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中的阅读(城市慢行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莹//樊诗颖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探索城市空间、阅读城市底色的大众读物。作者以其负责的“微阅读·行走”项目为基础,将城市行走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手写成文,汇编成书。有三千多片茶叶收藏的茶书房,情牵三代人的温馨“柠檬攀”,会为流浪猫狗寻找主人的酒吧,做过游轮摄影师的咖啡馆店主,玄武湖畔“流浪”的诗歌书店……在作者笔下,人与空间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的脉动。
全书按地域分为八个部分,涉及城市中各式各样的人与事、情与景,书后附有相应的文化地图,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在探索中享受“阅读”城市的乐趣,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派文化之旅。
作者简介
张莹 上海图书馆馆员 “微阅读·行走”系列阅读推广项目执行人
目录
慢记一
红砖墙内的白色空间
山房里面有时光
阁楼上的那只橘猫
穿旗袍的女人很“嗲”
淮海路上“做个头”
粉红色的“饨门”
有一种文学叫“思南”
“M”女士的时尚经
慢记二
一片叶子的异世界,茶书房里的天地
理想的阳光院子
都市市集的生命体
三只老鼠的故事
弄堂里的JZ
桂花树下的流光漫影
无用的1984
慢记三
第一百货里的光之海
今日,只谈风月
三代人的“东海”
红砖楼里的“自然之美”
“文创里”:流动的集市摊
慢记四
钟书阁的“镜厅”
我们的常德“三分钟”
这个买手,不太冷
忘不了那一笼“市井”味
隐藏在闹市的伊甸园
近在眼前的“远方”
慢记五
竹林深处的“鹿鸣”
当LI遇到HER
HOMELESS,已经流浪了七年
那幢心中永远牵挂的“绿瓦”
慢记六
言几又的湖滨时光
“靓爷”的生活哲学
长乐路上的经常“快乐”
“钲”一个上海给大家看
玛赫告诉我们的事
慢记七
“建投”的那一片江景
在“白马”喝一杯咖啡
水和天空变奏的油罐
在安藤的座位上,看流动的外滩
作为艺术品的“艺仓”
慢记八? 特别推荐
有个女儿叫钟书
守护艺术的独角兽
女孩和巴尼熊的故事
有一种生活,叫作“苏州慢”
找一座流浪的“诗歌”
附录:文化地图
后记
序言
2015年12月12日开始,
我接手了一个项目:“微阅
读·行走”。它是一个结合了
上海图书馆电子书平台线上
电子书的线下阅读推广项目
。自此之后直到现在,每年
我们都会由图书内容出发,
带领读者领略上海城市的变
化与文化的融合,探索阅读
的各种方式。在这五年的过
程中,这个项目也由我一个
人发展成了目前由学生和朋
友们参与拍摄、制作等工作
的志愿者团队。现在我的两
位很年轻又很有活力的同事
也加入了这个项目,我们将
继续行走在上海这座城市中
,用书籍中的内容映衬着城
市的呼吸,观察城市中的每
一个细小而生动的瞬间。
很巧合的是,在“微阅读·
行走”的第四个年头,上海
交大出版社的两位年轻编辑
找到了我,希望我来写一本
关于书与城市的小书,我将
这个想法告诉了拍摄志愿者
胡德鑫,他很开心,我们计
划一起完成这本小书,他拍
摄,我写作。不久后,另外
一位志愿者,颇有绘画与设
计能力的陈智琦加入了我们
,他用自己的绘画展示了五
年中“微阅读·行走”在这座
城市中的轨迹。
我们曾带着读者走过这
些轨迹,也因此认识了不少
朋友,有的是在这些区域生
活的居民,有的是在这些区
域的文化机构与书店工作的
员工。这些人与机构组成了
城市的一种影像,这种影像
应该被更多的人所知晓,而
我也希望自己这几年因为项
目的推广而偶得的一些感受
,可以成为参与过“微阅读·
行走”项目的朋友与志愿者
们的一个小小的记忆与记录

现在,“微阅读·行走”项
目的第一位志愿者胡德鑫已
经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学业,
这本小书也将成为“微阅读·
行走”项目五年积累的一个
美好回忆。现在我们很欣喜
地看到,这些积累被越来越
多热爱上海的读者与老师们
所宣传着,我不禁想到,是
不是可以结合这样的线路来
记录一些人与空间、空间与
时间之间的对话?在我看来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任何
一种建筑或者空间的出现或
消失都伴随着一个城市呼吸
的脉动。阅读城市的脉动,
也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在不同的场域内通过不同的
元素来进行思维与内心情感
的交汇,这样的交汇也使得
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
在小书即将完成的时候
,新冠病毒爆发了。这些我
们曾经记录的空间与人群中
,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也有
