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史哲论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都本伟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文史哲论集》是作者都本伟撰写的书籍,《文史哲论集》共分“文学漫步”“史学沉思”“哲学探索”三辑,是都本伟教授近年来对文史哲三大学科重大问题的硏究与思考。 作者简介 都本伟,“饮文斋”斋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代表。生于1958年,内蒙古赤峰市人,蒙古族。下过乡,读过研。经过商,从过政。现一心为学。为党报和金融报写过专栏,翻译过三部世界名著,出版过哲学、教育学、管理学、金融学专著和诗集、散文集二十余部,发表过论文近百篇,现供职于滨城大连的东北财经大学,从事党务、管理、教书、写作工作。 目录 第一辑 文学漫步 我与徐志摩的诗缘 我与星云大师的文化之缘 我与王向峰教授的诗缘 忆恩师陶银骠教授 一枝独秀话沧桑(上篇) 一枝独秀话沧桑(下篇)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秋白尽染霜红色(上篇) 秋白尽染霜红色(下篇)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不惜唯我身先死 大爱长存去后思 俯仰天地忆旧恩 诗意的理想世界 诗词创作论 《和风细雨集》自序 《雁翎集》序 《在草原深处》序 《胡雪诗集选》序 《激流人生》自序 《诗以言情》自序:情到深处涌诗篇 《文以载道》自序:我所理解和创作的散文 《教比中美》自序: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心灵探秘》自序:时代的心理学 《思哲论史》自序:以史鉴今,以哲启思 做人生的赢家 任重道远,自强不息 人文精神:迈向成功的阶梯 科学精神:助力精彩人生 大学精神的传承 仲春时节,那一抹浓浓的诗意 论中国根雕艺术的审美价值 新诗四十五首 第二辑 史学沉思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 一代枭雄:忽必烈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 悲剧英雄:袁崇焕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 论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由之路 从毛泽东诗词中学习中共党史 从重大历史事件中学习中共党史 第三辑 哲学探索 主体性的道德哲学 时代的悲观意识 论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扬弃 论弗洛姆思想的历史与理论根源 挣脱幻想的锁链 论弗洛姆的社会哲学思想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思想述评 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 怎样评价普列汉诺夫的美感论 浅谈研究自然美本质的方法论 大众哲学之我见(44篇) 附录诗词评论 《诗意栖居》序:大地情思奋笔扬 《和风细雨集》序:独得环中物外情 《和风细雨集》序:肺腑歌吟汩汩流 诗意栖居与诗意思想 党史诗词创作的价值理性 后记 序言 哲学人生与人生哲学 张思宁 “网红书记”“网红诗人”的 称号着实让都本伟先生轰 动一时。其实,不止现在 ,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就是 著名的专栏作家,那时阅 读他文章的人在纸媒覆盖 的区域内,不像现在网媒 时代的铺天盖地。我母亲 就是他的粉丝,还有很多 我认识的人,只要一提到 他的名字,就会说起读他 文章的受益匪浅。都本伟 先生的诗集《诗意栖居》 今年出版后,人们开始关 注他曾经有过的角色之外 的学术成就。他在哲学领 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和学术价值,他以哲 学整体进程为始点,为探 索理想社会铺建思考进阶 。在《主体性的道德哲学— —论康德伦理学的特征及其 意义》《时代的悲观意识— —叔本华哲学的历史和理论 根源探讨》《论海德格尔 对西方哲学的扬弃》《论 弗洛姆思想的历史与理论 根源》《挣脱幻想的锁链 》《论弗洛姆的社会哲学 思想》《弗洛姆的“社会性 格”思想述评》等论文中, 他遵循理想主义理念,将 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的研 究上升到理想意志的高度 ,在理想社会与社会理想 这样的至高层次上,多角 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把 握了理想意志。