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伊朗过去与现在的钥匙,洞悉大国利益角逐的根源。
本书不是一本仅仅适合于专家学者口味的学术性著作,它是伊朗外交研究所根据巴列维国王的政治密友、情报工作总管法尔都斯特的供词整理成书的,里面不仅记录了王朝各个重要时期的人与事,还透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以及王室生活的细节,就是对于一个对历史没有太多兴趣的读者,也毫无枯燥乏味之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巴列维王朝的兴衰--伊朗前情报总管的揭秘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伊朗外交研究所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了解伊朗过去与现在的钥匙,洞悉大国利益角逐的根源。 本书不是一本仅仅适合于专家学者口味的学术性著作,它是伊朗外交研究所根据巴列维国王的政治密友、情报工作总管法尔都斯特的供词整理成书的,里面不仅记录了王朝各个重要时期的人与事,还透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以及王室生活的细节,就是对于一个对历史没有太多兴趣的读者,也毫无枯燥乏味之感。 内容推荐 出身贫寒的侯赛因·法尔都斯特在儿童时代就被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国王礼萨·汗安排为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王储的同学和亲密伙伴,从此掌握了通向宫廷和锦绣前程的钥匙。他目睹了巴列维王朝的宫廷奢华和皇室腐败,亲历了老国王被迫让位给穆罕默德·礼萨的过程,参与策划和执行了穆罕默德·礼萨时期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法尔都斯特始终是穆罕默德·礼萨最要好的朋友和知己,作为国王的耳目掌握着巴列维政权的情报机关,监控着整个国家的警察和安全系统,深陷伊朗与美英和中东各国的情报和利益纠葛,见证了美苏等大国对伊朗石油和战略地位的激烈争夺。法尔都斯特在王朝覆灭后的权威回忆,为我们理解今天的伊朗以及中东局势、理解这一地区围绕石油进行的一场又一场战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目录 序 译者说明 前言 第一章 从进入宫廷到礼萨国王倒台 一、我怎样迈进宫廷之门 二、首次见王储 三、阿尔法太太 四、阿米尔·阿克拉姆和我 五、王储的才智 六、赴瑞士求学 七、途经苏联 八、马尔斯叶教授的膳宿公寓 九、在洛赛学校 十、结识欧林斯特·帕尔文 十一、王储的情人 十二、铁木耳塔什和苏联人 十三、回到伊朗 十四、军官学院 十五、欧林斯特·帕尔文在宫廷里 十六、王储与福兹叶的婚事 十七、莎姆斯和阿什拉芙的婚事 十八、古哈尔沙德起义和暗杀礼萨·汗国王 十九、礼萨·汗的精神状态 二十、礼萨·汗的妻室 二十一、礼萨·汗政权的基础 二十二、礼萨·汗与英国人 二十三、礼萨·汗与俄国人 二十四、礼萨·汗与德国人 二十五、礼萨·汗最后的挣扎和伊朗被占领 二十六、王储的私人参谋班子 二十七、盟军进入和“抵抗”表演 二十八、礼萨·汗、佛鲁基和共济会 二十九、礼萨·汗投降 三十、莫斯塔尔·托拉特和穆罕默德·礼萨的登基准备 三十一、英国人与阿里·礼萨 三十二、礼萨·汗出逃 三十三、嘎瓦姆·设拉子和巴列维王室的财产 三十四、一个独裁者的结局 第二章 穆罕默德·礼萨执政的最初年代 一、综观穆罕默德·礼萨王权 二、盟军在德黑兰 三、穆罕默德·礼萨王权的最初时日 四、萨尔·里达尔·布拉尔德和穆罕默德·礼萨 五、会见斯大林 六、成立“永久卫队” 七、御用政党 八、关于阿尔费少将 九、人民党和军队 十、阿塞拜疆事件 十一、穆罕默德·礼萨的秘密会见 十二、谋刺黑日尔和“伊斯兰敢死队” 十三、出访英关 十四、拉兹姆阿拉和国王 十五、穆罕默德·礼萨和摩萨台 十六、5月28日政变和25年独裁的开始 第三章 国王、宫廷和巴列维政权 一、欧林斯特·帕尔文的生与死 二、阿亚迪——巴列维宫廷的拉斯普汀 三、穆罕默德·礼萨和女人 