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达莱》是一首著名朝鲜的诗词,是每个韩国人都会的诗歌,也是学习韩语时老师会让学生背诵的诗歌。大意上是讲封建婚制时期朝鲜族女性的心声,表达作者金素月(1902-1934)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同情。由于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诗人以及他的作品在朝鲜文化以及韩国文学作品中都是一个革命性的巨作。这本诗集以《金达莱》命名,收录金素月的近体诗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达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金素月 |
出版社 | 山东友谊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金达莱》是一首著名朝鲜的诗词,是每个韩国人都会的诗歌,也是学习韩语时老师会让学生背诵的诗歌。大意上是讲封建婚制时期朝鲜族女性的心声,表达作者金素月(1902-1934)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同情。由于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诗人以及他的作品在朝鲜文化以及韩国文学作品中都是一个革命性的巨作。这本诗集以《金达莱》命名,收录金素月的近体诗首。 内容推荐 金素月(1902—1934),本名金廷提,著名诗人,其诗集被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越南语、土耳其语等多种语言,关于金素月的研究论文数量也已远远超过他的作品。1986年,韩国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素月文学奖”。如今, 树立在韩国首尔南山t的金素月诗碑,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抒情诗人。《金达莱》这本书收录的就是他的诗歌。 《金达莱》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有口难言 日后/2 摘草/3 久远的故事/4 爱之歌/6 有赠/7 春夜/8 梦见昨日/9 梦中访客/10 下雪的傍晚/11 忘不了/12 不曾知道/13 梦/14 燕子/15 万里长城/16 香烟/17 失题/18 父母/19 忘却的心/20 春雨/21 雾纱/22 记忆/24 梦见他的夜晚/25 女人的味道/26 首尔之夜/28 秋晨/30 秋晚/32 过去的脸庞/33 梦/34 乐天/35 雪/36 他人的田土/37 千里万里/38 渔人/39 生与死/40 黄烛光/41 有口难言/42 溪畔 金达莱/44 我的家/45 黎明/46 夏日月夜/47 被遗弃的身躯/51 浮萍/52 祈愿我们有耕耘的土地/55 垄沟之上/56 黄昏/58 喜悦/59 坟墓/60 凄凉的傍晚/61 招魂/63 旅愁/65 溪畔/67 路/68 别离的路/70 往十里/71 朔州龟城/73 山175 跳跳板/77 杜鹃鸟/79 春香和李道令/81 山有花/83 想家/84 富贵功名/86 无信/87 梦之路/88 既有生必有死/89 哪怕匆匆离去/90 希望/92 我曾不谙世事/93 金绿地/95 江村/96 啊,妈妈、姐姐/97 思念 思念/100 浪子的春天/101 夜晚的雨滴/103 路经杂草凌乱的沙洞/104 心上人/106 公园的夜晚/108 孤独的日子/109 将别里/110 迎春三月/111 过客/112 梦境/114 泪,悄然流下/116 少时聆听长大后我才懂的/1 17 衣服、饭、自由/119 钱、饭、心和平野/120 海边的夜晚/125 日落前的时光里/127 机会/129 清爽的早晨/130 献给月滩的戟叶蓼之歌/131 腕枕之歌/134 孤独/136 三水甲山/138 苦乐/140 故乡/144 荆棘/147 心泪/148 孤坟/149 金素月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过客 憔悴的过客, 就要下山的太阳,连影子 都在你沉重的脚下 无力地倒下。 高耸尖挺的山峰 挡住了你的视线 高空的云之尽头 晚霞红了,一片明亮。 慢慢地,孤独疲劳的夜晚 满腹心事地来了 在水流声凄凉的小溪边 你驻足了片刻。 过客, 蓝色星光照耀,蓝色的夜晚宁静 清风吹洗大地。 振奋你饱受煎熬的心。 梦境 啊,我的爱人!你是不是在我要去的每个地方早做好了铺垫?是的,我知道这千真万确。 每到一个地方,我总活在你为我展开的这地方,我知道是你事先铺垫的。 啊,我的爱人!你为我铺垫好的这个地方,像清澈的湖底一样有潮涌也有沉静,走在沙地一样沙沙作响的长路上,孤独无力时,指引我向着思念的你。但我的爱人啊!夜色深沉,冷风吹拂,鸡虽叫过,闪亮的黎明现在不会来吧,啊,给我力量的思念的爱人呀!