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丛书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新大众哲学》把深奥难懂的哲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加以阐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中国老百姓的话”,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中国老百姓服务,这正是《新大众哲学》之价值所在。
本书其中一册,收录了《什么是人生观》《人生的航标和灯塔》《穿过迷雾寻找光明》等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荡起幸福人生的双桨(精)/新大众哲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该丛书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新大众哲学》把深奥难懂的哲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加以阐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中国老百姓的话”,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中国老百姓服务,这正是《新大众哲学》之价值所在。 本书其中一册,收录了《什么是人生观》《人生的航标和灯塔》《穿过迷雾寻找光明》等作品。 作者简介 王伟光,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等方面。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代表作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王伟光论文辑》《王伟光讲习录》《王伟光自选集》《哲林漫步》《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经验》《党的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校工作规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学习文稿》《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谈谈民主、国家、阶级和专政》《纵论意识形态问题》等。主编著作主要有《新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学发展观概论》《社会主义通史(八卷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共产党员必备哲学修养》等。在国家级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550余篇。 目录 前言 什么是人生观 ——人生观总论 一、人是什么 ——法国“五月风暴”与萨特的存在主义 二、生从何来 ——人是上帝创造的吗 三、死归何处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四、应做何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开关 ——从“斯芬克斯之谜”说起 结语 人生的航标和灯塔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一、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 ——雷锋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人生观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三、共产主义理想是最美好的人生追求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 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 ——马克思和“自由人联合体 结语 穿过迷雾寻找光明 ——种种人生问题的正确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金钱观 ——“守财奴”与“金钱拜物教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 ——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 三、马克思主义事业观 ——“警界女神警”任长霞的公安事业 四、马克思主义婚恋观 ——“下辈子我还嫁给你 结语 为人类幸福献出自己的一生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一、什么是幸福 ——从“幸福指数”谈起 二、幸福总是随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吗 ——抬轿子的人未必不幸福 三、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从少年马克思的中学作文说起 四、幸福不会从天降 ——哲学家苏格拉底论幸福 结语 附录《新大众哲学》总目录 后记 序言 20世纪30年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 (1910__1966年)写过一部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最初 书名为《哲学讲话》)。该书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中国 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道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 深入浅出的笔法,贴近大众的语言,通俗而生动地表达出 来了。《大众哲学》像一盏明灯,启蒙了成千上万的人们 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 光阴如梭,《大众哲学》问世迄今已逾八十年。八十 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 们却经历着沧桑巨变!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发 展一日千里,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工人阶级和 社会主义运动势不可当,当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激化演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每天都 是新的”。历史时代和社会实践的显著变化,呼唤新的哲 学思考。以当年“大众哲学”的方式对现实作出世界观方 法论的解答,写出适应时代的“新大众哲学”,既是艾思 奇生前未竟的夙愿,更是实践的新需要、人民的新期待、 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今天编写《新大众哲学》,要力图准确判断和反映时 代的新变化,进行新的哲学的分析。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 总体进程,我们的时代是资本主义逐步走向灭亡、社会主 义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时代。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 就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但旧制度的寿终正寝却是一个 漫长的历史过程。试看当今世界,通过工人阶级和劳动大 众的持续抗争,资本主义不再那么明火执仗、赤裸裸地掠 夺,而是进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体制的局部调整,运用 “巧实力”或金融手段实施统治。资本主义不仅没有马上 “死亡”,反而表现出一定的活力,然而其不可克服的内 在矛盾导致的衰退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苏东剧变之后, 尽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社会主义中国则以改 革开放为主旋律蓬勃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拓 ,推动共产主义运动始出低谷。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竞 争、较量、博弈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全面展开。