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书全景式呈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画卷,深刻揭示了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重大历史价值和独特历史地位。
本书力求探流溯源、撷英采华、彰显初心;叙事坚持以史话为体裁,力求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简洁明快,努力打造为权威翔实、可读可学的精品力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文化运动中心/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秦素银 |
出版社 | 北京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新文化运动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书全景式呈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画卷,深刻揭示了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重大历史价值和独特历史地位。 本书力求探流溯源、撷英采华、彰显初心;叙事坚持以史话为体裁,力求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简洁明快,努力打造为权威翔实、可读可学的精品力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民国初年的尊孔复辟逆流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新青年》早期作者队伍 第二章 《新青年》进北京 蔡元培与北大改革 日益壮大的新阵营 新文化运动思想高地 新旧思想文化的激战 第三章 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打孔家店” 提倡“个性解放” 倡导“家庭革命”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蒙昧 第四章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革命”的兴起 “人的文学”的提出 新文学创作的奠基人 新诗运动渐成气候 戏剧改良与新文学社团 第五章 倡导教育革命 平民教育思潮兴起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衰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1922年“新学制” 第六章 社团与刊物汇聚 北大学生社团蜂起 组织起来的全国社团 新出版物的增加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拓展与深化 国语运动与新式标点符号的推广 整理国故推动再造文明 东西方文化的几次论争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结语 后记 序言 1915年以《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 出版为标志兴起的新文化 运动,是中国的一场深刻 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 新运动。这场运动发端于 上海,兴盛于北京,影响 到全国,成为划破旧中国 漫漫长夜的一道曙光。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深渊,中国人民为探索 救国救民道路,开展了不 屈不挠的斗争。但太平天 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 变法接连失败,以西方社 会政治制度为蓝本的辛亥 革命也遭致破产。北洋军 阀政府时期反动军阀倒行 逆施,大搞尊孔复古逆流 ,中华民族愈加积贫积弱 ,中国人民愈加苦闷彷徨 。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 批先进知识分子毅然负重 前行,“冲决过去历史之 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 圄”,寻求改造国民、拯 救民族的新路。陈独秀在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打响了新文化运动第一 枪。后陈独秀受邀担任北 京大学文科学长,携《新 青年》迁至北京,实现“ 一校一刊”的历史性汇合 ,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新文 化阵营。从此,北京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以 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 动倡导者,以《新青年》 为主阵地,向旧思想、旧 道德、旧文化发起猛烈冲 击,推动各种新文化、新 思想如海水般潮涌,各种 社团刊物如春笋般萌发。 《每周评论》《国民》《 新潮》《晨报副刊》等一 批新报刊相继问世,北京 大学进德会、哲学研究会 、新闻学研究会,以及少 年中国学会等一批新社团 相继成立,促进了各种新 思潮的广泛传播,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崭新局面。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 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李大钊率先宣传十月革 命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成 立中国第一个研究和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凝聚 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 想的先进分子,影响越来 越多的先进青年走上了马 克思主义革命道路。新文 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注入了 强大精神动力,五四运动 为新文化运动赋予了新的 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为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 坚实基础。 悠悠岁月走过,历史 不可忘却。新文化运动影 响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接续奋斗,迎来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导语 本书讲述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思想解放、探索中国出路、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重点突出1917年新文化运动中心北移,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以及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在北大红楼传播新思想等重大史实。 后记 “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 党创建历史丛书”是北京 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项目的一部分, 全景式呈现了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早期传播、早期工人运动 、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的 历史画卷,深刻揭示了北 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 的重大历史价值和独特历 史地位。 中共北京市委高度重 视丛书编写工作,市委常 委、组织部长魏小东全程 关注,并就打造精品力作 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丛书 由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 方志办主任李良统筹策划 ,专家团队反复论证,室 务会研究确定,陈志楣具 体负责组织编写工作,张 恒彬、赵鹏、刘岳、运子 微、范登生对书稿提出宝 贵意见。在编委会领导下 ,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 顺利完成编写任务。 《新文化运动中心》 是这套丛书中的一种。