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科举通史(明代卷)(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郭培贵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科举在唐宋以后中国历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成为传统社会的制度支柱和文化主脉,以及人文、教育活动的首要内容。本书力图还科举本来面目、替沉默的古人说话,全面、公正、客观展示中国科举史的方方面面,不仅作科举制度史的叙述,更侧重科举制运作的实际情况,并顾及考试思想的历史发展,注重探究科举与政治、教育、文学、社会的关系。全书以科举制发展演变为经,以科举人物、事件、思想为纬,纵横交错地叙述中国科举史跌宕起伏的演进历程,展开一千三百年波澜壮阔的科举长卷,为当今考试改革提供历史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郭培贵,1957年生,山东乐陵市人,历史学博士。曾任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院长,兼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编委等职。1993年,获中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颁发的首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长期专注于明代政治史和中国科举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明史·选举志〉与明代选举制度考论》获评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代进士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以及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代福建进士群体研究》皆以“优秀”结项。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70余篇,代表作有《明代文官荫叙制度考论》、《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明代庶吉士群体构成及其特点》、《明代科举中的座主门、生关系及其政治影响》等。独著出版相关专著6部,代表作有《明史选举志考论》、《明代学校科举与任官制度研究》、《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等。多篇(部)论著获得省部级以上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目录
导语
一、明代科举的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特征
二、明代科举发展的历史特点
第一章 明初科举:继往开来
第一节 洪武重开科举
一、初行科举复停罢
二、洪武十七年重开科举
第二节 承前启后定规制
一、考试时间与地点
二、参试资格与报考程序
三、考试官与执事官
四、考官回避及其锁院制度
五、考试规则与内容
六、异色笔与录取标准、程序及名数
第三节 进士恩荣与观政
一、新进士的恩荣
二、一甲三名任翰林
三、二三甲进士观政
第四节 庶吉士的萌芽、出现及其分类
一、庶吉士的萌芽
二、庶吉士的出现及其分类
第五节 科举奇事撷珠
一、儒籍进士过半科
二、唯一外国人进士
三、南、北榜事件
四、吉安连科六鼎甲
五、以梦、貌、名取状元
六、廷争状元遭戍边
七、状元赐名
第二章 洪熙至天顺:走向完备
第一节 从自由录取到地域平衡
一、乡试定额取士
二、会试分区取士
三、现籍地报考原则、反冒籍与特例
第二节 考试制度的进一步完备
一、乡、会试考官及殿试读卷官的变化
二、乡、会、殿试执事官的变化
三、竞取乡试资格的考试——“科考”的出现
第三节 庶吉士专属翰林及其教习制度的确立
一、庶吉士专属翰林
二、庶吉士教习制度的确立
第四节 考生的类别
一、原有类别的发展
二、新增考生类别
第五节 科举奇事撷珠
一、举人延误会试充吏
二、钦赐举人
三、典史考中状元
四、明朝唯一“三元”
五、“减场”解元
六、火焚试场
第三章 成化至万历:成熟与鼎盛
第一节 考生类别的发展
一、乡试考生类别的变化
二、会试考生类别的变化
第二节 各省乡试主考官由自聘到皇帝钦命
一、各省自聘乡试主考及其影响与改革
二、皇帝钦命各省乡试主考制度的确立及其影响
第三节 乡、会、殿试执事官的变化
一、两京乡试提调官
二、各省乡试监临官
三、各省乡试提调官
四、会试知贡举官
五、会试提调官
六、殿试提调官
七、乡、会、殿试其他执事官
第四节 考试与防范及惩治作弊制度的空前完密
一、考试制度的空前完密
二、防范作弊制度的发展
三、惩治作弊制度的强化
第五节 边远地区科举的迅速发展
一、辽东科举的发展
二、云南科举的发展
三、广西科举的发展
四、贵州科举的发展
第六节 军籍进士异军突起
一、明代军籍进士总数考
二、明代军籍进士的时段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第七节 武举的形成、确立与发展
一、武举的萌发
二、武举的初步形成
三、武举的确立
四、武举的发展
第八节 科举奇事撷珠
一、早进与晚达
二、传奉检讨与传奉庶吉士
三、例监得高第
四、疑似作弊亦罢官
五、莆田、晋江进士之多雄踞天下冠亚
六、廷对直言置末第
七、白丁会元
第四章 明末科举:僵化与改革
第一节 明末科举的僵化
一、形式虽至公,人才多平庸
二、防范虽严,弊端实繁
三、中式与否充满偶然性
第二节 天启朝对宗室科举的改革
一、宗室开科之始
二、天启元年改革
三、宗室子弟中式者考述
第三节 崇祯朝对科举的改革
一、对殿试录取制度的改革
二、庶吉士考选制度改革
三、武举的困境与改革
第四节 科举奇事撷珠
一、教官考中状、会元
二、十赴会试中状元
三、年近古稀中进士
四、福建进士家族绵延之长及人均进士家族之多皆居全国榜首
五、全作“五经”题中式
六、金榜题名的苦恼
附录
一、明代各直省解额变化表
二、明代两直十三布政司解元表
三、明代历科会试录取数及会元姓名、籍贯表
四、明代历科进士数与鼎甲进士姓名、户籍类别及地域分布表
征引文献目录
后记
序言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具
体制度中,科举制实行之早
、历时之久和影响之大是独
