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沙与柳(周心澄传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凌龙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为周心澄先生所写之传记,文字朴实无华,讲述了周心澄先生遭受困苦阻厄,至毛乌素沙漠,愈挫而志愈坚,踏遍万里黄沙,还大地一片绿荫;于西林掌教水保,传道、授业、解惑,桃李不言,下自成题;于北林持掌教学、行政、科研,硕果累累的经历。
作者简介
凌龙,财经作家。《希望集团报》创办人,长期担任总编、宣传部长、文化总监。系中国农业大学中农创学院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兼职教授。曾先后为刘永行、张唐之、陈育新等著名企业家出版《刘永行说》《张唐之说》《反差管理》等10余本管理类图书。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从北京到榆林
旋涡
地暖
亲情
同化
忘年
站长
初捷
沙缘
爱妻
“博士”
挚友
赤子
治沙
第二章 从榆林到杨陵
转折
起飞
关爷
首创
西行
沙蒿
噩耗
教学
开眼
儒商
产业
遇险
悟道
第三章 从杨陵到北京
回归
“十五”
北疆
退休
古稀
同门
双凤
无为
火洲
沉疴
柳絮
主编
米京
远望
尾声
附录 师恩难忘
五件永生难忘的事 戴健
难忘的人 李东升
幸运 秦向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张宇清
我与恩师相处的点点滴滴 汪季
一次难忘的野外实习 王守俊
人生道路上的贵人 于江
我的导师周心澄 海春兴
感恩周先生 许丽
卓尔经纶传渭水飘然风至赴香山 朱首军
我的人生导师 高国雄
大师风范诗意人生 周东晓
写在后面
序言
心澄兄长即将迎来八十
寿辰,当此之时,收到了凌
龙先生为家兄撰写的传记《
沙与柳——周心澄传略》。
兄长之于我,本就是高山仰
止般的存在,捧读之下,更
觉得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故信笔写下了下面几句话,
说是小序可,说是读后感亦
可。
凌龙先生对兄长的描述
,文字朴实无华,自“文化
大革命”中饱受冤屈,困苦
阻厄,至“流放”毛乌素沙漠
,愈挫而志愈坚,踏遍万里
黄沙,还大地一片绿荫;西
北林学院掌教水保,传道、
授业、解惑,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北京林业大学执掌
教学、行政、科研,硕果累
累。古人言“立德、立言、
立行”,若吾兄者,皆无愧
色!
吾兄人如其名,心地澄
明,淡泊名利。他主持的治
沙、科研、教学,多次获得
过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
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为
原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也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
家领导人接见,种种殊荣集
于一身,学术研究见微知著
,成果斐然,今以八旬高龄
,仍担任核心学术期刊《中
国水土保持科学》主编。然
与其交往,如沐春风,绝不
见一丝骄矜之色。入其居室
,壁上唯见几幅淡雅的山水
画,各种奖状、奖章、证书
、照片杂乱堆积在一个抽屉
中,浮尘肉眼可见,却从不
见翻动,更不取以示人。曾
问兄长:“何不展示一二,
以见荣耀?”兄长答日:“人
生在世,处世行事,遵从本
心可也!其他皆身外之物,
何足道?”荣辱不系于心,
盛衰不动其志,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吾兄是也!
查诸古代史籍列传及今
世名人传记类读本,所叙多
为帝王将相、名臣贤相;抑
或有悖天理人伦之大奸巨恶
,亦以传之,以警世人。若
吾兄者,一平凡之读书人也
,何以传之?然平凡之人,
行平凡之事,却做出了不平
凡的成就,何况八十载跌宕
起伏、风风雨雨,颇富传奇
色彩,更可以激励努力拼搏
、积极向上的平凡诸生。凌
君为之作传,慧眼识珠,正
其宜也。
兄长一介书生,自无运
筹帷幄、金戈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的宏大叙事。凌君文
笔朴实直白,叙事不蔓不枝
,写兄长一生行迹,绘影绘
形;叙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路
历程,惟妙惟肖。吾兄半生
拼搏沙海,半生持教西席,
对培养水保治沙人才,贡献
良多;修身齐家,更为子孙
后代所铭记。治沙所经之地
,多誉之以“绿色使者”,沙
海中傲然耸立的防护林带,
绿洲中的漾漾碧水,更是对
兄长及同仁永恒的纪念。
周心慧
2023年6月16日
导语
这是一幅沙漠变绿洲的壮丽画卷。
这是一首治沙专家精诚报国的动人诗篇。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
周心澄先生的人生其实就是一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本书内容贴近生活,真切、立体、深厚、开阔,并且画面感极强。
后记
虽然写过不少著名企业
家,但写一位科学家,我从
来没有想过,也毫无准备。
对我而言,写《沙与柳
——周心澄传略》,完全是
一个意外。
2021年夏天,接到挚友
刘宁的一个电话。她是我在
担任《陕西饲料报》主编兼
陕西省饲料厂宣传部部长期
间的助手,现在是陕西杨凌
绿诚生态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的总经理,而陕西杨凌绿诚
生态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又是
西北地区服务于水土保持行
业的龙头企业之一。电话中
,她说他们董事长的父亲周
心澄先生是中国水土保持界
的一位权威专家,半个世纪
以来,老人写了1000多首
旧体诗词,希望我能协助对
接一下出版事宜。对我来说
,其他事不一定,但这种事
并不算太难。于是,我联系
了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
秘书长、成都蓓蕾文化传播
有限公司总经理钟靖女士,
我们曾经有过许多十分愉快
的合作。书出版之后,我也
收到了一本,书名叫做《笔
韵流年》,装帧颇为雅致。
随手一翻,居然读了进去,
并且越读越觉得有后昧。我
发现,书中极少敷衍之作,
不仅格律严谨,而且内容皆
为真情实感,精品俯拾即是
。读罢,我觉得如果换个角
度看,周心澄先生的人生其
实就是一部现代中国知识分
子的命运史。虽然内容是旧
体诗词,但内容贴近生活,
真切、立体、深厚、开阔,
并且画面感极强。
我在想,如果我处在他
那样的情境下,将会如何?
