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兰台遗卷(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彦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切都从文笛校长交由作者翻译的那封匿名揭发信开始。这封信针对被该校尊为楷模的史上首位受封的圣公会女牧师李添嫒,由她牵扯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香港主教何明华,而围绕这位主教的则是抗战前后一众活跃于中国乃至国际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和一系列扑朔迷离、险象环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作者被这封匿名信牵引着,像一位敏感机警的侦探,追根溯源,搜集海量琐碎资料,遍访国内外相关人士,开启了一场长达六七年的探秘与写作之旅,最终揭示了一段血雨腥风、惊天动地却又不为人知的历史,发现了一场看不见但感觉得到的国际运动。
作品将目光投向神秘历史的同时也聚焦繁杂的当下,不乏对人性、理想与信仰的审视,对中西方文化意识差异、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等现象与问题的思考,让人掩卷不胜唏嘘,又遐想无限。
作者简介
李彦,加籍华人作家,加拿大作家协会会员,195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7年赴加拿大留学,获温莎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7年起在滑铁卢大学任教,2007年起任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1985年开始发表中英文作品,曾荣获加拿大滑铁卢地区文学艺术杰出女性奖。其作品细腻优美,视角独特,思想深刻。
目录
代序 了解历史,认识英雄/黄友义
第一章 匿名信风波
第二章 女牧师传奇
第三章 白求恩秘档
第四章 粉红色主教
第五章 同一片蓝天
第六章 毛泽东致函
第七章 天使的翅膀
第八章 高尚的友情
第九章 “宿命论”疑团
第十章 沉重的选择
第十一章 共融与掠夺
第十二章 上帝的绳索
第十三章 西花厅之夜
第十四章 文化盗用奖
第十五章 蓝莓城留痕
第十六章 重启旧档案
第十七章 顺潮流而生
第十八章 壁画的下落
第十九章 揭开的谜底
尾声
后记
参考资料
序言
了解历史,认识英雄
黄友义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
到了加拿大华人学者、作家
李彦的新作《兰台遗卷》。
我与作者素昧平生,拿
到书稿时,也根本不知道书
中的主题。然而,当我一开
始阅读起来,就再也无法停
下了。跟着作者穿越时空,
跨过大洋,深入肃静的乡村
,进入喧嚣的城市。有些章
节令人心跳加速,有些章节
又把人带入惆怅和深思。一
口气读完全书,就像经历了
一场激烈的战斗,读罢掩卷
,一片寂静中,酣畅阅读时
沸腾的热血、澎湃的激情都
化作无限的遐想。
这不是一本虚构的文学
著作,但是作者的笔墨,却
呈现给读者一个现实中难以
遇到和想象的人间故事,胜
似虚构。这不是一本侦探小
说,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环环
相扣地展开,作者如同现代
福尔摩斯,抽丝剥茧,牵着
读者的心弦,让人大气不敢
出,眼睛不敢眨,穿梭在破
案的过程中。这不是一本描
绘战争与革命的史录,然而
作者让读者见证了在中国、
在加拿大曾经轰轰烈烈的流
血牺牲。我实在不知道该如
何描述这本著作的特点,只
是感到思绪万千,一定要马
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切都从作者任教的大
学的校长给了她一封来自中
国的信件,让她翻译成英文
开始。这是一封针对被学校
尊为一代楷模的一位宗教人
士的揭发信。这位生在香港