一无二的。历史上许多事物
或者昙花一现,或者影响有
限,时间一久许多人便不知
道是怎么一回事了,而科举
虽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今
天中国人普遍还略知一二,
甚至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都
可能讲出几个古时考秀才、
中状元的民间故事,不少科
场逸闻趣事至今还被口耳相
传,足见科举对中国社会的
影响是多么广泛深远。由于
历经长远岁月的推行和演进
,1300年间,科举不仅关
乎政治风向、国势强弱、教
育体制、办学目标、阶层流
动、科场文体、学术发展,
而且牵涉应试方式、职业选
择、社会习俗、文风变易、
文学作品、婚姻取向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哪
种制度比科举制的影响更为
重大而深远。科举制对隋唐
至明清1300年间中国政治
、教育、社会、文化等各方
面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一定
程度上,科举塑造了中国古
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
子的性格和形象。科举不仅
对中国文化有过全方位影响
,而且对东亚国家的科举制
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公务员
考试制度也产生过影响,对
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仍
有深刻的影响。
一、“科举是国家取人材
第一路”
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
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
、选才任官的制度。自从隋
炀帝大业元年(605)建立
进士科以后,特别是唐代以
后,科举制逐渐发展壮大。
“凡国之大柄,莫先择士。”
①到中晚唐时期,绝大部分
年份都开科取士。甚至到唐
昭宗时,唐朝已摇摇欲坠,
战乱不断,还年年开科,认
真对待科举取士。南宋洪迈
《容斋随笔·四笔》卷六《
乾宁复试进士》说:“是时
,国祚如赘存,悍镇强藩,
请隧问鼎之不暇,顾卷卷若
此。”唐王朝至昭宗时已是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还
是念念不忘科举取士。晚唐
八十年间,只有四年停举,
除非万不得已,科场年年照
开。这四次停举皆因战乱,
政局动荡不安,有时连唐皇
室性命都难保才无暇顾及开
科。
在“置君犹易吏,变国若
传舍”的五代十国时期,战
乱频仍,烽火连天,政局动
荡不安,在短短的五十三年
中经历了五次改朝换代,前
后有十四个皇帝走马灯似的
登上中原政治舞台。但就是
在这样的动乱年代,除了后
梁有三年因考虑“举子学业
未精”等原因、后晋有两年
因“员阙少而选人多”而停举
外,其他年份一如既往不断
开科取士。而且,各个地方
割据政权多数也举办科举考
试。即使是在国运日危之时
,南唐后主李煜犹留意于科
第。据《十国春秋》卷一七
《南唐·后主本纪》载,北
宋开宝八年(975),宋兵
已将南唐首都金陵城团团围
住,南唐政权危在旦夕,却
还照样举行科举考试。当时
,“举国皆知亡在旦暮,而
光政副使张洎犹谓北师已老
,将自循去,后主益甘其言
,晏然自安,命户部员外郎
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
三十八人”。当时,往往是
朝代可以改,皇帝可以换,
但科场却不可不开。这说明
科举制在唐代以后已带有强
大的历史惯性,能够与时迁
徙,与世偃仰,成为跨越时
代的一种基本政治和文教制
度,科举已成为中国社会政
治生活和人文活动中不可或
缺的重要内容。
科场连着官场,科场的
风云变幻,往往与官场息息
相关,因此宋代以后,科举
制已成为“帝制时代中国最
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
度”①。两宋统治者高度重
视科举,即使在激烈的宋金
战争、宋蒙战争过程中,科
举考试一如既往。南宋建炎
元年(1127)高宗开科取
士诏曾指出:“国家设科取
人,制爵待士,岁月等阴阳
之信,法令如金石之坚。”
②所谓“岁月等阴阳之信”,
就是说开科的时间非常固定
,其准确可信等同于自然界
昼夜季节的变化,具有高度
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有关科
举的法令则有金石般的刚性
,得到普遍的贯彻。③
科场无小事,无论是科
举改革还是科场案,科举一
有风吹草动,往往就会惊动
朝廷。历代统治者也高度重
视科举取士。明代永乐皇帝
曾说:“科举是国家取人材
第一路,不可滥。”①经历
过元代的反复动荡,到明清
两代,科举制进入超稳定的
成熟阶段,更为稳固和连续
,三年一开科成了几乎是雷
打不动的社会大事。即使遭
遇战乱和大灾等不可预测的
事件,也要易地开科或次年
补行。例如1900年发生庚
子之变,无法正常举行科举
考试,但就是在慈禧太后和
光绪皇帝出逃后回銮河南的
情况下,1901年12月还下
令,次年要补行辛丑
(1901)恩科和壬寅
(1902)正科乡、会试。
有人曾感叹:“在如此仓皇
播越之中,而对于下年之乡
、会试,尚复兢兢注意,足
见当时视取士之典,尚为郑
重。”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
科举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特
殊的方面。③
1864年12月,在狄更斯
主编的英文周刊《一年到头
》上,刊载了一篇名为《中
国的竞争考试》的文章,谈
到科举制的稳定性和独特性
,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
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
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
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
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
崩溃和颠覆中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6: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