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郑云飞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关情况是一项良心工程,也是抢救性工程,记录者要对历史负责,充分采集传承人的相关信息,确保真实性,体现完整性,达到传承性。丛书以传承人、传承人弟子及相关人员的访谈口述、项目实践、传承教学为主,项目概述、文献记录、新闻报道等为辅,图文结合。本书为其中一册,介绍了浙派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郑云飞的生平事迹和个人成就。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项目概况
第二章 人物小传
第三章 口述访谈
一、琴学入门
二、浙派徐公
三、独立操缦
四、授艺生涯
第四章 周边采访
一、妻子王美英:他的爱好,我一直很支持
二、儿子郑思佐:幼年时,我曾经抵触古琴
三、学生魏冬雁:郑老师承袭了“质而不野,
文而不史”的传统
四、学生侯辉:他不被时代潮流裹挟
五、学生斯国梁:感谢他的无私传艺
六、学生万仲亮:遇到这样一位有风骨的老师,我很幸运
七、师侄陈成渤:郑老师是一个琴痴
八、同事、学生王忠宪:对古琴,他就是热爱
九、同事、学生李晓君:单位里大家都叫他老先生
十、学术专员黄大同:我赞同“守正”和“谨慎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是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15
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
工程全面启动,针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采
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
技术手段,进行人物访谈、
传承实践、带徒教学的全方
位记录,并对已有文献资料
进行搜集,建立传承人专项
数据库,将记录成果编纂成
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着丰富的
知识与精湛的技艺,是历史
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
。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精
湛技艺、实践经验、文化记
忆和传承能力,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核心内容
与动力来源。由于代表性传
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的核心作用与不可替代性
,加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普遍年事已高,对他们及其
技艺的记录任务尤为紧迫。
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传承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艺,
不仅可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基因,也为后人研究、宣
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
下宝贵资料,对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
要意义,这是一项与时间赛
跑的工作。
将抢救性记录中的口述
访谈内容梳理转化成口述史
,这是一项极为繁重的工作
,不仅要保留口述真实的特
点,还要强调语言文字的严
谨。该套丛书是浙江在开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
基础上,组织专家、专业人
员撰写,在编纂过程中,既
尊重传承人口述的真实性,
又兼顾可读性,在不改变传
承人原意的前提下对文字进
行了部分调整。
该套丛书以传承人为单
元,一人一书,单独成卷。
从传承人第一人称口述的角
度,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实践
的丰富历程,讲述他们多彩
的人生故事。该书还对传承
人所属的项目进行介绍,从
文化价值、存续状况、传承
保护等方面叙述项目的基本
情况,从生平事迹、学艺师
承、授徒传承等角度阐述传
承人的生平经历。丛书的重
点定位在传承人的从艺经历
、实践经验、传承状态等内
容,此外,与传承人相关的
人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多层次
地补充了传承人的经历。书
中还附有传承人个人年表、
文献图录等,提升了丛书的
学术价值。
该套丛书由浙江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持编
纂,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
家、文化学者、出版社编辑
等讨论丛书的框架、体例、
版式;丛书分卷作者用心编
撰书稿,反复斟酌文字,不
厌其烦地查阅资料、核对内
容;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家人
也积极主动参与了丛书的编
撰过程。各方的共同努力,
终于促成了该套丛书的付梓

