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近年来,“原生家庭”一词被谈论得越来越频繁,成为解释各种心理问题和社会现象的关键词。但光说原生家庭之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讨论原生家庭最大的意义在于明晰其中的真相,看见那些不曾看见的,理解那些未被理解的,从而改变人生脚本,脱离人生的盲目轮回。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当潜意识被觉知,被意识化,命运就被改写了。” 因此,在本书中,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为你梳理出四种摆脱原生家庭羁绊、改善人际关系、活出自己的方法。 和原生家庭分离。我们都需要为自己负责,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后,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也不应该再依赖父母。那些在原生家庭受过伤的人,也不要再纠结于过去,等着父母的道歉,无异于自我绑架。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找到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是生命力开始舒展的表现,也是把注意力从原生家庭那个狭小的空间里转移出来的一种方法。 建立并维持一段亲密关系。情感关系和母子关系是平行的:母子关系是一个人命运的雏形,而情感关系是有可能去重塑这种雏形的。 到三个人以上的人际关系里去竞争。如果一个人所拥有的关系只局限于家庭关系,那么他的心灵空间就只有两个支点,很狭小,难以容纳矛盾和冲突。 作者简介 相先生,真名朱文强,心理咨询师,今日头条、百度签约作者,付费专栏作者,以自媒体账号“心理相先生”在今日头条、百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心理学内容的创作,迄今已有60余万粉丝,文章阅读量累计过亿。 目录 第1章 原生家庭就是你的人生脚本,就是你最大的命运 你和母亲的关系,可能就是你的命运雏形 你会爱上谁、会被谁吸引,可能都与你和母亲的关系有关 你和父亲的关系,会影响你的社会能力 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处理不好这三种关系 没有被父母祝福过的人生是怎样的 心理问题的代代相传 父母会让孩子出现与自己一样的性格问题 利用这四种方法,超越原生家庭 第2章 唯有看见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它 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 你的命运,在童年早期可能就被注定了,而你对此一无所知 我们为何总在轮回 你的期待会成为你的命运,因为期待会成为自我实现预言 潜意识可以把不好的事情变成现实,这也叫“心想事成” 第3章 如果你想心理健康,不妨想办法多挣钱 心理不健康的人很难赚到钱 妨碍你赚钱的几种心理 三种力量影响着你的赚钱能力 这三种人可能很难赚到钱 为何你会认为“谈钱伤感情” 舍不得给自己花钱,当心会越来越穷 第4章 没有无缘无故的梦,每一种梦都是在表达 为什么越是对自己忠诚的人,越少做梦 梦的三种类型 你经常做的梦,可能暗含着你的人生启示 两种使你从梦中得到提示,避免做事失败的方法 从梦中得到答案 第5章 你的习惯,早已暴露了你的内心 你的饮食习惯和你的性格特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失眠、喜欢熬夜的心理根源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在朋友圈刷屏 购物习惯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 出门习惯如何暴露一个人的性格 你说话的习惯,可能会暴露你的内心,以及你的人际关系 有拖延习惯的人不好相处 如何与有洁癖的人相处 第6章 自卑的人,往往不愿正视人生的真相 容易导致自卑心理的三种童年经历 自控力与自卑的关系 度量小的人,总喜欢做这两件事 喜欢说这三种话的人,可能内心自卑 讨好型人格的三个特征 自卑但不承认自卑,是一些人最大的问题 自卑和自恋都是一种自作多情,别人压根就不会关注你 喜欢抱怨的人往往内心很自卑 喜欢给别人讲道理的人真的很强大吗 第7章 任何性格特质都不能太过,哪怕是好的特质 对于太内向的人来说,社交是一种损耗 太压抑、太忍让的人太痛苦 为什么太老实的人容易没朋友 那些太容易被感动的人 太固执是怎样一种人生体验 太坚强、太独立的人也不好相处 警惕支配欲很强的人 第8章 活出真实的自己,才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 活得“不好惹一点” 从不麻烦别人也未必是好事 既要学会麻烦别人,也要懂得拒绝别人 不妨活得“自私”一点 做一个“会玩”的人 做事不必太着急 世上只有一个你,所以要看见自己、活出自己 序言 亲爱的读者,当你拿 起这本书的时候,你和我 就建立了读者与作者的关 系。没有人不活在关系中 ,哪怕此刻你捧起这本书 ,看到这段文字。 冥冥之中,你和我也 已经发生了某种关联,这 就是缘分,既然有缘,那 你就再往下看看。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叫朱文强,笔名相先生 ,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 是心理内容的创作者,主 要在今日头条、百度、B 站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心理 内容的创作。 