你拥抱无助的我,让我永远在信任、真诚的怀抱里入睡。 你铺好这个地方,虽然孤单凄凉,但当我在此处入睡、玩耍、思念你的时候,没有任何恐惧,烦恼也都忘记了。 那么,我的爱人!我将在这里度过我的终生。 啊,我的爱人啊!你是不是想让我在这个世界多待些时候,所以每去一个地方都为我做好了铺垫。感到无家可归、疲劳的我的行踪可怜,每到一处,才准备好这简朴的地方,为我所有。还有你抓住我孱弱的生命线,让我孤独的人生在这样没有危险的地方度过。 啊,我的爱人啊!最后把我放在这个地方,你充满力量的双手,拥抱我在信任的怀抱里安详地入睡,也请你在这个地方亲手把我埋葬。 泪,悄然流下 泪,悄然流下, 思念的你无法忘记 泪,就这样悄然流下。 忘不了的他 又无法完全抛弃, 但泪总悄然流下。 悲伤满怀 也许注定不该分离 愈想,泪愈悄然流下。 少时聆听长大后我才懂的 明知这很难 我依旧这样迷茫 倘若此刻转身迈出一步! 之后,一切都将成为幻影 是已泼洒的水 山间刮来的风在原野吹拂。 烧尽的蜡烛残留的火星 反会被火热的气息吹起 映照了什么?映照了什么? 在你恐惧中颤抖的胸怀, 适时占据我心,不曾相见的那个人 对我说“到此为止,请走吧”! 你满是血丝的双眼 教过我,十次二十次教过我。 少时聆听长大后我才懂的 是什么?都是什么? 一切顺其自然 又重回那个久违的开始。 衣服、饭、自由 那飞向高空的 鸟儿 满身长满翎毛。 旱田里,田果实 水田里,水稻子 沉甸甸的,成熟了,低垂着头! 翻过楚山,越过 狄逾岭。 背着担子的那头驴,你为何翻越? 钱、饭、心和平野 1 镜子可映照你的面孔,一天照几回,但亲爱的,即便活到百岁,我们的心愿何处能辉映一次? 2 吃着饭会死去 睡着觉死会长眠,一点个人的利益,为何要抢夺,为何要争吵,扛把锄去平野耕耘播种去 3 听说真诚的人死后会升天堂 残忍的人死后会去地狱 亲人啊,只知道了这个,生活不再有任何烦恼,但低头坐着的他听见“钱”的喊声,翻山越岭也在所不辞 4 灯火变暗,鸡叫声频频 惦着你是否已入眠, 熬过今夜,还有明天吗? 5 他们叫我别惹麻烦 失礼犹如水倒流 说这些是不是太幼稚 走,走,我走 跟着感觉,我走 十二条路,满是艰险,我还走 年少的心听不进哄骗 现在的心听不了规劝 不明白这都是祸源。 6 不行的就不行 开口就是 是牛也会叫声“哞” 是什么就说什么 开口啊 秤砣总偏向一端 说“是”就兴高采烈 说“不”就愁眉苦脸 我没有调转回头的决心 7 金钱闪 银钱闪 金钱银钱闪了又闪 喂 郎君 不要这样说 越过去 翻越过去 我们手握手翻越过去 喂 郎君 看看那儿 昨晚翻越过的那座山 花儿 漫山开放 就算只活三年 无数个三年里 让花儿铭记在我心 但这世间 我家的路 不是一条,是十条 亲爱的郎君,这世界 就算生来与银子无缘 为了你也要花上千两 P112-124 序言 几年前无意中就读到过这首《无题》,仿佛是杜甫《春望》的翻版,或是李后主《虞美人》的改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它们的意境与情结是如此相似,不过,读之仍给人以震撼,一个苦难中抒情诗人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国家已经灭亡 山川依然那么青苍 一年一度的春天又来了 只有草木又披上绿装 啊!无限忧伤 难道这就是春光?! 这是被誉为“民众诗人”的金素月的名作。生于忧患之中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又是天地与命运的成就。用眼泪、用苦难、用国破家亡和山河破碎来成就一个诗人的美名,固然残酷了点,但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又实在是太多了。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时穷节乃现”,文学与历史就是这样奇怪和奇妙地纠结着,互相悖谬地缠绕着。 金素月(1902—1934)的原名叫金廷浞,生于朝鲜平安北道的一个农家。他的一生让人想起中国的浪漫诗人朱湘。他是生于1902年,于1934年32岁时,在国仇家恨和艰难困境中服毒自尽;而朱湘是生于1904年,在1933年于忧郁困顿中自沉扬子江。他的一生比金素月还短,只度过了短短29岁的青春。这两个人的诗歌中都有纯情和忧郁的情愫,虽然风格不尽一致,但其所经历的年轻的愁苦和艰难的时世,却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如同一对异国的同胞,一双难兄难弟。 金素月曾是一位少年天才。作为宗族长孙,又兼生性聪慧,所以从小备受家人疼爱。但他生性敏感忧郁,更兼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和家庭的穷困与不幸,均是源于日本侵略者的掠夺与压迫,心中便激起了无限的悲伤和愤懑的情绪,开始用诗笔来抒写民族的悲苦和乡土之趣,逐渐成为那一时代新诗人的一个代表。他1917年至1920年在定州五山学校和汉城培材中学求学,在校期间即参加了三一运动,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员。之后,他东渡日本,入东京商科大学留学,关东大地震时不得不中辍学业回国。