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全本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胡绳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累计发行三百多万册。
作者简介
胡绳(1918—2000)历史学家,哲学家。江苏苏州人。北京大学肄业。1935年9月参加工作。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至1998年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85年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委。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在历史、哲学、文化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和论文集《理性与自由》、《枣下论丛》,编著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
目录
再版序言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
(一)经济基础
(二)专制主义的政权
(三)农民革命
第二章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和资本主义各国的关系
(一)16、17世纪外国侵入者的碰壁
(二)18世纪中国方面加强防范和限制
(三)英国及其东印度公司
第一编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第三章 鸦片战争
(一)禁止鸦片的问题
(二)林则徐的禁烟和英国侵略者
(三)战与“抚”
(四)战败的原因
(五)三元里的斗争
(六)《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第四章 战争以后
(一)广州城的斗争
(二)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
(三)“租界”——国中之国
(四)积水深潭中的初步激荡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
(一)农民革命中的各阶级、阶层
(二)金田村起义
(三)向南京的进军
(四)北伐和西征
(五) 《天朝田亩制度》
(六)天京城内的大变乱
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外国侵略者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态度
(二)在上海和广州的虚伪的中立
(三)所谓修约问题
(四)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和入侵天津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沙皇俄国
(六)从《天津条约》到《北京条约》
(七)封建统治者把谁看成真正的敌人
第七章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
(一)长江中下游的争战
(二)捻军及其与太平军的合作
(三)洪仁玕和他的《资政新篇》
(四)太平天国的苏杭地区
(五)打着别的旗号的造反
(六)宗教的迷雾和现实的斗争
第八章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
(一)强盗成了朋友
(二)上海周围的战争和“常胜军”的出现
(三)从湘军到淮军
(四)知识分子对太平天国的态度
(五)太平天国的内部危机
(六)天京的陷落
第二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
第九章 在农民大革命失败以后
(一)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
(二)各少数民族的群众起义的失败
(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加紧
(四)封建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互相勾结
第十章 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
(二)官办的军事工业
(三)官督商办的企业
(四)后膛枪和铁甲船
(五)洋务问题上的一种分歧
(六)洋务问题上的又一种分歧
(七)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
第十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
(一)19世纪60年代的反侵略群众斗争
(二)洋务派对教案的态度和天津教案
(三)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年的反侵略群众斗争
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一)俄国对中国西北边疆的侵略
(二)英国对中国西部边疆的侵略
(三)左宗棠的西征和《伊犁条约》
(四)半殖民地的外交
第十三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一)中法战争之一:在战争爆发之前
(二)中法战争之二:从开战到停战
(三)中日战争之一:被迫应战
(四)中日战争之二:议和与反对议和的舆论
(五)中日战争之三:保卫台湾的斗争
第三编 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
第十四章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一)沙皇俄国和辽东半岛
(二)政治奴役性的贷款
(三)抢夺中国的铁路
(四)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五)所谓“以夷制夷”
第十五章 第二次革命高潮出现前的国内阶级形势
(一)清朝政府成了外国帝国主义的税吏
(二)暴风雨的前奏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四)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和下层
第十六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及其康有为
(二)维新派的宣传组织活动
(三)维新派和洋务派的论战
(四)维新派的向西方学习
(五)庸俗进化论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
第十七章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一)维新派的上台
(二)百日维新中的光绪皇帝
(三)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
(四)政变中的失败者和胜利者
(五)没有出场的角色
第十八章 义和团的勃起
(一)从拳会到义和团
(二)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
(三)慈禧太后的“宣战”
(四)义和团占领了北京吗?