、后来移居加拿大的女性,
在学校图书馆里专门享有一
个角落,那里有以其名字命
名的读书角。
我本以为,这封信指涉
的只是中国历次政治运动中
司空见惯的派系斗争和个人
恩仇的事件,只不过这个事
件延伸到了加拿大。也许其
他人翻译这封信后,也会产
生这样一个看似合理的印象
,从而就此交差了事。
我记得多年前陪同王蒙
去欧洲开会,后来发现路上
经历的一些琐事都成了他一
本文学著作的故事情节。我
好奇地问他,都是一些平常
生活琐事,我几乎没有留下
任何值得回味的印象,怎么
在他那里就妙笔生花,成了
文学作品的素材。他说,一
切观察、一切经历、一切思
考,无论多么平淡无奇,在
作家手里都自然成为故事来
源,这就是作家观察事物时
与众不同之处。
无疑,李彦就具备这种
发现素材和挖掘信息于平淡
琐碎之中的素质。从几页纸
开始,她追根溯源,不放过
任何一个线索,遍访相关人
士,不仅从东到西横跨加拿
大,还在北美和北京之间往
返飞行,面见一切可以联系
上的线索人员,查证所有可
能有所启发的资料,最终揭
示了一段波澜壮阔、惊天动
地又不为人知的历史,发现
了一段看不见但感觉得到的
国际运动。
她不仅破解案件,更在
破解人生。她为读者描绘了
栩栩如生的人物群体,回顾
了那个令人噤若寒蝉的白色
恐怖时代,结识了故事人物
的亲朋和背后的战友,从不
同的角度,再现了太行山区
抗日的艰苦卓绝、边远小城
的寂寞、伦敦教堂深处的决
定、看得见的战场硝烟和看
不见的车祸谋杀,以及感觉
得到却看不到的隐蔽战线的
腥风血雨。看似是一部侦探
小说,却给读者以启迪:今
天我们享有的幸福繁荣,多
么值得珍惜。再联想到正在
刮起的反华寒风,这种得来
不易的世界和平,又有多么
脆弱。
作者原来生活在北京,
三十多年前到加拿大学习工
作,从此穿梭于中国和加拿
大之间。作者对两个不同社
会、两种不同文化、两个不
同族群的差别,有着更加清
晰的观察和解读。作者沿着
创作的主线深入浅出,再现
历史,还夹叙夹议揭示人生
,描绘社会众生,对比中西
文化。
她笔法细腻,把多彩的
人物、欢快的动物、山野森
林、湖光山色都出神入化地
展现给读者,不仅让读者感
到赏心悦目,更让没有作者
那种在加拿大长期生活经历
的读者,身临其境般地认识
那里的人物和环境。作者对
自己和故事人物心理活动的
描写,更让读者时常产生联
想,几乎在故事中能够看到
自己。她有着浓厚的爱祖国
、爱和平的情怀,同时又用
引人入胜的语言,展示了大
自然的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
的影响与互动。作者在不同
文化冲突之中的经历,也让
中国读者对西方社会有了更
深刻的认识。
在故事中,围绕一封来
信,我们看到了过去不了解
的白求恩大夫,感受到了他
那个时代的社会激荡和人间
冷暖,认识了他及其战友们
可歌可泣的崇高事业,也第
一次知道了与众不同、一言
难尽的香港主教何明华,以
及很多很多。
顺便说一句,作者的丈
夫老王是一个令我特别喜欢
的人物。老王并不是故事的
主角,所以着笔墨不多,其
语言亦不多,更像是电影里
的旁白,总能在关键时刻言
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用。读完全书,老王似乎已
经成为我的知心朋友,在他
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下
乡、回城、上学、工作的人
生经历。
作者凭借自己的学识能
力和写作功底,在中西文化
和汉英双语言之间游刃有余
,既把读者带回了一百年前
的世界,又让读者体会到今
天的冷暖,给读者提供了一
个思考未来的机会。
2021年1月8日
黄友义(中国翻译协会
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
副局长兼总编辑)
导语
一封神秘的匿名信,串联众多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
一桩盘根错节的旧事件,引发今昔中外无尽的追索。
战争、病毒、流言、信仰、车祸谋杀、警方秘档……
“朱碧丽”的涵义、万物有灵的真谛、命运多舛的印第安土著民……
在碎片化的史料和繁复的人性面前,我们该作何思考与选择?