我们相信,“浙江省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
承人口述史丛书”能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研
究者铺路搭桥,提供丰富、
翔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也希望能让记录成果更
好地发挥作用,让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大众,
为社会共享。
丛书编委会
导语
郑云飞出生于建筑工人之家,因家境贫寒,以四年时间读完小学。1954年进入杭州第一初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1958年进入杭州电力公司电力技术学校。1959年始,先后就职于杭州闸口发电厂、浙江梅溪电厂、浙江电力修造厂(后为浙江省电力设备总厂),1999年退休。他是杭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今虞琴社社员、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先后任西湖琴社副社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古琴学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兼常务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本书介绍了郑云飞的生平事迹和个人成就。
后记
我最早认识郑云飞先生
是在2011年,当时他为了
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事
到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来询
问相关情况,我作为工作人
员接待了他并做了解释工作
,郑云飞先生的谦虚、儒雅
、低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
象。第二年,他顺利地被评
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是“
浙派古琴艺术”的责任保护
单位,项目、传承人联系工
作由我负责,每年都要进行
三四次常规的上门走访以及
资料搜集,由此我和郑云飞
先生有了较多接触。那时,
我感觉到郑云飞先生一直没
有完全融入杭州音乐界中,
甚至和古琴圈子也保持着一
定的疏离。都说有人的地方
就有江湖,琴界也难例外,
可是郑云飞先生以一种“遗
世而独立”的姿态,坚守着
传统琴人的高古形象。
郑云飞先生对非遗中心
的工作人员很信任,曾经好
几次对我说:“你们政府的
人讲事实、讲公正,我信得
过你们。”大概也是出于这
种心理,他对我们组织的活
动很支持。记得2013年的
中秋,杭州市非遗中心在名
人纪念馆搞中秋雅集,邀请
他来鼓琴一曲。那时他的身
体不太好,眼睛也不好,他
说了一句话,让在场的人印
象深刻:“非遗的活动,能
参加我一定参加。”这次活
动后,非遗中心的领导开始
了解老先生,每年春节期间
的“传承人服务月”里,都去
老先生家拜访。当我第一次
带着领导们到坐落在霞晖南
村的老先生家中的时候,大
家都不敢相信,如此一位德
高望重的老先生竟然住在如
此平常的地方。
2017年之前,杭州市非
遗保护中心视野中的“浙派
古琴艺术”保护力量主要是
三支——以徐君跃先生为核
心的西湖琴社、以徐晓英先
生为核心的霞影琴馆以及郑
云飞先生和他的弟子。虽然
古琴艺术(浙派古琴艺术)被
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但是杭州市非遗
中心却是一个收支两条线的
公益性组织,根本不能保证
“浙派古琴艺术”的常规保护
经费和专业人员,能使用的
保护经费全数仰仗国家相关
部门的不定期专项下拨。因
为财务制度规定,保护专项
经费不能发放给自然人,我
曾经好几次建议老先生让他
的学生为他成立一个工作室
,以便保护工作的开展。出
于种种原因,工作室到最后
也没有成立起来。所以比起
另外两家,杭州市非遗中心
能为老先生做的事情就显得
少了很多。在整理本书的过
程中,想到老先生为“浙派
古琴艺术”做了那么多事,
而我们能为他做的却那么少
,有些已做的事也稍显迟了
一些,不免充满遗憾。
在整理文稿时,郑云飞
先生请学生魏冬雁女士带来
要求,行文尽量贴近他平时
说话的风格,不宜作太大的
改动。如何在他和编辑的要
求之间取得平衡成了对我的
挑战,越是书近交稿,越觉
得压力巨大。在付梓前夕,
我要感谢担任采访工作的学
术专员黄大同老师,他对老
先生全面、细致、深入的采
访,为文稿整理工作打下了
良好基础;感谢魏冬雁女士
,从开始采访到最后全书成
稿,她做了大量的工作,没
有她的帮助,我很难如期交
稿;最后也要感谢好友韩钰
,他为本书做了校对工作,
使得本书得以及时完稿。
最后,祝愿郑云飞先生
身体健康,艺术之树常青。
编著者
2019年9月于西溪新座
精彩页
第一章 项国概况
古琴,古称“琴”或“七弦琴”,是中国古老的丝弦乐器,也是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之一。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人音乐的象征。