我还在想,如果我是电
影导演,他的故事我将会怎
样表达?
当然,只是想想而已。
刘宁打电话问我读后感
,我谈了一下自己的感受。
刚好她要去榆林出差,邀我
同去,当时刚好有空,就一
起去了。此时,我只是将周
心澄先生当作一个令人景仰
的学者,并没有任何想要写
他的打算。
到了榆林,原来周心澄
先生的儿子、陕西杨凌绿诚
生态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
长周米京也在,他们一起陪
我考察了周心澄先生到榆林
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马
合农场,以及他创建的第一
个单位——榆林县治沙试验
站(即现在的榆林市榆阳区
草原工作站),还有陕西省
治沙研究所、黄河水利委员
会等单位,当然也去了榆林
的地标——镇北台、红石峡
,还见到了不少周心澄先生
的老同事、老朋友及学生,
并带回了十多本史料。
分别时,周米京董事长
提出,希望我能为他的父亲
写一部纪实体的著作,作为
“老爷子八十寿辰”的礼物之
一。周心澄先生出生于
1944年,现在就做准备,
一方面可见其孝心之重,另
一方面也可见其真正懂得这
种事情的难度。
由于没有思想准备,我
当时并未回答可与不可。
周心澄先生既是一位荒
漠化治理方面的顶级专家,
是教授、博导,同时又是一
位杰出的诗词作家,可谓“
文武双全”。凡是真正的大
家,皆为科学与艺术双栖者
,如钱学森,既是中国“火
箭之父”,又精通绘画、音
乐。写这样一位科学家,除
了专业的东西我完全不懂之
外,其人生阅历是如此丰富
,其文字功底是如此深厚,
时间跨度又长达半个多世纪
,需要做的基础工作太多。
说实在的,我确实没有驾驭
这一题材的自信。回家之后
,由于工作繁忙,我渐渐放
下了这件事,后来也通过刘
宁向周米京董事长间接转达
了“知难而退”的意思。
但是,由于疫情原因,
我的许多活动不得不取消,
或改为在线上进行,于是有
了更多时间。我是一个闲不
住的人,一天清晨,我在30
层楼的楼顶锻炼身体时,一
轮红日猛然从楼群的夹缝中
升起,我突然想:在生活中
,我们很难碰到像周心澄先
生这样典型的素材,而毛乌
素沙漠治理的背景又是那么
具有震撼力,何况刘宁是我
的挚友,且从未向我开过口
,而周米京董事长的期待又
是如此诚挚,我为什么不试
一试呢?
尤其触动我的是,当时
《中国地理》杂志正好刊发
了一篇文章——《12%的苍
茫中国》,我立即被沙漠的
辽阔、浩瀚、狂野、任性、
壮美所征服。随后,我还从
陕西省林业局网站上看到了
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毛乌
素沙漠绿化面积已达93%,
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成功绿化
的沙漠。
是啊,在这一人类防沙
治沙史上少有的壮举中,周
心澄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功臣
之一,且极具代表性,应当
试~试的念头便与旭日一起
喷薄而出。
接下来,我开始认真浏
览所带回的史料,并从在陕
北工作的同学那里收集到更
多素材,对周心澄先生的认
知也渐渐丰满起来。他的人
生,既有复杂和丰富的一面
,又有简单和明确的一面,
只要结构合理,我应当可以
尝试着突破一下自己。
此时此刻,前进的路与
后退的路一样长,我只能选
择前进。
后来,我有了周心澄先
生的微信,我们之间交流得
十分顺畅,我从中得到了大
量第一手资料,以及他本人
更多的生活细节。
仔细想来,其实我与周
心澄先生已经做过两次“邻
居”。
1993年5月至1995年10月
,我在陕西省饲料厂当宣传
部部长,两家单位只有一墙
之隔,我的儿子就在西北林
学院幼儿园上学,夏天我还
会带着妻子、儿子到学院的
草坪上看星星,依稀
精彩页
旋涡
1968年3月15日,即将从北京林学院林业专业毕业的周心澄,由于私人信件中一些“不合时宜”的“陈年旧事”,以及原来在“文学社”内的一些“出格”言论被人“举报”,成为学校“反动学生”之一,因此被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旋涡之中。
周心澄一生“性格耿介,口欠遮拦,笔乏虚文”,因此常被“举报”。