时代的阶段 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但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整个时代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人 类历史的新的社会形态终将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总趋 势并没有改变,引领时代潮流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 世界观方法论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实践的 理性概括。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需要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其关系,给大众提 供认识社会历史进程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新视野。《新大众 哲学》要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的实质,引领大众进行新的哲 学认知。 编写《新大众哲学》,要力图科学思考和回答科技创 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问题,赋予新的哲学的概括。科学技 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全面、深刻地塑造着整个世 界。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令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现代资本主义几十年所创造的生 产力,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几百年、甚至人类社会成千上 万年生产力的总和。社会主义中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 ,正在实现赶超式发展。尽管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 是生产力”“世界历史理论”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但当今 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包括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 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影响,仍然提出 大量有待回答的哲学之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社会生 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的思想结晶,需要对社会生产实践 和科学发展实践提出的问题力高扬党的思想路线的旗帜,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顺应时 代潮流,深入思考和回答时代挑战与大众困惑。《新大众 哲学》既不是哲学教科书,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也不是 哲学专著,执着追求逻辑论证与理性推理;而是针对重大 现实,以问题为中心,密切关注时代变化和形势发展,注 重吸收人类思想新成果,进行哲学提升、理念创新,不拘 泥于哲学体系的框架,以讲清哲学真理为准绳。在表达方 式上,《新大众哲学》避免纯粹的抽象思辨和教科书式的 照本宣科,以通俗化的群众语言来阐述,力求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贴近广大读者的新要求,让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中国老百姓的话”。 《新大众哲学》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从 总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 观七个方面围绕时代问题展开哲学诠释,力求将重大理论 与现实问题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加 以分析与阐明,在回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进程中,力 争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这是 历史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大众 哲学》应当担当的历史重任和奋力实现的目标。或许,在 这个信息爆炸、大众兴趣多样化的时代,这套丛书并不能 解决大众所有的疑问和困惑,但《新大众哲学》愿与真诚 的读者诸君一起求索,一道前行。 以上所述只是《新大众哲学》追求的写作目的,然而 ,由于《新大众哲学》作者们的水平能力有限,可能难以 达到预期。再者,《新大众哲学》分七部分,且独立成篇 ,必要的重复在所难免。同时,作者们的文字功底不够扎 实,文字上亦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故恳请读者们指教,供 《新大众哲学》再版时修订。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和道路的总的看 法和根本态度。人生观引导着每个人一生的言行、人的价 值的实现和人生的幸福。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科学的、正 确的人生观。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才能真正实 现人生的意义,才能获得人生最大的幸福。 古希腊哲人有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句 话道出了人类对自身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即“了解自己 ”。人要正确认识世界并成功改造世界,就必须了解自己 的本质和特点,了解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 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自己的使命和人生的价值; 就必须了解自己的生和死,了解自己活着要干什么;就必 须了解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之,关于人生的种种问题,就成为人们所面临并一 直在不断探求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谓的 人生观问题。 导语 该丛书坚持时代化的方向,坚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与群众相结合,力图能够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根据新的时代问题作出新的有说服力的解答。 该丛书力图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经验,作出哲学概括。该书在回答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予以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的哲学阐释。 本书其中一册。 后记 2010年7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教授(时 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召开了《新大众哲学》编写工作第一次 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编写《新大众哲学》课 题立项的决定,正式启动了这一重大科研任务。在启动会 议上,成立了依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以中国社会 科学院与中共中央党校的专家学者为主的编写组,由王伟 光教授任主编,李景源、庞元正、李晓兵、孙伟平、毛卫 平、冯鹏志、郝永平、杨信礼、辛鸣、周业兵、王磊、陈 界亭、曾祥富等为编写组成员。 从2010年7月初到8月底,编写组成员认真走访了资深 专家学者。对京内专家,采取登门拜访的形式;对京外学 者,则采取函询的方式。韩树英、邢贲思、杨春贵、汝信 、赵凤岐、I黄楠森l、袁贵仁、陶德麟、侯树栋、许志功 、陈先达、陈晏清、张绪文、宋惠昌、沈冲、卢俊忠、I卢 国英l、王丹一、赵光武、赵家祥等充分肯定了编写《新大 众哲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其中一部分书 面建议已经安排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上分期刊发了) 。编写组专门召开会议,对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 行了充分讨论,认真吸取各位专家的建言。 编写组认真提炼和归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并需要 回答的300个当代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2010年7月31曰 到11月底,编写组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复研讨和精心梳理 。