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舞乐在汉代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这与汉代对舞乐的态度及理解直接相关。汉代人认为:1.从哲学、伦理、道德的角度看,舞乐有教化和内修的作用,乐和礼是天与地的精神的象征;2.舞乐能表达对永生或永恒的一种企望和追求;3.舞乐可以抒发人的情感。两汉四百多年统一、稳定的局面及特殊的经济政策,使汉代经济繁荣、百业俱兴。汉代的经济活动,尤其是东汉以来的经济活动,被汉画以生动、丰富的形象记录下来。 本册即收录了舞乐百业类汉画。在舞乐部分,对汉代舞乐的教化作用、舞蹈类别、音乐类别、舞乐类型都做了深入介绍;在百业部分,介绍了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从体例上分为文字说明、线描图、图像、图像来源说明等内容。 目录 舞乐百业述要 舞乐 舞乐百戏场景 舞 建鼓舞 盘鼓舞 袖舞 长袖舞 翘袖折腰舞 巾舞 拂舞 铎舞 鼙舞 鼗舞 属舞 乐 钟 饶与铎 磐 埙 鼙鼓 搏拊 小鼓 鼗鼓 琴与瑟 筝 筑 琵琶 竽 笙 排萧 笛 胡笛与篪 箛与笳 夯杵与春牍 咏歌与拊掌 骑吹与驼鼓 萧鼓 百戏 百戏场景 角抵 徒手互搏 徒手搏械 技击 斗兽 戏兽 鱼龙漫衍 叠人叠案 谐戏 象人之戏 倒立 跳剑与跳丸 高絙 寻橦 弄瓶 冲狭 旋盘与旋球 马术 百业 士 习经 行猎 场景 猎兽 骑射 立射与跪射 弋射 御鹰 猎获 尚武 兵器架 力士 武士 勇力 博戏 燕居 安居 房中 饮宴 其他 送终 养老 揖射 农 耕耘 收藏 纺织 捕捞 采养 工 制车 锻炼 开采 酿造 庖厨 其他技艺 商 市场 交易 流转 序言 一、图典的结构 《中国汉画大图典》本 质上是一套字典,不过是以 图为字,用图像来解读先秦 及汉代的社会和文化。本图 典共七卷,一至六卷是黑白 的,第七卷(上下册)是彩 色的,共收有约13000个图 像单元。根据现有图像的实 际情况,以“人物故事”“舞 乐百业”“车马乘骑”“仙人神 祗”“动物灵异”“建筑藻饰” 几大门类来梳理和归纳,以 期体现本图典这种形象的百 科全书的特性。图像之外, 文字部分主要有总序、各册 目录、门类述要、专题文章 、参考文献、后记等。 二、读者对象 本图典具有雅俗共赏的 特色。其图像形象,能够为 幼儿及以上者所识读;其文 化内涵,能够为中学文化程 度及以上者所理解;其图像 、内容及其延展,则于文化 学者、学术研究者和艺术创 作者均大有裨益。 三、图像的来源和质量 本图典的黑白图像主要 来源于画像石、画像砖、铜 镜、瓦当、肖形印等五类器 物的拓片。这些图像主要来 自原拓,也有相当数量的图 像来自出版物,极少量的图 像来自处理过的实物摄影。 画像石是直接镌刻于石 面上的,由于种种原因,如 石质、镌刻工具、镌刻技艺 等的不同,即使来自同一粉 本,也不会出现完全雷同的 图像,所以不同石面的拓片 都具有“唯一”的特色,区别 仅在于传拓水平高低带来的 拓片精粗之分。画像砖、铜 镜、瓦当、肖形印这几类, 均是翻模、压模后埏烧或浇 铸而成,雷同之物甚多。故 在画像砖、铜镜、瓦当、肖 形印中,出土地不同或时间 早晚不同而拓片图像雷同之 现象颇为常见,区别也仅在 于传拓水平的高低带来的拓 片精粗之分。画像石、画像 砖、铜镜、瓦当、肖形印的 拓片图像质量除了上述区别 外,其共同之处就是,经过 岁月的淘洗,一来画面的完 整与残缺不尽相同,二来留 存的图像本身的信息多寡不 尽相同。 本图典的彩绘图像指璧 绘、帛绘、漆绘、器绘(石 、陶、铜、木)等,主要来 自实物拍摄和出版物。今天 所见的这些彩绘图像均来自 地下墓葬,是汉代人留下的 画绘实物,也是我们今天能 看到的汉代人的画绘原作。 因是附着于各类物体的表面 ,在地下环境中经历了几千 年,仅有极少量(如少量漆 绘作品)还能保留原初形象 ,其余大量只能用“残留”二 字来形容。其质量的评定与 画像石相似。但色彩保存的 程度和绘制技法的特色,是 彩绘图像特别重要的质量标 准。 四、图像的选用 赏心悦目的画面,总是 为受众所喜爱。本图典选用 图像的标准,毫无疑问是质 量好、保存原有信息量多。 在这一总的原则下,对以下 几类图像做灵活处理。 1.有学术价值者。即能 说明某一社会内容或某一文 化现象的稀有图像,因其稀 缺,故质量不好也选用。 2.有研究价值者。即保 留了不同时期信息或不同内 容信息的图像,即使重复, 只要多一点信息也选用。 3.有应用价值者。即于 研究、创作有参考或启发作 用的图像,即使有残缺或漫 漶也选用。 4.有重要说明作用者。 例如同一图像出现在不同时 期或不同地区,很好地印证 了某一图像的分布时段或地 域,这种图像无论好坏多寡 均选用。 五、图像的识别原则 图像的识别主要有以下 两个原则。 1.择善从之。经中外历 代学者的努力,汉画图像的 识别已有相当的学术积淀。 择善从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选择有依据者,即 有汉代文字题记或三国以前 的文献记载者;二是“从众” ,即接受学术界认同的或业 界共同认知的。 2.抛砖引玉。即对某些 尚有争议或尚需进一步证明 的认知,编者依据自己的学 术判断来选用。这主要集中 在本图典一些图像的内容、 名称的判断上和一些门类的 设立上。抛砖引玉就是不藏 拙、不避短,将自己不成熟 、不完善的认知作为学术靶 子让同仁批评,最后求得学 术和事业的发展。这样做于 己于众均是好事。中国汉画 中有太多至今让人不得其义 的图像,只有经过学术的有 的放矢的争辩,才能使真理 越辩越明,最后达到精准识 别之目的。 六、关于《丹青笔墨》 卷 《丹青笔墨》卷为本图 典的特辑,即其编写体例独 特,与前几卷不完全相同。 其原因一是时间紧迫,来不 及收集更多资料,只就手中 现有资料进行编写,以应目 前此类出版物稀缺之急。二 是仅仅一卷两册的篇幅,远 远不能反映出汉代画绘应有 的面貌(至少要编成六卷, 才基本可以达到一定的量, 才能较好地分类)。三是该 卷中许多图像来自出版物, 质量差强人意,只能勉强用 之。即使如此,该卷也是目 前将汉代画绘材料解析得最 清楚、最详尽者。当然,其 中也有不少地方分类不清晰 ,定位不精准。这些不足体 现了编者目前的认知水平, 也多少反映了今天学术界、 考古界认知的基本情况。更 深的认识,有待于今后的学 习,以及考古发掘和研究成 果的出现。 毕善其事是我们的初衷 ,但鉴于时间、条件、能力 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尽善, 材料的遗漏不可避免,甚至 “网漏吞舟之鱼”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