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武汉数量众多的村庄宛如星辰般点缀着广袤的乡村大地,其中包含着许多历史悠久、文化积累深厚的传统村落。她们有的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徽派建筑群,见证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历史辉煌,诞生过包括民间雕匠、画匠、石匠、木匠、窑匠在内的巧匠集群:有的保存着古窑群遗址,记录着当年“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有的诞生过京剧谭门七代戏剧大师:有的建有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齐名的问津书院……这些村落凝结着历史记忆,反映着文明进步,寄托着浓浓乡愁,是武汉历史文化之根、乡风民俗之源。 本书配以大量历史村落的现状照片,使读者对武汉市历史村落的信息能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目录 蔡甸区 炉房村 马鞍村 嵩阳村 阳湾村 东西湖区 马投潭村 石榴红村 江夏区 浮山村 夏祠村 小朱湾 营泉村 黄陂区 蔡官田村 大胡家楼 大余湾 付下湾 龚家大湾 雨霖村 刘家山村 龙王尖古寨 罗家岗村 木兰古寨 南冲湾 泥人王村 童家湾 文兹湾 翁杨冲 西峰尖古寨 谢家院子 姚家大湾 姚家山村 雨台村 张家湾 赵家畈 新洲区 陈田村 堤围村 旧街村 孔子河村 狮子岩古寨 石骨山村 姚家河村 周铺村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 乌金四大队 序言 乡村,是人类由史前 狩猎采集文明进入农耕文 明以后产生的聚落形态, 她们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广 袤的大地上,成为农耕生 产者聚居劳作和繁衍生息 之所。古村落始建年代久 远,数量繁多,虽然经过 历朝历代更迭兴替,但其 形态演变和文脉传承仍旧 积淀了丰富厚重的历史信 息,是宝贵的、不可再生 的珍贵资源,无论是村落 的选址和变迁、整体格局 、街巷系统、各类传统建 筑和设施.还是与其相互 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生产、 生活环境等,都饱含着早 已逝去的岁月的遗存,留 给我们弥足珍贵的丰富信 息。这些遗产资源融合了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 映了建造时的生产力水平 、政治生态、经济状况、 思想理念、思维方式、札 制文化、伦理道德、社会 价值、审美艺术、建筑材 料及工艺、管理理念和方 式。一旦遭到破坏,将不 复再得。我国现存的传统 村落大部分始建于一千三 百多年至一百多年前,代 有传人,一脉至今。她们 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鲜活见 证,更是历史文化遗产中 的瑰宝。 武汉市历史悠久,当 地人类活动史始于新石器 时代,城市史可追溯至商 代早期,自商周以来即为 重要的古城镇,宋、元、 明、清以来就是全国重要 名镇之一。黄陂区境内的 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 年的商朝方国城址,是迄 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 的商代古城之一。现代武 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 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 山城和公元223年孙权在 今武昌蛇山(时称黄鹄山 )所筑的夏口城。作为国 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武汉 市保存了数量众多、内容 丰富、年代久远的文化遗 产,并遗留有众多特色鲜 明的古村落。据调查,武 汉市黄陂、江夏、蔡甸、 东西湖、新洲、汊南6个 新城区内存有590处古村 落、古遗址、古墓葬、古 建筑、石窟寺、石刻、壁 画等以不可移动文物形式 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以 及数量众多的民间传说、 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和工艺 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历史村落又是这众多 遗产中的闪亮明珠。 武汉市现辖13个行政 区及5个功能区,区下辖 156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 、3个乡。数量众多的村 庄宛如星辰般点缀着广袤 的乡村大地,其中包含着 许多历史悠久、文化积累 深厚的传统村落。她们有 的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徽派 建筑群,见证过“一门三 太守,五代四尚书”的历 史辉煌,诞生过包括民间 雕匠、画匠、石匠、木匠 、窑匠在内的巧匠集群: 有的保存着古窑群遗址, 记录着当年“村村陶埏, 处处窑火”的胜景:有的 诞生过京剧谭门七代戏剧 大师:有的建有与中国古 代四大书院齐名的问津书 院……这些村落凝结着历 史记忆,反映着文明进步 ,寄托着浓浓乡愁,是武 汉历史文化之根、乡风民 俗之源。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 武汉市的历史村落可以分 为如下五大类型: 一、建筑风貌型 建筑风貌型历史村落 是指典型运用我国传统的 村庄选址和规划设计理念 进行建设并已形成一定的 规模格局,较完整地保留 了一个或几个时期积淀下 来的特色建筑(群),体 现本土特色的古村落。该 类村落最大的特点是村内 保存有某个时期的特色建 筑(群)。体现一定的历 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且建 筑(群)现今仍为人们所 用。如武汉市新洲区仓埠 街道现存的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徐源泉旧居、正源中 学旧址等近现代建筑群, 演绎了辛亥革命重要将领 徐源泉先生的生活、成长 环境和足迹,具有重大的 历史研究价值。