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运用丰富的史料,结合合理的想象,叙述了嬴政统一六国至刘邦军至霸上的大秦历史,内容包括嬴政统一六国称皇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天下,统一度量衡,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等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历史,也包括秦始皇五次出巡、追求长生不老、修建阿房宫等宫闱生活。书中最后一章评价了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与作用。书中涉及诸多历史人物,如吕不韦、李斯、赵高等。
黄中业,黑龙江省肇源县人,1938年生。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出版《战国变法运动》《秦国法制建设》《战国盛世》《唐开元盛世》《秦始皇嬴政传》《汉高祖刘邦传》《萧何大传》《隋文帝杨坚传》《唐太宗大传》《三代纪事本末》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五十篇。其中,《战国变法运动》《重评秦始皇帝》分别被华中师大历史学院、厦门大学精品课程列为中国古代史战国秦汉时期的参考书目之一。
第一章年少即位力除二父
一从穆公称霸到孝公变法/1
二秦昭王为嬴政所留下的基业/4
三落难王孙被政治商人视为“奇货”/6
四异人同吕不韦所达成的政治交易/10
五吕不韦献赵姬移花接木/14
六阳翟大贾成了少年皇帝的“仲父”/17
七集群儒著《春秋》何以一字千金/19
八温旧情吕不韦金蝉脱壳/22
九嫪毐得宠于太后/25
十蕲年宫秦王加冠平乱除“假父”/27
十一秦王政闻秽事逼死“仲父”/29
第二章重用客卿布衣将相
一秦国重用客卿的传统/33
二茅焦犯颜直谏的奏效/36
三秦王政对韩非的思念/41
四姚贾向秦王论用人之道/46
五顿弱与秦王的一席对话/48
六秦王政与尉缭同衣同食/51
七武将中的王、蒙二氏/54
八韩国水工郑国入秦开渠/55
九李斯的《谏逐客书》/59
第三章振策御宇兼并山东
一兼并六国战争的决策与序幕/66
二韩国难免先亡的厄运/69
三一代名将李牧之死/72
四荆轲刺秦王/78
五秦将王贲水灌大梁城/86
六楚将项燕面对着王翦的六十万甲兵/89
七代王嘉与燕王喜被俘/95
八齐王建坐山观虎斗终成俘虏/97
第四章称制天下建立帝国
一六国兵器被铸成十二个铜人/103
二山东十二万户富豪被迫西迁/106
三皇帝称号的由来/108
四“水德之始”的君权神授理论/112
五皇帝属下的三公九卿/113
六地方上的郡、县、乡、亭/117
七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119
八使黔首自实田/123
九从议论分封到焚烧诗书/124
十从寻仙求药到坑杀儒生/127
第五章开拓疆土修筑长城
一五条交通干线的修筑/134
二开凿沟通南北水系的灵渠/138
三南下的五十万大军与南方三郡的设置/139
四蒙恬率军民修筑长城/142
五疆域空前辽阔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49
第六章整齐制度天下一统
一通行在秦帝国道路上的同轨车舆/151
二书同文字的重大历史功绩/152
三方孔半两圆钱成了秦帝国通行的货币/154
四统一度量衡器的诏书/158
第七章五次出巡扬威四方
一巡行陇西、北地二郡/163
二东临泰山封禅/165
三秦始皇在琅琊台流连三个月之久/173
四渡江遇大风怒伐湘山树木/176
五博浪沙中铁椎误中副车/178
六东临碣石的一段神话故事/186
七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189
八秦始皇南巡时曾登上庐山/190
九会稽山祭祀大禹刻石颂德/191
十北游琅琊、芝罘海上射鱼/194
第八章法繁役重人民不堪
一不堪忍受的徭役与赋税负担/197
二“刑戮妄加”与“赭衣半道”/201
三阿房宫规恢三百余里/208
四费时三十余年的秦始皇帝陵/219
五陨石上的刻字与水神的预言/233
六人民逃亡聚啸于山林/236
第九章嗣君未定祸起宫
一长子扶苏未被正式立为嗣君/242
二阴谋家赵高当上了中车府令/245
三李斯晚节不忠的端倪初现/246
四秦始皇病死沙丘宫/250
五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252
六胡亥登基后的倒行逆施/261
七大泽乡的星星之火势成燎原/267
八李斯技穷终被赵高设计陷害/269
九指鹿为马二世胡亥被劫22/277
十赵高被刺,子婴向起义军投降/281
第十章千古一帝任人评说
一西汉儒者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284
二明清学者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289
三横看秦始皇的正反两面/298
四纵观秦始皇的前后二期/299
五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并非统一天下/302
六秦始皇的主要过失并非焚书坑儒/304
七秦始皇与秦二世对秦帝国的暴政与灭亡应各负其责/307
秦始皇嬴政大事年表/310
后记/316
历史上无人可以替代的千古一帝”,废除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北驱匈奴南驱百越,用理性与想象还原秦始皇的一生!
