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写丰盈诗意人生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陶继新//王崧舟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本书中,陶继新和王崧舟谈读书的文化价值,谈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传承道义,谈诗意语文的文化使命,谈写作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谈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文化缺失和生存之根……陶公以其对文化的赤诚之爱,以其深邃的思想、惊人的记忆,以其纵横捭阖、收放自如的流畅思维,以其真诚的人生信仰和静水流深般的生命体验,带读者一步一步迈向文化的神圣殿堂,催我自省、度我超拔。 作者简介 王崧舟,“诗意语文”流派创始人,中国小语界领军人物。 教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开发基地”电视教学片主编,“浙江教育资源网”特级教师工作室首批专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 多年来一直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1998年被评为特级教师以来,先后应邀赴全国29个省20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1100多节次、讲座650多场次,其语文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东方名家》等栏目播出。 王崧舟老师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先后出版《王崧舟小学语感教学法》《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一—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目录 序言 读书:语文的根本 为何阅读 升华境界 凝聚智慧 丰富语言 如何阅读 立志于明道 习法以精进 阅读修行 知行合一 审美愉悦 阅人读己 读书建议 取法乎上 厚积薄发 读书三阶 文以化人 抒写文字 打开自己 心灵体验 情动辞发 语文:诗意的守望 当下语文 根系的缺失 文化的反思 诗意语文 回归语文的本真 追求生命的自由 保护儿童的天性 指向未来与诗意 语文之外 人人皆具良知 身教胜于言教 儿童是成人之父 全然地接纳孩子 跋 序言 结识王崧舟老师之前 ,他已是全国著名的小学 语文特级教师,他的“诗 意语文”,也在中国这片 大地上回旋与激荡,成为 众多小学语文教师津津乐 道的一个文化符号。而他 ,自然也拥有数不清的崇 拜者。 第一次听他讲课,让 我真切地体验到了如沐春 风的美妙。他大多时间是 微微且又自然地笑着,如 诗如画的语言,似信手拈 来。“语文”在王老师的手 中如神奇的魔杖,化贫乏 为丰盈,化平淡为诗意。 非有高深的语文造诣 ,不能如此出神入化;非 有稳操胜券的信心,不能 有如此的从容。 于是,在我主持举办 的每年一度的“名家人文 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 研讨会”上,王崧舟就成 了一位必请的重量级的名 家。当然,每年也就有了 千余位教师享受这场精神 盛宴。 渐渐地,王崧舟老师 就成了我心灵深处的一道 风景。 后来,我到他曾任总 校长的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教育集团采访了他,并写 了一篇长篇报道《让更多 的师生从平凡走向卓越— —王崧舟“新成功教育”扫 描》,发表在2010年18期 《人民教育》上。后来, 到不少地方讲课与采访的 时候,经常会有人对我说 :“看过您写的王崧舟老 师的报道,太精彩了!” 我总是真实地回答:“不 是写得精彩,而是王崧舟 老师太精彩了!” 渐渐地,心里有了一 种渴望,那就是能写一本 王崧舟老师的书,最好是 我们两个人通过对话共同 写出一本书。 后来,这个美丽的梦 想终于实现了。就在杭州 的韵河书院里,我们两个 人在摄像机前,率性而谈 。王崧舟老师的淡定与深 邃,以及随机而言的智慧 ,总能激起我的感情,唤 醒我内在的能量,于是, 自然也就有了超越既往的 言说,以及比较丰富的内 容。 我们谈语文,更多地 关注了语文的文化品格。 语文,不只是简单的语法 修辞,也不是故弄玄虚的 语言游戏,而是有着巨大 的生命能量,有着很高的 精神境界。我们谈读写, 更多地关注由读写而丰盈 起来的诗意人生。 我想,非对话王崧舟 ,很可能就不会有这种感 觉。因为透过语言的表层 ,我们不但比较系统地了 解到了王崧舟老师“诗意 语文”的内涵,更窥到了 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境 界。我觉得,他是带着使 命走上语文教学讲坛的。 他心里有大爱,语文教学 只是这大爱的一个有形的 载体,而那无形、无法言 说的,则更加丰富。比如 他悲天悯入的情怀、谦虚 好学的品质、成人之美的 高格、宠辱不惊的心灵。 所以,解读王崧舟,必须 透过语言的表层,去解析 其内在的本质。不然,就 等于肢解抑或曲解了王崧 舟这个内蕴丰厚的当代名 家。 王崧舟老师的谦卑总 是让我感动不已,每一次 相见与交流,总让我从他 身上想到古代真正意义上 的谦谦君子。就说这次对 话之书的署名吧,他是定 要署在我的名字之后的。 我一直认为,在语文界, 我远远没有他的名气大。 他是看我年长于他,因对 我尊重而执意如此。今天 读《周易》,看到有这样 的话:“有大者不可以盈 ,故受之以谦。”还说:“ 劳谦,君子有终,吉。” 孔子则说:“劳而不伐, 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这自然让我想到王崧舟 老师,他是因其“厚之至 也”,才有了这份谦卑, 才有了这一“劳而不伐, 有功而不德”的美德的。 这些年,我接触过不 少名师,他们大多道德文 品俱佳。可是,也有个别 名气一大而忘乎所以者。 其实,愈是把自己看得很 高,觉得自己了不起的, 愈是少了名师的品质。有 时我甚至想,若干年后, 这种人也许就像当年的方 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 。而王崧舟则不然,他会 随着时光的流转,闪烁出 更奇异的光彩。 