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开故事(老城厢篇)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为老城里、鼓楼商业街、古文化街、纪念文存与活动四个部分,介绍南开区的历史、文化;下编分为居住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六个部分,介绍南开区的民风习俗。
目录
上编 天津老城厢
第一章 老城里
第一节 历史变迁
一、老城兴衰
二、老城重建
第二节 风貌建筑
一、名门宅院
二、文物古迹
三、旧址遗迹
四、纪念地
第三节 老城民居
一、胡同里巷
二、传统民居
三、现代居民
第二章 鼓楼商业街
第一节 鼓楼
一、兴建
二、重建
第二节 商业街
一、兴建
二、提升改造
第三节 保护与利用
第三章 古文化街
第一节 古街与复建
一、宫南与宫北大街
二、复建
三、建筑特色
第二节 天后宫与妈祖文化
一、天后宫
二、妈祖文化
第三节 风貌建筑与历史遗迹
一、玉皇阁
二、通庆里
三、官银号
第四节 古街市场与民间艺术传承
一、古街市场
二、地摊市场
三、庙会
四、民间艺术传承
第四章 纪念文存与活动
第一节 古今诗文选录
一、诗词歌赋选
二、专家文萃
第二节 纪念活动与书刊
一、纪念活动
二、出版纪念专辑书刊
第三节 口述辑录
下编 厢风卫俗
第一章 居住民俗
第一节 民居类型与样式
一、传统民居
二、园林式民居
三、公寓式民居
第二节 住宅结构与安排
一、门楼
二、影壁
三、过道儿
四、二道门子
五、庭院
六、门窗
七、堂屋
八、里间屋
九、厢房
十、厨房
十一、厕所
第三节 住宅建筑仪式
一、选址
二、聘领工
三、谢神动土
四、打夯砌墙
五、上梁
六、铺顶
第二章 人生仪礼民俗
第一节 诞生礼
一、祈子
二、有喜
三、添喜
四、洗三
五、剃胎头
六、挪臊窝
七、百啐儿
八、抓周
九、其他
第二节 婚礼
一、提亲
二、订婚
三、妆奁
四、晾轿
五、迎娶
六、认亲
七、回门
八、特殊婚姻
第三节 寿礼
第四节 丧礼
一、坟地
二、停尸
三、报丧
四、缝孝衣
五、选材
六、搭灵棚
七、扎彩
八、成殓
九、接三
十、烧七
十一、吊唁
十二、出殡
十三、圆坟
第三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打春
一、打春牛
二、扮春婆
三、扮春官
四、迎拗芒
第二节 春节
一、忙年
二、祭灶
三、扫房子
四、备年饭
五、贴道酉
六、大年三十
七、祭紫姑
八、登高拜年
九、敬财神
十、往家转
十一、破五
十二、开市
第三节 灯节
第四节 填仓节
第五节 二月二
第六节 清明节
第七节 天后诞辰日
第八节 五月节
第九节 八月节
第十节 重阳节
第十一节 腊八节
第十二节 其他节日
一、三月三
二、浴佛节
三、天贶节
四、乞巧节
五、“鬼节”
六、财神诞
七、送寒衣
八、下元节
第四章 民间信仰民俗
第一节 自然物信仰
一、天地崇拜
二、日月崇拜
三、星辰崇拜
四、雷电崇拜
五、水火崇拜
六、山石崇拜
第二节 动物崇拜
第三节 祖先信仰
第四节 鬼神信仰
第五节 民间杂神信仰
一、门神崇拜
二、灶神崇拜
三、送子神灵崇拜
四、观音崇拜
五、福禄寿三星崇拜
六、喜神崇拜
七、财神崇拜
八、药王崇拜
九、王三奶奶崇拜
十、八仙崇拜
十一、关帝崇拜
第五章 服饰民俗
第一节 服饰习俗特点
一、重商风气
二、文人风气
三、游民风气
第二节 服饰式样
一、男人服饰
二、女人服饰
第三节 特殊服饰
一、婚礼服
二、丧服
第四节 服饰的信仰和禁忌
一、服饰的信仰
二、服饰的禁忌
第六章 家族民俗
第一节 家族构成
第二节 家族与亲族
第三节 家族传承
第四节 亲属称谓
第五节 家神与家祭
第六节 家谱
导语
南开区,隶属天津市,是天津市中心城区之一。
天津中心城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脉和民族文化资源集中于老城厢地区。
本书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真实地反映、记录了天津市南开区人民的生活,宣传普及了该区的历史、文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
精彩页
天津城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拆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实际存留496年。其间多次坍塌,历代重修补建,饱经沧桑。
明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明王朝设立天津卫,并开始建筑天津城。城垣初为土筑,南北短,东西长。明弘治四年(1491),始将城墙增高培厚,用砖包砌,并重建四门之城楼,题匾额“镇东”“定南”“安西”“拱北”于城楼之上。明弘治七年(1494),城楼与城中央的钟鼓楼同时建成。
明清时期,老城里是天津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明永乐十三年(1415),天津卫官在今文庙北修建储粮的义仓。明宣德年间(1426—1435),又在老城里增设“三仓”,同时还专设户部分司,管理漕粮的储运。清雍正二年(1724),义仓、三仓均废弃,后来的“户部街”由此而得名。明代中期,天津设立整饬天津兵备道,负责操练军马、修浚城池、禁革奸弊、问理词讼、管理运河等事宜,并在老城里西北方位建造一座中等规模的兵备道公署。万历四十八年(1620),天津卫派设总兵,并在鼓楼以西建立天津镇总兵官公署。20世纪20年代末迁出,其他废弃为民居。