本书对于“荆轲刺秦王”“赵高篡改遗诏”等历史知名事件的描述生动引人,对秦始皇、吕不韦、李斯、赵高等历史人物的刻画真实生动,是普通读者了解大秦历史和人物的佳作。
1995年吉林人民出版社
邀我撰写《秦始皇传》,我
欣然应承。其缘由是1990
年、1991年我的著作《战
国变法运动》与《秦法之变
》先后出版,书中都谈及秦
始皇,但又未对秦始皇在秦
国法制建设中的重大功绩给
予应有的论述,不无憾焉。
借此机会,对秦始皇一生的
事迹进行论述,也是一次难
得的学习机会。为此,我依
据相关的史料,撰写了《秦
始皇传》一书,于1997年
出版。此书在2002年至
2010年间,曾由吉林人民
出版社先后6次重印。
该书的末章《千古一帝
任人评说》,下设7小节。
前两小节为:“西汉儒者说
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明清学
者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
我认为汉儒之说有失偏颇,
明清学者的见解符合实际。
后五小节谈我对秦始皇功过
的评价。第三、四小节为:
“横看秦始皇的正反两面”“
纵观秦始皇的前后二期”,“
两面”是说秦始皇是个正面
人物,功绩是主要方面,过
失是次要方面;“二期”是说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前,也
小有过失,但功绩是伟大的
。称帝后,秦始皇在为帝国
建章立制的同时,开始陶醉
于已往的功绩之中,役重刑
繁,百姓不堪其苦,为帝国
的危亡埋下了隐患。第五、
六小节为:“秦始皇的主要
功绩并非统一天下”“秦始皇
的主要过失并非焚书坑儒”
,是说秦始皇第一位的功绩
乃是开创了延续两千余年的
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天下则
功居其次。战国后期统一是
大势所趋,天下迟早会重归
统一;而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天下,则合秦国与秦
始皇,无有胜任者。秦始皇
的过失主要是役重刑繁,伤
害了邦本,而焚书坑儒则是
次要的过失。第七小节为:
“秦始皇与秦二世对秦帝国
的暴政与灭亡应各负其责”
,是说秦始皇的役重刑繁加
剧了社会矛盾,对赵高、李
斯的失察,又导致了二世的
篡位,对帝国短命而亡负有
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二世篡
位后的暴政,则直接把帝国
推入坟墓。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主
要体现在他统一六国后所建
立的大秦帝国,特别是他为
秦帝国所创立的各项制度。
我们今日所说的“大秦”,不
是指“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
,而是指疆域辽阔的大秦帝
国。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年,
丞相王绾请封皇子为燕、齐
、楚王,并得到宗室和开国
功臣们的赞同,唯有李斯力
排众议,陈述废分封、行郡
县的利害,被秦始皇采纳,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
在征服的闽越、南越、西瓯
地区先后设置闽中、南海、
桂林、象等四郡。废分封,
行郡县是秦始皇为帝国创建
崭新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
在这个崭新的国家政体中,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中央政府中的三公九卿及各
郡的郡守县令,皆由皇帝任
免,集国家最高权力于皇帝
一人,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王
朝。秦始皇在确立国家政体
后,为巩固这一体制,开始
整齐划一帝国的各项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使黔首自
实田”,承认土地私有;统
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
轨等。帝国建后的第二年,
开始修建咸阳至全国各地的
“驰道”,后来又修建咸阳至
九原的“直道”,为帝国内部
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
联系提供交通上的便利。同
时,秦始皇还派蒙恬率三十
万大军抗击匈奴,收复河套
地区,筑长城以巩固北方边
防。在征服西瓯的军事斗争
中,还开凿了沟通长江水系
与珠江水系的灵渠。秦始皇
在帝国建立后,曾多次出巡
全国各地。他出巡的目的不
只是刻石颂德、访仙求药,
更主要是为了扬威四方,安
定天下,而且病死在最后一
次出巡的归途。秦始皇为帝
国制度建设、安定天下而操
劳了十一年。
我于2001年把《秦始皇
传》的末章改题为《重评秦
始皇帝》,发表于《社会科
学战线》2001年第5期。后
来,该文被厦门大学精品课
程列为《中国古代史》(上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参考
书目之一。
《秦始皇传》的撰写,
其谬误之处,敬希读者不吝
指正。
黄中业
二〇二一年元月二日于
长春寓合
第一章 年少即位力除二父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年仅13岁的赢政在秦国即秦王王位,但国家大权却先后落入文信侯相国吕不韦与长信侯缪毒手中。公元前238年,22岁的赢政加冠亲政,一举将秽乱宫闱的“假父”嫪毐除掉,接着又褫夺了“仲父”吕不韦的相国权力,巩固了自己的君主地位。莅政之初,赢政便显示出了雄伟的非凡气魄。正是这位年轻的国王,日后成了统一天下、建立大秦帝国的“千古一帝”。
一 从穆公称霸到孝公变法
如同历史上的任何一位英雄人物那样,秦始皇是在时代为他所提供的诸多客观条件之下,成就其伟大事业的。