在我发布的内容下面 经常有读者留言,留言中 有两类信息让我记忆深刻 ,一类是在我分析了某种 心理和行为后,有人怀疑 我在他们家装了监控,当 然这是玩笑话,这说明我 所说的太符合他的情况了 。 这类留言极大地满足 了我的自恋需求,让我引 以为豪,不过我觉得这是 健康的自恋,它激励我持 续创作,让我对这份工作 充满了热情。 但是另一方面,这也 说明我(或者曾经的我) 的问题很多,因为我分析 的那些心理和行为,很多 我都经历过、体验过,我 是过来人,我能对他们感 同身受,而不是在对他们 讲大道理。 还有一类留言就是问 我:“老师你写的这些内 容有书吗?你什么时候出 书啊,出书的话我一定买 。”当这样的留言多了时 ,我感到诚惶诚恐,我何 德何能,竟然能出书。 但是正如马云先生说 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 一实现了呢? 果真这个梦,它如期 而至,现如今我的第一本 心理学书籍就要出版了, 现在我把它捧出来,展现 给你,希望它可以对你的 自我发展有所帮助。 这本书从原生家庭入 手,分析了和父母的关系 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的,其中起作用的就是潜 意识,就是人生脚本。 “潜意识”一词由弗洛伊 德提出,指的是我们的意 识觉察不到的认知、情绪 和愿望。其实我们的每一 个选择、每一种情绪,背 后都有潜意识的作用。 所以心理学家荣格才 会说:“潜意识正在‘操控’ 着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 为命运。” “人生脚本”一词是美国 心理家艾瑞克·伯恩提出 的,说的是我们这一生会 怎样度过,在我们很小的 时候,就基本“注定”了, 我们的人生脚本,在很小 的时候就已基本成形。所 以我认为,它和本书中提 到的潜意识类似,你可以 认为它们是近义词,因为 精神分析心理学也认为一 个人的性格大概在六岁之 前就形成了。 那怎样才能改变呢? 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 、潜意识、人生脚本,乃 至命运呢(在阅读本书时 ,你可以把性格、潜意识 、人生脚本、命运这几个 词看作近义词)? 荣格那句话还有后半 句:“当潜意识被觉察到 ,得以意识化,命运就被 改写了。”同样的意思, 在人生脚本理论中也提到 了,意识到自己的脚本信 念,提炼出人生脚本,就 可以有意识地改变它。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原 生家庭的关系中形成的, 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 面面。比如:吃饭时,是 不是吃得很快,是不是挑 食,是不是有很多忌口的 东西,是不是食谱很窄; 睡觉时,是不是经常熬夜 、失眠、多梦;情绪方面 ,是不是容易抑郁、焦虑 ;工作中,能不能赚到钱 ,是不是能“成事”;生活 中,是不是有自控力,是 不是会拖延,是不是有耐 心,会不会拒绝别人,会 不会麻烦别人,以及是否 能和别人建立、维持长久 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 性格的表现形式。 是与不是,会与不会 ,能与不能,背后的动力 都来自潜意识。本书将通 过分析上述现象来帮助你 觉察自己潜意识的内容, 以及你的潜意识反应,而 这种觉察会给性格带来松 动。 将这份觉察与松动带 入新的关系中,在新的关 系中积累新经验,新经验 多了,一个人的性格就会 被重塑,所谓的潜意识、 人生脚本乃至命运等,就 可能会得到改变。 但在此我想声明一点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 种理论是绝对正确的,我 的思考和观点也是如此。 我的观点未必完全符合你 的情况,但我相信它能为 你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角 度,引发你的继续探索, 让你距离自己的人生真相 更近一些。 愿我们都能摆脱原生 家庭的羁绊,改写自己的 人生脚本,这样至少有两 个明显好处:第一个好处 就是我们可以活得更加自 由、更加幸福;第二个好 处是在第一个好处的基础 上产生的,那就是在养育 孩子的时候,我们不会再 打着爱的名义,不自觉地 把自己的问题传递给孩子 ,从而阻断心理问题的代 际传递。 好了,就写到这里了 ,具体的内容,还请你多 翻几页,祝福你,让我们 在书中相遇吧! 我是朱文强,也是相 先生。 导语 这本书从原生家庭入手,分析了和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其中起作用的就是潜意识,就是人生脚本。 本书为我们开启了探索自己原生家庭的一个新的视角和窗口,使得我们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又多了一个难得的自我疗愈工具。 书评(媒体评论) 摆脱原生家庭的羁绊 ,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 相先生所著的《原生家庭 的羁绊》一书鲜明地呈现 了不良的成长环境会给人 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后果, 以及心理学又会怎样帮助 人超越原生家庭的限制。