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微言小义(2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卢昌海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时下流行的“微博体”作品,是《我的“微言小义”》一书的续编。本书汇集了作者2017-2020年间所发表的微博文字之中的精华部分,包括人生感悟、生活点滴、读书心得、百字科普、微科学史、科学人物等部分。本书的内容文理兼具,无论喜爱文科还是理科的读者都可阅读。本书“微博体”的体例不仅使得信息浓度较高,而且使读者在各种零碎时间都可以阅读,适合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
作者简介
卢昌海,出生于杭州,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于200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旅居纽约。
著有《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黎曼猜想漫谈》(获第七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原创类金签奖)、《从奇点到虫洞: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入选“2014中国好书”)、《因为星星在那里:科学殿堂的砖与瓦》《经典行星的故事》《我的“微言小义”》《泡利的错误:科学殿堂的花和草》等,并曾在《现代物理知识》《数学文化》(任特约撰稿人)、《Newton科学世界》《南方周末》等杂志、报纸上发表一百多篇科普及专业科普作品。
目录
自序
见闻随感
书虫说书
文人墨客
影视点评
文史哲思
理科漫笔
百字科普
科学微史
闲言碎语
序言
2013年1月,我在新浪
开了微博。
2017年6月,我的第一
本微博体的书——《我的“
微言小义”》——由清华大
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是第一本并且也是
本书之前唯一一本微博体
的书,《我的“微言小义”》
在我已出版的十余本书中
是一种另类——不仅体裁
另类,而且相对于多数读
者对我本人的认知也是一
种另类。在多数读者眼里
,我大约是被归为科普作
家的,我的多数作品也被
归为科普作品。
但《我的“微言小义”》
却往往被归入散文随笔类

对这一归类,我自己是
很喜欢的。
因为,作为作者的我跟
作为读者的我一直有这样
一种关联,那就是:我爱
写的文字跟我爱读——或
曾经爱读——的文字以类
型而论是相同的。而在我
爱读的文字中,散文随笔
是类型之一。只不过,阅
读是个人之事,作为读者
的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读我
爱读的类型,而写作一旦
具体到出版上,则牵涉颇
广,作为作者的我并不是
爱写什么就能出版什么的
。因此,虽然我爱读的类
型早已大体固定,但只有
到了《我的“微言小义”》问
世的时候,才终于在出版
的层面上将爱写的类型延
拓到了科普之外。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
科普书只是我小时候爱读
——即所谓曾经爱读——的
类型,现已读得不多(因
为我一向认为,科普写作
是不能以科普为知识储备
的),散文随笔却是我现
在仍爱读甚至越来越爱读
的类型。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的“微言小义”》跟作
为读者的我的联系,甚至
比科普跟我的联系更密切
。更何况,对我这种“书虫”
来说,作为读者的我在很
大程度上定义了我这个人
,也定义了我的个性。因
此,《我的“微言小义”》及
如今这本“二集”在我已出版
的书中,是最个性化的。
《我的“微言小义”》甄
选的是2013年1月至2016
年12月间的微博。这本“二
集”则顺接前书,时间跨度
是从2017年1月到2020年7
月(偶有例外),体例亦
承袭前书——即如前书
后记所言:
由于绝大多数微博不具
有时效性,为节省篇幅计
,除个别外,收录时一律
略去了发布时间。此外,
为阅读便利起见,所录微
博被粗略分为10个类别,
每个为一章。不过由于内
容的细散纷杂,类别间并
无绝对清晰的界限,类别
之内亦非秩序井然——后
者原则上可用子类进一步
细分,但最终决定不那么
做,因为有些微博是以不
同方式谈论相近话题,一
经归并不免单调,不如间
杂起来更有趣味。当然,
对某些逻辑相关的微博作
了类似于长微博的归并,