(五)在反侵略战争的前线
第十九章 八国联军和义和团的失败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二)“东南互保”和李鸿章议和
(三)一群明火执仗的强盗
(四)帝国主义列强的门户开放政策和《辛丑条约》
(五)义和团的历史功勋和资产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
第四编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十章 第三次革命高潮的酝酿
(一)日俄战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慈禧太后的“变法”
(三)孙中山
序言
1995年11月到12月间,
我利用养病的时候把1980
年初写成、1981年出版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读了一遍。自这本书完成以
后,这还是第一次从头到尾
重读它。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
动》全书约70万字。1981
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然后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
了字体较大(4号字)的版本
,不久红旗出版社还出了这
部书的简本。这三个本子都
经过多次重印。据我掌握的
情况,它们的印数累计共
300余万册。
在屡次重印的过程中,
曾经对个别字句做了修改,
其中有的还是比较重要的修
改。例如,在最初的印本中
提到《尼布楚条约》中规定
的中俄边界线时本应该写“
外兴安岭”。错成了“大兴安
岭”。这个错误在后来的印
本中已经改正了。根据出版
社的规定,改正个别字眼,
虽然重印也不叫新的一版。
所以至今出的书还是初版本
,只是有第几次印本的不同
。这次通读中,不免做了较
多的修改。因此,我请人民
出版社出版这书的第二版,
并且请上海人民出版社和红
旗出版社在未做相应的修改
以前不再出版这书的大字本
和简本。
这次虽然做了比较多的
修改,但毕竟不是大改。这
是因为:第一,这本书的基
本论点和总的体系我现在还
不觉得有修改的必要。第二
,如果现在来写这本书,当
然全书的面貌包括材料的取
舍和论述的详略会有很大不
同。但是我不能把1981年
以前写的书改成1995年写
的书。
对于这次所做的改动,
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在第二章第一节
第四段中提到“在菲律宾的
西班牙人曾帮助明朝夹攻以
林凤为首的中国海盗”。我
看到过一个刊物上有一篇关
心华侨的历史的作者写的文
章。他说,林凤对于中国和
菲律宾人民的友好关系是有
贡献的,把他说成海盗是错
误的。我在这里本来只是要
说明明朝政府为消灭本国的
海盗,引进了外国的侵略势
力。很惭愧我对林凤的事迹
并无了解。最近我读到
1994年出版的《潮汕百科
全书》,其中有林凤的小传
。这才使我对这个明朝的海
上英雄人物有了较多的知识

据《潮汕百科全书》说
,林凤生于饶平县(属广东
潮州)。19岁参加“海上绿林
”泰老翁的队伍,后继其业
,以澎湖为基地,开拓海上
贸易,最盛时辖舰300余艘
,人员4万以上。隆庆元年
(1567)率部攻占广东惠来县
的神泉港。万历元年到二年
(1573一1574)他的军队曾进
入广东、福建、台湾沿海的
一些地方。由于明朝以重兵
围剿,他于万历二年十一月
率领战舰62艘,战士2000
名(多数是农民和工匠)、水
手200C1名、妇女儿童1500
名,共5500人,还带了大
批生产工具和种子等,向吕
宋岛进发,以应菲律宾人为
驱逐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的邀
约。他的部队曾进攻马尼拉
获胜,击毙了西班牙驻菲律
宾的总指挥。第二次进攻失
利,撤兵北上到了邦阿西楠
省(Pangasinan)的林加延湾
(Lingayen G,),在那里建
立了都城(包括住所、城寨
、宝塔),自称国王,向当
地居民传授中国的农业耕作
技术和手工艺。当地居民欢
迎林凤,为他提供粮食、木
材和其他必需品。万历三年
(1575)三月,西班牙殖民主
义者加强兵力围攻林凤。明
朝乘机派人到菲律宾与西班
牙驻菲律宾总督密谈,联合
围攻林凤。林凤苦战4个月
,因粮械不继,于八月四日
一夜间,率40余艘战舰突围
,直抵台湾,并重返潮州附
近海域,战舰又增至150余
艘,势力复振。后来因队伍
内部意见分歧,林凤离开潮
州,不知所终。
根据这个记述,我把书
中原来说的那句话改为“在
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曾和明朝
合作围攻被明朝官方视为海
盗、帮助菲律宾人反抗西班
牙殖民主义者的林凤的部队
”。
第二,书中第八章第一
节原来的标题是《所谓“中
外同心灭贼”》,现在改成
了《强盗成了朋友》。“中
外同心灭贼”这句话出自咸
丰十一年(1861)五月总理衙
门的一个奏报。其中说,自
英法联军以后,由于“我们”
的笼络,英国、法国正在和
“我”亲近,向“我”靠拢。所
以应当“乘此时卧薪尝胆,
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有
个朋友向我提出这里所说的
“中外”是指朝廷和地方,即
中央和外省,不是讲中国和
外国。我考虑了这个意见,
认为他的解释是对的。在咸
丰末年,清朝当局确实在考
虑利用外国的助力来歼灭太
平天国,但是上述奏报中所
说的“中外”却不能解释为中
国和外国。那是说,趁英法
同“我”亲近的时候,朝廷和
在长江下游统率大军的曾国
藩等人应当更加协同去消灭
太平天国。在上述奏报后3
个月,同治元年正月十三日
(1862年2月11日)清廷有一
道上谕说,英法两国这次在
上海帮助剿贼,“尤其真心
和好,克尽友邦之谊”,并
且要地方官员随时迅速报告
英法助剿的情节,“以彰中
外和好同心协助之意”。这
里所说的“中外”那就毫无疑
问的是指中国和外国。因为
这道上谕是引用在第八章的
第二节里,所以,第八章第
一节的题目就做了改变,并
在这一节中不再引用上述咸
丰十一年的总理衙门奏报中
的“中外同心”那句话。
……
中国固然需要实行开放
政策
导语
由沉睡到觉醒,由黑暗到光明,旧时代的落幕,新纪元的启航;
近代中国砥砺奋进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浩浩长歌。
畅销300万册的中国近代史经典!