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 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心 理学教授、博导 岳晓东 本书作者相先生通过 对潜意识的分析,为我们 展示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是如何转变成自己的人生 脚本,并给自已一生的成 长带来影响的。本书为我 们开启了探索自己原生家 庭的一个新的视角和窗口 ,使得我们在自我成长的 道路上又多了一个难得的 自我疗愈工具。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 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 系统督导师、广州沈家宏 心理创始人 沈家宏 精彩页 你和母亲的关系,可能就是你命运的雏形 摘要 《道德经》第42章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母婴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上,这一点也成立,即母婴关系就是那个“一”,它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的第一份关系,也是每个人此后与一切人和事建立关系的基础。这样看来,说你和母亲的关系是你命运的雏形,一点也不为过。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原生家庭的关系里形成的,改变和疗愈一个人的也还是关系。改变就是创造新经验,在新的关系里松动人格中的固有成分,这可以说是改变一个人的唯一方式。找一位心理咨询师是构建这种关系最安全的方式之一。 活出自己很重要,因为世上只有一个你,不能白到这世上走一遭。但是活出自己要发生在关系里,脱离了关系,“自己”这个存在就被悬空了,活出自己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应该有个前提,即在关系中活出自己。 母婴关系是一个人构建一切关系的基础,是一个人命运的雏形。我们做事情、与他人构建关系,反映出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都可以追溯到母婴关系中。 这主要是由婴儿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所致。婴儿从一个衣食无忧、温暖的港湾来到一个温饱都需要依赖他人的地方,内心是充满恐惧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婴儿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很多成年人身上也能看到。 共生心理 在这种恐惧的底色下,婴儿的心理发展会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匈牙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认为六个月之前的婴儿是和母亲共生在一起的。即婴儿认为,母亲就是我,我就是母亲。他没有“非我”的概念,没有“我”和“你”这样的概念,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在这一时期,母亲需要悉心地照料婴儿,按照婴儿自身的特点去喂养他,满足他的各种需求。 根据心理学的气质学说,婴儿的特质(气质)各不相同,因此母亲需要放下自己头脑中的观念,按照婴儿的需求去喂养他。 当然,我们也不必去苛责母亲,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认为,这个阶段的女性会激活一种原初母性的特质,所以会对婴儿的需求异常敏感,并本能地去满足他们。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但是”上,有一些母亲,由于自己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没有安全感、容易抑郁和焦虑,婴儿的出现,让她们手忙脚乱,再加上没有得到爱人、家人的呵护,她们无法很好地满足婴儿,从而导致婴儿的共生心理过早“破灭”,进而产生了匮乏心理。 这种匮乏心理就是没有安全感的基础,使得个体渴望在以后的关系中和别人共生在一起,这个特征在很多成年人身上都可以见到。 渴望被理解,不喜欢沟通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些人不愿意和别人沟通,很容易就放弃对自己想法的澄清,总是幻想着有一个人能完全理解自己、满足自己,最好自己不说他就能做到,这是不是和婴儿的特征很像? 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母子关系的,也就是说,我们构建亲密关系,其实是在试图用亲密关系弥补我们在母子关系,特别是母婴关系中留下的匮乏。 所以这种渴望被理解、不喜欢沟通的情况在情感关系中最为常见,而且据我观察,在一些普通的人际关系里,一些人也会企图构建这样的关系。比如一个来访者(心理咨询中的求助者)认为,要好的朋友之间就应该完全相互理解,不用沟通和澄清就能做到这一点,如果还需要沟通,那就说明对方不是真朋友,就要断绝关系。 这种心态进一步发展就是:既然是好朋友,我们就应该保持一致,观点、看法保持一致,但实际情况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全世界只有一个你自己,别人也一样。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