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一个世纪(增订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董竹君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位世纪老人的百年传奇:一个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历尽艰难险阻,创立上海锦江饭店。她的风雨人生,正当得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者简介 董竹君(1900-1997):出生在上海,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开始卖唱。后来嫁给革命党人夏之时,成为督军夫人。与夏之时离婚后在上海创办锦江川菜馆、锦江茶室。1951年,将“锦江”两店交给党和国家,扩为锦江饭店,是中国革命的同路人,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 目录 自序 童年及青少年时期 第一章 童年的家庭生活 一 贫困 二 读书才有出路 第二章 初识人世艰辛 一 借贷无门 二 我的新年 第三章 迫入青楼 一 只有这条出路 二 顶用别人的姓名 三 卖唱生涯 四 孟阿姨谈底层女人惨事 第四章 新见闻 一 爱听国事 二 观察来客 三 夏之时简述身世 第五章 梦寻出路 一 苦恼 二 怕玷污,求归宿 三 犹豫 四 我也喜欢他了 逃出火坑 第六章 求学日本 一 逃跑 二 结婚 三 在日本读书时 四 当年我眼里的日本 第七章 国事如斯 一 国内外形势 二 扩大了革命视野 第八章 从日本去四川 一 师友饯行 二 听双亲叙别情 三 到达四川重庆 四 在重庆打抱不平 五 丫头叙述夏家情况 在封建大家庭中 第九章 如此老家 一 回家准备 二 轿夫如牛马 三 拜见家人 四 丈夫的职位 五 复杂而沉重的生活 六 再次婚礼 第十章 四川局势与家庭状况 一 丈夫失兵权·川局的紊乱 二 幸福的幻想·东胜街住宅 三 一副重担在一身 四 将军街住宅 五 使女佩琼的遭遇 第十一章 夫妇思想对立 一 五四运动启发了我 二 丈夫意志消沉·戴季陶投长江得救 三 裂痕日深 第十二章 我还想齐家立业 一 官场太太谈官场 二 办女子织袜厂与黄包车公司 三 四川春节的耍龙灯 脱离深渊 第十三章 出走 一 苦劝丈夫 二 国内形势概述 三 丈夫携侄东下 四 营救文兴哲脱险 五 川局紊乱、暂时离川 第十四章 决裂 一 忍无可忍 二 分居 三 在沪正式离婚 摒弃荣华甘自奋斗 第十五章 困境 一 进当铺 二 紧跟真理走 三 上海的“打花会” 四 上海的“181”号总会 五 上海的鸦片烟馆 第十六章 创办群益纱管工厂 一 苦筹资本 二 艰辛经营 三 在“九·一八”事件时 四 在“一·二八”事件时 第十七章 上海监狱内外 一 被捕 二 赴杭州避风 三 火车开了,急哑琼女 四 对女儿教育点滴 第十八章 山穷水尽 一 遇翻戏党 二 失业、母亡、债逼、父病 第十九章 绝路逢生 一 继续奋斗 二 信心百倍岁月苦度 三 父亲逝世义士临门 风雨中创业 第二十章 锦江川菜馆诞生 一 创办动机和目的 二 “锦江”命名与店徽 三 “锦江”开幕 四 扩大发展 五 装修设计、室内布置 六 菜肴改革、菜价 七 培训人员与检查工作 八 职工福利 九 一张A字执照 十 治病 第二十一章 分设锦江茶室 一 动机、装修布置 二 女招待员 三 “锦江”的社会影响 第二十二章 遭波折、遇名人 一 执照问题 二 厨师问题 三 杨虎来锦江·田淑君 四 当时的局势 五 局票、胡琴 六 红人郑毓秀 七 可气、可笑的诬蔑 八 房东敲竹杠 九 忆刘良律师 十 艰苦挣持 十一 两颗炸弹 十二 突然的一件事 第二十三章 革命活动 一 资助、掩护 二 捐献抗日前线 三 独资创办《上海妇女》杂志 四 支援、启发 五 女作家白薇的两三事 第二十四章 在敌伪时期的上海 一 汉奸潘三省 二 被迫离沪 第二十五章 流亡菲律宾 一 到达马尼拉 二 美丽的菲律宾 三 当年我所知的菲人和华侨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二三事 第二十六章 战火笼罩菲律宾 一 日军侵占马尼拉 二 我母女逃难 三 困菲日子里 第二十七章 —个机会返国 一 