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布拉格(欧洲的十字路口)(精)/读城系列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英)德里克·塞耶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身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德里克·塞耶,在本书中既细数布拉格风云变幻的昨日,也详述布拉格精彩纷呈的今天。被誉为“欧洲最美首都”的布拉格,拥有伏尔塔瓦河畔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其壮观的建筑群亦多彩多姿,从罗马式圆形大厅到哥特式塔楼,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到巴洛克式大教堂,从新艺术风格的咖啡馆到立体主义风格的公寓楼……可谓包罗万象。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布拉格是各方思潮、各国文化交汇碰撞之地,距今已有千年。塞耶通过回顾欧洲史的错综过往,呈现给读者一幅布拉格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寻幽入微,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简介 金天,旅英十载,现居美国。于翻译一事始于爱、终于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求在译者之隐身与译者之介入间(翻译过程中尤难调和、令人着迷之处)发现“真”、还原“善”、创造“美”。 目录 序 昔日布拉格 我见一城俊伟 普舍美斯王朝 查理四世的黄金时代 反对一切! 金杯毒酒 白山之后 为了祖国,为了艺术 我们说斯拉夫语 十字路口 阴云笼罩 来自东方的共产主义 重回欧洲 今日布拉格 布拉格咖啡馆 啤酒实乃琼浆玉液! 立体主义者的塑造梦 当之无愧现代风 旧貌新颜查理镇 小河内 跳舞的房子 附录 译后记 大事年表 索引 序言 倘若在圣维特①的石墙② 惊见自己的画像 恐怕那―日你哀恸欲死 ,仿佛 才从墓穴走出来的拉撒 路③,畏光 犹太区的钟一圈圈倒着 走 你这一生也慢慢倒着退 日暮时分你登上城堡区 ,正闻 酒馆传来波西米亚民谣 声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地带》(1913) 1990年3月,我初次踏 足布拉格。倒不能一言以 蔽之,说我对这座城市一 见钟情,但那场为期十天 的旅程确在我心底埋下了 种子,继而萌发出一段此 生不渝的爱恋。彼时的布 拉格处在满怀希望也充斥 恐慌的动荡岁月。自九世 纪以来,由如梦似幻的教 堂与宫殿组成的布拉格城 堡坐落于巍巍群山之上, 俯视着整座布拉格城,这 童话仙境般的建筑群正是 捷克统治者(不论是从前 的波西米亚王公还是日后 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 大本营。而夜幕之下,瓦 茨拉夫广场②上的汹涌人潮 堪称“奇迹年”②(annus mirabilis)最具冲击力的画面 。部分西方观察员于是认 为:历经革命、群情激昂 的捷克斯洛伐克走到了“历 史的尽头”。他们不无乐观 地总结道:“西方的自由民 主制是全人类执政的终极 模式。”相形之下,布拉格 人要清醒得多。过去的经 验教训早已告诫他们:历 史不总是沿直线前进的, 有时还会走入恶性循环。 “公民论坛”承诺要带领 捷克斯洛伐克“重回欧洲”。 1991年12月,我先捷克斯 洛伐克一步,在加拿大社 科文研究院的资助下“重回 布拉格”,花一年半的时间 潜心学习捷克语。