能与这样的名家对话 交流,且共同出版一本书 ,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 幸福。它会不断地鞭策我 :做人须谦卑自牧,要不 断地学习。因为与自己对 话的王崧舟老师,他不但 造就了过去的辉煌,更在 持之以恒地走向更远的前 方。非努力,非谦诚,非 淡然,不可以与之以文友 相称。 这本书的问世,展示 的只是王崧舟老师这一时 段的文化品格,而再过几 年后,那当是一道更绚丽 的风景。这是我的期盼, 也是全国众多老师们的希 冀。 陶继新 2021年5月26日 导语 本书由陶继新和王崧舟对话录整理而成,内容分两大部分,从阅读的意义及建议、写作、语文教育的反思与回归等几个维度对语文教师的成长、语文教育的诗意追求展开深度对话。 这本书的问世,展示的只是王崧舟老师这一时段的文化品格,而再过几年后,那当是一道更绚丽的风景。 后记 这本书的缘起,完全 是因为陶公。 依陶公在当代教育界 的德隆望尊、云心鹤眼, 称其“老师”实在是太过平 常了;而依陶公在我生命 中的日光玉洁、周情孔思 ,称其“先生”又略嫌隔膜 了。思前想后,唯“陶公” 二字当得上我对他的那种 仰止行止却又亲之信之的 感情。 初识陶公,是在上海 的新经典大讲堂上。那时 ,振村兄(《当代教育家 》杂志社主编)正在热火 朝天地推进中华经典诗文 诵读工程,新经典大讲堂 就是这个工程的载体之一 。陶公和我都是大讲堂的 主讲教师,席间,我见到 了慈眉善目、一脸祥和的 他。都说相由心生,面对 陶公,我心中默念着自己 何时能够修得这样一份心 灵的喜悦和宁静呢。而陶 公在闲聊时的一番不经意 言论,更是让我大有相见 恨晚之感。 他说:在某种意义上 ,经典文化是可以让生命 有根的。如果根扎不深, 就可能在西方文化侵入的 时候,不分良莠都“拿来” ,甚至顶礼膜拜。而当我 们有了经典文化之根后, 就可以在继承与发扬中国 经典文化的时候,放开胸 襟,大胆地将西方文化的 精华吸收过来,并让它融 人中国文化之中,成为我 们文化发展的有机部分。 我在陶公身上,第一 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一位 教育者的文化自信和担当 。 不久,我就把陶公请 到我的学校。在一个可以 容纳168人的阶梯报告厅 里,座无虚席、恭默守静 ,陶公以他清亮如玉的嗓 音,从容不拘地畅谈着他 的幸福人生、文化情怀。 没有人走动、没有人接听 手机甚至没有人朗声咳嗽 ,我端坐第一排,如坐春 风、如沐春雨。会后,陶 公一再请我谈谈观感,他 说,自己对听讲教师的情 况不了解,内容上难免隔 靴搔痒,希望我能提点改 进意见。我说,您以您的 真诚和睿智打动了每一位 听讲者。您的讲座跟那些 专家学者的讲座有一点不 同,他们只负责讲,而您 不但讲,而且做,您把您 讲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生命 表达出来了。真正的“讲 座”,是“讲做”,不但讲到 了,而且做到了。 临走前,陶公说一定 要好好地写一写你的新成 功教育。时隔半年,我自 己早已经将这话抛诸九霄 云外了,没想到,陶公竟 然将一篇长达近八千字的 通讯报道《让更多的师生 从平凡走向卓越》发到了 我的邮箱。他说,第一, 不当之处、不实之处只管 改;第二,一定推荐《人 民教育》刊发。陶公曾经 说过,他做人的第一准则 是诚信。原来,那次临走 前的话在我听来不过是一 句即兴的应景之辞,而在 陶公,则是一份君子一言 的承诺。孟子说过:“诚 者,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又说过:“至 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我打开陶公的邮件,用心 感受着一位长者的赤诚与 情义,那一刻,我明白了 文化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 ——“以文化人”。原来, 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应景 、不是装点门面,文化的 全部意义在于“活出来”这 三个字。活出来就是诚、 就是率性、就是道啊!一 如《中庸》所言:“唯天 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 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 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 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就是陶公,一位中 国文化的传播者,更是践 行者。他用自己的整个生 命去体认文化的精髓,并 让自己也成了一座文化的 高山。 于是,就有了随后的 陶公和我的这场关于“读 写丰盈诗意人生”的对话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我们在弥散着浓郁的中 国文化气息的杭州韵和书 院促膝而谈。我们谈读书 的文化价值,谈语文教师 的文化自觉和传承道义, 谈诗意语文的文化使命, 谈写作的文化内涵和精神 取向,谈德育乃至整个教 育的文化缺失和生存之根 ……整整一天的工夫,陶 公以其对文化的赤诚之爱 ,以其深邃的思想、惊人 的记忆,以其纵横捭阖、 收放自如的流畅思维,以 其真诚的人生信仰和静水 流深般的生命体验,带我 一步一步迈向文化的神圣 殿堂,催我自省、度我超 拔。 如今,这本对话录《 读写丰盈诗意人生》即将 付梓。之所以还要添足这 样一个注脚,完完全全是 为了要向陶公表达我深深 的感恩和敬意。我的思想 许是浅薄,精神也谈不上 健硕,对文化的激情和憧 憬也不过是自说自话。但 有一点,我从未置疑,那 就是文字背后的生命确证 。 一切对话,只为了重 新发现自己。感谢陶公, 以其卓越的文化生命温暖 和照亮了我的另一个自己 。 王崧舟 2021年5月26日 精彩页 为何阅读 升华境界 陶继新:韩愈在《师说》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经典之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老师的工作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答疑解惑”呢?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字面的解说。它真正的内涵在哪里呢?“传道”,更多的在于“明明德”,在于人格生成。“受业解惑”我将之理解为文化升值。