乘所谓难民船离菲 二 在苏门答腊险遭鱼吞 三 困在日本九州 四 险渡朝鲜海峡 五 朝鲜——东北——天津 六 南京——上海 七 琼、琇女归国叙别情 八 唯一的团圆照 九 空军送狗 十 德国犹太人 由菲回国之后 第二十八章 整顿两店 一 代理人的贪污 二 五子登科·房东的麻烦 三 交易所的滋味 四 锦江险遭金圆券的吞没 五 所谓“应变费” 第二十九章 回国后的地下工作 一 和杨虎的一次谈话 二 送青年参加新四军 三 启发林有泉医生 四 虎口救出革命同志 第三十章 抗战胜利后的地下工作 一 营救儿子大明回家 二 独资创办永业印刷所、协森印刷局 三 田云樵、张执一同志先后到沪 四 租房掩护工作与革命同志 五 邓大姐的关怀、鼓励 六 增资开办美文印刷厂 七 上海发电厂“索夫团”事件 八 独资开办美化纸品厂 九 印 序言 我生于1900年2月(即旧 历庚子年正月)。这年是清 光绪二十六年,一个很不平 凡的年头:义和团反帝起义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 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 我一生中经历了清朝晚期、 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十年 内战、八年抗日战争,其中 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最 后是解放战争胜利,成立了 新中国,经十年“文革”,进 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自鸦片战争开始,几千 年封建闭关自守的旧中国, 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从此内忧外患、国弱民贫 、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农 村更是千疮百孔。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但又陷于连 年军阀混战。从1912年至 1928年,十七年间,中华 民国如走马灯似的共变换了 十三届总统、四十六届总理 。有的总统、总理仅当了几 个月甚至几天!袁世凯则做 了八十三天皇帝梦。 1928年蒋介石军队到了 华北,张学良在东北易帜, 蒋介石在表面上统一了中国 。但又发生蒋、冯、阎混战 ,十年国共内战,八年抗日 战争,祖国大地连年战火。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 数英烈舍身流血,经过三年 解放战争,打败了蒋介石, 推翻了三座大山,才彻底结 束了战乱。1949年10月1日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 升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 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至此中国人民才有了真 正统一独立的国家!我则犹 如一叶小小扁舟,随着风云 激荡的时代洪流进入了一个 崭新的伟大的历史时代—— 新中国。 过去我总觉得个人生活 的历史是无可称道的。故郭 (沫若)老和《大公报》著 名记者、老友杨纪(真名张 蓬舟)热心地要为我代劳写 回忆录,我均未同意,殊深 抱歉! 1958年初秋,中共中央 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同志到 沪来家探望时说:“徐冰同 志(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 和大家早就要你写回忆录, 待你把素材完成后,再请人 进行文字加工,此事由全国 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负 责。”他的口气似乎给我一 个任务,使我逐渐认识到, 个人的命运与其所处的时代 有所联系,客观上反映了社 会的演变。因此,我就很高 兴地写起我的回忆录了。但 我从未写过长篇文章,要理 顺浸透在泪水里的一把乱麻 ,确实感到是个棘手的难题 。 1961年初,我从上海迁 来北京,一时找不到合适房 屋,暂住金鱼胡同和平宾馆 。