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文明五千年(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冯天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全球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人类的传奇。这本书以开阔的人文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严谨优美的文笔、珍贵精美的图片,全景再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把五千年辉煌灿烂、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重理论、成系统而又拥有史料的佐证,它重普及、有描述而又不乏精辟的警语,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给予我们温暖和借鉴。它充满魅力地走过中华文明的漫漫长路,是一部展示中华文明整体形象的国民素养书。透过中华文明的长河,可以预见人类的明天。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化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辛亥武昌首义史》、《张之洞评传》、《“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创榛辟莽——从人猿揖别到夏禹传子 

第二章  文明初兴——夏、商、西周 

第三章  多元私学——春秋、战国 

第四章  一统整合——秦、汉 

第五章  乱世裂变——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六章  盛代强音——隋、唐 

第七章  精致内敛——五代、两宋 

第八章  朔方冲击——辽、西夏、金、元 

第九章  垂暮新变——明至清中叶 

第十章  转型时代——清末至五四运动

序言

在距今六七千年至三四
千年间,人类栖息的地球发
生了伟大的事变——西亚的
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
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恒
河流域,东亚的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先后涌现出一批
独立创制文字和金属工具的
人群,人类终于走出长达百
万年的蒙昧时代和长达万年
的野蛮时代,跨入文明的门
槛,赢得历史进程的加速度

在此后数千年间,诸文
明民族创造的文明,生灭消
长,此伏彼起。曾经辉煌一
时的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
明于两千年前趋于黯淡;印
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被来
自中亚的亚利安人扫灭;创
建过太阳金字塔的玛雅文明
,也衰败于中美洲丛林;光
焰万丈的希腊文明,则被罗
马所取代;罗马文明又因日
耳曼蛮族入侵,而毁灭殆尽
……唯有东亚大陆崛起的那
一支文明,也即本书所要讲
述的中华文明,却于坎坷跌
宕中延绵生发,始终未曾中
绝,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
文明”的典范,与那些时有
中断的“突破性文明”(如苏
美尔文明通过巴比伦、希腊
、罗马跳跃式地演化为现代
西方文明)迥然有别。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东方
之谜”,引起世人注目;而
中国人自己当然应该责无旁
贷地去探求这个生于斯、长
于斯的文明的奥秘。

第一节  “文明”界说 

中华先民很早就产生对
于“文明”的精辟认识。成文
于战国时期的《易传》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文”字,从纹理
之意演绎而来,“天文”指天
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
秩序。以“人文”“化成天下”
,使天然世界变成人文世界
,便是中国先哲赋予“文明”
的内涵,它已相当逼近现代
学术界所揭示的“文明”的本
质意蕴——“人类化”和“自然
的人化”。

文明是人的价值观念在
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
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
化”,包括外在文明产品的
创制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
,因此,文明分为技术体系
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

技术体系表现为文明的
器用层面,它是人类物质生
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
个文明大厦的物质基石。

价值体系表现为文明的
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
践和意识活动中氤氲化育出
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
思维方式,凝聚为文明的精
神内核。

介乎上述二者之间的,
是文明的制度层面,即人类
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
会规范、典章制度。

还有文明的行为层面,
即人类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
习惯定势,以礼俗、民俗、
风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

本书所要探究的“文明”
,涉及器用、制度、行为、
观念诸层面,其重点则在观
念层面。它记录着人类累代
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内
容,是不停流逝的广义文明
的摹本。

…… 

其五,延绵韧性。

中华文明是从农业一宗
法社会的土壤生长出来的伦
理型文化。农业—宗法社会
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
伦理型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
定势,而先秦已经形成的“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精神,使中华文明的认同力
和适应力双强。“认同”使中
华文明具有内聚力,保持自
身传统;“适应”使中华文明
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
展轨迹,并吸纳异域英华,
如此,中华文明方具备无与
伦比的延续性。世界其他文
明古国的文化,都出现过大
幅度“断层”,甚至盛极而亡
,令人在凭吊间油然而生“
白云千载,人去楼空”的感
慨。唯有中华文明,历尽沧
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
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
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以
文学论,《诗经》、楚辞、
先秦散文、汉赋、魏晋诗文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
小说,奇峰迭现;以学术论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
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
学、清代朴学,此伏彼起,
蔚为大观。这种在一国范围
内诸门类的发展序列保有如
此完整连续的阶段性形态,
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特例。