打开书,从那封漂洋过海的匿名信开始,阅读便成了身不由己、不由自主的事情。地铁里、马桶上、书桌旁、枕头边……只想吃喝让路,休眠靠边,快快解开那一连串的疑窦与谜团。
走进《兰台遗卷》,当一回“福尔摩斯”,跟着书中的文字,在支离破碎的残片里修补、拼接、勾连……阅一个个曾经鲜活却陌生的生命,读一段段被遮蔽或裁切的历史,照一面镜子。
后记
2014年,我所任教的大
学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
指控一位早已去世多年的华
裔女性。这件事勾起了我的
好奇心。从那时起,在长达
六年多的时间里,我被数不
清的悬念以及难以摆脱的使
命感牵引着,试图为中外交
流史上遗留下来的几个谜团
,寻找出答案。
调研的过程,好似挖掘
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又像
是侦破案件,充满了乐趣。
假若没有众多熟识的和陌生
的朋友在我需要的时候慷慨
地施以援手,仅凭我微薄的
力量,是无法完成这部囊括
了浩瀚历史、厚重复杂的纪
实文学的。
我愿借此一隅,衷心感
谢所有的中外学者、作家、
同事、友人(以姓氏字母为
序):阿诺德·白求恩,丹
纽·兰斯·布莱顿,陈慕华,
梅茛·柯林斯-摩尔,易安·
伊斯特布鲁克,利·艾瑞特
,丰云,文笛·琳·弗莱彻,
何基道,拉瑞·汉纳特,黄
友义,大卫·莱斯布里奇,
栗龙池,裘安·林德利,刘
桂兰,刘杰,马国庆,戴维
·穆尔德,裴伟涛,沈威,
田德华,茱莉亚·威廉姆斯
,泰勒·温特泽尔,吴青,
熊蕾,闫玉凯,杨明伟,易
淑琼,袁永林,特别是作家
出版社的路英勇董事长及本
书责编向萍女士,感谢你们
真诚的鼓励和信任,感谢你
们奉献出宝贵的时间与知识
,感谢你们高尚的品德与无
私的帮助。
凡事都有两面。疫情给
全球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却
得以卸下烦琐的重担,足不
出户,伴着窗外变幻莫测的
世界,一面学习网络授课新
技术,一面沉溺于这部在我
创作生涯中最具挑战的作品

在《兰台遗卷》中,我
叙述了对人与人、人与动物
,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绵延
不绝的鏖战的观察和思考。
六十年前的秋天,何明
华曾在香港的教堂大厅里疾
呼:“由于恐惧,总统们、
总理们、特使们满世界乱窜
;恐惧从南到北,占据了地
球。他们害怕与自己不同的
种族,害怕敌对的信仰,害
怕不同的国度,害怕人家夺
走我们的市场,害怕人家剥
夺我们的自由。当今之世的
混乱,何日才是尽头?”
他的话,于今意义何在

但愿我的努力能够告慰
那些为了世间万物在同一片
蓝天下和谐共存的理念而前
赴后继、牺牲奉献的人们。
2021年年初,书稿完成
后,我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春去秋来,一个前所未
有的奇特现象突然出现了。
那只多年来在我家后园某个
角落里栖身的红衣主教鸟,
莫名其妙地开始朝餐厅东面
的窗扉频频冲刺。
在明亮阳光的照耀下,
它从丁香树的枝头飞过来,
咚咚,咚咚,敲击着玻璃,
不屈不挠,接连数日。最高
的一次纪录,它竟一鼓作气
,连续敲击了126下。那种
奋不顾身的执着,令我想起
了精卫填海的古老传说。二
十多年来,红衣主教鸟还是
头一次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引
我关注、与我交流,唤起了
我的惊愕。
数日之后,微信里传来
了责编向萍女士的通知。《
兰台遗卷》通过了出版审批

蓦地,我似乎明白了什
么。
眼下,严冬再次降临了
小城。窗外白雪皑皑。冰封
的后园,万籁俱寂。
红衣主教鸟美丽的身影
,许久没有出现了。也许,
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李彦
2021年12月18日于加拿
大滑铁卢
书评(媒体评论)
一位伟人说过:“如果要
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
在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沉淀中
,积存着许多有待深入探寻
的“秘密”。《兰台遗卷》是
李彦教授呈现给世人的历史
“探秘”。与历史对话、与档
案对接、与亲历者对应,记
述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人物
,如毛泽东、周恩来、白求
恩等,却淘出了许多你不知
道的趣事、不了解的细节,
从而印证了我们都熟悉的大
事。想了解中国共产党从哪
里来,向何处去?这本书从
一个角度揭示了一些鲜活的
事实,展示了一些独特的答
案。
——杨明伟(中央党史和
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
局长)
这不是一本虚构的文学
著作,作者的笔墨却呈现给
读者一个现实中难以遇到和
想象的人间故事,胜似虚构
;这不是一本侦探小说,但
随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地展
开,作者如同现代福尔摩斯
,抽丝剥茧,牵着读者的心
弦,让人大气不敢出,眼睛
不敢眨,穿梭在破案的过程
中;这不是一本描绘战争与
革命的史录,作者却带领读
者见证了在中国、加拿大曾
经轰轰烈烈的流血牺牲,揭
示了一段波澜壮阔、惊天动
地又不为人知的历史,发现
了一段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
国际运动。
——黄友义(中国翻译协
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
原副局长兼总编辑)
精彩页
第一章 匿名信风波
1
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兰草凋零,枫叶泛黄。一封匿名信,从天而降。
晚餐后,洗净锅碗,泡壶绿茶,端入卧室,我开启了电脑。邮箱里蹦出来的,是校长文笛的信。
“晚上好,彦!紧急求援。今收悉多伦多红衣主教转来的一封密函。此事关乎李添嫒牧师的声誉,异常棘手,甚至可能导致学校陷于尴尬困境!请阅读一下附件中的英文信并尽快将那份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知你本已超负荷工作,为此我深感不安。谨表谢忱。”
文笛校长是位白人女性,履任仅短短数月,我甚少与之交谈。见她虽寥寥数语,口气却异常紧迫,我便匆匆打开了附件。
跃入眼帘的,竟是一封用英文撰写的匿名举报信。长长的大标题,颇为骇人:
李添嫒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圣徒还是撒旦?抑或犹大转世?此女实乃披着羊皮的恶魔,公众却受其蒙骗,将她奉为圣徒,顶礼膜拜!
