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园廿章/生活美学馆 |
分类 | |
作者 | 陈从周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陈从周园林文化散文20篇,包括作者最著名的《说园》五讲,以及其他园林散文小品,如《桥乡醉乡》《说帘》《说兰》《说影》《说景》等短小精悍的美文。以及《恭王府小记》《宁波天童记游》等南北贯通的游记园林小品。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11.27—2000.3.15)古建筑、园林专家,散文家。杭州人,祖籍绍兴。从夏承焘先生学诗词,从张大千先生学绘画,从刘敦桢先生学古建筑。也受到亲戚徐志摩影响。著有《徐志摩年谱》《苏州园林》等。其《说园》五篇,提出“还我自然”的园林美学,先后被译成英、日、法、意、西文。 陈从周先生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五十余年,是将中国园林推向世界的现代第一人。 目录 上编 说屏 说帘 说影 说兰 说景 说园 续说园 说园三 说园四 说园五 下编 桥乡醉乡 豫园顾曲 瘦西湖漫谈 恭王府小记 苏州沧浪亭 苏州网师园 苏州环秀山庄 宁波天童记游 园林美与昆曲美 小隐名园几日闲 新版编后记 初版编后记 序言 读书的回忆 《语文学习》杂志的编 辑要我谈谈治学之道,惭愧 得很,“起舞不辞无气力, 爱君吹玉笛”。编辑先生的 盛情我何能恳辞呢?说经过 也罢,算陈述也罢,“泥上 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 西”。不过在我将近七十年 的逝去年华中,来谈谈我的 读书与自学罢了。 我是五岁破蒙,读的是 私塾,又名蒙馆,人数不过 七八人,从早到晚就是读书 背书,中午后习字,隔三天 要学造句。没有暑假、寒假 、星期天,只有节日是休息 的,到年终要背年书,就是 将一年所读的书全部背出来 方可放年学。当时的生活是 枯寂的,塾师对学生的责任 感是强的,真是一丝不苟。 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孩子 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八岁丧 父,母亲对我这个幼子,既 尽慈母爱子之心,又兼负起 父责,她要我每晚灯下记账 ,清晨临帖练习书法,寒暑 不辍。 我对老姑丈陈儒英先生 是垂老难忘的。父亲去世后 ,我十岁那年妈妈将我送入 一所美国人开的教会小学上 学,插入三年级,但是我家 几个弟兄的中文根底,却是 老姑丈打下的。他是一位科 举出身的老秀才。妈妈将我 们几个弟兄托付了他,因此 我每天放学后要读古文,星 期天加一篇作文, 洋学堂 外加半私塾。 记得我幼年读的第一本 书就是《千家诗》,至今篇 篇都很熟悉,那是得益于当 年的背诵。当时有些篇章也 一知半解,但我都背出来, 等以后再理解。比如《幼学 琼林》这本书,就是我在私 塾中由老姑丈亲授的,书中 有许多人物传略、历史、地 理常识等。那时我虽然不完 全懂得其中的内容,但总觉 得音节很美,上口容易,我 就天天背诵,长大后就豁然 贯通了。想不到就是这本《 幼学琼林》对我后来研究建 筑史及园林艺术起了很重要 的作用,它是一本最概括的 索引。要不是我孩提时代背 熟了这本书,长大后需要检 索类书就十分不方便了。少 年时的博闻与强记,是增加 、丰富知识的最好时光。我 记得那时旧式人家,有门联 、厅堂联、书房联、字屏及 匾额,写的都是名句、格言 等,朝夕相对,自然成诵。 有时还了解了这些文人学者 的成就及身世。至今老家的 许多联屏,我还能背得一字 不差。一处乡土有一处的历 史,父老们在茶余酒后的清 谈,使我得到很多的乡土历 史知识,有时我还结合自己 的学习,做点小考证。初中 时,我已能参考点地方文献 ,写些传闻掌故之类的文章 ,开始投稿,赢得老师的好 评,今日看来这些文章当然 是相当幼稚的。 早年我中学时所读的语 文课本,大多是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教科书 ,所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有古文,语体文。古文中有 经书的片段,有唐宋八大家 的文章,晚明小品以及诗词 等。语体文有梁启超的、鲁 迅的、胡适的、陈衡哲的、 朱自清的、徐志摩的。总之 从篇目中已能看出中国文学 史的缩影。我早年一度做过 浅薄的文学史研究工作,回 想起来是得益于中学语文教 师的严格训练与教育。他们 不但讲解课文深入透彻,而 且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求学生 把课文背出来,所以文学史 上的一些精彩篇章全在我肚 中了。例如《礼记·礼运篇 》中的:“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梁启超的《志未 酬》“但有进兮不有止,言 志已酬便无志”等佳句就起 了指导学生怎样做人的作用 。鲁迅的《阿Q正传》,朱 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文 章学了后,使我认识到旧社 会的可憎,父子之情的伟大 。还有名人传记,都教育学 生要效法好的榜样。而那些 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读起 来比今天的“流行歌曲”不知 要感人多少倍。那时的老师 讲得透,学生背得熟,一辈 子受用无穷。以后在大学学 习,也没有废弃背书一节。 考试时如果没有背的功夫, 也考不上高分。 今天大家学外文的劲头 是大了,应该说是好现象, 然而对祖国的语文,去背的 人相对差劲一些。我曾向中 央反映过考研究生,语文应 是主试内容之一。不论哪种 专业,大学几年还是要读语 文的,如果没有祖国文字的 表达能力,亦就是说,怀才 无口,终等于零。 如今电脑发展了,但不 能使人脑退化。现在的电子 计算器使用很方便,资料复 印固然好,但中学语文教师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仍不能放 松。学语文,名篇不背,人 脑的记忆功能不就退化了? 读书人应尽量利用人的记忆 功能,尤其是中小学生,学 语文不读不背是不行的,作 文光写点体会也是不行的。 梅兰芳、 马连良等表演 艺术家所以能不用扩音器, 取得极佳的表演效果,正是 由于艺术大师们长期勤学苦 练的结果,这是那些手握麦 克风的歌星们所无法比拟的 。 如今,有的教师一上讲 台,有些像作大报告,照脚 本宣读,学生听听也就罢了 。个别教师对教材尚未心领 神会,讲起来当然就干巴巴 了。说实话,做老师的如果 不下苦功,不花点力气去研 究、熟悉课文,怎么教得好 学生呢?我真佩服我们前辈 的老师们,他们在十年寒窗 中下了多大的苦功啊? 也许我调查得不够全面 ,有些语文老师不识繁体字 ,不辨平仄声,不知韵脚, 一教韵文,但解文字,不 导语 陈从周先生的这本散文集,2007年初版时,名《看园林的眼》,收先生园林散文作品十八篇。这次新版,改名《说园廿章》,为此在初版之外增加了两篇文章——《说兰》《说景》,因此重温了先生文字的风雅,而且更加感觉到其中的蕴藉风流。 