19世纪中叶以降,随着
世界统一市场扩及东亚,中
国延续数千年的农业自然经
济和宗法专制政体趋于瓦解
,社会进入近代转型阶段,
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
、行为层面、观念层面变革
的任务渐次提出。然而,近
世中国尽管呈现“千古之奇
变”,但悠悠岁月铸就的传
统,作为一种动力定型和深
层底蕴,仍旧或显或隐地施
展影响,中国现代文明必然
在中与外的交织、古与今的
因革中演化,如滔滔江河,
后浪逐前浪,奔流不息。

导语

本书是当今一流的学者为大众读者量身写作的中华文明国民常识书。它创新中国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开阔的科学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浓烈的家国情怀、严谨优美的文笔,全景再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它把五千年跌宕起伏、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是以传承中华传统、借鉴中国智慧、弘扬中华文化为内容,篇幅适当、名家打造、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学术普及著作。

精彩页

第一节  元谋人、北京人:中华文明史的首轮主角 

劳动使猿类直立,逐步从动物群脱颖而出,成为拥有自觉意识,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的人类。

有了“人”,也就开始有了“文明”。

如果把文明比喻为波澜起伏的多幕戏剧,人类便是戏剧的主角。人的诞生,意味着文明这部悲壮大剧揭开了帷幕。

首先登上中华文明舞台的,是与猿类揖别的古人类。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人,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地驳斥了这类论断。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龙骨山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其中直立人,也即“正在形成中的人”,主要有——
   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1965年发现)。

陕西蓝田人(距今65万年至80万年,1963年发现)。 

北京人(距今五十万年左右,1929年发现)。 

智人,也即“完全的人”又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古人)主要有——
   广东马坝人(距今二十万年,1958年发现)。

陕西大荔人(距今十万年,1978年发现)。

山西丁村人(距今约五万年,1954年发现)。晚期智人(新人)主要有——
   广西柳江人(晚于丁村人,早于山顶洞人,1958年发现)。

北京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1933年发现)。 

四川资阳人(距今七千年,1951年发现)。

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分为黄种人(蒙古人种)、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三大类别。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直至柳江人、山顶洞人,黄种人的基本特征一以贯之:颧骨突出、铲形上门齿、鼻子较宽。

这些古人类的脑容量呈增长趋势,如蓝田人七百八十毫升,北京人八百五十九毫升至一千二百二十五毫升,山顶洞人则为一千四百毫升,逐渐逼近现代人的脑容量。这表明,古人类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智力稳步增进。

人类区别于动物,首先在于人能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而劳动的特征和前提是制造并使用工具。古人类只能对自然物(如木、骨、石等)稍加制造,充作某种用途的工具,使手臂得以延长。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木亡石存”,今日我们所能得见的古人类的工具遗留,主要是石器。

依石器制作的精细程度,原始社会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前述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资阳人,都处在旧石器时代。这百余万年间,古人类用碰砧、打击、刮削等方法,对石块进行简单加工。

与使用木石工具同时,古人类开始用火。火的获取、保存及使用,使人类在暗夜、严冬获得光明与温暖,不再“茹毛饮血”,而得以“熟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中国人颂扬“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的燧人氏,希腊人赞美窃天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正是对于“用火”这一伟大进步的追怀纪念。

元谋人遗址已发现用火痕迹,而北京人洞穴内灰烬厚达六米,表明至少在五十多万年前,华人先祖已经熟练地用火与贮火。

旧石器时代早期(如北京人),人类过着原始群居生活,即古籍记载的“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旧石器时代中期(如马坝人、丁村人)和晚期(如柳江人、山顶洞人),随着渔猎、采集经济的发展,男女分工明显,逐步由血缘公社转变为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是由女祖先繁衍下来的一个血缘集团,“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共同消费,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

P36-3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