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什么是社会学(精)/乐道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赵鼎新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结构/机制叙事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两类最为基本的叙事形式。如果说历史学是一门以事件/时间序列叙事为基础的学科,社会学则是一门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科,历史学和社会学也就构成了社会科学中的两个最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或者说它们是其他专题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比如法学、商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宗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应该包括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母学科。 目录 总论 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章 结构和机制 什么是社会结构? 惯习和权力 社会不是系统,社会结构不见得有功能 宏观社会结构、变量和机制 中层理论和社会机制 什么是社会机制 机制和定理/法则 普适机制和特殊机制 特殊机制到普遍机制的抽象 特殊机制的重要性 涌现机制 还原论的得失 正反馈机制与负反馈机制 社会学中的三个“交互演化” 符号互动 社会关系网络 制度和新制度主义 生态 证明常识的意义 第二章 机制解释的问题 机制和宏观结构 结构/机制和行动者 归纳还是演绎 机制解释所面临的“过度决定”和“重要性多变”难题 第三章 机制解释弱点的弥补 准实验方法 排除其他可能解释 把机制置于事件顺序和历史情景之中 反事实推理 加大被解释问题的信息量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什么是社会学 中国学者,当然也包括 绝大多数西方学者,一般都 会把社会学当作近代西方科 学发展和公民社会发展相结 合的产物,或者说对于西方 来说它也是个较为新生的事 物,而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 个“舶来品”。翻开任何一本 社会学的入门教材,此书很 有可能会向读者介绍说孔德 是社会学的创始人,马克思 、涂尔干和韦伯(也会加上 托克维尔、齐美尔等其他一 些西方学者)是现代社会学 的奠基者,并且给你讲述一 个由著名欧美学者串起来的 社会学发展谱系。此书同时 也会描述社会学各个子学科 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发展,其 中既包括社会分层、社会流 动和社会变迁等社会学的经 典领域,也包括对于各种现 代社会现象的研究,比如民 族国家形成和族群冲突、工 业资本主义和经济发展、社 会运动和革命、政党、工人 和工人运动、现代农业和农 民、福利国家、公共卫生、 全球化、民主化、宗教和世 俗化、专业化、国际关系和 战争、传播、文化、人口和 移民、环境、性别、认同感 政治、家庭、教育、体育、 组织和社会网络、人类社会 性交往和社会心理、犯罪、 包括科学和艺术在内的知识 生产等等。我不会说这种对 于社会学的理解是错误的, 因为这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社会学在近代西方的 发展过程以及一些相应的事 实,但是我想强调,这种理 解并没有能抓住社会学的一 个更为关键的本质,那就是 社会学的核心在于它是一个 独特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 视角,并且这一视角并不是 近现代西方人的创造,而是 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特征。 我们每天应该都会碰到 ,或者不得不思考和回答诸 如以下的问题:某人为什么 能去世界一流大学上学?某 个公司的业绩为什么这么好 ?某个地区民众的思维和生 活方式为什么要比其他地区 更传统?为什么某个国家的 经济要比另外一些国家发展 得好?为什么某个国家要比 另外一个国家缺乏原创力? 为什么某些西方国家在这次 新冠病毒抗疫过程中表现比 较差?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 个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为什 么某个宗教要比另外一些宗 教发展得快?对于这类差异 性社会现象我们当然会有不 同的答案,但是总结起来这 些答案在逻辑上都跳不出以 下两类形式。以第一个问题 为例,对于这个问题,第一 类型的回答可以是:此人的 父母有钱,他从小就受到了 良好的教育,因此能去世界 一流大学上学。或者:此人 的家庭地址正好坐落在一个 好的学区,受到了良好的教 育,因此能到世界一流大学 上学。或者:此人周围有一 批好学的朋友,大家学习都 很刻苦,因此能去世界一流 大学上学。第二类型的回答 则可以是:此人初二时遇到 了一个好老师,从此爱上了 学习,因此上了一个世界一 流大学。或者:此人因为初 三那年数学课没有及格而发 愤学习,从那以后成了一个 好学生,因此能到一个世界 一流大学读书。