浙派古琴艺术,简称浙派古琴,形成于南宋末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琴艺术流派。琴派的产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宋室南迁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临安(今杭州)作为当时的都城,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大量人才,当地音乐文化取得长足发展。琴人在』临安大量聚集,为浙派古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郭楚望,名沔,浙江永嘉(今温州)人,被认为是浙派古琴的开派人物,也是南宋浙派古琴中成就最高者。郭楚望的艺术高峰约在景定、咸淳年间(1260—1274),他有感于元兵南下、政局飘零,创作了著名琴曲《潇湘水云》,又作有《秋鸿》《飞鸣吟》等。郭楚望的弟子刘志方传艺给毛敏仲、徐天民,他们的曲子被收录到《紫霞洞谱》(又称《紫霞琴谱》)中,逐步扩大了影响力。徐天民一脉专心传艺,卓有声名者共计四代——徐秋山(元)、徐晓山(元)、徐和仲(明)。徐氏祖孙四代为世人推崇,被誉为“浙操徐门”“徐门正传”,把浙派古琴艺术推向高峰。据刘珠《丝桐篇》载:“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日江、日浙、日闽。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迄今上自廊庙,下逮山林,递相教学,无不宗之。琴家者流,或相晤,问其所习何谱,莫不日‘徐门’。”至明末,浙派称雄琴坛的地位才逐渐被虞山派和广陵派所取代。清代,浙派古琴艺术式微,但并非销声匿迹,要者如乾隆年问(1736一1795)的苏璟、曹尚纲曾编撰《春草堂琴谱》,清末范季英、释德辉重刊此书。今人查阜西《历代琴人传》将他们编人书中,并称之为“新浙派”,该派以浙人为主,演奏风格清丽柔和,代表了江南的特色。
琴派流传不仅要有明晰的琴人脉络,更需有相对统一的琴论。浙派古琴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在明代就受到广泛推崇。冷谦在《琴声十六法》中提出“轻、松、脆、滑、高、结、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反映了当时古琴艺术的美学思想以及演奏技巧、艺术表现等方面的理论水平。“轻、松、脆、滑”属于演奏美学,是对美好音色、流畅旋律的追求;“高、结、清、虚、幽、奇、古、淡”属于艺术表现,是关乎风格、意境、韵味、气质的概念;“中、和、疾、徐”则属于演奏技巧。明末徐青山进而提出《二十四琴况》,共计二十四条,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更细致地说明了古琴演奏艺术的诸方面要求。纵观浙派古琴的琴曲作品,浙派琴人崇尚“微、妙、圆、通”,琴风古朴、典雅、平和,内涵丰富,指法以古法为典范,以指力顺畅为原则,形成细腻苍劲、干净中正的特点。
此期的浙派古琴以指法特点比较明显,琴曲中散音、按弹音的运用明显多于走音、滑音、颤音,这与早期琴曲注重右手指法的规律是相符的。另一方面,后期浙派琴谱中一所记录的右手指法也呈现出由繁至简的趋势。如现存最早的曲谱集《神奇秘谱》上卷《太古神品》中所常见的可奏出多音的组合指法(如双牵、全牵、牵、半扶、全扶、却转、转指、问勾等)在浙派琴谱中或已不存或罕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单一指法的运用,如抹、挑、勾、剔、打等,总体趋于简洁。
浙派古琴的代表性琴谱有《紫霞洞谱》《神奇秘谱》《梧冈琴谱》《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文会堂琴谱》《春草堂琴谱》《天风琴谱》等。
复兴现代浙派古琴的关键人物是徐元白。徐元白(1893—1957),浙江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人。其父徐月秋为琵琶名手。二十岁时,徐元白在苏州天平山拜大休上人为师,大休是杭州照胆台方丈,琴艺甚高。后来徐元白走访各省琴家,如王宾鲁、李子昭、杨宗稷、张益昌、查阜西、吴景略等,又与北京岳云、扬州广陵、苏州今虞及梅庵等社团往来频繁,汲各家之精华,终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徐元白不仅是古琴艺术家,还是古琴教育家、活动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凡足迹所到之处,必组织琴社进行交流、教学活动。他的弟子亦来自五湖四海,良才辈出。徐元白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文雅、恬静、简洁、洒脱的意境,并逐渐在杭州形成风气,成为“新浙派”的中期代表人物,一直影响至今。1947年,徐元白与马一浮、张大干、张宗祥、徐映璞等名士组成“西湖月会”,邀文人雅士,或于山野溪谷,或于“半角山房”,自带酒菜,各展才艺。1956年,徐元白以《和平颂》(《普庵咒》)参加第二届杭州市、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奖。其弟子中比较重要的有黄雪辉(妻)、徐匡华(子)、姚丙炎、叶名佩、高醒华、徐晓英、郑云飞、黄德源等。
1979年,徐晓英、徐匡华、郑云飞、陈熙理等人组织成立了杭州市古琴研究小组,后在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大风先生的支持下,古琴研究小组改名为浙江省音乐家协会西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