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有万千资产,可能在银行里存了很多的钱,但物质生活的富裕未必给他的内心带来真正的幸福感;而大量的经典阅读,则是一份补充精神能量的高利息存款,我称之为文化存款,这笔存款不仅无形地存到头脑的银行里,也有意识地存到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里了。文化一旦在心灵和精神世界里安顿之后,就成为一生幸福的升值性储蓄。 王崧舟:其实,宋代大儒张载讲的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核心问题就是文化。没有文化,天地就没有了心,生民就没有了命,为往圣继绝学就没有了源头,为万世开太平就没有了支点。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就在于它的积累和传承,用您的话来说,就是文化存款。文化存款落实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种文化人格。在中国古代,如果说儒家的文化人格是“君子”,那么佛家的文化人格就是“觉者”,道家的文化人格就是“至人”。文化的升值,最终一定落实在人格的升华上。 陶继新:我特别尊崇的先圣孔子就是这样一位文化的不断升值者。众所周知,空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办教师、第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他是第一个将“学在官府”移至“学在民间”的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十四年,几经磨难。中间曾经因误会而被围困在匡这个地方,性命危在旦夕。随从的弟子们都很惊慌恐惧,然而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于境况如此险恶之时却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周文王已经死了,文化难道不在传承者我这里吗?上天要想把这个文化毁掉的话,那么后来的人就得不到这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想毁灭这个文化的话,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在有生命之忧的时候,孔子仍然以文化的传承者自居,甚至是感到自豪的。他认为文化就在他那儿,他就是文化的代言人,就是文化的传播者。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处险恶而心安然。实际上,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是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播者。既然如此,教师就应当拥有文化并以拥有文化为荣。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拥有文化呢?我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好书。从好书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汲取文化营养,才能真正地像孔子那样满怀自信地说出“文不在兹乎”? 王崧舟:的确如此。精神生活的实现路径有千万条,但其中一条是人所必经的,那就是读书。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生活,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为我们开启了更多的精神生活之门。读书的目的有千万个,但根本的只有一个,让自己的精神生命更强大。正如您所说,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不但人格是高尚的,也一定都是文化不断升值者。只有这两者都具备了,才能拥有发展的空间,才能走进幸福的领地。 陶继新: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应该有文化。对于文化,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通过“文”的浸润慢慢地改变人,即以文化人。文化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还有自己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生命状态、心灵境界以及幸福指数。 其实,很多人对于生命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生命绝不止于生存这一个层次。生存只是为了人的肉体的存续,所以人要吃、喝、住、行。其实人只需要最简单的吃、喝、住、行的资源即可以生存,超过的都是多余的。然而如果人们认为生命就只是身体,那么就要开始追求更好的吃、喝、住、行。包括您所说的那些为了做一个课题、拿一张文凭、考一个证书而读书的人,其实都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吃、喝、住、行的资源。所以,这样的努力过后不论得到多少,即使富可敌国,也只是在生存的浅层次上更多地占有而已,所获得的也只是肉体上的暂时性满足而已。 而生命还有一个超越生存的更高层次,即人的精神。精神也像人的肉体一样,需要相应的营养才能成长。这种营养就是人的情感体验、道德修为、智慧生成。精神的成长目标,就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追索真理,这个过程会伴随着心灵的极大愉悦和满足。而那些只是活在生存层次上的人,因为精神极度缺乏营养不能成长甚至已经天亡,便根本不能感受到人性中这一至高层面的喜悦,便只能经常性地陷入空虚、缺乏、求之不得的痛苦中。 读书学习是帮助人的精神成长的最佳途径,而好书、良师、益友则是精神成长最好的营养品。所以像呼吸一样地读书,像吃饭一样地学习,就会为我们的精神成长不断地补充营养,我们的精神生命就可以茁壮成长,就可以不断地体验到作为人活着的丰富和美好。 王崧舟:想想自己的读书历程,我无法想象自己不读书。书对我有着巨大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