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是凭借着先祖留给他的基业,继承前辈的遗志,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份基业,便是“四世有胜”、国富兵强的强秦;而前辈的遗志,作为驱使秦王政的精神动力,则是兼并山东六国的战略目标。因此,不对虎视山东的强秦作必要的历史回顾,我们便无法深刻地理解秦始皇帝。
秦的祖先,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为“颛顼之苗裔,夏、商二代亦为诸侯”。秦祖非子,在周孝王时因养马有功而受封于秦(今甘肃清水东北),赐姓赢,实际上是一个附庸小国。数传至秦襄公时,适值周末危机,秦襄公率兵力救周幽王,后来又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颇有战功,始得列为诸侯,“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所谓周平王赐给秦襄公岐西之地,实际上是让秦从戎族手中夺回岐丰一带的土地。秦襄公和他的儿子秦文公为此进行了历时二代的战争,终于打败了犬戎,占据了以岐丰为中心的渭水流域,为后来的秦穆公称霸西戎奠定了基础。
秦成为西方的强国,是于秦穆公任好在位(公元前659—621年)期间。秦自建国以来,一直处于戎狄势力的包围之中。自从秦德公迁雍(今陕西凤翔县)以后,秦宣公、秦成公在位的十五六年间,秦对四周戎狄势力的斗争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秦穆公任好即位后,锐意改革图强,广招天下贤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与此同时,秦国的社会经济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西方强国。春秋后期,晋国的赵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晋、楚、齐、秦,匹也。晋之不能于齐,犹楚之不能于秦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可见,自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直到春秋末期,秦一直与晋、楚、齐并列为当时的四大强国之一。
当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后,秦的西方强国地位一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战国初年,魏文侯在魏国实行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为强盛的国家。
战国初年,同魏国形势恰成相反对照的是,秦国自厉公(公元前476年即位)历经躁公、简公、出子(公元前385年被杀)的90年间,庶长专权,废立国君,内乱不已,国势渐衰,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兵败于魏,丢城失地,即所谓“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记·秦本记》)
公元前413年,魏攻秦,败秦于郑(今陕西华县);
公元前412年,魏攻占秦国的繁庞(今陕西韩城市南);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两年之中陆续攻取秦国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
魏在攻占秦国上述地区后,设立西河郡(辖境相当于现今陕西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西地区),任命吴起为西河郡郡守。这种形势,对于秦国来说是十分严峻的。
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公子连)即位,他废止殉葬陋习,“止从死”;迁都栎阳并在栎阳设县;“为户籍相伍”,“初行为市”,在秦国实行社会改革。秦献公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显著成效,于公元前366年至362年对韩、魏联军的三次战争中大获全胜,初步扭转了对外战争中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次年,其子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时年21岁。秦孝公并不以秦献公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为满足,为从根本上富强秦国,使秦国在七雄并立的形势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他决心在秦国实行变法革新,向全国公布了他的变法求贤令,公孙鞅(后受封于商,史称“商鞅”)因此而由魏人秦。
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战国时期令诸侯震惊、士民瞩目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秦国日后的国富兵强、兼并诸侯奠定了基础。正如时人蔡泽所言:商君“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战国策-秦策三》)在秦孝公、商鞅变法期间,秦兵多次击败魏军,收复失地,魏国被迫交出过去侵占的西河部分土地。
秦孝公以后的历代秦国国君,坚持商鞅以法治国的路线,把耕战(亦称“农战”)奉为基本国策,重农(本)抑商(末),实行以客卿为将相的制度,在法制建设中成效卓著,又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外交路线,从而使秦国的国势在惠王、武王、昭王以及孝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