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屋旅馆》是阿尔巴尼亚当代著名女作家迪安娜·楚里近十年的重要小说之一,也是国内首次关注并译介她的文学作品。小说讲述的是关于调查一个失踪女人的故事。
一个小有名气的节目负责人阿图尔·拉多瓦尼,在妻子突然失踪的同时,碰巧他也陷入腐败的丑闻中,为此丢掉了工作和名声,面临着入狱的危险。所有的这些怪事仅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发生。男人委托年轻的私家侦探莉莉安娜·杜卡寻找自己的妻子,莉莉安娜·杜卡也由此开始了新的冒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木屋旅馆/蓝色东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阿尔巴尼亚)迪安娜·楚里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木屋旅馆》是阿尔巴尼亚当代著名女作家迪安娜·楚里近十年的重要小说之一,也是国内首次关注并译介她的文学作品。小说讲述的是关于调查一个失踪女人的故事。 一个小有名气的节目负责人阿图尔·拉多瓦尼,在妻子突然失踪的同时,碰巧他也陷入腐败的丑闻中,为此丢掉了工作和名声,面临着入狱的危险。所有的这些怪事仅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发生。男人委托年轻的私家侦探莉莉安娜·杜卡寻找自己的妻子,莉莉安娜·杜卡也由此开始了新的冒险…… 作者简介 陈逢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阿尔巴尼亚语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阿尔巴尼亚语言文学、中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出版专著《阿尔巴尼亚文化教育研究》、教材《阿尔巴尼亚语听力教程》《阿尔巴尼亚语口语教程》、译著《事故》,发表论文《论卡达莱小说<城堡>的二元叙事》等二十余篇,参与《中东欧国家发展报告》《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编年》的编写工作。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高兴 一场心灵回归之旅(中译本前言)/陈逢华 第一章 周日的意外 第二章 阿图尔·拉多瓦尼的讲述 第三章 马克斯 第四章 校长与米兰达·波伊斯卡的故事 第五章 德拉戈比山口的隐秘与泡沫四起的瓦尔博纳河 第六章 阿丽亚娜 第七章 这本书最后的陈述 第八章 莉莉、简·霍尔特及补充说明 尾声 序言 《木屋旅馆》是阿尔巴 尼亚当代著名女作家迪安娜 ·楚里近十年的重要小说之 一,恐怕也是国内首次关注 并译介她的文学作品。楚里 继《人行道上的鹿》 (1989)、《午夜太阳》 (2000)、《武装天使》 (2009)等小说代表作问 世之后,在二○一一年出版 了这部罕见的以电视传媒为 书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作品 以著名媒体人拉多瓦尼委托 私家女侦探杜卡调查并寻找 失踪的妻子阿丽亚娜为起因 ,在案情大白的过程中逐步 揭露浮躁喧嚣的媒体背后历 史与当下的种种残酷真相, 反映阿尔巴尼亚半个多世纪 以来价值体系崩塌、社会黑 白颠倒的现实,刻画个人内 心的惶惑、迷茫、挣扎与改 变,展现他们对人生意义的 苦苦寻觅与艰难抉择。 迪安娜·楚里一九五一年 出生于地拉那,一九七三年 毕业于地拉那大学阿尔巴尼 亚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常 年在国内知名文学报刊《光 明报》和阿尔巴尼亚作家艺 术家协会杂志《阿尔巴尼亚 文学》(法语版)工作。一 九九○年后,楚里开始投身 妇女及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活 动,领导“女性独立论坛”保 护妇女权益,二○○五至二○ ○九年间被选举为阿尔巴尼 亚议会议员。在以男性作家 为主流的阿尔巴尼亚文坛, 楚里的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她人生阅历丰富,深度接触 社会,擅长刻画女性心理, 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等 多种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均有 建树。