我终日 与历史档案为伍,也全然 为这座城市的风貌所折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布 拉格,会说英语的人尚且 寥寥,更罕有游客。方才“ 改天换日”的布拉格正移风 易俗、前途未卜。我于那 一年半中见证了捷克斯洛 伐克的解体和随之而来两 个独立共和国的诞生。我 也见证了首家麦当劳落户 布拉格的盛况——万余市民 在沃迪奇卡街① (Vodickova)上争相排队 ,亟待品尝这西方资本主 义上佳写照的滋味。继 1991年之后,我又多次前 往布拉格,每一次都倍感 惊奇:这座城市的变化当 真天翻地覆、日新月异。 在捷克语里,布拉格意 为“门槛”(praha)。这着 实是个贴切的名字:数百 年来,布拉格常立门槛之 上,欧洲大陆的各方思潮 乃至多国军队在此汇集、 交锋,这既是布拉格的幸 运,也是它的不幸。从十 五至十七世纪惨无人道的 宗教战争,到令二十世纪 的欧洲分崩离析的民主制 、法西斯与共产主义之争 ,布拉格向来是战斗的要 塞、旋涡的中心。它不仅 塑造了现代欧洲史,也成 就了现代世界史。这样的 布拉格又何须“重回欧洲”, 它始终都在欧洲,不曾稍 移。它所在的并非冷战时 期划定的所谓东欧,而是 维也纳以西、和柏林近乎 同一经度、欧洲大陆那激 烈跳动着的心脏地带。布 拉格的种种过往不啻欧洲 千年史的一帧缩影,这使 得它的文化百花园群芳吐 艳(其丰富多彩的建筑艺 术便是明证),而“恶之花” ①(les fleursdu mal)亦在 肥沃土壤的滋养下朵朵绽 放,从雅罗斯拉夫·哈谢克 到弗朗茨·卡夫卡,从米兰· 昆德拉到博胡米尔·赫拉巴 尔……布拉格的作家在捕捉 超现实主义方面独具慧眼 ,让人叹为观止。 对满心好奇的游客而言 ,布拉格有着远比盒装巧 克力、卡夫卡主题的文化 衫以及廉价啤酒更了不得 的特产。捷克超现实主义 诗人彼得·卡尔曾在流亡巴 黎时这样写道:既充满矛 盾又显得异常和谐的布拉 格消弭了“今昔之别,雅俗 之分”,可见“精巧的巴洛克 拱顶与辽阔的欧亚大草原 并存的画面,真仿佛偏安 一隅、设在巴黎或慕尼黑 郊外的劳改所接待室”。距 我初探布拉格至今,近三 十载矣,而布拉格之情状 仍时时出乎我意料。战间 期②的伟大捷克斯洛伐克作 家卡雷尔·恰佩克称布拉格 为“欧洲灵性与知性的十字 路口”。区区不才,愿为心 中的布拉格提笔成文、略 作导览。 导语 如果不懂布拉格,就不懂卡夫卡,米兰·昆德拉,德沃夏克,哈谢克。但凡到布拉格一游的人,没有不为这座城市着迷的。她站在欧洲的十字路口,经历各种思潮的洗礼。读懂这座城市,就读懂了20世纪的人类。打开一本书,许你一座城。 后记 我们这一代人(“八〇后 ”“九〇后”)对布拉格的第 一联想多半源自当年那首 传遍街头巷尾的《布拉格 广场》:“琴键上透着光/彩 绘的玻璃窗/装饰着哥特式 教堂/……我就站在布拉格 黄昏的广场/在许愿池投下 了希望/那群白鸽背对着夕 阳/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当年的我们却并不清楚: 《布拉格广场》的歌词不 太准确——布拉格既没有布 拉格广场,广场上也没有 许愿池。 和相对不那么严谨的流 行歌词不同,《布拉格》 的作者德里克·塞耶是专业 学者,所以他的这本书几 乎可以当做历史课本来读 。虽然塞耶的视角(对历 史事件的解读)不乏主观 性,但比起强调趣味,他 还是更重视还原史实,因 此对相关主题缺乏学术兴 趣或不习惯看学术类书籍 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塞耶的 文笔过于平淡。而身为历 史学教授,塞耶的确有一 个丝毫不令我意外(但到 底让我有些头疼)的习惯 ,那就是他喜欢写很长、 很长的句子,把很多、很 多的数据罗列在一块儿, 如果在译文中完全照搬塞 耶的风格,不免会让一时 难以适应的读者有“信息量 爆炸”的错觉,并或多或少 地催生阅读疲劳。