或者:某男 生在初一那年悄悄爱上了班 里一个成绩拔尖的女生,为 了获得该女生的注意和垂爱 ,该男生从此认真学习,成 了班里的好学生,因此考上 了一个世界一流大学。 可以看出,第一类型给 出的答案很不相同,但是这 些回答都遵循以下叙事逻辑 :某人能上好大学因为背后 有着阶级、社区或者社交网 络等等的结构/机制性原因 。第二类型的答案也可以很 不相同,但是这些回答也都 遵循着同一叙事逻辑:某人 能上好大学是因为他人生的 某一阶段出现过“遇到了一 个好老师”“考试没及格”“暗 恋上了某个女生”等等具有 转折点意义的事件。 2020年,伴随着新冠病 毒在国内外的快速传播,网 上网下出现了多种文章。但 是这些文章也都遵循着两个 逻辑原则:或者是通过时间 表的建构,或者说通过各种 结构分析,来考察这次新冠 病毒得以在某个国家蔓延, 甚至大规模蔓延的原因。我 们一般都熟知中共党史,但 是你可能没有仔细想过,当 我们在分析为什么中国共产 党能取得革命胜利这一非常 复杂的问题时,也跳不出事 件/时间序列叙事和结构/机 制叙事这两大基本叙事形式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 级的分析》《中国的红色政 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早期 著作都试图从中国社会的一 些结构/机制特征来阐述中 国革命的可能性(毛泽东 1966),其中若干文章堪 称结构/机制叙事的典范。 但是关于中国革命叙事还有 一个以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 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四一 二政变、八一南昌起义和秋 收起义、五次反“围剿”、长 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延安整风、三大战役等等具 有转折点意义的重大事件串 起来的分析传统。这一党史 叙事传统遵循的就是事件/ 时间序列叙事的规则。 可以说,结构/机制叙事 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 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 所采用的两类最为基本的叙 事形式。历史学是一门以事 件/时间序列叙事为基础的 学科,而社会学则是一门以 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 科。因为事件/时间序列叙 事和结构/机制叙事是人类 仅有的两种最为基本的建构 叙事的形式,历史学和社会 学 导语 这是学问意义变化的时代,这是学术见解纷歧的时代。 如果你想了解某一门学问,这是你的书架;如果你想进入某一学门,这是你的向导;如果你想分享某一学门的心得,这是你的园地;如果你想成为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乐道之人,这是你的文库。 这里有所在学科的基本规训,却不仅意在普及,更希望有所提高,给读者开拓一片专业的想象空间。 本书中所讨论的许多议题和方法论问题都是作者多年来在思考社会科学和社会学的特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以及主导当前西方社会学方法的特点和误区时所获得的一些体会。 后记 结构/机制叙事和时间序 列叙事是人类试图理解各种 社会现象时的两类最为基本 的叙事方式,这两类分析手 法因此也就构成了社会科学 中两个最为核心的基础性学 科——社会学和历史学。与 传播学、管理学、法学和商 学等应用性社会科学一样, 社会学的生命力在于对当下 的各种重要社会议题及其来 龙去脉给出各种具有启迪性 ,甚至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的回答。社会学不同于应用 性社会科学之处在于以下三 点:第一,应用性社会科学 学科更关注当下,而社会学 在关注当下的同时对各种与 当下有关的历史问题也非常 关切。第二,虽然主导着各 个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的分 析手法也往往是结构/机制 叙事和时间序列叙事,但是 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的重点 并不在发展和完善与结构/ 机制分析相关的各种复杂的 “语法”现象,但这却是社会 学的一个重点。第三,虽然 结构/机制叙事会在应用性 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中占据 着一定主导,其他社会科学 基础学科(比如历史学、人 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心 理学)的分析手法也会毫无 负担地出现在应用性社会科 学的各个学科之中。这一点 与社会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社会学也会与其他社会科 学基础学科的分析视角形成 交叉,但是这些交叉总是会 回到如何进一步发展结构/ 机制分析视角以及弥补结构 /机制分析视角的各种弱点 这些具有理论意义的议题上 。总之,社会学所研究的不 仅仅是各种具体的社会现象 (这一点与那些应用性社会 科学没有任何区别),还包 括不断追求着加深对社会学 中各种结构/机制概念的理 解,改进着各种结构/机制 分析与叙事方法,发掘着新 的结构/机制视角和新的分 析与叙事的可能性,思考着 不同结构/机制方法的弱点 ,反思着在给定时空中我们 的问题意识以及我们的知识 生产(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生 产)方式所具有的各种特色 和局限。