四、迪巴家族和巴列维宫廷 五、穆罕默德·礼萨和金钱 六、一个名叫阿什拉芙·巴列维的魔鬼 七、穆罕默德·礼萨的家庭 八、宫廷里的毒品黑手党 九、巴列维政权的财政腐败和贪污 十、德黑兰——穆罕默德·礼萨的首都及其问题 第四章 巴列维政权——西方的间谍基地 一、英美分子在伊朗 二、英国人和“情报特别办公室”的成立 三、塞尔·绍普尔·里普特尔——在伊朗的西方间谍头目 四、英国的情报训练班 五、情报服务及其机构 六、在情报机关学习 七、英国人和嘎列尼政变 八、穆罕默德·礼萨、中情局和情报服务 九、CIA在伊朗 十、我和MI-6长官的会见 十一、玛胡提扬网 十二、无线电组织 十三、在伊朗的以色列境外机构 十四、共济会、白哈教和人民党英吉利分子 第五章 巴列维政权的情报组织 一、伊朗情报机构及其领导人 二、最高协调委员会简史 三、情报特别办公室的机构及其职责 四、情报特别办公室的秘密网络 五、我在萨瓦克的使命 六、巴赫蒂亚尔——首任萨瓦克长官 七、萨瓦克:从帕克拉旺到莫嘎达姆 八、萨瓦克的组织和活动 九、萨瓦克的各种人物面孔 第六章 穆罕默德·礼萨时期的国内治安问题 一、巴列维政权和“国家安全学说” 二、亚美尼亚问题和“达什脑克松” 三、库尔德斯坦和库尔德人 四、波斯省部族骚乱 五、伊阳历1342(即公元1963)年3月15日起义 第七章 革命和王室垮台 一、从稳定到垮台 二、国王在伊朗的最后时日 三、巴赫提亚尔政府的37天 第八章 审讯侯赛因·法尔都斯特上将 一、我在宫廷中的地位 二、我的任职 三、对历史的回答 四、我为何留在伊朗 试读章节 一、我怎样迈进宫廷之门 我于1296年(译注:指伊朗太阳历的1296年,即公元1917年)出生在德黑兰。我的父亲希福阿拉是一位宪兵军官,官至上尉便退役了,他最后的职务是阿巴斯阿巴德武器库的保管员。 由于父亲对军职的偏爱,我也从小就对之产生了兴趣,伊阳历1304(即公元1925)年我进了军事小学。 我的家庭是个贫寒之家,因此父亲始终不愿留在德黑兰,而选择了气候恶劣的地方,因为那样可以领取驻外地的特别补助,可以维持其母亲、妻子和五个子女的生计。我在军事学校读书的六年间,父亲先后在克尔曼省和阿巴斯港任职。公元1931年以前,加上外地补助费,他每月领薪47土曼,其中30土曼汇给家里,每次都是我亲自去宪兵局领取。我的七口之家就靠这30土曼度日,后来我们靠这笔收入有了房子,过上了中等水平的生活。这种贫困的家境使我在军事学校里处境尴尬,心情很不愉快。后来我进了为王储设的特别班,那时我的父亲仅是个少尉。我那个班里的学生,父辈地位最低的也是个准将——那时准将、少将屈指可数啊;有的同学还是大臣的公子,因此我的同学每个人在我父亲眼里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当年学生们必须在学校用午餐。我母亲给我的手提食盒里放一些米饭,她总得特别摆弄一翻,让米饭蓬蓬松松,显得很多。我手提饭盒步行去学校,而别的学生则是由仆人陪着,乘马车去。到了中午,仆人们把那有四五层的饭盒给少爷们拿到饭厅来。那时学校里的尉官生和士官生们总要讥笑我,起哄道:“来瞧瞧呀,看他饭盒里有什么?”他们是故意刺激我多带些饭,因为谁带得有富余了,便能分给别的孩子们品尝。我带的饭少,但为了不显得寒酸,也得剩几勺在饭盒底。自那以后,我总是谦恭自卑,从不狂傲。也许正是这点引起了礼萨·汗国王和王储的注意。 在军事小学没过两三个月,有一天下午,阿米尔·莫瓦塞格·纳赫贾旺少将来到学校。那时他是所有军事院校——不管是军事小学、军事中学还是更高的军事学府——的最高长官。当然那时我和其他学生谁也不知道他来视察的目的,只是后来才得知,他奉王命来为王储开设一个特别班。这个班收20名孩子,加上王储,共21人。他来时,这个班还缺三名学生,少将就是来挑选这三个孩子的。其中有两个孩子很快就确定了,因为他们出生于贵族世家。我还清楚地记得,其中一个来自有名的巴赫提亚尔望族世家,另一个是军队首脑的孩子。纳赫贾旺少将用他的指挥棒敲着他们的肩膀,让他们出列(我们当时整整齐齐地在他面前排成一列)。轮到确定第三个了,这时军事小学校长——他是一位年轻而勇敢的上尉——凑在少将耳边说了句什么,于是少将的指挥棒落在了我肩上,我出了列。纳赫贾旺少将对校长命令道:“明天早上把他们带到王储特别班!” 二、首次见王储 王储特别班设在军官学院内一座单独的建筑里。现在该学院里的那些建筑当时都还没建起来,那时的房舍小得多,也矮得多,其中一座较小的单独建筑分给了王储班专用。