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民族志通过呈现一位孩童、一位中学生、一位大学生、一位博士生的日记与讲述,分析解释了“知识人”从孩童时代开始至博士研究生完成专业化训练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建构了知识人“生长的逻辑”。这一“生长的逻辑”分为四个阶段并各有不同的特征:在孩童时期的“生长的初始逻辑”阶段,显示出的是在“劳动”与“游戏”过程中的“天工开智”特征;在中小学时期的“生长的早期逻辑”阶段,呈现出的是社会对个体进行强制性的“文化的规训”特征;在大学时期的“生长的中期逻辑”阶段,个体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社会文化的意识,他们“突兀地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和人生舞台上;在研究生时期的“生长的后期逻辑”阶段,他们完成了“从爬行到飞行”“从无声到有声”的“蝉变”过程的“成丁礼”,成为真正的“知识人”。 作者简介 朱炳祥,1949年11月生,江苏靖江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2007年5月至2013年5月),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第一章 研究主体陈述 第一节 研究的困惑 第二节 作为“问题”的“知识人” 第二章 天工开智 引言 一位父亲对孩子成长的记录 第一节 “天上的月亮像船一样” 第二节 “我长大了一定要当科学家和书法家” 第三节 生长的初始逻辑 第四节 “我对相对论产生了怀疑”:延伸阅读 第三章 文化的规训 引言 一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日记 第一节 “只要一只脚踩下去,另一只脚就会跟着” 第二节 “我们是在父母和老师的怀抱中长大的娃娃” 第三节 生长的早期逻辑 第四节 “你的误区”:延伸阅读 第四章 “突兀地出现” 引言 一位女大学生的情感日记 第一节 “刘言-袁民-茅” 第二节 “袁民-刘言-茅” 第三节 “袁民-茅-刘言” 第四节 生长的中期逻辑 第五章 蝉变 引言 一位博士生的专业化训练自述 第一节 “种豆得瓜”:一次田野工作的自我磨砺 第二节 “让文本变成一个真正的世界”:一篇学术论文的自我训练 第三节 “为什么是人类学呢?”:个体情性与人类学关联的自我解释 第四节 生长的后期逻辑 第六章 知识人的“教”和“育” 第一节 生长的“逻辑”与生成的“类型” 第二节 教育的合法化问题:利奥塔的质询 第三节 “开始”与“重新开始” 第四节 “自然的教育”再释义 参考文献 导语 本书是《对蹠人》系列民族志之五。本书的“知识人”的概念与常用的“知识分子”概念等义,之所以不用后者而采用前者,是因为受到葛兰西的启迪。 本书舍弃了“知识分子”的概念而用“知识人”的概念,其主要意图在于希望打破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意义壁垒,矫正在某些人的观念中出于一种毫无理由的傲慢与偏见对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的不恰当的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