他对马克 思、康德、叔本华、海德 格尔、弗洛姆、卢卡奇等 哲学家的灵魂和思想进行 不断探索,在展示西方哲 学思想生发流变过程与演 化的各种向度的同时,用 理想意志驾驭哲人的思想 ,在心理学、史学、文学 和经济学前沿的哲学思考 ,带给他巨大的创作欲望 。哲学就是他的人生,他 在《俯仰天地忆旧恩》《 大爱长存去后思》中叙述 了那些印刻在生命之中的 童年印迹,父母在给予他 无微不至关爱的同时,又 给予他指向未来的期待, 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构成了他童年经验的原型 。在他考上大学的年代, 青年人主体意识还朦胧时 ,理想与意志在他心目中 已经逐渐生成。大学,他 选择读哲学,童年经验原 型的模糊意向悄然投射到 理想社会与社会理想之中 ,不经意间转变为理想社 会与社会理想相互关联的 认知模式,这就是他童年 经验的理性再现,自然而 然地建构出属于他的理想 意志。他在象征性的关系 中发现了指向未来的奥赜— —人与人类整体的主体性。 他的文字总是围绕理想意 志展开,在实然、应然、 超然的连锁意义中探索哲 学奥秘,走向了哲学、心 理学、史学和文学前沿的 通路。三十年前他开始关 注的哲学、心理学问题, 时至今日还没引起社会足 够的关注。理想意志对马 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 贡献,这正是他的职责所 在。 理想意志是认识你自己 的另一种表达,都本伟先 生阐释了它的内在意义: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期许,理想社会是集体为 创造美好社会而奋斗的目 标,但理想和理想社会的 实现是艰难的,因此,必 须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 、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 意志和品行,这种为理想 不断奋斗的意志就是理想 意志。他的理想意志建构 于两个独立的理论基础之 上:哲学和心理学。在哲 学的理论体系中,理想社 会与社会理想之中的理想 意志具有主体性,是个体 的主体性和人类整体的主 体性的统一,他始终关注 着一直以来被忽略的人类 的主体性。在现代人的心 灵困境中,他从西方哲学 思想的复杂表述和历史演 变中,提炼出蕴含在理想 社会与社会理想之间的人 类整体更深层的心理结构 。在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 ,理想意志建构在心理分 析之上,他阐释了隐藏在 社会意识中的集体无意识 与集体意识的主体性,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西方哲 学思想展开了理性批判。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社 会性格理论带给他灵感, 他发现了理想意志存在于 意识、无意识、集体无意 识和集体意识的辩证关系 之中,并整合了诸多的心 理学概念和不同的心理学 流派。值得一提的是,存 在于理想社会与社会理想 之间的理想意志受到美学 思想的润泽,在《论卢卡 奇的总体性范畴》《怎样 评价普列汉诺夫的美感论 》《浅谈研究自然美本质 的方法论》中所表现的美 学意境中,理想意志更加 完美,理想意志成为过去 、现在与未来的纽带。在 此之前,无论是哲学,还 是心理学都没有关注积极 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与集 体意识。个体意识与集体 意识的双重主体性,也没 有得到理论的观照。 都本伟先生的哲学人生 ,也是他的人生哲学,人 生与哲学是凝缩于一体的 存在。他将经历、感受和 思考用哲学方式表达出来 ,他的理想意志创造出凝 聚力与和谐精神的力量。 他从哲学处境出发,发掘 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理想, 阐幽发微、深刻而精彩。 在信息时代已有的切实可 行的心理暗示会骤然消失 ,阅读他文字总是有心灵 的交流感,那种象征性的 倾诉,不是忘却那些具体 ,而是在此之上重新发现 境遇的意义,在规范之上 远远超越了规范。我一直 追求爱仇的境界,却时常 因为愤怒而烦恼。尽管愤 怒属于正常人正常的心理 反应,如果出现在其他人 那里可能不会引起我的心 理反应,但是,我不允许 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 2020年9月末,在西藏当我 与一位年轻的佛学成就者 谈到这 导语 本书为个人论著。书中辑录了作者的散文、诗词、书评、演讲,内容既包括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历史事件的反思,也包括对哲学命题和哲学家思想的探讨等内容。其中,文学部分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个人感怀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史学部分有对成吉思汗、袁崇焕、忽必烈等人的评价,哲学部分重点探讨了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书稿可使读者受到理性的提升和思维的训练。