老城里在建造之初,只是一座军事卫所,因此军事设施、官衙公署和各类庙宇成为建筑的主体。同时,普通百姓出于自身和家庭安全考虑。相继迁入城内定居,普通民居逐渐成为老城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顺治十二年(1655),清政府裁撤天津户部分司,改建为天津钞关公署。清康熙十三年(1674),疏通并加宽护城河,重建老城城楼和四隅的角楼,并重题四门匾额为“东连沧海”“南达江淮”“西引太行”“北拱神京”。
清雍正三年(1725),再次重修天津城,天津改制为直隶州。清雍正九年(1731),直隶州升格为天津府,同时设立天津县,由此形成府县同城、畿辅京师的独特模式。清雍正十二年(1734),老城里西北旧卫署改建为规模较大的天津府署,并在老城里东北的仓廒旧址建造天津县署,天津的县阁是一座颇具特色的过街阁楼。清同治年间(1862—1874)始,老城西南一带兴起建房高潮.出现大批里巷胡同。随着时代变迁,老城里逐渐演变成天津百姓最为集中的商业和居民聚集区。
清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老城里由此成为中国北方最早开放的区域。西方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同时涌入,使老城传统的、单一的本土文化逐渐融入诸多近现代文化元素。清光绪年间(1875—1908),政府在天津县阁以西设立长芦盐运使公署,后来的“运署西街”由此得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十八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大肆烧杀抢掠。为消除天津城的对外防御能力,根据《辛丑条约》,八国联军建立的临时政府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天津城墙,并不得重修。年末,天津城墙、城门与城楼被全部拆除。从此,天津城垣不复存在,随后,在原城基上建成东、南、西、北四条围城马路。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天津道衙门、天津府公署、天津县阁等均被拆除,修建为数量众多的民居建筑。是年,在北门东建成天津最早的综合商场“北海楼”。1912年2月末3月初,袁世凯策动“壬子兵变”,在老城里烧杀抢掠,尤以北门里为甚。1925年,奉军败退天津时再次抢劫老城里,使许多店铺、商家深受其害,一些富豪之家纷纷迁往各国租界。自此,老城里日渐衰落。
民国时期,随着“废庙兴学”的提倡和兴起,一些有识之士利用旧书院和庙宇在老城里兴办学堂。1931年11月至日本全面侵华天津沦陷,人民长期饱受苦难。
20世纪初至1949年1月,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中,许多志士仁人在老城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和光辉的业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老城里由于人口户数的大幅度增加和人口密度的增大.居民在道路出行、吃水用水、做饭取暖、居住条件、环境卫生等方面,均非常困难。居民住房困难是第一位的老大难问题。1995年末,在老城里1.55平方千米土地上居住着4.54万余户12万余人,其中60%以上住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是时,老百姓家中建阁楼和三代同居一室是普遍现象,且房屋质量陈旧老朽,每年汛期都要担心房屋倒塌出现伤人事件。其次是吃水难,1949年水铺买水改为安装公共自来水供水.延续30余年。20世纪80年代,由于供水管道老化年久失修,居民吃水仍非常困难。1983—1988年,南开区政府对老城里旧管网进行改造,在大部分具备条件的胡同里巷实现自来水入户,暂时缓解吃水难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居民家中的粪便是由环卫工人拉着小粪车清除.直到20世纪80年代老城里陆续建设公共厕所,小粪车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交通出行方面,1951—1952年,南开区政府将鼓楼南北大街改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1963—1965年,整修里巷胡同,主要以平整后铺炉灰为主,便于出行。1979年开始结合排水管道改造,老城里原有胡同里巷才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至此居民出行条件和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老城里居民多年来依靠煤球炉和蜂窝煤炉生火做饭取暖,直至20世纪90年代有了液化气才使得部分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