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学语文论丛(第1辑第2卷总第2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大学语文论丛》主要登载学者专家、大学语文教师和其他教师关于大学语文方面及新文科建设方面的学术成果与教学成果,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以期构建大学语文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构建符合汉语特点的中国大学语文教育体系。 目录 本辑特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语文的学科自信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 把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成思政教育的新阵地 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探究 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困境与优化策略——基于课程思政角度的思考 大学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线上线下整合的大学语文金课建设探究 大学生母语能力形成性评价研究 以人文应用为导向的本科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致傅聪》为例浅谈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从“兴发感动”说联想到的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人格魅力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教材与教法 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的教学建议与文本解读 对《永别了,地坛》的教学建议与文本解读 第三章 教师与学生 她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吴满珍《师生情缘录》序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也谈我的教书育人体会 第四章 学科探源 从辨识“语文”到构建“中华语文学” 民国大师论大学国文(四则) 20世纪40年代关于大学国文选目论争的学科史意义 第五章 学术集萃 神仙传说与黄鹤楼诗词 试论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隐含作者 《听听那冷雨》中“雨”的意象溯源 人文式的还是神文式的:再论墨家“天志”的两种理解路径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画面与当代价值 儒家经世致用传统对清末民初留美学生之影响——以胡适、蒋梦麟为例 常用中成药和西药名称的语言学比较 第六章 文艺争鸣 论《长恨歌》对杨玉环的美化(节录) “母语高等教育”批判 第七章 佳作咀华 池莉长篇小说《所以》的女性主义解读 品味《水浒传》中的“浪子”形象 第八章 微型论坛 找准“痛点”,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能 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简析电影《芬芳》中蕴含的教育理念 实现大学语文与人文通识教育的无缝连接——在《大学语文论丛》首发式上的发言 完美武将赵子龙 波德莱尔为什么会“把穷人打昏” 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语文、写作与通识教育高级研讨会发言集萃 序言 课程·学问·能力·责任 大学语文是一门课程, 研究大学语文是一门学问, 教好大学语文是一种能力, 为大学语文争取发展空间是 一份责任。 作为一门课程,大学语 文自1978年恢复高考,重 新开设以来,已走过四十余 年历程,并取得了世所瞩目 的成就。然而,伴随着社会 形势的急遽变化以及由此带 来的不可避免的升沉起伏、 荣辱毁誉,大学语文的发展 过程也备历艰辛。从总的方 面看,贯穿其间的一个核心 问题,是如何为这门课程准 确定位、如何使之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定位不准,就难 以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 予以科学的设计;不能成为 独立学科,就始终处于“妾 身未分明”的状态,只能在 夹缝中讨生活。由湖北省大 学语文研究会组编,我和杨 建波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 》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 话: 大学语文是一门关注普 及而旨在提高的语言文化课 程,其突出特点,在于把母 语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结 合起来,通过提高运用语言 、品味文学、诠释经典之能 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 质。这里,运用偏重于工具 层面,品味偏重于审美层面 ,阐释偏重于文化层面;运 用是基础,品味、阐释是提 高。倘若脱离了工具性,便 失去了这门课程的基础;倘 若脱离了人文性,便迷失了 这门课程的方向。因而,如 何使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既 强化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又提升经典解读和美学感悟 能力,最终由技进道,使语 言的工具性借助人文性得以 高层次的转换和升华,便成 为教育者特别值得关注的问 题。 这里所说几点是否准确 ,还可再议,但突出强调这 门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却是大体无误的。由此出发 ,深入探讨与之相关的学科 内涵、外延、人才培养类型 、培养方式和目标,以及谋 划与之配套的高层级的研究 生教育等举措,提出一个具 有科学性、体系性的建设方 案,似乎应是构成独立的大 学语文学科的必由之路。 就学问、学术而言,大 学语文研究理应具有自身的 鲜明特点。一方面,其范围 是广阔的,举凡文、史、哲 、艺等人文科学的领域均可 自由出入,任意驰骋;另一 方面,其对象又是具体的, 有针对性的,重在从学科关 联角度细读文本,发现问题 。一方面,这种研究应具相 当的学理性,倘欠缺学理性 ,少了严密的论证环节和思 想、理论的映射、抽绎,研 究便会流于简单化和平面化 ——这乃是当下大学语文研 究常为人诟病的一大痼疾; 另一方面,它又应具有较强 的实用性,是对教材编写、 教学过程中所遇难题的研探 ,对教学艺术、教学手段的 切磋,对课程内容、学科建 设等一系列问题的商讨—— 这是大学语文研究的传统和 特色,自当坚持并大力发扬 之。如此说来,大学语文研 究应该既有广阔的研究领域 ,以开阔视野,又在此一领 域有所抉择,深耕细作;既 注重学理阐发和综合思考, 强化问题意识和理性思维, 又彰显其实用特色,以个案 研究带动面与线的开展,坚 决杜绝游谈无根的空泛议论 和概念游戏。这对大学语文 研究者来说,较之其他单一 学科或许是一个足可施展才 华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难 度不小的挑战。 说到能力,这似乎是所 有问题的重中之重。一门课 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力 的大小乃至教育质量的高低 ,固然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但首要因素是教师的综合能 力,并集中体现在学术和教 学两大层面。学术偏于知, 教学偏于行;行而少知,则 势难致远;知不及行,则易 蹈虚空。进一步说,倘无学 术能力,欠缺丰厚的知识储 备、广阔的学术眼光、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 堂课纵你口若悬河,学生所 得怕也寥寥无几;倘无教学 能力,缺乏开启思维、授人 以渔g--j科学方法,饶你学 富五车,教出的弟子也未必 高明。因而,如何使受教育 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既学>---j既有的知识,又 善于举一反三、从已知推知 未知;既打牢语言的功底, 又养成对文学的敏感;既具 丰厚的学养,又有动手能力 ,写得出好的文章,这些对 大学语文教师乃至每一位高 校教育者都是一种真正的考 验。这是一个高标准,但只 有取法乎上,身体力行,识 能兼备,知行合一,才能提 升一门课程或学科的层级和 段位,才能做到“强将手下 无弱兵”。 至于发展空间问题,是 每一学科都会面临的问题, 而于大学语文尤为迫切。回 首历史,早在大学语文课程 恢复之初,匡亚明、徐中玉 等前辈学者便以不同形式振 臂高呼,为其学科筹划、教 材编纂、研究会组建导夫先 路;此后数十年中,更有谭 帆、杨建波等大批学者躬践 其事,备历辛劳;B,- J~2019年,又有全国政协 委员王灿龙就大学语文课程 改革及其现实境遇提交提案 ,直抒己见。实事求是地说 ,这些年,大学语文教师的 地位是不高的,在项目申报 、职称评审等方面都受到若 干不公平的对待。大学语文 课程也频频受到来自应用写 作、通识教育之类课程的冲 击,课时减少,教学人员流 失,有些高校甚至取消了大 学语文课程。这里有各种因 素在起作用,但根本原因在 于教育高层的 导语 大学语文主要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大学语文同时具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强调人文性的同时重视读写训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