前 期书稿由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秦素银、刘静合作撰写 ,秦素银撰写前言及第一 至第四章,刘静撰写第五 至第七章及结语。后期书 稿由市委党史研究室、市 地方志办苏峰牵头统稿并 负责修改前言,第一、七 章,董斌负责修改第二章 及结语,贾变变负责修改 第三、四章,乔克负责修 改第五、六章。左玉河、 杨琥专责编委及张卫波、 欧阳哲生等专家,审阅书 稿并提出宝贵意见。陈志 楣审改全部书稿。本书联 络员董斌,负责编写工作 的组织协调和联络工作。 书中图片由北京鲁迅博物 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 馆)提供。 丛书主编杨胜群、李 良对本书从确定选题到谋 篇布局,从甄别史实到统 改审定,实施全程指导, 严格把关,付出了大量心 血和智慧。 编委会及办公室成员 为丛书修改完善、出版发 行付出辛勤劳动。北京出 版集团所属北京人民出版 社的编辑积极参与本书策 划论证和审校出版工作。 在此,谨向所有为本 书编写工作做出贡献的单 位和同志表示诚挚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 编写和组织水平所限,本 书在史料运用、详略处理 、文字表述等方面难免有 疏漏或不足之处,敬请读 者批评指正。 丛书编委会 2021年3月 精彩页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的残暴统治,使人们陷入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民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文明体系保持着长期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外来文化传人中国,总是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互动,从而实现文化交融,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如西汉末期传人的佛教文化,是在实现本土化后才得以广泛流传的,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清以来,由于西方列强人侵、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并称西方的思想文化为“西学”。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正如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近代教育家容闳所言,是一个“西学东渐”的传播过程。 “西学东渐”第一阶段是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传来了近代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科学知识。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罗马教廷对在华传教政策的改变和清雍正年间禁教而被迫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人并未完全中止。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进人第二阶段。伴随着民族危机的愈加深重,“西学东渐”经历了从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维新派提倡政治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革命思想、推崇民主共和制的演变过程。 这一时期,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指坚船利炮等西方科技)到“制度”(指思想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变化,本质都是为了解“夷情”,从而“师夷长技以制夷”,达到救国强国的目的。 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保持中国伦常名教不变的情况下,学习西方富强之术,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安庆军械所等,以图民族“自强”与“求富”。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除创办大量军用工业外,也兴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出现了一批工矿企业。因此,中国人开始广泛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商业贸易、外交律例等方面的知识。随后,声学、光学、化学、电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传人中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中国文人学者编选“夷情”著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创办新学书报,使西方文化知识开始传人中国,这是学习“制度”的开始。其中,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较大影响的有魏源的《海国图志》、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严复的《天演论》和梁启超的《新民说》。 鸦片战争前后,奉命查禁鸦片的两广总督、钦差大臣林则徐组织翻译了一批国外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如将英国科学家慕瑞的《地理大全》部分章节翻译编成《四洲志》。林则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受林则徐影响,湖南学者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指出要抵御外侮,就要学习西方的技艺。为此,他编撰百卷本巨著《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国史地知识,还有火轮船等器械的制造和使用方法。魏源的《海国图志》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为抵抗外来侵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政治主张。 数学家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后9卷)和《重学》《代数学》《代微积拾级》等数学著作,翻译《谈天》,引进西方近代天文学,更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西方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各种译书200余种,系统译介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在知识界产生较大影响。 到19世纪末,学习西学内容更为广泛,甚至包括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政治、法律、教育制度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一批有识之士,如冯桂芬、薛福成、陈炽、马建忠、郑观应等,在比较中西学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中西政治制度的优劣,对封建旧文化、旧制度进行抨击,提出了变君主专制制度为君民共主制度的主张。 在西学大潮的冲击下,中国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空疏无用的“理学”,僵化的八股取士制度,因不利于培养兴邦治国的实用人才,所以受到严厉批判。与此同时,教会学校得到发展,以西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机器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清政府还派出幼童赴美留学,被国人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12岁时考取幼童出洋资格赴美留学,成为学成归国效力的佼佼者。 “西学东渐”从“器物”向“制度”转型的过程,也是洋务运动向维新运动转变的历史进程,提倡向西方学习者开始从统治阶级洋务派转为资产阶级改良派。郑观应就是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代表。 郑观应,1842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一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