也或许 因为塞耶不以读者的感受 为首要考虑,故而《布拉 格》在句和段的衔接上( 至少在我看来)做得比较 随性,且偶有作者话只说 一半,需原文读者自行补 完的“开放式造句”。以上这 两个因素的叠加致使我在 翻译本书时做了迄今为止 最大胆也最自由的各种尝 试——因为读者的观感和体 验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 此我在尽量确保“信”(忠实 )的基础上要做到“达”(通 顺),就需要先厘清原文 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适 当调换前后文的顺序或重 新组织语句,使之晓畅明 白,上下文过渡自然。有 鉴于塞耶的整体写作风格 偏书面化,我也尽力把译 文打磨得规整、简练、典 雅。 我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 遭遇的另外一项挑战是—— 越是专业素养过硬的专家 和学者越是会假定读者的 知识储备基本与他的相当 (或只是略逊一筹),塞 耶也不例外,因此会在行 文时不自觉地语焉不详, 乃至于对相关的背景不做 任何交代。每当这时就需 要译者出来“救场”,在译作 中做适当的补充,以免读 者如堕云雾。我在《布拉 格》当中的操作是酌情把 部分注释掺入了原文,力 求处理得不着痕迹,譬如 圣内波穆克殉道的始末, 譬如尼古拉斯·阿列什表现 星星夏宫的画作《白山》 的细节,譬如“温顿列车”背 后的故事,譬如对地铁天 使站(原莫斯科站)的墙 面装饰画的描绘等等。当 然这种做法也受到一定的 限制,通常是在囿于格式 而无法在文中进一步展开 说明的时候——例如塞耶为 不同章节取的名称就各有 出处(反对一切!、金杯 毒酒、当之无愧现代风等 ),又例如博胡米尔·赫拉 巴尔所引用的“普罗米修斯” (出自希腊神话)和“燃烧 的荆棘”(出自《圣经旧约· 出埃及记》)的象征意义 等,便只能通过脚注的方 式加以阐述了。此外,我 在书中对地(路)名的翻 译多取其意而舍其音,这 一点想必读者能鲜明地感 受到。虽然有过犹豫,但 我在反复权衡后下定了决 心,把凡是能找到出处的 名称都意译了出来,因此 读者会了解到:布拉格有 古老的烤面包街(Celetná ),而非仅仅根据英语发 音习惯翻译过来的、不知 所谓的采莱特纳街。我之 所以选择这样做,部分原 因是《布拉格》涉及大量 的人名和地名(很多还是 曾用名),在不同的时期 和地区有不同的译法,如 果单纯采取音译,实在容 易让人晕头转向。我想不 怎么熟悉欧洲历史的读者 一开始可能都有这样的感 受,那就是历朝历代的君 王名号是如此相似,而欧 洲的人名和地名有时又像 火车厢一样长,恐怕刚看 明白一些了,若是搁下书 来,过一阵再读,已经又 不记得谁是谁了。这种情 形下译者能做的,往往是 在人名前适当添加定语, 提醒读者此人的特点(譬 如绰号或者最突出的事件 ),以帮助读者在脑海中 构建起一张人物关系图, 通过合理的重复来加深读 者对某一概念或情节的印 象。 和其他许多作品一样, 《布拉格》也包含了各类 文字游戏,内容涵盖德语 、意大利语以及上世纪的 流行文化等,恕我在此不 一一赘述,留待我们的读 者自行评判。同样需要留 待读者评判的还有本书对 诗歌的翻译。诗是修辞、 意象和韵律的结合体,无 法在译入语里完全重现, 这导致不少译者认为诗歌 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再创 作。《布拉格》便引用了 包括大名鼎鼎的纪尧姆·阿 波利奈尔和(相对)名不 见经传的伊丽莎白·珍妮·韦 斯顿等人在内的诗作。试 以韦斯顿的诗为例,因其 原作以拉丁语写成,标题 直译过来是《少女诗》 (Parthenicon Libri),但考虑 到韦斯顿在诗作出版时的 年纪(二十四岁)恰是我 们传统文化中所称的“花信 之年”,我于是把诗的标题 译成了《花信词》。