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学术著作,涵盖了20世纪初以来西方兴起的文艺批评思潮,包括11篇论文,从文学批评中的语言、批评理论中的语言,到后现代哲学,揭示了现代批评话语即这场思想革命中的语言问题,以及思想者从不同角度对语言的探究。 作者简介 陈永国,现任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荣聘教授,清华大学退休教授。长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以及英美文学、世界文学、西方文论、翻译理论等研究和翻译实践。出版理论专著八部、诗集五部、译著和主编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五十余种,发表学术文章七十余篇。 目录 序言 1 德·曼:文学理论与“对理论的抵制” 2 文学批评中的语言:英美现代主义和“新批评” 3 批评理论中的语言:从索绪尔到列维-斯特劳斯 4 德里达:人文学话语中的符号游戏 5 德里达:作为表现的再现 6 巴特:从作者到读者 7 福柯:从作者到作者功能 8 布迪厄:语言与象征性权力 9 德勒兹/瓜塔里:块茎哲学 10 追述:德勒兹的游牧思想 11 帕顿:后现代哲学/社会理论辨析 序言 本书呈现的内容是20世 纪初以来西方(主要是欧洲 大陆)兴起的至今未艾的批 评思潮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这场思潮首先是语言探索、 哲学思考与各种不同学科研 究的杂糅,继而波及文学批 评和文化批评,从而形成了 一股巨大的思想洪流,冲击 着20世纪初以来尤其是二战 后的整个思想领域,从未来 的视角看,它可能会成为人 类思想史上一次颠覆性的革 命。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 ,人们通常把这次思想革命 称作“批评理论”,其根源甚 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 然而,在这场巨大冲击 到来之前,欧洲大陆思想领 域虽说没有惊涛骇浪,但也 并不是风平浪静;即使是在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思想上 的深化和对人类自身命运的 思考也没有被战火硝烟所泯 灭,这主要体现在文学和文 化批评领域,尤其是在英美 大学里出现的新批评和现代 主义思潮。这是1966年美 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批评 语言与人文学研讨会”召开 之前的基本情形。按德·曼 的说法,这一时期的文学批 评和理论探讨还只局限于文 化和意识形态,而缺少有思 想深度的哲学探究,是社会 和历史自我的发现而不是个 别理论家的理论建构。继这 次会议之后,整个西方政治 、经济、文化格局发生了巨 大变化,战争硝烟散尽,冷 战余音渐息,文人们似乎觉 得趁着劫后余生的苦难尚存 之际,该腾出时间来反思一 下人类自身的处境和行为了 。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西方 理论之所以发端于欧洲大陆 ,其原因不能不与该世纪上 半叶欧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 民经历的苦难相关,但这并 不是本书所要探讨的内容。 本书旨在揭示现代批评 话语即这场思想革命中的语 言问题,以及思想者从不同 角度对语言的探究,进而为 相关研究提供些许有用的文 献,而由于编著者能力和理 论水平有限,所选文献与著 述亦不成体系。本书主要取 自大学文论讲堂之经验,兼 顾学生阅读倍感艰难之零星 篇章,遂成此书之篇目。凡 属文献性质者,均以著者名 字标示(间或掺杂着本书编 著者不成熟的理解和阐释) ,而出自编写之手笔者,则 无此识。 此书只为感兴趣的读者 所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