本书用作者谈语文学习的长篇回忆文章作为代序,凸显了中国文化浑然一体的修养,体现了作者的文化源流,也体现了本书编者独特的立意与编辑手法。本书还附有责编写作的、带有陈从周小传色彩的、对作者女儿的采访录,增加了图书的可读性。 后记 刘茁松 陈先生的这本散文集, 2007年在我社初版时,名 《看园林的眼》,收先生园 林散文作品十八篇。这次新 版,改名《说园廿章》,为 此在初版之外增加了两篇文 章——《说兰》《说景》, 因此重温了先生文字的风雅 ,而且更加感觉到其中的蕴 藉风流。祝福中国有更多美 好的园林,祝福先生的文字 有更多欣赏的读者。谢谢每 一个买下此书的人。 2020年8月2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位文化的新发展前瞻 于新世纪新的未来。 从周教授散文的韵味, 亦将散芬芳于未来了。 ——邓云乡 精彩页 说屏 “屏”,我们一般都称为“屏风”,这是太富有诗意的名词了。记得童年与家人纳凉庭院,母亲总要背诵那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唐人诗句,够销魂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的咏“屏”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更令人向往。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更接触到这“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能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相结合的文章,怪不得今日世界上,外国人还齐声称道着,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屏”有室内室外之分,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有艺术处理,而空间实际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并且还具挡风的作用。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先在屏后去望一下。尤其旧社会有男女之嫌的,对方不能露面,必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到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屏山几曲篆烟微,闲庭柳絮飞”“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愁绪”“画屏闲展湖山翠”,这些皆在屏上做文章,描绘出了建筑美。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通道与视线,《牡丹亭》“游园”中有“锦屏人忒看得韶光贱”,用锦屏人来代表闺女。当然由于屏的建造材料,与其装饰华丽程度,有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等的名称,在艺术上因而有了雅俗之分,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所处地点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很注意屏的应用,在许多餐厅、宾馆中也用得很普遍,可总勾引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地位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等,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那么,屏是够吸引人了,“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对恢复紧张的工作疲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敏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则我的小文,岂徒然哉! 说帘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地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起左右吧! 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与其说得率直点,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万端。上个月老妻去世,“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日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词来。与那句“重帘不卷留香住”的少年情怀,真是伤心人惟有自家知了。 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教人退思,引人入画。 记得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诗人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魂销。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此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而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同,帘者恋也,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爱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是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单就湘帘、竹帘来说,通风好,隔景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隔音妙,而且分外雅洁……几乎好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等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体。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P3-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