至于 诗的内容——因书中的“原 作”(本身已是译文)和追 求对仗的汉语律诗毕竟很 不一样,我对诗歌语言的 音韵之美和节奏把握得如 何,还烦请读者不吝赐教 。 说回《布拉格》本 精彩页 我见一城俊伟 我们的童话常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头。捷克的童话略有不同,它的开头是:“从前啊,事情或许如此,又或许不是。”(“Bylo,nebylo.”)这是应当标注在所有捷克传说前的“阅读须知”。而最古老的捷克传说始于1120年,正如圣维特主教科斯马斯在《捷克编年史》中所述。此后,无论是咏祷司铎①达利米尔(于1310年写下第一部捷克语韵文体史诗《达利米尔纪事》),还是“民族之父”弗朗齐谢克·帕拉茨基(于1836-1867年间出版权威性五卷本《捷克之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民族史》)……科斯马斯主教的记录由哪里发端,史学家笔下的捷克大事年表便从哪里起步。老科斯马斯描绘的捷克传奇早已同布拉格的传说融为一体,哪怕主人公可能是虚构的也无妨。何况布拉格波澜壮阔的传说,又岂止一段捷克民族史呢? “从前啊,事情或许如此,又或许不是。”科斯马斯如此写道。在经历了漫长的旷野漂流之后,第一批布拉格人来到了瑞普山(Rip)——如今的布拉格以北五十公里处。他们的首领波希米举目远眺,掷地有声地说:“从今往后,这里便是我们的家园……这片丰饶的土地还不曾向谁臣服,飞禽有之,走兽亦有之,奶与蜜尽皆流淌。”波希米的族人于是称这片土地为“波希米亚”,以纪念族长厥功至伟。长久以来,布拉格人为要用何种语言命名城中百物,始终争执不下。而科斯马斯的编年史竟用拉丁语写成,且他并未采纳“波希米亚”一词,反把波希米族首领及他们脚下的土地唤作“捷克”,堪称讽刺。需知“捷克”乃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波伊人起的地名,这一凯尔特人的分支千年前就在此定居。公元前一世纪时,日耳曼人亦迁徙至此,赶走了波伊人。波希米族人(西斯拉夫人)是六世纪上半叶才姗姗来迟的。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再次把捷克称为波西米亚(音近字不同)的,倒是古罗马的地理学家——他们将波伊人的部落名(“波伊”)缀以日耳曼人表示“家园”的词根(“西米”),重组了一个“波西米亚”。同所有“应许之地”一样,波西米亚在波希米族人到来之时,自然“不是荒无人烟”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五千年),布拉格盆地就有农耕活动。现今布拉格市郊的窑炉坊(Bubenec)、勇士坊(Dejvice)和少女谷(Divoka Sarka)都是这一带已知最古老的人类定居点。 起源说之后,科斯马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面。他说古老而原始的波希米族人“实行群婚制,好似他们放牧的牛羊一般辗转于多个爱人之间”。族长波希米(“捷克”)过世后,新当选的族长叫克罗克,此人“富埒王侯,审慎严明”。尽管“并无男嗣”,但上天赐给克罗克三位千金,“个个智慧超拔,巾帼不让须眉”,尤其是小女儿莉布丝,“多有女性之娇媚而兼男性之果勇,远见卓识,此诚不可与争锋!”莉布丝因能预测未来,“铁口直断,克罗克既死,(莉布丝)得族人推举,遂为首领。”终成波西米亚首个王朝——普舍美斯的鼻祖。而彼时的科斯马斯因虔诚的基督教信仰,既欲表对王室的拳拳之忠,又难苟同异教徒公主的“放浪形骸”。据他所言,莉布丝每尝自睡榻下达懿旨,“绣衾斜倚,单手支颌,柔若无骨,似才生产的妇人……荡检逾闲,不成体统。”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