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夏目漱石、梦野久作、坂口安吾、芥川龙之介等众多日本作家关于“梦”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展现出或光怪陆离、或目眩神迷、或虚无缥缈、或破碎毁灭的气质。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俳号我鬼,日本短篇小说巨擘,被评为“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鬼才作家”,是新思潮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有现实主义倾向。1922年发表《竹林中》(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原作)、《六宫小姐》,文坛地位达到高峰。1927年发表《河童》《某傻子的一生》等,留下遗言“对将来模糊的不安”后服安眠药自杀。 1935年,好友菊池宽为了纪念这位文豪,设立“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重要的年度文学奖项之一,并与“直木赏”齐名。代表作包括《罗生门》《地狱变》《鼻子》《竹林中》《河童》《齿轮》等。 目录 怪诞之梦 怪梦 梦中杀人事件 梦鬼 浮生之梦 梦十夜 苍茫梦 梦 梦 童话之梦 梦之卵 农夫之梦 夏日之梦 安艺之助的梦 序言 致无常世界中唯一的人 生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以“ 不完整”“不规则”和“暧昧” 为美,他们一方面在精神哲 学上追求内在世界的美感, 同时难以抗拒“变化”和“毁 灭”的致命吸引,喜欢全盘 接受自然的无常。这种意识 不仅影响他们的物质审美, 同时还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倾 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生死 观。 比如,日本的庭园着重 于自然感的塑造,有一种自 然而混沌的特征,流露出一 种对四季变换的享受感;他 们的樱花情结亦是蕴含着对 “刹那”和“寂灭”之美的向往 。他们的审美意识受自然条 件影响,怀有对自然的强烈 敬畏之心。 此外,随着佛教思想的 传入,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在 精神领域逐步深入,尤其是 “无常观”与他们固有的自然 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细 腻的审美意识。所谓“无常” 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包 含在佛教根本思想的“无常” “苦”“无我”三项之中。它所 具有的“生死观”“虚幻感”“ 易逝感”与日本人的自然观 相一致,他们认为,正因为 世事无常,每一个瞬间才显 得尤为珍贵,才意味深长。 这种思维方式形成了流淌在 他们血液中的基础审美观, 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 体现。 提到“无常”就不得不提 及“物哀”这一审美意识。“ 物哀”指的是通过所见、所 触、所闻、所感而产生的哀 愁感,这一概念是理解平安 时代文学必不可少的理念之 一。这种美学作为后世审美 意识的基础被传承下来,是 驱使日本人感情的审美意识 之一。那些凋零的、正在消 逝的事物在他们的眼中是寂 寞而美丽的,这与芥川龙之 介遗书中所提到的“临终的 眼光”有相通之处。他在遗 书中剖析了自己想要自我了 断的心理,他表示自己的动 机只是一种“茫然不安”,他 写道:“我们人类不会因为 某件事就轻易自杀,而是出 于对过去生活的总结而结束 生命的。……大自然对我来 说,比平时更加美丽。或许 你会嘲笑我如此热爱自然之 美,却又想自杀的矛盾吧。 但自然之美是映在我临终的 眼光之中的。我看得比别人 多,爱得多,也感悟得多。 只有这点,让我在无边的痛 苦中感到些许安慰。” 日本人无常的生死观和 战后人们茫然迷失的痛苦思 潮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体现得 尤为淋漓尽致。本书所选文 章都贯穿着一个关键词—— 梦,这些作品或空虚颓废, 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或 隐含深意,表述对人性的深 层思考。小川未明的童话《 农夫之梦》关注弱者和小人 物,蕴含支持弱者的社会主 义思想;坂口安吾的《苍茫 梦》折射出一种孤独的痛苦 ,“梦”是草吉游走在清醒边 缘的、昼想夜梦的意识分层 ;芥川龙之介的《梦》通过 双重叙事的个性化表达,揭 示了寻找自我的主题;在浜 尾四郎的《梦中杀人事件》 中,“梦”是犯罪行为真假莫 辨的掩饰;兰郁二郎的《梦 鬼》文风诡谲,“梦”是扭曲 欲望的表征…… 梦境种种,如人生百味 。我们在梦中反刍记忆,在 梦中释放自我……虽然人生 如梦般无常,但也正因如此 ,才更值得我们品味和珍惜 ,何不将此有限身寄予无尽 世界呢?就像歌里唱的那样 : 无常世界里唯一的人生 , 正因为转瞬即逝, 才更珍贵。 那就把这瞬间点缀得绚 丽多彩吧。 就算花瓣会谢尽, 我们也会让它成为永恒 ——把这珍惜的念头献给世 界吧。 无常,生死观,物哀审 美 自身感受到的“美”从何 而来?“审美意识”会帮助我 们解读为什么会觉得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