经过充分讨论,编写组把《新大众哲学》归纳为总论、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论和人生观七个 分篇,拟定了研究写作提纲,制订了统一规范的写作体例 。 《新大众哲学》编写组成员领到写作任务后,自主安 排学习、研究与写作。全组隔周安排一次研讨会,对提交 的文稿逐一进行研究讨论。在王伟光教授的带动下,这种 日常性的集中讨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得到了严格坚持 ,从2010年7月启动到2013年10月已持续了80次,每次都 形成了会议纪要。写出初稿后,还安排了3次集中讨论,每 次集中3天时间。这些内容都体现在《新大众哲学》的副产 品《梅花香自苦寒来——新大众哲学编写资料集》中。 主编王伟光教授在公务相当繁忙的情况下,一直亲自 主持双周讨论会,即使国外出访或国内出差也想办法补上 。他在白天事务缠身的情况下,经常在夜间加班,或从晚 上工作到凌晨2点,或从清晨4点开始工作。他亲自针对问 题拟定了写作提纲,审改了每份初稿,甚至对相当多的稿 件重新写作,保证了书稿的质量与风格。可以说,在编写 《新大众哲学》的过程中,他投入了最多的精力,奉献了 最多的智慧。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大部分稿件已基本成稿。为统一 写作风格并达到目标要求,王伟光教授主持了五次集中修 订书稿。每一次修改文稿,每稿至少改三遍,多则十遍。 第一次带领孙伟平和辛鸣,于2013年5月对所有书稿进行统 稿,相当多的书稿几乎改写或重写。在这个基础上,他于 同年7—10月重新修订全部书稿,改写、重写了相当多的书 稿,做了第二次集中修订。2013年11月,王伟光教授将全 部书稿打印成册,送请国内若干资深专家学者再次征求意 见。韩树英、邢贲思、杨春贵、赵凤岐、陶德麟、侯树栋 、许志功、陈先达、陈晏清、张绪文、宋惠昌、赵家祥、 郭湛、丰子义等认真阅读了书稿,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 。在这期间,王伟光教授对书稿进行了第三次集中审阅、 改写和重写。2013年12月上旬,其对书稿进行了第四次集 中审阅和改写。2014年1月5日,根据专家意见,编写组成 员进行了一次,即第81次集中讨论。2014年1—3月分别作 了初步修改。在此基础上,王伟光教授于2014年3—6月进 行了第五次集中修改定稿,对每部书稿做了多遍修改,甚 至重写。孙伟平也同时阅改了全书,辛鸣、冯鹏志阅改了 部分书稿。于2014年6月8日,书稿交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7月,王伟光教授和孙伟平同志 根据编辑建议修订了全部书稿,8月审改了书稿清样。 在 《新大众哲学》即将面世之际,往事历历在目。在这四年 左右的时间里,编写组成员牺牲了节假日和平常休息时间 ,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忠 诚、信念和追求,老中青学者达成了共识,并紧密凝聚在 一起,不辞劳苦,甘于奉献。资深专家的精心指导和严格 把关,是《新大众哲学》提升质量的重要条件。《新大众 哲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 哲学纲要》《通俗哲学》等著述。黑龙江佳木斯市市委书 记王兆力、北京观音阁文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金亭、大有 数字资源公司董事长张长江、北京国开园中医药技术开发 服务中心董事长高武等,提供了便利的会议场地和基本的 物质条件,这是《新大众哲学》如期完成的可靠保障。人 民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此书出版高度重视,编 辑人员展现了一流的编辑水平和敬业精神。我们一并表示 诚挚的感谢! 精彩页 一、人是什么 ——法国“五月风暴”与萨特的存在主义 要搞清楚什么是人生观,首先要搞清楚“人是什么”。而为了搞清“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法国“五月风暴”与萨特(Sartre,1905--1980年)的存在主义谈起。 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了震撼西方世界的学潮和工潮。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震力最强的,以青年学生和工人抗议、造反为典型形式而震惊世界的,当数1968年五六月间爆发的法国“五月风暴”。 1968年3月22日,法国巴黎大学农泰尔文学院学生集会抗议政府逮捕反对美国越战的学生。巴黎大学当局纠集警察试图逮捕学生,导致双方动武,造成几千人的学潮,结果六百人被捕,几百人受伤。以此为燃点,事态进一步扩大,整个巴黎成为骚乱战场,数万学生和教师举行强大的示威游行,法国许多外围城市大学生纷纷支持巴黎学潮。到了5月中下旬,学潮继续蔓延,引起工潮,整个法国处于学潮与工潮的旋涡之中。“五月风暴”前后持续一个多月,造成损失三百亿法郎,使法国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1969年3月,又爆发了900万工人、学生参加的工人总罢工和学生示威。1968年“五月风暴”和1969年“三月工潮学潮”严重动摇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 法国“五月风暴”和西方风起云涌的学潮、工潮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内在矛盾的激化。成千上万的学生和工人参加抗议示威游行活动,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从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产生不满,并自发地产生了与资本主义制度对抗的大规模行动,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冲击。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家们,如匈牙利人卢卡奇(Lukacs,1885一1971年)、德国人柯尔施(Korsch,1886-一1961年)、意大利人葛兰西(Gramsci,1891—1937年)、法国人萨特,还有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等,在法国“五月风暴”和西方学潮、工潮事前就已经大量地分析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状及其内在矛盾,预期了学潮、工潮的降临。学潮、工潮爆发后,他们又力图分析“五月风暴”和西方学潮、工潮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五月风暴”和西方学潮、工潮的参与者,以及前后时期形成的西方新“左”派奉为思想武器,特别是其关于抽象的人的观点正契应了“五月风暴”参与者反叛资本主义制度、追求所谓人性解放的精神需求。实际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自己给自己起这样的名字,他们也不以“马克思主义”自诩,更不是一个成型的组织。“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革命于俄国取胜,而于西方却相继失败、步入低潮的形势下,出现的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赞成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但它却从“左”的方面批评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方学潮、工潮现实运动理性反映的对应思潮。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本质上是错误的,但也不可将其全盘否定。它毕竟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进程中应当回答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接触了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和失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的探索和研究,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料。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主观唯心主义,反对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历史观上,他们反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主张把人的意识、人的主体性提到第一性的位置上,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的主体性的现实展开,主张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这就在思想领域引起了长时间的关于人、人性、人的本质、人是不是历史的出发点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争论。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