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教材从视听元素与场面调度等方面入手探究视听语言,以众多经典电影以及当代电影案例结构全书,通过深入细致的案例分析,尝试沟通不同年代、地区的影片,建立纵向或横向的比较,由此强化学习者对视听语言相关知识点、术语、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习者的“视听思维”“形式思维”。 本教材是作者多年高校教学实践的积淀和提炼。作为一部立体化教材,本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了使用便捷的在线案例资源,还为师生准备了成套的课件资料,让使用教材的师生能够立体化地开展教学活动。 本教材既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和研究使用,也适合影视艺术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目录 导论 视听元素,场面调度,视听语言 一、场面调度:视听元素的设计 案例1:《无间道》与《无间行者》天台场景比较 导演对景别的运用:镜头设计与节奏控制 二、技术演进与媒介发展:视听语言的电影史渊源及媒介成因 案例2:《无间道》天台场景与《火车大劫案》片尾景别切换比较 镜头调度的力量:景别反差的节奏作用 三、形式、风格与文化:理解影片的三个层次 四、类型化的视听语言:视听形式的类型化 案例3:《无间道》电梯中枪片段与《雏菊》广场中枪片段比较 技术主义:形成套路的视听形式技巧 五、影像与故事的取舍:从“视听形式”的角度理解影片 视听元素分析:影像 第一章 画面的构图:形式分析与意义阐释 第一节 构图的叙事功能:形式与意义的因果关系 案例1:《投名状》庞青云进宫场景 拉片分析:从构图形式到意义阐释 第二节 构图的叙事功能:场面调度与节奏改变 案例2:《雁南飞》桥边男女对话场景 构图与节奏的动态演变:场面调度与形式设计 案例3:《公民凯恩》小木屋对话场景 “透视三角形”构图:更复杂的多人关系调度及变化 第三节 构图的隐喻功能:形式技巧及文化象征 案例4:《断背山》恩尼斯殴打流氓场景 男性身份认同与个体自由困境:构图对“男性英雄”形象的建构 案例5:《两个只能活一个》阿武、卡雯换衣片段 倾斜构图:特殊的人物状态与文化心态 第二章 景别与拍摄角度:叙事及节奏控制 第一节 镜头的叙事功能:人物出场时的形象塑造 案例1:《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昂出场、“胖子”出场、警官史丹菲尔出场 “犹抱琵琶半遮面”:人物出场“第一印象”的镜头设计 案例2:《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出场与《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昂出场的比较 以特写处理人物出场:制造悬念与细节刻画 第二节 镜头的叙事功能:建构人物关系 案例3:《间谍之桥》走廊对话场景,《黑社会2:以和为贵》捉放吉米场景、吉米得到龙头棍场景 俯仰之间:高下立判的人物关系 案例4:《投名状》庞青云进宫拜见太后场景 “不见”太后的深意:与权力中心的疏离 第三节 镜头的叙事功能:组合结构与逻辑关系 案例5:《偷心》开场男女街头相遇场景、《我的父亲母亲》树林中招娣 偷看老师场景、《迷魂记》跟踪场景 “互相看”与“单向看”:“视点镜头”的景别组接规律 案例6:《加里波底》短跑比赛场景 竞争关系的镜头设计:以短跑比赛为例 第四节 镜头的节奏功能:景别与拍摄角度变化作为控制节奏的变量 案例7:《偷心》的顶拍镜头、《雁南飞》的顶拍镜头、《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大仰拍镜头的比较 从视觉节奏到心理节奏:用于制造节奏突变的特殊拍摄角度 案例8:《投名状》《这个杀手不太冷》《老无所依》《白日焰火》中塑造 人物形象的顶拍镜头比较 “妖魔化”视角:顶拍对另类人物状态的塑造 案例9:《巴顿将军》开场演讲场景 “拼图游戏”:多种景别的组合及其对节奏的控制 第三章 焦距与景深:技术手段与叙事目的 第一节 长焦镜头的成像效果与应用:取舍空间并强调主体 案例1:《我的父亲母亲》树林中招娣偷看老师场景 “我的眼里只有你”:长焦镜头的主观效果及实际应用 案例2:《春逝》分手场景 “渐行渐远渐无书”:小景深效果对空间的取舍 第二节 短焦镜头的成像效果与应用:空间呈现与人物造型 案例3:《堕落天使》路边店场景 咫尺天涯:短焦镜头对现代都市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塑造 …… 视听元素分析:声音 剪辑:镜头及视听元素的组合 场面调度:特定时空中的视听元素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