本论集集中了作者在文史哲领域的成果,可窥其学术概貌。 后记 过去的几十年,无论在 何岗位工作,我都热衷于 文史哲方面的研究与写作 。从上中学时起,我就对 文学有极大的兴趣,喜欢 背诗、写诗。大学本科我 读的是哲学,硕士攻读思 想史,经过大学和研究生 阶段的思维训练,哲学思 辨浸润了我的文学作品和 史学文章,文史哲的边界 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从 事哲学研究的张思宁研究 员对我说,我是在用哲学 思维驾驭文字,用哲学思 维去洞察、研究文学与历 史,这样的维度在分析、 阐释问题时会更加深刻, 更加凸显本质内涵。经她 这么阐释,我才知在我的 文章中文史哲的边界已不 分明,不仅用哲学思维研 究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历 史也渗透着哲学,而哲学 论文不仅喜欢引经据典, 也注重语言的丰富生动。 我的新诗集《诗意栖居》 出版后,张思宁研究员说 我同时拥有两个世界,现 实世界与理想世界或此岸 与彼岸,社会理想与理想 社会在我的诗词中获得了 完美统一。这虽是溢美之 词,但揭示了文史哲与真 善美的关系。事实上,文 史哲与真善美的关系十分 紧密,真善美是理想社会 的主要特征,也是奔向理 想社会的载体:真是真实 ,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它存在于那里, 是“此在”,所有的个人偏见 都是“雾里看花”,戴着“有 色眼镜”。历史学科就是一 门“真”学科,由于历史是过 去的存在,既已发生,就 是真实的历史必然,研究 的目的就是还原它的真实 性,治史才有考据学一说 。善,既是伦理,也是哲 学,是处理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关系的标准和尺度 ,脱离了善,这些关系必 然扭曲。现今社会的种种 现象表明,善恶观受到了 挑战,必须从哲学的维度 予以匡正,重新回到理想 社会的正确指向。美,既 悦目,又悦心,还悦思, 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除 了富足安康、人际和谐外 ,更要自由地欣赏自然美 、艺术美、社会美,身心 才能得到美的陶冶,诗正 是自然、社会、艺术美的 最高表现形式之一。“诗意 的栖居”既属于现实社会, 也属于理想世界,人的价 值理性正是联结现实社会 与理想世界的桥梁纽带, 并在现实社会中极尽可能 的实现社会理性,建构理 想世界。虽然,在人类社 会发展进程中,人类在同 假丑恶的斗争中不断地接 近真善美的理想,人类社 会正是在不断追求真善美 的过程中才不断进步的。 真善美的价值理性,与追 求实用功利的工具理性不 同,理想世界的呼唤正在 通过工具理性改变现实, 并通过价值理性提升现实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就 这样缠绕在一起,这就是 文史哲的意义所在! 在本论集中,我精选了 散文三十余篇、史论近十 篇、哲学论文几十篇。在 散文里,我试图用价值理 性在叙事中扬起理想主义 的风帆,搭建我心目中的 真善美世界;在史论中, 我试图通过对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的研究,揭示其 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在真 善美的维度上评价其现实 意义;在哲学论文中,无 论是对哲学家思想的考察 ,还是对哲学理论的阐发 ,我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 上去总结理论的价值,以 及理论改造社会实践的功 能,去追求人类的终极目 标——理想世界,以及在追 求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倡 导真善美的价值观。这些 努力,如能给读者以启迪 ,引起读者的理性思考, 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本书的附录中,我选 编了三位文史哲大家写的 文学评论。王充闾先生是 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在 文学界有“南有余秋雨,北 有王充闾”之说,他的历史 大散文将文史哲打通,每 每读过,都使人受益匪浅 。他有一篇评论我诗词作 品的文章,揭示了我诗词 创作的特点,对引导读者 理解我的文学作品不无裨 益。王向峰先生是我的恩 师,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文 艺理论家,他不仅教育我 怎样做人,而且引导我如 何作文,我的文学创作几 十年来一直得到他的悉心 指导,我的两部诗集《和 风细雨集》《诗意栖居》 都是由他作序的,本文集 选编了王老师的两篇诗评 ,全面系统地评述了我的 文学作品,读者会从中了 解到我是怎样通过诗词来 搭建价值理性和理想世界 的。