1958年夏秋之时,北京全城动员消灭麻雀。其间,数百万人摇旗呐喊,鼓角喧天,不使飞乌落地,直至累死坠地。他记得很清楚,原北京四十中与北海公园仅一墙之隔,中间开一扇小门,供学生每周半天经此去勤工俭学。当时,他们初二班值守《让我们荡起双桨》中所唱的那座白塔。那时,全民疯狂三日,北京眨眼之间飞鸟绝迹。面对这种近乎疯狂的举动,善于思考的周心澄反问道:“麻雀只不过吃了几粒粮食,人们就这样大张旗鼓地把它消灭,但人吃鸡鸭鱼肉又该怎么惩罚呢?”班主任老师得知后大吃一惊,为了表示“政治正确”,便给周心澄的操行评语打了全班仅有的最低等级:差!这个全班唯一的“差”评,反倒促使周心澄真正开始独立思考,为他后来成为一名科学家打开了智慧之窗。那时之所以把麻雀列为“四害”之一,是因为它吃了粮食。哪知道,小小麻雀也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吃粮食,同时也吃害虫,消灭了它,引来了虫灾,粮食反而减产。
1962年周心澄考人大学后,因在1961年组建过“文学社”,又被“举报”,后被列为“内部管控对象”。1964—1968年,他经历过很多次“批斗会”,直至1968年遇到“清理阶级队伍”,在一场全校规模的“批斗会”之后,他被扭送至公安局,逮捕法办,开除学籍。
至今他仍在想,真如《道德经》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如果没有这两次“祸”,就没有后来的“福”。
此是后话,我们言归正传。
一个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大学生,突然被扭送至公安局,大会批斗之后又被开除学籍,且身陷囹圄,这种巨大的落差令当时的他完全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笔者曾听他亲口说,最初他被关押在北京林学院3号楼,接受不了这一切的他,中间曾成功地逃跑过一次,结果是“全校动员,全城搜寻”,最后在友人家中被抓回。本来事情不算大,一跑反而弄得满城风雨。
当初报考大学,他本想学最为擅长的文科,但被父亲一票否决。父亲认为“此非济世良方”,还是要“以理工为先”,于是帮他选择了“十年树木”的林学。
周心澄最擅长用诗词表达自己的心声,他当时也许没有想到,在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居然写下了1000余首诗词。这些诗词,其实是他日记的一部分。在苦难的岁月里,写诗填词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若以半个世纪计,周心澄平均每月都会有一两首诗词出手。信手写来,就成了他人生道路上深深的脚印,串起来竟然连成了他生命的轨迹。
出狱一年后,他痛定思痛,写下了一首《沁园春·忆狱中》。这首词既成了他这一段生活的终点,也成了他另一段生活的起点。
口欠遮拦,笔乏虚文,桎梏泪流。数精英难友,丹心鹤发,青灯黄卷,译著红楼。执教吟堂,耽研野趣,何故前程转眼休。逢阴雨,感浓云压顶,一剑封喉。
天囚。岁月悠悠,乞温饱哀声莫妄求。望铁栏窗外,苍穹高远,朦胧室内,思绪沉浮。暑往寒来,昼乾夕惕,不信冰轮总画钩。神安处,梦清辉四海,展翅银鸥。
被开除学籍并逮捕入狱之后,周心澄被关押在北京市公安局知名的“K字楼”中。据他回忆,当时除了吃饭之外,大家皆无所事事。于是,同监室一位北师大外语系姓张的副教授,便借助一本破烂不堪的《新华字典》教他学习英语,学习从26个字母开始。那个年代,人们能学的外语只有俄语,学英语实在是一件很稀罕的事。一个月之后,监室又关进来一位中年人,此人就是翻译过《红楼梦》的知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在这位张姓副教授眼里,杨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师。只不过,还没等周心澄拜师,就因为赶上“缩小打击面,扩大教育面”的政策出台,自己先被无罪释放了。他后来半开玩笑地说,这次错过了一个大师,多少留下了一点遗憾。
当年8月15日,他被无罪释放后,因为已经被开除学籍,只能先回家。回家后无所事事,他就每天去家门外的积水潭游泳,或者去北京市公安局十四处“拜访”预审员。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仍然记得当时的两位警官,一位姓金,一位姓仲,两人都是他素不相识的恩人。无罪释放后,本来已经与公安局无关了,但金警官仍然把开除学籍这件事记挂在心头,曾数次头顶烈日骑着摩托车到北京林学院,要求校革委会为他恢复学籍。
恢复学籍后,学校却不分配工作,校革委会主任说“应该送去劳动教养”,周心澄立即据理抗争:“不恢复学籍我还是公民,为什么恢复学籍了却要劳动教养?”他又继续找金警官,同时写申诉书直接送到中南海和北京市革委会。终于有一天,广播通知他去学校人事处并被告知:“接北京市军管会指示,给你分配工作,到陕西榆林当农民。”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毕业证总得给我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