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颜编著的《一万小时定律》核心内容是任何一项世界级的才能,都需要进行至少一万小时的训练。“一万小时”的训练是成就一项事业的最基础要求,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如果缺少“一万小时”的训练,即使有再突出的先天优势,也不能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万小时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每天练习3小时,每周练习7天,那么你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达成一万小时的练习量。所以,到底将这宝贵的一万小时花在那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一旦决定要付出这么多时间,你就必须选择最适合的方向。本书层层展开,为您阐述一万小时定律的执行与既得效应,能够使您读后有所获益。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不在于天赋异禀,而是经历了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训练。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无论你是谁,经过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就能成为某领域的专家!无论任何领域,只要找准方向,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
翻开张笑颜编著的《一万小时定律》,亲自实践一次,让我们一同发现天才的真相。从现在开始,确定自己未来一万小时的努力方向并坚持下去,那么在下一个十年之后,你也将成为“世界级”大师。
第一章 下一个十年,我是谁
1.一万小时的成功准则
2.“我为什么没成功?”
3.用专业精神应对每件事
4.想清楚最想做的事,然后每天去做这件事
5.对一条错误的路,必须果断放弃
6.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7.像唐僧一样“一生只做一件事”
8.每天三小时,十年奇迹这样发生
第二章 专业,你唯一的生存之道
1.投入精力和热情练好一项技能
2.真正的专注只着眼于有意义的事
3.不要博而泛,要精而专
4.带上自己的职业地图
5.弗洛斯特法则:准确的定位才能快速崛起
6.能干还不够,还得愿意用心干
7.专注你的事业,就能敲开成功的大门
8.自己的兴趣往往比名利更重要
第三章 画好自己的底线,逐步实现目标
1.聚光法则: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半途而废
2.做好自我评价:正确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3.糖果效应:克服小诱惑,将获得更多
4.逾越“心理高度”:不要给自己设限
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调整自己的工作动机
6.无论目标有多大,先把当前的事做好
7.远离穷忙
8.走出迷茫,不再焦虑
第四章 引爆你心中的“信念”,一万小时专注的必备动力
1.十年成一梦,靠的是信念
2.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
3.潜能的力量:只有执着才能成功
4.有恒心去完成那些看似无望的事
5.成功者都是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6.别人随波逐流,你却坚持自我
7.两头都想要,很可能两头都得不到
8.换一下角度,再难的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第五章 细节与专业主义的关系
1.从细节入手,打造专注精神
2.别再为琐碎的人和事抓狂
3.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从细节开始
4.海恩法则:精益求精,从小事做起
5.做事要分清主次矛盾
6.不要过于追求圆满和彻底
7.敢于妥协,展现你的别样风采
8.做理性的自己,切忌想当然
第六章 走出失控的怪圈
1.专注:心境的控制是人的最高境界
2.保持冷静,换一种视角看问题
3.驾驭潜意识:找回失去的控制力
4.集中精力,调整生活中的轻与重
5.自制力有多强,竞争力就有多强
6.永不言弃,做事不要给自己留退路
7.掌控你自己:避免不断地转换任务
8.不浮躁,做事要沉得下去
第七章 微时间管理术:你在荒废时间的时候,别人都在拼命
1.按照计划做好每天该做的事
2.敬业的心做专业的事
3.善于统筹,实现时间最优使用
4.培养有效的时间感知能力
5.把每一分钟都记录在案
6.不要只是抱怨,而应马上用行动改变
7.你其实不用这么累:利用好每天琐碎的时间
8.胜利就是比别人多坚持5分钟
第八章 果断行动,让拖延到此为止
1.拖延是种病,是专业主义的绊脚石
2.调整“期望”法:为自己设定一个期限
3.培养不找借口不拖拉的积极心态
4.迅速转弯,别在错误里拖延时间
5.战胜思维惰性,培养主动精神
6.失去目标自然一拖再拖:警惕健忘的大脑忘了最初的目标
7.“等一等”的心态,得到的只是“永远不能”
8.每天找出最重要的事情去做
可是有人会说了,为什么我工作了十年还是一名小职员?为什么我在家做了七年的饭也没有变成大厨,反而发现了七年之痒呢?