些已经离开这座城市。从我
个人角度来说,会很伤感,
也很留恋,但城市运行依旧
。因为人的来来往往,带动
了城市的呼吸,因为人群的
聚集,形成了城市新的影像
,在城市旧影像的基础上孕
育的这本小书中,也能记录
下它们生命中的一些美好。
也希望借由这本书为“微阅
读·行走”的第一个五年送上
一份来自我们这些参与者的
礼物,同时期待这个小项目
能够继续做下去,走向下一
个五年。
张莹
导语
本书是一本关于城市、文化和空间的文化行走随笔。该书以“阅读城市”为贯穿全书的线索,以行走的姿态主要介绍了上海的城市街区及其中的一些独特的、极具文化内涵的店铺、建筑等,带领读者在行走中读城、品生活。书稿按地域划分为8个章节,每章配有自制行走路线图与精美摄影照片。读者既能从书中图文里领略城市的活力与生命力,又能将其视作“打卡宝典”,携此小书踏上城市漫步之旅,用新的视角感受城市、感受生活。
后记
和我们在上海的街头走
一走
最初的设想,是做一本
聚焦书店的小书,初衷很简
单,想要给读者朋友们介绍
一些书店,一些书店人。
经常逛街的朋友们应该
也会有同样的发现,在这几
年里,城市中开起了很多书
店,它们或是成为热闹的大
商场里一处安静、可供小憩
的场所,或是藏在某条不知
名的小路上,与咖啡、文创
等为伴。书店界的“网红”是
不少的,最初代“网红”钟书
阁在几个月前因为其都江堰
新店的通天书塔和旋转楼梯
而火遍抖音,言几又、西西
弗、大隐书局等一批主打氛
围和设计的大型连锁实体书
店纷纷开进了各大商场,“
好看的书店”逐渐成为人们
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也习惯
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周末
带上孩子在商场里吃个饭,
然后在书店里一起读读书、
喝喝咖啡,悠闲的时光可以
这样度过。
当书店、城市与人相遇
,便混合出一种奇妙的、迷
人的气味——书香,说起书
香,我们时常会想到另一个
词汇“阅读”。这几年有一本
叫《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
很受欢迎,畅销的背后是人
们对于提升阅读品位、提高
阅读技巧的渴求。而实际上
,阅读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书
本,近年来与泡书店一起火
起来的还有一种生活方式—
—城市行走。说到这儿,就
不得不提本书另一位作者—
—张莹。多年来,她一直致
力于做“微阅读·行走”项目
,这个项目便是通过带大家
拜访一些城市里富有文化内
涵的建筑或空间,逛一逛那
些有意思的、有意义的路或
巷来“阅读”建筑,“阅读”城
市的。
城市是可以被阅读的,
一旦这个观点成立,我们便
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重新
认识我们早已熟悉的城市。
街巷也是可以被阅读的,每
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每一处
景观里也许都别有洞天,也
许都包含了一座城的精华。
这样一比较,最初的设想就
显得有些局限了。于是,和
张莹商量后决定,还是做一
本关于城市阅读的书吧,书
店应当是城市阅读很重要的
场所,但不是全部。也正因
为如此,在这本书中,我们
除了介绍书店,还介绍了咖
啡厅、理发店、买手店、乐
器店等各式各样零星散落在
城市的空间。它们或是充满
浪漫气息的,或是很接地气
的,却都以自身的独特姿态
绽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点
缀着这座城。哦,应该说,
正是它们,组成了这座城。
当然,如果说城市是一
个生命体,那这本书中提到
的这些空间只是千千万万个
细胞中最为渺小的一部分。
它们很渺小,更新也很快,
一瞬间也许就消失了。选择
将它们收录在书中,或许并
不能反映城市的全貌,但它
们各具特色。因为其中的一
部分恰好离得并不远,我们
将收录的这些空间按地域做
了分章,并绘制了行走地图
;而又因为另一部分分散在
上海的各个角落,甚至坐落
在苏州、南京,因此又单辟
“特别推荐”一章,作为补充
。如此一来,读者朋友读了
这本小书,便可以轻轻松松
按图索骥。毕竟我们的主题
是“行走中的阅读”,要走起
来,才能发现车水马龙的都
会表皮下的另一番风景。
做这本小书,并没有什
么雄心,只是希望可以让读
者朋友好好地看一下城市。
小书虽小,为了让它呈现的
内容更精准、更深入,我们
还是花了很多工夫收集素材
,在此要感谢钟书实业有限
公司的副总经理贾晓净先生
、言几又CE0兼联合创始人
但捷先生等为我们提供了关
于书店的详尽资料,感谢胡
德鑫拍摄的精美照片,为这
本书添色不少,感谢陈智琦
为这本书绘制了实用且“靠
谱”的行走地图。最后,当
然是要感谢张莹的全情投入
和付出,书中这些有意思的
城市风景都采风自她主持的
“微阅读·行走”项目,在与
她多年的交往中,我也学到
了很多。
希望这本书只是一切的
开始,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
入我们,用心去发现这座城
市中蕴藏的小细节和小心思
,用心去感受这座城市的气
质和品质。迈开脚步吧,和
我们在上海的街头走一走!