这段时间较有闲暇,几经 考虑,决心动笔试试,便开 始草就了回忆录的一小部分 。此后,迁居王府大街报房 胡同后又写了些,政协文史 组认为满意,嘱我继续写下 去。到1963年全国政协三 届四次会议后,由于形势的 变化,以及文化大革命中横 遭入狱隔离审查五年余,到 1973年5月才彻底“解放”。 接着政治学习几年……总之 ,客观的种种干扰和主观上 身体不好,实无时间和精力 再行执笔了。 以后见《革命史资料》 第五期及《上海党史资料》 第四期,张执一同志写的《 我所知道的中共中央上海局 》的文章里,有关我的一节 和田云樵同志(解放后上海 机电局党委书记)在《统战 工作史料》选辑第四期里《 奋斗一生的董竹君》一文给 我以很大的鼓舞,亲友们亦 热诚勉励,使我体会到继续 将自传体回忆录写成的必要 性,遂于1978年在北京香 山居处及1981年在美国女 儿家又写下了一部分。 由于我童年、青年时的 遭遇,在我心灵中曾播下一 颗种子:我恨世间贫富不公 平。我虽曾有过一段“荣华 富贵”的生活,但是,我看 到的始终是国内外劳苦大众 和苦难深重的双亲以及许多 亲友们的悲惨生活。想为他 们干些事,是我从青年时起 一直追求的目标。 我憎恨邪恶,同情弱小 ,反对压迫剥削,渴望平等 自由,不断地追寻人生的价 值、意义和真理。我恨人们 头脑里的“私心”,人类应该 换上“公心”,同心同德走向 世界大同,齐心协力向大自 然索取,以谋求人类真正的 幸福生活!人间乐园并非蜃 楼,我憧憬着人类未来的美 好世界,认识到应自我奋发 图强。 以我一种美好的憧憬和 个人倔强的个性,看到国家 的内忧外患,以及五四运动 的影响启发和阅读了进步书 刊,接触了进步人士等原因 ,使我能毅然摒弃荣华,先 后跳出两个火坑。其后阅读 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 认识到自己做人的信念和人 生追求是和共产主义的革命 理论相吻合的。它激励我同 情革命,趋向革命,支持革 命,参与革命,在革命浪潮 中奋斗,强化自己对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真理的信仰。 一生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 矛盾,从而能在复杂的事物 面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 有了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 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 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步伐 。 1927年国共第一次分裂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 件时,我营救了四川成都师 范大学学生文兴哲。1930 年秋至1935年我创办群益 纱管厂、锦江川菜馆和茶室 ,直至解放。在这段时期为 党的事业出资、出力,开展 了革命的地下工作。 1950年,上海市委和上 海公安局,为了中央领导同 志在刚解 导语 本书是一部回忆录,作者一生与子女血肉相连、患难与共,故在回忆录里叙述了有关子女们的一些经历事迹。为了教育后代“教育点滴”一节写得多些。全书收录了童年及青少年时期、逃出火坑、在封建大家庭中、脱离深渊、摒弃荣华甘自奋斗、风雨中创业、由菲回国之后、全国解放前后等。 后记 一、因为我的一生与子 女血肉相连、患难与共,故 在回忆录里叙述了有关子女 们的一些经历事迹。为了教 育后代“教育点滴”一节写得 多些。 二、我非诗人,未按韵 律,无非是选些适当的文句 表达我当时的思想感情而已 ,故我自称它不成诗的诗。 三、回忆录业已草就, 唯张执一、徐冰同志以及关 怀此事的有些亲友被无情的 时光夺去了生命,未能看到 ,深为遗憾!萧军老友曾深 切地关怀,他异常盼望它能 早日见世,不幸他已病故, 多么地遗憾! 1982年冬张执一同志患 癌症进北京医院,次年正月 初五我的生日之时,他嘱纪 生送来神龟四枚、寿面一大 盒、祝贺信一封。自己在严 重的病情中和夫人俩还记得 别人的生辰,我深为感动。 这份回忆录确因事过年 久,许多事情难能逐一记得 。