第二天清早,我们三个孩子照例来到军事小学,校长把我们领到了王储班教室。当我们走到走廊和教室前时,发现班里正在上课。我们在走廊边站了几分钟。这时军事小学校长把我们介绍给特别班的督学穆罕默德·巴嘎尔汗上校。之后,校长也和我们一起站着等。下课铃响了,王储第一个从教室里走出来。他把手放在皮带环上,颇有点傲然的神态,似乎是让我们明白他就是王储。我们三人挨着站在一起。我们当时年龄在六岁到八岁之间。王储生于伊朗阳历1298年(即公元1919年),比我小两岁。他看了看那两个孩子,似乎不太高兴。他走近我,深深看了一眼,用友善的口气和我聊起来。他问我父亲是谁、什么职位等等。那两个孩子和班上的其他学生看着我们谈话,很是羡慕的样子。上课铃响过了,我们三个进了教室,老师开始讲课,但王储不断回过头来看我。不久后的一天,他对我说:“你愿意和我做个朋友吗?”我当时已懂一些事,便说:“当然,我很高兴和你交朋友。”自然,那时我们的关系还没到我和他并肩而坐及他邀我去他家的地步,不过休息时他常和我聊天。 第一学年期末考试我得了第一名,王储却排不上名次。第二学年时,特别班迁到古列斯坦宫院内。那里有一幢楼,被称作“寝宫”,是纳赛尔丁王时代的建筑。这幢楼的院子很大,有一道墙把它与古列斯坦宫隔开。寝宫地下室里的大保险柜内保存着王室的珠宝。显然,把教室迁往古列斯坦宫是老国王的决定,目的是让教室离王储的生活区近些。 一天,我们正在念书,忽然礼萨国王走进教室。我偷偷看了一眼,只见特别班督导指了我一下,国王走到我旁边站下。我当时吓得直哆嗦,不敢看他的面孔和披在肩上的蓝披风,恨不得他马上走过去。但他停下来,对我说道:“从今天起,你下了学就到王储那里去,和他一起准备功课,直到他睡觉。这是你的日常工作,星期五和假期里也要来找王储。”当时我猜想,这兴许和我得了第一有关,因为国王强调的是复习功课。后来我知道,的确出于此因。打那以后,一下了学,我就随王储去他的楼。在教室里,我就坐在他旁边。 P3-5 序言 伊朗是我们的近邻,今年来见报率颇高,但其实许多人对它并不关心,往往以局外人的心情看待那里发生的事情,仿佛与我们无关。至于它的历史,一般人倘能知道波斯帝国,知道居鲁士大帝,知道《列王纪》,那就很不错了。但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日益缩小的星球上,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利益交叉,牵丝攀藤,既互相助益,也免不了互相摩擦。随着中华民族的振兴,我国的海外利益日渐增多。比如伊朗,如果联合国决定对其实施制裁,那我国的一些国有大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我常常想,我们中国人实在有必要读一点书,补一补课,更多地了解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至少是左邻右舍。此时获悉,我的同窗好友玉琦兄用了3年时间翻译了《巴列维王朝的兴衰》一书,感觉真的是适逢其时。 普通读者没有必要阅读波斯2500年历史,要更好地了解今日的伊朗,只要读读巴列维王朝的历史就可以了。这个兴起于20世纪初年的王朝刚好处于伊朗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时期,它是伊朗这个西亚大国过去和现在的一个连接点。《巴列维王朝的兴衰》提供了一把了解伊朗过去和现在的钥匙。而且,它不是一本仅仅适合于专家学者口味的学术性著作,它是伊朗外交研究所根据巴列维国王的政治密友、情报工作总管法尔都斯特的供词整理成书的,里面不仅记录了王朝各个重要时期的人与事,还透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以及王室生活的细节,就是对于一个对历史没有太多兴趣的读者,也毫无枯燥乏味之感。它当然也不像一本收集小道消息的“八卦”书,那些对于政治学有兴趣的读者是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的。巴列维王朝给外界留下了太多的疑问。比如,其创始者礼萨·汗与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同时崛起于西亚,又都注重向西方学习,执掌权柄后都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司法、工业和军事,可为什么凯末尔采用了共和制,而礼萨·汗却做了国王?