归国后,他曾在《东亚日报》支局谋职,但不久就在困境中辞世。 1920年至1925年是金素月创作最旺盛的一个时期。影响最大的作品是1922年发表于《开辟》杂志的《金达莱》,获得了时人很高的评价。1925年他出版了毕生唯一的一本同名诗集,这本诗集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悲伤是金素月诗歌的基本格调与抒情主题。这一半是源于他宿命性的性格气质,一半则是源于诗人生存的时代环境。国恨家仇,山河沦丧,当然是他人格的悲剧气质与诗中的悲愁气息的主要根源,这些总是在他的诗中隐隐地闪现着,弥漫着。不过,假如不考虑这些背景因素,常态地看,他的悲情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结。历史上这样的诗人有很多,从萨福到济慈,从普希金到莱蒙托夫,浪漫的和浪漫主义的诗人们世代都是如此。中国诗人中也一样,从屈原到李贺、李商隐,从李煜到李清照,当代诗人中的顾城与海子,这些具有浪漫情怀的诗人,无不同时兼有忧郁和悲伤的气质。金素月的诗中几乎每首都能找见“悲伤”、“悲愁”、“忧伤”、“哭诉”这样的字眼,表明他的确具有一个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者的血统。 如果要细加分析,他的这种情怀,也许首先是来自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比如在《春雨》中,便可以看出那种在中国诗歌中常见的“伤春”情绪。“不知不觉零落的花里,春光流淌着,/不知不觉飘落的雨中,春天哭泣了。/忧伤,在我的胸中!/看,云高,枝绿。/又见傍晚薄暮。/悲愁的绵绵细雨要停了,/我却蹲坐在落花处哭了。”多像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或是李琛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还有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诗句。所以,很难说这种“春愁”是来自何方,出于何种具体因由,它更多的也许就是一种抽象的“东方文化遗传”罢。还有“悲秋”也是如此,如《秋晨》中的句子“……呵!这是冷雨飘落的清晨。/小溪也在枯叶下结了冰。/满是泪水的所有记忆”也很像是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或是《红楼梦》里,潇湘馆中,“秋花惨淡秋草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意境。作为一个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的民族,感伤主义的文化性格与精神气质,很自然地给了金素月的诗歌以这般印记。 然而20世纪诗歌中新的现代因素,也同样在金素月的诗歌中刻下了痕迹。同二三十年代中国早期的象征主义诗人、唯美和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非常相似,金素月的诗也隐约浮现着李金发、王独清式的颓伤,或者冯乃超、戴望舒式的忧郁。他的诗中可以说混合着来自日本和欧洲近代诗歌中的某种气息。这种影响可能有相当广泛的来历,有直接来自欧美的,也有来自中国新文化的、现代新诗以及日本近代诗歌的。比如这首极简约的《万里长城》中,就可以看出这种影响的复杂性与混合意味。他使用的是一个中国式的古老意象,但传达的,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内心世界的苦闷: “夜夜/整夜/筑了,拆了/不见尽头的万里长城!”显然,这是一种“向内”的深掘,灵魂的纠结,而不只是一种外化的抒情。可以断定,金素月的诗歌从一开始就鲜明地渗透着现代主义的因子。 还有更多的证据。比如《女人的味道》一类作品,似乎可以理解为一首意念“暖昧”的情色之作,但是它处理得十分节制,用隐秘且暗淡的语义,传达了诗人对于情感和肉体的认识。它似乎可以是对诗人颓伤情绪的一种慰藉,但事实上却又加深了内心的悲伤。这是一个郁达夫式的矛盾人格与病态心理的生动写照:“月亮穿上碧云的味道。/太阳披着红霞的味道。/不,是汗的味道,沾灰的味道。/淋了雨发凉的身体和衣服的味道。”这似乎是暗示着一种颓败情绪中身体的交会,但它所引申出来的情绪却更加灰暗:“……青灰色微弱的生命之灵/相拥相偎,发出肌肤的呐喊……”接下来,诗人再一次印证了“爱与死同在”的唯美与象征主义的诗歌观念——“还是,葬礼经过的树林的味道。/载着幽灵的跷跷板沾染的味道。/生鱼的海腥味。/在暮春的天空穿梭的味道。” 表达对于生命的困惑,生与死的纠结,是金素月诗歌中十分常见的主题,他常常会暗示自己要坚强,要热爱生命,但更多的时候又是固执地去体认死亡,这种困惑也是典型的现代诗歌的特征。 忧郁的情绪自然伴生着阴郁的意象。金素月的诗歌在给人以纯情和典丽印象的同时,也给人以一种晦暗而悲凉的浸淫。这是他最鲜明的一个风格。浪漫诗人有时当然也会有类似的特征,但在金素月的诗中,似乎有更多类似波德莱尔式的黑暗符号,有类似李金发和戴望舒式的阴郁象征。