的景仰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叹为奇迹
让我叹为奇迹的还有先生健康灵活的身体。先生一生喜爱运动,直至老年,只要有机会仍要活动一下筋骨。先生96岁之前,每到夏天他都坚持游泳。正因为爱运动,在我的印象中,先生隔几年就会摔一次跤,但一般都无大碍。
第一次听说先生摔跤是在读研第一年的寒假。那天,我打电话问候先生春节好,先生直白地回答:“我不好,摔了一跤。”我当时吓了一大跳,以先生的年龄,摔一跤可不得了,于是赶紧返校看望先生。一到先生家里,我又呆了,情况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先生已经恢复如常、行动自如了。
还有一次,是在2001年夏秋之交,我陪着先生和师母参加一次活动——“十八对有情人重走梁祝十八相送路”。当时为了等大部队,我先陪着先生和师母在湖畔居茶楼喝茶。在大厅里,我扶着先生,两人都贪恋着窗外的西湖美景,疏忽了脚下,一不当心,两人一起摔倒。我当时脑袋“嗡”的一下:闯了大祸了!哪想到,先生爬起来,掸掸灰尘,没事了。随后的活动中,先生还努力争取独立活动。在万松书院的山脚,我拉都拉不住,先生执拗地非要攀那高高的台阶。叫人怎能不佩服!
最近的一次,也是我所知道的先生最后一次摔跤,是在2002年夏天。这一次比较严重,骨折了。但是,手术之后不久,先生又可以下床活动了。
酷爱运动的先生又一次胜利了!
慈父之爱
令我深深感叹的还有先生的慈父之心。在先生家中,我常可以看到一个高大英俊、满脸天真的中年男人,总是沉默着。有一次,我和先生正在聊天,他跑过来亲昵甚至嗲声嗲气地说:“爸爸,这是我这个月的工资,交给你。”
陈先生心疼而慈爱地接过钱:“娃娃真乖。”然后很自豪地向我介绍:“这是我的大儿子亦凡,已经快退休了。他在工厂里工作,很认真的,他车出来的零件个个符合标准。”
原来,抗战时期,先生携全家随浙江大学(简称“浙大”)西迁,在贵州一个叫湄潭的小地方,当时还是孩子的亦凡发高烧,因为条件所限耽误了治疗,亦凡的智力永远停留在了孩童水平。
在国家困难时期,工厂精减人员,亦凡回家了。不能让孩子无所事事。先生一方面和工厂商量,让亦凡无偿为工厂干活;另一方面,为了不伤亦凡的心,先生每月自己拿出20元钱请工厂作为工资发给亦凡。就这样,亦凡实际上无偿为工厂工作了20年。
对于大儿子亦凡,先生虽然觉得很惋惜,但他仍很自豪,因为亦凡尽力做到了最好。
赤子之心
和先生交往的这些年,有一件事情对我的心灵震撼极大。那是1999年春暮夏初的一天,突然听到骇人消息: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我匆匆赶到先生家,先生正在看新闻,神情凝重。我不敢多说什么,默默地在一旁陪着。先生猛地,一把抓住我的手,痛哭起来。一开始,我完全不知所措:近百岁的老人家痛哭流涕,我该如何劝慰呢?!
回想先生为了振兴祖国留学海外,学成归国,奉献终身,我逐渐理解了一位老人的赤子之心!P17-1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9: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