巴列维王朝两代君王是否意识到了自己实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良措施与封建君主制的外壳之间,以及与传统的伊朗文化之间潜伏着矛盾?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以后,伊朗作为一个产油国一夜暴富,王朝显赫一时,可为什么示威群众不费一枪一弹就将其推翻,以至于贵为一国之君的默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凄凄惶惶,客死他乡而且几乎死无葬身之地?巴列维与西方的关系非同一般,为什么美国作壁上观,而法国则向伊斯兰革命的领导人霍梅尼提供了避难之所?他们则曾料到新政权会回过头来激烈地反对自己,称其为“腐朽的西方”?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国际关系史中大有意味的问题,有志于闯荡世界的人,有志于傲然挺立于世的民族不可不思考,《兴衰》一书或许可以为他们提供某些线索。 我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与玉琦兄同窗5年,极其佩服他临事不惧,凡事认真执著的劲头。我和其他同学早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他的这个脾气,无论是冬天在未名湖冰面上学滑冰,还是夏天在昆明湖里学游泳,他都有一种拼命的气概,瞪大了眼睛,抿紧了嘴唇,不屈不挠,仿佛临阵的斗鸡,引得我们暗自窃笑。我没有想到,已经是一个退休老人了,他的这个脾气竟然丝毫没有改变,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又表现得如此的充分。他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波斯语广播工作,用波斯语撰写了大量新闻,其间亦曾在德黑兰大学留学深造,还多次赴伊朗采访,几十年浸润其间,语言文字运用纯熟,已经出版了几部波斯文译著。他不仅波斯文好,对伊朗历史亦颇有研究,甚至涉猎历法和生肖等偏僻领域,并有著述问世。应该说,他翻译的这本书完全可以举重若轻的。然而,他却花了3年时间,大功告成即将付梓之时,有些地方还在推敲,还不放心。这令我感慨系之,现在还有多少人肯下这样的笨工夫啊?我对他说,我可没有你这么大的毅力,要是我,早就半途而废了。之所以说这些怪话,是想告诉读者,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尽可以放心,你决不会被我这位老同学“忽悠”的。他是一个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就绝对不肯马虎的人。这是他的秉性,与生俱来,与生俱去。 玉琦兄要我写一篇序言,我本来自觉不是一个写序的合适人选,但出于四十多年的友谊和相互信赖,便写下上面这些话,权作序。 《瞭望》周刊前副总编辑,著名记者、评论家许博渊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日益缩小的星球上,随着中华民族的振兴,我国的海外利益日渐增多,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利益交叉,牵丝攀藤,既互相助益,也免不了互相摩擦。比如伊朗,如果联合国决定对其实施制裁,那我国的一些国有大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我常常想,我们中国人实在有必要读一点书,补一补课,更多地了解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至少是左邻右舍。 ——《瞭望》周刊前副总编辑,著名记者、评论家许博渊 “法尔都斯特的回忆是个宝库,可以揭开许多说不出口、听不见声的真相。” “没有这部回忆录,任何巴列维时期的历史研究都是不完整的。” ——伊朗外交研究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