在回答这类问题之前,首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真正投入了精力和热情来练习某项技能了吗?”每天工作只是机械地重复、敷衍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每天做饭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根本没有想过怎样做才能营养更好、口味更佳。
不要再抱怨大学毕业之后就把专业荒废了,如果从初中开始算起,10年的学校教育,我们按照每天用两个小时来学习一门技能,一年按照360天,那么也只有7200小时,你还有2800小时的缺口,就算你毕业之后每天还能坚持练习1小时,那么还需要近十年的时间。为什么理工科的人更容易在工作上做出成绩呢?因为只要他们毕业之后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他们就能继续练习在学校中学到的技能,也就是说他们每天可能有8小时的时间在练习技能,那么一万小时的缺口很快就能补上了。而很多人,他们工作的内容并不是在练习技能,而是一些琐碎的人和事,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在无形中荒废了。
如果你每天用5小时的时间来看韩剧、刷微博、聊天,那么七年之后,你就会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讨论他人的失败和成功,而自己身上却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东西。花十分钟的时间想一想,曾经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每天坚持去做这件事,十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可以靠这件事谋生了。哪怕你喜欢逛街,你可以规定每天逛街3小时。可能一开始你会很享受,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很无聊,但如果这时候你能继续坚持下去,你会开始思考,我逛街的时候可以发现什么,还能做出点什么花样?十年之后,你可能会成为时尚达人、街拍摄影师、服装买手,等等。总之,坚持去做一件事情,你会发现成功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人的精力有限,我们只有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适合发挥我们潜能的某一方面才更容易取得突破。因此,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按照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具备的条件选择一个人生目标,集中精力向这个目标发起进攻。
事实上,人的智力和能力会有所差异,但是能力强的人不一定就比能力弱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像战场上两军对垒,实力肯定会有差距,但是最终的胜利方总是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对方的弱点,这样在局部中你就是强者。同样的道理,我们能集中精力去发展某一项专长,那么就比那些聪明但四处出击的人占优势。因此,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就是人生成功的要诀。
英国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曾经说过:“如果把战争的原则凝缩为一个词,那就是集中。”其实如果翻阅古今中外的各种兵法,你就会发现其核心基本上就是要善于制造局部优势,在一些不重要的地方做出必要的让步,以便在重要的地方获得优势。
有这样一句话:“你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围着你转;你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其实人生也是如此,人总是四处观望,想了解别人是如何成功的。但是总是把目光放在他人身上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起码不太容易取得大的成功。那些真正成功的人,总是发挥自己的特长集中到某一点去创诰成功。
在晴朗的天气,将放大镜放在报纸上距离报纸一段距离。如果放大镜总是在不断移动,报纸是永远不会被点燃的。放大镜不动的话,你把焦点对准报纸,阳光就会透过放大镜聚焦到报纸上,报纸就会燃烧起来。这就是集中的力量。
你还在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成功吗?成功并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集中自己的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经过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成功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P8-10
20世纪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和心理学家、国际天才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安德斯·埃里克森共同提出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一理论清楚地告诉人们,“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不在于天赋异禀,而是经历了一万小时的训练。“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一项世界级的才能都需要进行至少一万小时的训练。“一万小时”的训练是成就一项事业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如果缺少“一万小时”的训练,即使有再突出的先天优势,也不能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一万小时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每天练习3小时,每周练习7天,那么你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一万小时的练习量。所以,到底将这宝贵的一万小时花在哪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一旦决定要付出这么多时间,你就必须选择最适合的方向。
要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就必须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过去将时间都花在了哪里。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回头看看自己在哪个领域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你可能每天都会花一两个小时来画画、写作、演奏乐器或者从事某项体育锻炼。这些都能说明你应该在哪些方面来利用这一万小时的时间,如果你已经花费了部分时间在某件事上,那么你只需要补足一万小时剩余的时间就可以了。
其次,你要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能够坚持一万小时的原动力。因为大部分人都在一万小时之前便选择放弃,只有少部分人坚持到底了,于是他们就成了世界级的高手。为了能够持续一万小时从事某项事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你捱过漫长的无聊时光,否则你很可能在到达终点之前就已经放弃了。
最后,你要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能给你带来哪些机会。想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每个人都不是预言家,都不能准确地预测出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你要对自己选择的方向有信心,并相信你的努力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
从现在开始,确定自己未来一万小时的努力方向并坚持下去,那么在下一个十年之后,你也将成为“世界级”大师。
不要期望一下子取得大幅度的进步,尝试每天进步一小点,这是必经之路,可一旦开始进步就会持续前进。——伍顿
那些看上去像是障碍的东西,长期来看是有价值的,亲自接触一次,哪怕只有几秒,也比旁观几百次有效。——罗伯特·比约克
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查尔斯·达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