社会学因此是大量 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母学科。 基于笔者对社会学的理 解,本书讨论了作为社会学 基础的三个最为核心的问题 :第一,社会结构和社会机 制,以及围绕着社会结构和 社会机制的多重复杂性而衍 生出的各种理论问题;第二 ,结构/机制解释在经验层 面和方法层面上面临着的多 种难以完全解决的困境;第 三,针对结构/机制解释在 经验层面上的弱点社会学家 发展出来的五种解决方案, 即准实验方法、排除其他可 能解释方法、置机制于事件 顺序和历史情景之中方法、 反事实推理方法以及加大被 解释问题信息量方法。笔者 认为,在这五种方法中,“ 加大被解释问题的信息量” 这一方法从认识论角度来说 应该最为牢靠。但是我同时 要强调,即使是这一方法也 不能保证我们所建立的解释 在经验上就完全靠得住—— 它只能缩小诠释圈,并不能 关闭诠释圈。 本书中所讨论的许多议 题和方法论问题都是作者多 年来在思考社会科学和社会 学的特点、社会科学和自然 科学的区别,以及主导当前 西方社会学方法的特点和误 区时所获得的一些体会。其 中有些议题和方法中外学者 也在思考(虽然思考的起点 和结论都不相同),而另外 一些议题和方法论思考则还 没有完全进入中外学者的视 野。笔者的这本小册子的一 个特点就是许多观点有一定 的原创性。 社会科学解释在经验上 的不确定性给社会学带来了 多方面的紧张。比如,在社 会学中通过归纳和演绎所得 出的结论都不见得能准确反 映事实(赵鼎新2015)。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在社 会学中应当如何较好地应用 这些逻辑?我们应该追求解 释在经验层面上的准确性, 还是解释在视角上的新颖性 ?我们是否应当放弃解释社 会现象的愿望,而着重去挖 掘和建构各种社会现象背后 的多重意义,并且将这些意 义通过各种概念呈现出来? 如果我们着重去挖掘和建构 社会现象后的各种意义而不 是去解释社会现象,那么我 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基础又 是什么,或者说对于同一社 会现象的不同角度的意义性 建构的优劣如何判别?为什 么有些社会学概念一经提出 马上就产生广泛影响,而更 多的概念却像棉花落地毫无 声息?既然概念和概念化在 社会学中如此重要,我们是 否应当从理论上更全面地思 考社会学概念和其他概念( 比如自然科学的概念)之间 的异同,以及各种社会学概 念的方法论基础?社会学的 结构叙事和历史学的时间叙 事之间到底有哪些紧张,或 者说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两 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多 多少少都看重社会结构和社 会机制对于个人行为乃至社 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但是在一个给定国家或者给 定时空中,社会学家往往会 强调某些结构和机制的力量 ,而忽视另外一些结构和机 制的力量。问题是,造成这 一差别的原因是什么?是所 面对的社会事实不同?是学 科在“进步”?是学科内部发 展逻辑所致?还是有其他原 因?社会学家个人的价值观 在研究中起到的是什么样的 作用?又有什么方法能降低 我们在研究中对自己价值观 的依赖?最后,理论探讨并 不能代替具体的经验研究。 读过本书或者其他著作,甚 至是大量经典 精彩页 如果说社会学是一门从结构/机制视角出发对于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的学问,接下来我们必须回答如下的问题:什么是社会结构?什么是社会机制?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是什么关系?二者又是怎么产生的?笔者想在本章中就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展开讨论。 什么是社会结构? 一滴墨水滴入一盆清水后首先会聚集在滴入的地方。这时候你就能看到如下的一个“结构”:滴入地方的水黑乎乎一团,而其他地方则仍然清澈。但是墨水随后就会按照“布朗运动”这一机制性规律慢慢散开,直至整盆清水成了浑汤。所谓的结构指的就是物质、人员、社会行动或者信息在时空中的某种可被观察、描述和分析的异质性分布。地理气候和植被条件、城市街道和楼房分布、楼房的式样和城市交通等等都具有异质性的结构特征。 社会结构也是如此。美国老人多并且平均教育水平比较高,而印度则是青年人多并且平均教育水平低。这就构成了美印两国人口结构的两个不同的面向。工业革命后不拥有生产资料的工人成了社会生产的主体,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的生产方式。传统社会男女极其不平等,而当代社会女性的性别意识日趋提高并且男女在各个方面趋于平等,构成了不同的性别关系结构。当代有些国家施行的是三权分立的两党或者多党体制,而有些国家则施行一党主导的威权体制,构成了不同的政治结构。有些组织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有些组织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松散,构成了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不同的群体往往会有不同的观念,构成了不同的观念结构。