又如黄陂 罗家岗村民居群始建于明 末清初,为罗氏宗族的聚 居地,其先祖大约在明朝 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徙而来 。定居在此600余年,村 内建筑群体多是以厅堂为 中心的居住院落,层层递 进,形成宗族式的大型建 筑群落,并保留了大量古 树、古巷。依稀可见当年 的盛景。 二、遗址遗产型 遗址遗产型历史村落 是指保存了较大规模或较 多数量的古墓葬或其他遗 址.能反映一定时期地域 传统文化或历史遗迹的村 落。武汉市新城区现存大 量古墓葬、古遗址等文物 保护单位,反映了所在村 庄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体 现了一定时期的典型特征 ,如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 营泉村现存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明楚王墓,为明 朝九位楚藩王的墓地,九 座墓园形制基本相同,由 荷花池、配殿、神帛炉、 地宫等建筑构成,布局规 整,保存完好,对于研究 明代藩王的葬制、葬俗等 有重大价值。并且,营泉 村还保留了朱氏子孙对祖 先的祭祀活动,形成了极 具价值的民俗风情。又如 江夏区湖泗街夏祠村、浮 山村等村内则保存有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泗窑 址群,其年代从晚唐五代 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以 宋代为主。湖泗窑址群规 模大、分布范围广、延续 时间长。该窑址的发现, 打破了长期以来宋瓷研究 中“湖北无瓷窑”的认知。 同时,湖泗窑址群覆盖了 大量村庄,形成了大批以 古遗址为典型特色的历史 村落。 三、革命遗迹型 革命遗迹型历史村落 是指在历史上发生过重大 政治事件或军事战役,或 出现过历史名人及发生过 重大历史事件,且保存有 一定规模的该时期历史建 筑 导语 本书是对武汉市历史村落进行专题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完成,对武汉市历史村落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本书旨在充分利用历史村落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乡村旅游更新乡村产业业态,拉长乡村产业链条;探索发展乡村文创产业,为激活古村产业、活化传统村落注入新鲜血液。 精彩页 炉房村 炉房村位于有“知音故里、莲花水乡”美誉的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北端,东接奓山街中原村,南至九真山森林公园,西邻永安街花园村,北至大好河山景区,下辖9个自然湾10个组,共580户,总人口1544人,总面积2。6平方公里,最早于明永乐年间田、李、肖、张、曲等姓聚居于此成村。 村庄三面被九真山环抱,九真山地区山体植被覆盖率高达95%,景色优美,植被繁茂,沟壑纵横,山泉潺潺,其主峰海拔262.60米,被誉为“江汉平原第一峰”,传说有9位真人在此结炉炼丹,故名“九真”,成为江汉平原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赐名“仙潜山”,香火鼎盛,远近闻名,并留存有九真观遗址。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在此开炉铸钱,称为“九真洪堡”,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而成为现今的“炉房村”。 据说楚国樵夫钟子期常年居住在钟家山下的含笑谷,子期庐就是他歇息及堆放柴草的地方。知音文化赋予了炉房村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其长期熏染,这里民风淳朴,村民文明礼让。 自2005年开始,依托丰富厚重的知音文化和九真道教文化,九真山逐步开发成为景区,建有“锦绣山河”园林艺术观赏区、“空山横琴”知音文化展示区、“绿野仙踪”森林穿越游乐区、“竹海轻风”碧野风情休闲区等景区,炉房村随之将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力带动下,油桃、香椿、竹笋等特色林果采摘游伴随着农家乐一起蓬勃兴起。2014年,炉房村被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湖北省宜居村庄”;2017年底,又被国家住建部评选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马鞍村 马鞍村位于蔡甸区后官湖生态新城的马鞍山下、知音湖畔,依山傍水,环境宜人,东邻汉阳区,西接大山口村,东南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隔湖相望。马鞍村辖10个自然湾、1个新社区,村内人口由20个姓氏组成,是著名的“知音文化”的发源地。 村庄环境优美,湖山相映,以享誉中外的知音文化、山水相依的秀丽风光而闻名。马鞍山山体为南北走向,绵延10余座山峰,形似凤凰。山之北端有一独峰,紧临天然湖湾,视线通达,景色瑰丽。北望则纵横阡陌,良田千顷;南望则湖光水色,林木青翠。村南为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南湖(2005年更名为知音湖),数十个形态各异的湖汊、半岛呈梳状排列,勾勒出逶迤多变的湖貌。貌。湖水清澈澄净,宛若画境。 作为钟子期和伯牙的邂逅地,马鞍村具有丰富的知音文化底蕴,“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晋大夫伯牙和钟子期以琴声相知的传说已成为千古美谈,《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先秦典籍《荀子》《列子》等均叙及此事,马鞍村当地更是知音故事世代传颂,知音遗迹也多有分布,马鞍山南麓凤凰嘴密林深处,有历史悠久的“楚隐贤钟子期墓”,是蔡甸知音传说的唯一文物载体。墓前原有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所立石碑一块,“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1987年当地在子期墓前修建知音亭。 马鞍村曾有钟子期故居,周围有18棵参天古柏,不远的铁铺街口,清代曾立有一座正面刻“古集贤村”、背刻“高山流水”的牌坊。 P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