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教育精神为主线,全面论述了培养真正的所进行的智能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美感教育以及劳动教育。作者在细致地分析了童年期、少年期及童年向少年过渡时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抓住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点滴变化,通过倾听学生的言语、观察学生的眼神和表情,来感知和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揭示了真正的的、价值与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他17岁即投身教育工作,在帕夫雷什中学任老师、校长20多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全部心血。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颗心都献给了孩子。他曾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他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能指名道姓地讲出几百名“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他一生写了40多本书,发表论文100多篇,创作童话、短篇小说等1200余篇。他的著作被称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少年期的孩子发生了什么事 让人关注和担心的,是人在少年期的精神生活。
“似乎有人给男孩注入了新的心灵……” 少年……当母亲和教师们说出这个词的时候,他们是多么焦虑呀!图书馆的书架上放着多少部描绘少年隐秘心灵的书籍,多少篇研究少年期的论文呀! 我仔细聆听教师们倾诉的担忧与关切,留心观察那些从小就认识的少年。我翻阅过很多研究少年的书籍。多年来,我的藏书中积累了数十个笔记本和记录本,每个本子都是一部独特的,记录某个小生活及其命运的编年史——从他进校的初日子到长大,经常记录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个过去的小顽童、冒失鬼,现在领着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来到学校,说:“请收下吧,这是我,变了模样……但内心嘛,大概,还是同一个。” 让人关注和担心的,是人在少年期的精神生活。多年来,通过对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