每一个社会都会有大量不成文的,但是大家多多少少都要懂得并且遵循的行事方式甚至是制度化了的“潜规则”,构成了不同的制度性结构。个性很强并且很有权势的领导人的个性往往会转化为组织的个性,构成了组织制度结构的一个源泉。大到国家的法规和政策,小到一个单位的规章制度,由这些法规或规章产生出来的种种限制、机会和漏洞不但型塑了相关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并且对不同的个人和群体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影响,这些都构成了法规规章诱发性结构。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国家在救灾和灾后重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援助,这些资金改变了汶川乃至周边地区的道路交通、住房社区、经济、家庭收入,以及其他方方面面对每一个置身其问的民众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都有着重大的结构化力量的条件,构成了重大事件引发性或者说政策诱发性结构。就社会学来说,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型塑力量。 惯习和权力 诸如山川地貌等自然结构的存在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是建筑结构,虽然它是人为的产物,一旦形成后它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许多不完全受人的意志左右的结构性效果。汶川地震之后的救灾和重建工作是国家的政策,但是这一政策也对相关的地方政府、政府官员以及当地民众产生了大量的决策者预设的或没有预料到的结构性后果。但是有些社会结构则不同:某种习俗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许多人每天都在按这一习俗行事;明星文化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许多人热衷于追星;某类时装之所以得以流行是因为许多人都在买;两个国家最终成为“敌国”往往是因为双方在初期都对对方的意图和行为做了从坏预设。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社会结构是人的观念和相应行动的产物,它是我们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惯习”(habitus)的反映(Bourdieu 1977,1992),有着一个“结构化”的过程(structuration)(Giddens 1984)。一旦我们改变了某一方面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其相应的结构性社会现象也就不复存在。 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和吉登斯的“结构化”概念都强调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对于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持续的贡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中。举两个微观层面社会结构形成的例子:人是群体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社会关系网络(social networks)。不少人际交往的网络结构特性,比如说同类相吸现象(homophily),都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结构特征(emergent properties),并不会因为每一个人的观念和行动方式的改变而消失。人还是社会心理动物。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大量的结构性社会心理学特征,比如说在与权威人士交谈时我们一般会紧张、在他人行为和说话方式与自己期望有很大不同时我们更容易生气、在不同人面前我们经常不得不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交谈等等,也不会因为每一个人的观念和行动方式的改变而消失。我同时也想强调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我们每一个人行动叠加的产物。在具体的社会中,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所掌握的权力和资源可以有非常巨大的差别,因此他们对某一社会结构形成和持续做的贡献也肯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明星之所以存在不仅是因为许多人热衷于追星,更是因为某些掌握着各种资源的公司、组织或者个人为了商业利益在制造明星;某类时装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许多人都在买,更是因为各名牌时装公司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