甚至拟了标题,算是混沌
中的有序吧。
读过《我的“微言小义”
》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这
本“二集”跟前书的一个小小
差异,那就是段落(每个
段落通常对应于一条微博
)的平均篇幅有所增加,
这是因微博取消了140字的
限制。
不过跟我的其他书和其
他文章相比,本书的文字
依然是短小的,不至于失
去微博体在碎片化阅读时
代的特殊优势。
2020年7月18日
导语
“科学有可能导致人类灭亡”是一种驳不倒的可能性——因为只要还有人能驳它,它就依然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性。不过另一方面,如果说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会有任何可能在地球和太阳消亡之后依然存在,那可能性也正是因为有科学。
有时候,你确实不知道某个观点的对错:有时候,某个观点确实正面反面都有说辞。这时候。没什么比粗暴打击质疑者更能让人知道那观点就算不是全错,也绝没有维护者想让人相信的那样对。
精彩页
有时候觉得,人的怀旧也许并不是纯粹想要回到童年或少年,回到那个不知能否考得上大学,不知能否找得到工作,不知道何时碰得到另一半的年代,而是做着一个比“昨日重来”更美也更贪婪的梦:仅仅让失去的青春回来,却依然握有此生已经到手的一切名誉和地位——或者以未来起码会重新拥有这一切为保险杠……
初到纽约时,见帝国大厦跟其他建筑一样地矗立街头,连人行道的宽度都别无二致,浑不似国内知名高楼的裙楼环抱、广场相衬,不禁颇感意外。后来渐渐觉得,楼之差别与人之差别仿佛略有相通:在纽约,提着公文包匆匆上班的也许是百万、千万富翁,在第五大道悠然漫步的也许是某国的王子、公主,丝毫没有迥异于常人的霸气外露的范儿(或日气场)。
对写作者来说,想到一个好题材是件愉快的事。前两天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看书时接连想到几个值得一写的题材,不禁大为畅快,心道运气真不坏,居然一下子想到这么多好题材。岂料醒来后,好题材连影子都没剩,唯一记得的就是:“运气真不坏,居然一下子想到这么多好题材!”
其实挺喜欢有梦——当然指醒来后仍有印象的梦,仿佛将原本虚掷的时间变为了在平行宇宙里的遨游。好梦固然回味无穷,就连噩梦醒来也别有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欣慰。
不止一次地,在得到很多年不通音讯的亲戚的消息时生出惊悚的感觉。一段缓缓流走的岁月会因那样的消息突然压缩,仿佛一把突然合拢的折扇,将起点和终点并呈在眼前……
小时候住在杭州的城乡接合部,最爱看楼宇的崛起。那时的新楼多为4~6层,我不知从哪儿听来一个说法,称7层以上要装电梯,遂当成楼高不过6层的理论依据。后来终于有两栋7层楼宇矗立起来,在我心中便俨然视作摩天大楼,兴奋了许久许久,将楼层数了一遍又一遍,仿佛一日不数就会少掉一层。
小时候觉得很高的楼,长大后发现稀松平常;小时候觉得很远的路,长大后不过咫尺之遥。若说这全是小孩子眼光呢,却也不然。20世纪中叶杭州市区最高的楼也是7层,被称为“七重天”,那可是成年人眼光。眼光受制于眼界,成年人亦不例外。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作息规律变成了天黑就窝在室内。昨晚将垃圾桶拖到路旁(因今天是清垃圾的日子),走回屋子的几步之间抬头看了一眼星空,忽然意识到很多年没再好好看星空了。童年时夏夜屋内的酷热、灯光的暗淡,倒是成全了在池塘边仰望星空的浪漫。
一家旧书店门前放着几书架2元一本的书,粗粗一览,见到一本读者给马克·吐温的书信集,多数书信附有马克·吐温的评语,十分有趣。但付账时发觉兜里只剩面额20元的纸币了,便问能否刷卡,店主说不能。于是拿出纸币说那只能找一堆零钱了(纽约的消费税会使2元变为2.18元)。店主问我是否住在附近,我说不在附近,但常逛附近的Strand(史传德书店)。店主说那你先拿去吧,下次有零钱再来付。常在书中读到旧书店老板的人情味,终于亲自遇到了一次——当然,书款是绝不会忘记给他的,岂能让别人的暖意在我这里遭遇遗忘?
早年因玩电脑游戏而看过电视连续剧《仙剑奇侠传》,看到最后的赵灵儿之死时忽有一种触动,觉得她死去的一刹那,看上去一如寻常,但那些如此深沉的爱和牵挂从此不再了。后来读费曼自传中的费曼妻子阿琳之死时,重新唤起了那种触动。费曼说,阿琳去世的一刹那,发香依旧,他很受震动,“somethingenormous had just happened-and yet nothing had happened.”(某种剧变刚刚发生了——却又什么都没发生。)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