我当然不能据此说他们之间必然有着某种影响关系,金素月的创作时间甚至比戴望舒的还要略早些,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他们之间看到某些相同的气息。这是古老国家共同和接近的命运所赋予的,也是不同民族的诗人与知识分子共同的文化性格与精神遭际所给予的。如《香烟》中有这样的句子: 和我的长叹做伴 无法割舍的我的香烟! 有人说,你是 逝去的岁月里 忘记了自己身世的 少妇坟头 转瞬即逝的小草。 隐约在眼前消失的黑烟, 只能燃尽的火花。 啊!我心悲伤。 空虚无聊的日子里 与你一起走过。 “少妇的坟头”、 “消失的黑烟”这些意象中所包含的现代意味,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金素月的诗似乎并不刻意地营造复杂的意象,所有的表达都属于自然而然的流露,是其内在敏感而丰沛的情绪的自然外化。 死亡意识是金素月诗歌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与大多数忧郁型诗人一样,他的诗歌自始至终都流露着悲凉和绝望的弃世情绪。从早期的“寂寞清愁”,到《金达莱》时期所表达的失恋的悲伤,到后期《少时聆听长大后我才懂的》、《日落前的时光里》等诗中渐渐深化的绝望情绪,死亡意念慢慢将他缠绕,变成了一条挥之难去的绞索。金素月过早地走入了自己生命中的黄昏,此种日渐深化的危机究竟是由何而生,恐怕是一个生命之谜。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忧郁与诗歌是如此紧密地纠缠在一起,死亡与诗意是如此奇怪地共生着,难以给出一个真切而合理的解释。 但死亡意绪或许就是诗歌的某种原动力。对于现代诗人来说,这种悲剧与诗歌共生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诗歌的话语就是死亡的话语,或是与死亡世界的对话,或是对于现世世界的反抗与穿越。正如雨果所说,近代的诗神总是将生与死相生相伴。没有死亡的话语,诗歌就缺少了神性,缺少了一份黑暗的深度。死亡如同预言,与诗人的生命结伴而行。在《少时聆听长大后我才懂的》一类诗歌中,可以看出这种萦绕在耳的预言,是如何固执地在对他进行召唤—— 烧尽的蜡烛残留的火星 反会被火热的气息吹起 映照了什么?映照了什么? 在你恐惧中颤抖的胸怀, 适时占据我心,不曾相见的那个人 对我说“到此为止,请走吧”! 一个人生活在提前到来的死亡里,这种情绪终于有一天会变得不可救药,尽管在大多数诗篇中,我们还可以读出诗人对这种冲动的反抗,他自我的抑制和宽慰,但终于他还是过早地迈向了那个充满黑暗诱惑的神秘渊薮。 时光翻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仿佛默片时代的忧伤仍然透过时针,咔咔作响地给我们带来那晦暗岁月的阴郁气息;或是更为久远的古代,那夜雨芭蕉或者残月更漏的余响。金素月的诗歌已然融入了时间的卷册,与我们想象中的历史,以及似曾相识的前世旧梦融为了一体。相信他会拥有众多汉语的读者。 要感谢译者范伟利精妙的、富有传统韵味和现代意识的语言,如此准确地传达了诗人的生命世界,传达出了东方文化与诗歌中某些精髓性的东西。没有很高的修养,是断不能达到如此境界的。 我对金素月的生平创作知之甚少,照理断无资格为这部诗集作序。但碍于山东友谊出版社的总编辑,我的学长和老友,作家丁建元兄的情分,拗不过他的嘱托,只得勉力写下上述文字,以作个一知半解的导游罢了。相信读者自会于阅读中有真知灼见。 2011年10月8日夜,北京清河居 后记 金素月的这本诗集在韩国从1925年初版到现在百余个版本,加上现代的版本和初版有多处的不符,均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我在翻译过程中查阅了多个版本的全集,在将它们和初版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艰难推进着工作。另外,作品平安北道方言颇多,翻译中查阅了无数研究论文和方言词典,其间辛苦,难以言表。一起在韩国生活过七年的女儿利然一直在身边充当活词典,她是我阅读和理解的主心骨、贴身助教。我在翻译过程中也参考了台湾张香华女士据英译本《金素月诗选》翻译的《践踏缤纷的落花》。 感谢韩国文学翻译院的鼎力相助,感谢山东友谊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劳。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清华教授在百忙中抽时间为本书写序,谨此致谢。期望更多韩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同行参与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研究领域中来,诚恳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是为后记。 译者 2011国庆于泉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