剖析导致近古中国衰败的制度性问题,以历史之眼审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名家巨著,治史者不可不读。
书评(媒体评论)
胡绳同志这部著作,一
是大气笼罩,近代中国的阶
级斗争,各阶级复杂的相互
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关键突
出,情节昭然,人们可以从
中找到历史前进的客观规律
性。二是实事求是,严格按
照事件的时间顺序,通过具
体材料,自然地表现出那些
斗争和演变过程。解说鲜明
,寓议论于史事叙述之中。
以前若干中国近代史著作,
不是前一条不足,就是后一
条欠缺,显得科学性差,说
服力不强。胡著把这两条紧
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它的
特色,在中国历史学著作里
,是一部很好地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著作。
——刘大年
胡绳的著述有说服力,
除了注重革命性与科学性的
统一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就在于他是以历史学家的
功底,着重从历史的背景和
历史发展的脉络来评论政治
、分析现实的思想文化倾向
,因而不是空洞的泛论。
——石仲泉
精彩页
第一章 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
一、经济基础
清朝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英国侵略中国的中英鸦片战争后,封建的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中国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此以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时代,长达两千三四百年之久。
在7世纪到13世纪的唐朝、宋朝,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到了16、17、18世纪,也就是明朝(1368—1644)的后期和清朝(1644—1911)的前期,西欧各国相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国社会仍旧停滞在封建社会中。中国落后了。
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经济是以个体小农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紧紧结合在一起为其基本特征的。在这样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封建专制皇朝从来是全国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同时它自己又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明朝直接属于皇家的田庄称为皇庄,弘治二年(1489)畿内皇庄有一百二十八万多亩,以后不断扩大,嘉靖元年(1522)有二千万亩以上。清朝有内务府直接管辖的庄田,其性质与明朝的皇庄是一样的。嘉庆年间(1’796—1820)内务府庄田共有四百万亩。满洲贵族也各自占有大小不等的田庄,这种所谓八旗宗室庄田,在嘉庆年间共有一百三十多万亩。
明朝和清朝的耕地都分为官田、民田两类。除了直接属于皇室贵族的官田以外,还有其他种种名义的官田。民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在明朝初年,自耕农和小地主的数目比较多。据《明史》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官方统计全国耕地有八亿五千万亩,但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却只有四亿二千二百万亩,相隔一百一十年耕地统计数字少了一半。万历六年(1578)起,用三年的时间核实全国田亩数为七亿零一百万亩,仍比洪武年间少一亿五千万亩。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民田被占为官田和集中到官僚、豪绅、大地主手中的缘故。官方稽核田亩数量用来作征税根据,故对于官田以至大地主的田地是不可能查清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农民受剥削越来越严重。许多自耕农、半自耕农以至一部分小地主,丧失了土地,变成了农奴和佃户,大量的农民在农村中生活不下去,流离失所。明朝末年连续十多年的农民大起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到了清朝,又大致重复了明朝所经历的过程。清朝初期的康熙年间(1662—1722),除了集中的官田以外,民田的所有权比较分散,但是权贵豪门兼并土地的趋势发展很快。乾隆皇帝(1736—1795)的宠臣和坤占有土地达八十多万亩,这固然是突出的例子,但各地方拥有数千亩、数万亩耕地的豪绅地主是不少的。
自己没有土地或只有极少数土地的农民,租种皇帝、贵族、官僚和其他地主的土地。在明、清两朝,农民交纳地租,多数采“分租”制,一般以收成一半或百分之六十计算,甚至多到百分之七八十;也有采“定租”制的,地租数额虽然稍低于分租制,但不管遇到多大天灾,都要照额交纳。地主阶级还通过高利贷剥削农民,这种剥削,有时较重租更甚。农民还有义务为封建国家和地主服劳役。明朝万历九年(1581)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即把原来规定的地税、贡纳、徭役、人头税等都归入田赋里面,按亩征银。这种改革不仅事实上没有贯彻执行,而且也不能使贫苦农民得到好处。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