尤其是在小说中,楚 里常常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 细致入微地展现阿尔巴尼亚 当代社会的真实样貌。 《木屋旅馆》由周日一 通不识时务的电话铃声开场 ,将小说的第一位核心女性 ——“私人纠纷处理机构”( 即侦探社)三十出头的女侦 探莉莉安娜·杜卡推至台前 ,反之,让阿尔巴尼亚北部 边境旅游胜地瓦尔博纳的“ 木屋”隐藏其后,成功地制 造了“木屋旅馆”的阅读悬念 。杜卡是位活泼浪漫、冷静 果敢的独立女性,她不仅是 阿尔巴尼亚现实生活中难得 一见的女侦探,而且受命暗 中调查名人妻子的失踪事件 注定充满未知的风险。然而 ,杜卡毫无畏惧,在大名人 拉多瓦尼面前如此,在尚无 头绪的案情面前亦如此。她 目光敏锐、心思细腻,迅速 把追踪的目标锁定在阿尔巴 尼亚边境城市瓦尔博纳,同 时,作为小说的主要讲述者 ,她把故事自然而然地引向 木屋旅馆,让真实的阿尔巴 尼亚社会铺展开来。此时, 小说第二位核心女性——拉 多瓦尼苦寻的失踪妻子阿丽 亚娜已在木屋旅馆向我们招 手。在拉多瓦尼精彩传神的 描绘中,一位漂亮优雅、衣 食无忧、家庭幸福的职业译 员跃然纸上,然而很快这一 切就被无情地颠覆,富裕的 生活和成功的丈夫正在不知 不觉间摧毁她内心的宁静与 满足,与昔日恋人的意外重 逢更成为二人关系的致命转 折点。阿丽亚娜后续的讲述 再为我们彻底破解了她的失 踪之谜,显然,她奔走木屋 旅馆的举动并非对婚姻困境 的逃避,而是一场自我价值 和婚姻理想的救赎,因为在 冰天雪地、无所遁形的瓦尔 博纳,阿尔巴尼亚社会的善 与恶将愈发分明。其间,小 说的后两位核心女性——拉 多瓦尼在视窗电视台的“忠 实”下属白发女魔玛格丽塔 和《闪电报》记者谢丽·塞 费里,走出她惟妙惟肖的叙 述,在木屋旅馆正式登场。 她们是唯一真实居住在“木 屋”的小说人物,然而这纯 净天空下的“木屋”恰恰暴露 了她们的丑行。虚伪狡诈的 玛格丽塔表面上对拉多瓦尼 毕恭毕敬,对他的成功人生 艳羡不已,低俗阴险的塞费 里打着“正义”的幌子无情摧 毁他人的生活。可以说,正 是这些与大名鼎鼎的媒体红 人拉多瓦尼有着不同程度关 联的阿尔巴尼亚女性,在白 雪纷飞的严寒冬季粉墨登场 ,又带着完全不同的动机在 木屋旅馆不期而遇,才让小 说一开始制造的神秘、紧张 悬念延续升级为刺激、惊悚 的对抗。随性而来的阿丽亚 娜,乔装而至的杜卡,追踪 出现的玛格丽塔和塞费里, 打破了木屋旅馆的静谧与纯 净,自然、温暖的“木屋旅 馆”与屋外凛冽的寒风、纷 飞的白雪一夜较量,阿尔巴 尼亚延伸到巴尔干乃至欧洲 的真实复杂的社会现实激烈 涌动,在瓦尔博纳的悬崖峭 壁、波涛翻滚间对峙…… 围绕着木屋旅馆,小说 还为读者勾勒了几位阿尔巴 尼亚女性的典型形象,慈祥 善良的老妈妈穆巴丽梅、乖 巧能干的大儿媳特伦达菲丽 娅和孤寂胆怯的女儿赛丽姆 。这质朴的一家人热情坦诚 地招待着各怀心思来到“木 屋旅馆”的各路人马,展现 出阿尔巴尼亚女性善良勤劳 的传统面貌。老妈妈穆巴丽 梅温和包容、睿智超然,她 真诚地关爱着孤身前来、不 免战战兢兢的女侦探杜卡, 忧心人生不幸、性格柔弱的 女儿赛丽姆,即便对图谋不 轨的三位“不速之客”也并无 丝毫敌意。大儿媳特伦达菲 丽娅同样坦诚待客,温和友 爱。而在拉多瓦尼和马克斯 的叙述中,赛丽姆被无辜构 陷的过程、丈夫兰迪早逝留 下幼年病女的悲惨经历一一 呈现,令人不禁哀叹生活原 本的艰辛与社会人为的不公 。 很快地,木屋旅馆成为 失踪案峰回路转的关键一环 ,阿尔巴尼亚北部山民的热 情好客、真诚善良让它化作 了一个无 导语 《木屋旅馆》通过精巧设计的悬疑故事自然而然地呈现阿尔巴尼亚复杂、真实、丑陋、冷酷的社会现实,犹如一块帷幕徐徐拉开,有效地把读者的目光聚焦在黑暗、残酷的阿尔巴尼亚社会真相上来。 一场肉体出走、心灵回归的大戏在女性视角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 书评(媒体评论) 透过《木屋旅馆》,读 者可见阿尔巴尼弧社会的现 状——渗入政治精英阶层的 腐败,以及追求轰动性新闻 甚于事实真相的媒体环境。 书中对阿尔卑斯山区,即解 开谜团之处的描写。引人置 身于阿尔巴尼亚高山深谷的 乡村景致之中,同在木屋旅 馆中遭遇的各色人物共处。 一个有分量的主题,一段跌 宕起伏的故事,多变、流畅 、精致的风格,其间不乏幽 默、讽刺和令叙述鲜活生动 的种种变故。 ——沙班·西纳尼(阿尔 巴尼亚科学院院士、文学批 评家) 作家迪安娜·楚里的这部 小说想要告知我们,尽管堕 落与腐化已渗透到政治、媒 体、经济及社会的各个角落 ,却依然有追求、捍卫真相 的人。依然存在正义的空间 。作家想要在文学的范畴里 赞颂这些个人,燃起希望之 火。 ——普雷茨·佐加伊(阿 尔巴尼亚政治家、作家) 在阿尔巴尼亚当代文学 中,迪安娜·楚里是一位优 秀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带 有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作 品丰富,精品甚多。 ——罗兰德·齐西(阿尔 巴尼亚发罗拉大学校长、文 学批评家) 精彩页 第一章周日的意外 视窗电视台节目负责人阿图尔·拉多瓦尼给我打来电话的时间是周日,下午四点钟。周日,午后,我通常眯上一会儿,把手机调为“静音”,拔掉家里的座机线,放下窗帘,关掉电视,再盖上一条柔软的毛毯,躺在沙发上小憩。大约一个小时而已。 那个周日,正下着绵绵细雨,雨水轻轻敲打着窗子,短暂地打个瞌睡在我看来显得无比甜美。进入梦乡前,我一贯想些愉快的事,或者至少,有趣点的事。那天,我在法国《世界报》的网页上才看了旧时代一位中国演员的口述。这个人现在住在纽约,已经到了显老的年纪,他说险些没逃过一场可怕的惩罚。恐怕一拨演员之中,他是唯一侥幸逃脱的人。因为,在那个时期,剧院里上演的戏,光是手就能当主角。妙。到这里一切都很正常,符合当时的逻辑。但是,接下来,这位中国演员说,所有扮演过这个角色的演员,一个个都死了。要么倒在家门前,要么死在浴缸里,要么淹死在湖里,或者干脆中毒,死在床上。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楚谁杀了这些演员,原因或者动机又是什么。没有任何证据……什么都没有。 我正遐想着是谁、为什么、在什么地方如此作为,联想到那里的街巷,那里的一切。那平白无故的心绪不宁、胡思乱想仅仅也就过了十分钟,座机就疯狂地响了起来。显然,我忘了拔掉电话线。闭着眼,我想到——此时此刻绵绵的雨停了,死去的魂魄在黑暗中也黯淡了下去——这位周日下午四点叨扰的不讲礼貌的人,在电话响过五六声后会撤退的。但是,没有。刺耳的电话铃聒噪了十五声方才停下来。我心想,他放弃了,于是把毛毯罩在头上。令人昏昏欲睡的絮语声又回来了。或许,在我的梦里,一个湿漉漉的街角上会出现某个令人恐惧的军人。我再也睡不着了,我想,但是,至少我得略微平复一下电话铃声对我脑子造成的冲击。 说起来,那天下午我有罪受了。戳破我脑壳的电话铃声执拗地聒噪了整整七回,每回都得响上十五声。第八回,我飞身跃起,冲到我的灰色座机兀自杵着的床头柜前,愤怒至极地操起听筒。 “您好啊!” 电话线另一端的人最好还是把话筒放下,否则就会再次听到我发出的貌似问候的沙哑咆哮。 “您是杜卡女士吗?”男人用喉音说。 “不,我不是杜卡女士。”我回答。 另一头儿是犹豫的沉默。 “对不起,”低沉的嗓音说,“有人给了我这个电话号码,找杜卡女士。” “这里没有杜卡女士,”我接着说,“您打错了。” “是吗?对不起。”声音有些含糊地说,接着挂了电话。 我又回到了沙发上。杜卡女士! 我站起身,走进厨房,打开意利咖啡机。你等我把咖啡煮好,我对自己说,再倒到杯子里。 我才把咖啡倒在杯子里。 电话铃声又响了。响了四声。 “您好!” “您是杜卡小姐吗?”还是那个低沉的嗓音,竭力显得通情达理。 “是啊?” “我是在和杜卡小姐说话吗?” “是啊?” “您是莉莉安娜·杜卡吗?” “是啊?” “我是阿图尔·拉多瓦尼,杜卡小姐。” “是啊?” 电话线那头的人彻底晕了。他原以为著名的阿图尔·拉多瓦尼给我打电话,我得高兴死了。在周日下午四点钟!这个人不是在做节目吗?在他任职的电视台,周日下午的节目里,他常常喋喋不休。 “请原谅,”他继续说,还是完全如坠云雾之中,“但是我去过您的办公室,他们引我来找您,我一点也不想打扰您……您理解我吗?” “不理解。” “莉莉安娜小姐……您的上司让我来找您……” 我醒了。他一共说了四回以“指向”在阿尔巴尼亚文中,drejtohem、drejtoj与drejtues的词根都是“drejtoj”(指向),故有此说。为词根的词。他们引我,我找您来,上司……他言辞太贫乏了。“我明白了,”我决定放过他,最后说,“请讲。” “我想要马上见到您,我有一件急事。” 这个人竟然如此不明事理,挂电话的时候我想。他在哪里学的说话,电视台那儿吗? 阿图尔·拉多瓦尼希望我们晚上七点在罗格纳酒店的酒吧见面。当然,我不再躺在沙发上了,而是给我的美发师打了电话,问她六点是否有空,给我简单梳个头。然后,我走到卧室里,打开了衣橱。我的衣橱很大,是从一个手艺很好的木匠那里定做的,占了四面墙。在一面墙上有些简单的服装,牛仔裤、T恤衫和运动外套。另一部分挂着时尚西装、丝绸衬衫,下方的抽屉里摆了我很少穿的高跟鞋。窗户两侧的墙上分别是大衣、风衣、棉服、毛衣等等;都是依照我着装的意图摆放的。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