张思宁女士,是辽宁 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 所长、研究员,她长期以 来跟踪我的文史哲研究轨 迹,近来写了两篇有关的 文学评论,分别从社会心 理学的集体无意识和哲学 的价值理性对我的诗词进 行了深层次挖掘,揭示了 我的诗词创作蕴涵的理想 追求,本书又由她作序, 提升了研读文本的视角和 品位。总之,这三位大家 的评论本身就是美文,读 之,不仅使人茅塞顿开, 而且能受到美学的教益。 在本文集的出版过程中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 风华、责任编辑王庆芳两 位同志付出了巨大心血, 没有他们的帮助和努力, 本文集不可能如此迅速地 出版发行。我的族兄、书 画大家都本基先生远在加 拿大魁北克,得知我有新 书出版,又挥毫泼墨题写 了书名。在此,我向所有 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 动和汗水的老师、同志、 亲友致以最真挚的谢忱! 都本伟 2021年10月30日 精彩页 我与徐志摩的诗缘 徐志摩的浪漫爱情和唯美诗篇,早已被喜欢他的国人津津乐道。当然,对徐志摩的婚恋,不同价值观的人有不同的评价,这在多元化的社会里,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对徐志摩的唯美诗篇,如《再别康桥》等,却鲜有不喜欢的。这说明,文学的价值,会搁置价值观的分歧,会以美的意境和音乐般的旋律引起人的美感享受和情感共鸣。我喜欢徐志摩,是从大学开始的。我的中小学由于正经历“文化大革命”,不用说文学,连正常的基础教育课程都学得支离破碎,到处都是“阶级斗争”,哪有机会和条件去读诗呢?但我是幸运的,上山下乡不久,赶上恢复了高考,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从此,开始了追求学问、教书育人的人生。80年代初,正是我国社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感召下,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文学像久旱逢甘霖一样茁壮成长,伤痕文学、朦胧诗等在大学校园里得到了广泛传播,受到了“天之骄子”的热捧。在当时的文学热中,通过延伸阅读,我第一次接触了徐志摩的文学作品。当读到《再别康桥》时,被他的诗意、诗情、诗风、诗语深深地打动了,当时的感受是:这样美丽的意象、清新的景致、舒朗的画面、朗朗上口的韵律,真是让人赏心悦目啊!后来,随着对徐志摩其他作品的研读和对他起伏不定人生的了解,对《再别康桥》有了更深的认识。由于喜欢,我甚至能把全诗倒背如流,在学校的诗词学会里或其他聚会场合,我都喜欢当众朗诵这首经典名作。大学毕业后不久,我考取了西方哲学史的研究生,在研读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我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哲学美学的思辨研究外,我对文艺美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对徐志摩及其名作《再别康桥》有了更深的理解。当我接触到海德格尔借荷尔德林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而阐发他的人生哲学时,我立即想到了徐志摩短暂而又浪漫的人生。徐志摩才配得上“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大才子、大诗人:他的一生为诗而生、为诗而活、为诗而爱、为诗而死,不愧为中国20世纪的诗魂、诗圣。 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历经多个职业的历练,在忙忙碌碌的教学、科研、不同管理岗位上做着“枯燥”、毫无“诗意”的事情,但大学时被徐志摩所点燃的诗心却从未停歇。我开始写诗、朗诵诗、出诗集、办诗会,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光里,我写诗近千首,出版诗集三部,参与或主办诗会数十次。特别是我主政一方和领导一所大学时,每年都要搞几场大型诗歌朗诵会,以活跃当地百姓和师生的文化生活,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而每次朗诵的诗篇都是经我亲手选定的。不知是在意识中对徐志摩的偏爱,还是在无意识中对徐志摩的崇拜,每次诗会,我都有意无意地把徐志摩的诗作如《再别康桥》《偶然》《雪花的快乐》等列入其中,看来徐志摩的诗魂已深深地萦绕在了我的脑海深处。不仅如此,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徐志摩“擦肩而过”的机会:在书店里,一看到有关徐志摩的新书或诗词新编,便悉数收进我的书房中。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