樊诗颖
2020年12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里,人不仅是单一
的知识分享者与知识接受者
,也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
与推动者;图书馆的资源,
通过人与技术和空间,实现
良性的循环。让图书馆参与
城市文化流动,张莹和她的
小伙伴们做到了。
——潘真
积五年之功而成就一部
书稿,是读书人的心事记录
,也是爱书人的行走笔记,
更是守书人的思想火花。
——周力
她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研
究与热爱,流露在字里行间
,读来仿佛在参加一场由她
带领的海派人文行走活动。
——乔争月
她在文字中以人、事、
物来对应空间、建筑、城市
,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一种
场景归属感,并结合时间、
声音、气味的方式,表示空
间与时光的流动,进而完善
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知体
验。
——洪人杰
精彩页
红砖墙内的白色空间
书店 光的空间
上海市黄浦区绍兴路7号1楼
绍兴路的一大特点便是汇聚了沪上诸多艺术和出版机构。在一个看不到的所谓“犄角旮旯”里,不知什么时候外墙上挂上了个正方形的灯箱,上面简单地写着四个黑色的字:光的空间。
汉源书店搬离这里后,绍兴路还是那条绍兴路。虽然借助这里的文艺气息,“小资”悠然情调依旧是很多人对绍兴路的第一印象,但有时还是会有一种不可触及的疏离感,平日里的驻足也只不过是一种对这条不长不短的马路曾有过的片段的回忆。
光的空间来到这里,将远去的片段再次拉回了现在。当圆环状的白色书墙包围着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时,人们想必是在接受一次书的洗礼。.不知为什么,这里总和童年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关联。
书墙上的一本《给孩子的诗》映入我的眼帘。身边不少朋友是这本书的作者北岛的粉丝。在那个懵懂的年纪,他们读着诗人的朦胧诗,在诗句所构筑的世界中,建立起自己的真诚与独特——诗句是另一种表达人的正直、正义乃至人性的方式。
再往里走去,误入了一个初夏的诗歌下午茶,下午茶的主人是一位十岁的女孩。她父母应该都是文艺爱好者,选择在这个静谧的书之角落,把女儿的画作一幅一幅地展现在这片白色空间里。画作间装点的是女孩自己写的诗,这些用幼稚的言语记录的诗句里满是女孩和她朋友们的美好。
这些还童真尚存的心灵,有能力去发现我们这些早已流连于世俗的成人所忽略的东西。她们的心此刻正处于一种博大而包容的状态。这些玩伴可能会因为各自的家庭和生活而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可能她们今后也不一定会有交集,但此刻这份柔软的记忆会被这白色的空间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
光的空间在绍兴路上扮演着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它像是一个向往文艺的年轻人,倾听着这条平日并不热闹但依旧充满文艺气息的马路的呼吸。
如果细心观察,你不难发现,这条不宽的马路两边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出版社与杂志社的竖匾。光的空间所在的大楼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所在地,而不远处的对街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当然还有那本一度家喻户晓、现在依旧在发行的杂志《故事会》的编辑部,这一杂志创刊于20世纪60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故事期刊。第一期首印6万多册就被抢购一空,第二次印刷11.5万册也很快售罄。在那个没有什么文化读物的时代,小小一本《故事会》也让许多人有了一丝心灵上的慰藉。《故事会》杂志社淹没在那幢老建筑内,透过门口藤架上的绿色藤蔓,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依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行走着。
虽然我们并没有机会走进《故事会》杂志社,但在光的空间内的书架上,每个月都会更新它的杂志,当然还有诸如《书城》《小说界》《第一财经》等其他杂志。翻阅着这些最新版杂志的你,会不会想到不远处那个杂志社里的紧张与忙碌呢?而这些紧张忙碌的成果就在这里,在此刻的你手中。这里也成了附近出版社、杂志社编辑们谈事情的一个“据点”。你所看见的两位正在交谈的人很可能就在商量一本新书的选题,或是就某一篇稿件在交流。由此产生的每一次碰撞或许都将被定格在一本书的书页内。在这里,文化似乎不再是看着照片若有所思的感伤,或是某个人拿着画册逃遁的片刻欢愉,而是一种日常的生活记录。
光的空间铭记下这段并不长的马路上的风花雪月,它和这条马路的节奏是一致的。从它出现在街角的那一刻开始,它就用自己的诗句写着自己的诗歌。它们是弄堂里的私人书室风格,也是夜幕降临下啤酒屋的麦芽味道,还会是某天在墙沿上偷偷掠过的那只猫咪,或是那个午后空间内的生日诗画会。
默默关上那镶于墙角红砖内的门,走下台阶,耳畔依稀飘过不远处昆剧院传来的阵阵练嗓声。不久这声音便被马路两旁停满汽车的画面所取代,家长们等待学生下课的焦急目光成了这时最为深刻的存在。
光的空间依旧在那里,它继续躲藏在红砖墙的后面,记录着早春的微风和秋后的细沙。自然的树影演变成墙头的倒影,上演着不同的艺术画面。P1-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