李添嫒?我脑中浮现出一幅油画肖像来。
学校图书馆的大厅宽敞明亮。在东北角那扇直通天花板的落地窗下,专门辟出了小小一隅,命名为“李添嫒牧师阅读角”。豆绿色的细碎格子布面沙发,配上淡黄的实木茶几,清清爽爽,赏心悦目,实乃静坐读书的好地方。
两面墙壁上,高高低低地悬挂了十多幅国画,山水花鸟,风采各异,中华格调浓郁。唯有一幅油画,却是人物肖像,一位已到暮年的华裔女性。她双颊的肌肉略显松弛,唇角含了一丝浅笑,近视镜片后的目光沉静安详,凝视着沐浴在阳光下的阅读角。
盯着荧光屏上那唬人的标题,我的思绪回溯到了多年前。
那时,学校突然间收到了一批画作,说是多伦多某位老华侨捐赠的。谁呢?直到那年秋天的校庆日,我才有幸一睹捐赠者的庐山真容。
一辆轿车停到教学楼的门口,众人搀扶着一位身量瘦小、着黑色衣裤的老太太下了车。只见迎接的人都毕恭毕敬,亲切地唤她为“季琼夫人”。
老太太拄一柄手杖,嘀嘀嘀敲着地面,步入了大厅,在众人簇拥下,她笑容满面,一一回应。我站在走廊里,也与她握了手。见我是华裔,她立即改用广东话和普通话,轮番寒暄。那种与其外表不相吻合的敏捷,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感谢季琼夫人的慷慨馈赠,校领导宣布,将为其过世的亡姊创建一个“李添嫒牧师阅读角”,以纪念这位全世界第一个被任命为英国国教圣公会女牧师的老人。
掌声中,在前排就座的季琼夫人伸出干枯的手掌,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方素白绸绢,摘下眼镜,轻轻擦拭着布满皱纹的眼角。
季琼夫人离去后,学校公关处求我帮忙,把她所捐赠的这批国画上的中文全部翻译成英文,以备存档。
那时,我虽然讲授中国文化课已十多年了,却堪称画盲,仅仅耳闻过齐白石、徐悲鸿等几个丹青大师的名字而已。不消说,当我的目光扫过那一幅幅镜框,看到阮性山的干枝蜡梅、汪亚尘的彩墨池鱼、叶醉白的骏马奔腾、高逸鸿的雄鸡欢唱、屠古虹的巫山云雨时,便只是觉得赏心悦目罢了,却不懂妙在哪里,更不知画家们为何方神圣。
看着看着,眼前却豁然一亮。手下闪出来一幅画,上面的落款是“张大千”。这个名字,可算是耳熟能详了。
定睛细瞧,画面上倒没有据说是价值连城的墨荷,仅有一位孤零零的老者,鹤发童颜,皂靴僧袍,伫立山巅。心下便琢磨,这是原作真迹,还是复制品呢?若是真迹,季琼夫人是何身份背景?怎舍得把如此名贵的藏品捐献出来呢?
接着翻看,竟然还有一幅,也是标着“张大千”,且都题了款,落了章。
暂且不论真伪,我将疑问列入备注,向公关处汇报之后,这两幅二尺大小、色彩黯淡、毫不起眼的“张大千”便被挑拣出来,郑重其事地悬挂在校长会议室里了。
接下来的岁月里,人事变更频繁,校长们已经走马灯似的换过四茬了,可我发现,每当同事们聚在校长会议室里开会时,除了自己之外,竟再无其他人朝墙上那两幅画多瞥上一眼。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