1992年10月17日,国瑛 女和程季华同志去北京医院 探望阳翰笙老时,阳老很高 兴地对国瑛说:“你的妈妈 过去帮助过很多同志,我是 在30年代时,由沙梅带我去 你们家见你妈妈的,她那么 早就有革命的新思想,难能 可贵。当然应该拍成电影。 ” 关于我的生平事迹的一 些情况,曾在《中国企业家 列传》第四册,以及《东西 南北》、《人物》等多种杂 志有所评述。 精彩页 第一章 童年的家庭生活 一、贫困 我的出生地我生于1900年,阴历庚子年正月初五。今年2月我满九十七岁。小时候名字叫“毛媛”,双亲叫我“阿媛”,人们称我“小西施”。 我生长在很贫苦的家庭里。当时我家在上海洋泾浜边上、沿马路坐南向北一排破旧矮小的平房中,租了一间居住。邻居都是在各行业当小工的。这条浜未听说过发源于什么地方,这是一条黑得如墨汁、稠得如柏油、看不见流动的污水浜。浜里有死猫、死狗、死老鼠、垃圾,也有用草席、麻袋装盖的婴儿尸体。据说这些婴儿多半是当时社会不允许出生的私生子,这些私生子有时碰上过路的好心人,就给送去育婴堂接婴处。 夏季到来,污水发酵,臭气上升,四处飘散,再加上蚊虫乱飞,真叫人受不了。这条臭水浜,位于当时英、法租界线上。“义和团”运动以后,帝国主义扩大租界,就把这条臭水浜划入租界范围。 后来臭水河浜被填塞改称六马路,以后又改称爱多亚路。爱多亚路南为法租界,北面为英租界及英美公共租界。解放后改称延安路,分东西两段,即延安东路、延安西路。 父亲与叔叔父亲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我父亲姓东,后来改姓董名同庆,江苏南通县六甲乡人,贫农还是中农出身我记不清了。父亲中等身材,五官端正,长圆形脸,额宽、双眼皮、大眼睛、鼻直有肉、下巴丰满……若不是过度劳累,营养能够充足些,再穿上整齐点的衣履,必然会显得英俊有神。人们都说我像父亲。父亲为人忠厚善良,性格和蔼,是一位克勤克俭的人。他的职业先是拉塌车,后改拉黄包车(又叫人力车)。 父亲本姓东,为了什么原因改为姓董?多年之事,对此我已无印象。姓名本是个代表符号。改姓董在社会上已流传七八十年了,人世间,改名换姓亦是常事。祠族人中,据我知道的几位早已改姓董了。故在1986年为双亲设建的墓碑上未改回姓东。 父亲的贫苦亲戚蛮多,彼此很少往来。父亲的二弟名文选,我的这位二叔极其仁慈勤劳。30年代时和二婶俩住上海蒲石路渔阳里一号(现名长乐路铭德里33号)。二婶未生育,领一养女名国祯,小名根娣。根娣聪明能干,长大招赘女婿。女婿人很忠厚,生一男一女,以后迁居陶尔斐斯路(现名南昌路)43弄37号。全家以卖报为生。不论冰天雪地、狂风暴雨、炎炎烈日,每天必须在天亮前到报馆批发处门口等候买报。领回整理后,全家再出动分送订户,每份可赚买价的百分之二十,以此糊口。 在1947年春,住房着火,二叔的八岁外孙和四岁外孙女,因家人卖报未归,邻居未及搭救,不幸被活活烧死了。当时我送去二百元济其眉急。两个天真无辜的孩子被夺去生命,我特别心痛。他们的惨死使我久久不安! 二叔疼我,帮助我不少,可惜很早病故。二婶于1981年夏去世。国祯妹后来又生了几个孩儿。夫妇俩在解放后转入邮局工作。不几年退休了,现在全家生活很好。 三叔无正式名字,因脸上有几颗麻子,人都叫他“小麻子”。我和他很少见面,见面时他的举止动作总是冷静的,话不多。因贫困而无家室,他推鸡公车为生,后因劳累过度去世,据说不知死在何处。 母亲·姨母·舅舅 母亲姓李,江苏吴县娄门外太平桥镇人,贫农家庭出身,共姐弟三人。母亲是中等身材,额骨高,宽脸庞带扁形,嘴较大,一双大脚,没有父亲漂亮。我从未听到有人叫过她的名字,只记得别人叫她“二阿姐”(也许是排行老二之故),我叫她“姆妈”。母亲性格直爽,待人忠诚,但脾气急躁,一点也受不得别人的气。她生性勤俭,动作快,又非常爱清洁,虽然我们一家人挤住在一个小房间里,但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衣服用具洗擦得特别干净,一件破旧的白洋布衫还洗得雪白雪白。她总喜欢手拿一个用碎布扎成的小帚子,从早到晚,有空便到处拍灰尘,终日劳作不息。 母亲曾嫁给苏州泥头巷一个名叫何严桥的男子,生一女。丈夫去世后,率女到上海给人洗衣度日,后来遇到父亲再次成婚。前房女儿长大出嫁后,很少往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后,母亲就去给人家当“粗做”娘姨。尽管母亲一天拼命地干活,仍不得温饱。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