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该书改变自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弑父案件的法庭审判。整部小说有两个层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桩弑父案,而受害人的几个儿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串谋之嫌;但深层次上,这是一幕关于人精神的戏剧,讲述了一个情欲、信仰、理性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 作者简介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他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一八四九至一八五九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主要作品有《穷人》(1846)、《白夜》(1848)、《脆弱的心》(1848)、《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死屋手记》(1861)、《罪与罚》(1866)、《白痴》(1869)、《群魔》(1872)和《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等。 目录 译本序 作者的话 第一部 第一卷 一个家庭的历史 一 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二 被扔在一边的长子 三 续弦和续弦生的子女 四 幼子阿辽沙 五 长老们 第二卷 不适当的聚会 一 来到修道院 二 老丑角 三 有信仰的村妇们 四 信念不坚的太太 五 将来一定会这样,一定会这样! 六 这样的人活着有什么用! 七 向上爬的宗教学校学生 八 乱子 第三卷 好色之徒 一 下房 二 丽萨维塔·斯麦尔佳莎娅 三 热心的忏悔(诗体) 四 热心的忏悔(故事) 五 热心的忏悔(“脚跟朝上”) 六 斯麦尔佳科夫 七 争论的问题 八 喝着白兰地的时候 九 色鬼 十 两人在一起 十一 又一个失去了的名誉 第二部 第一卷 折磨 一 费拉庞特神父 二 在父亲家里 三 和小学生们相遇 四 在霍赫拉柯娃家 五 客厅里的折磨 六 农舍里的折磨 七 在清新空气里 第二卷 赞成和反对 一 婚约 二 斯麦尔佳科夫弹吉他 三 兄弟俩互相了解 四 叛逆 五 宗教大法官 六 暂时还很不清楚的一章 七 “跟聪明人谈谈也是有好处的” 第三卷 俄罗斯教士 一 佐西马长老和他的客人 二 已故司祭佐西马长老的生平,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根据他的自述编写(传略) 三 佐西马长老的谈话和训言 第三部 第一卷 阿辽沙 一 腐臭的气味 二 那样的时刻 三 一棵葱 四 加利利的迦拿 第二卷 米卡 一 库兹马·萨姆索诺夫 二 猎狗 三 金矿 四 在黑暗里 五 突然的决定 六 我也来了! 七 无可争议的旧情人 八 梦呓 第三卷 预审 一 彼尔霍金官运的开端 二 报警 三 灵魂的苦痛。第一次磨难 四 第二次磨难 五 第三次磨难 六 检察官捉住了米卡 七 米卡的重大秘密。别人对他发出嘘声 八 证人的供词。婴孩 九 米卡被带走了 第四部 第一卷 男孩子们 一 柯里亚·克拉索特金 二 小孩子 三 小学生 四 茹奇卡 五 在伊留莎床边 六 早熟 七 伊留莎 第二卷 伊凡·费多罗维奇哥哥 一 在格鲁申卡家里- 二 病足 三 小魔鬼 四 赞美诗和秘密 五 不是你!不是你! 六 跟斯麦尔佳科夫的第一次晤面 七 再访斯麦尔佳科夫 八 跟斯麦尔佳科夫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晤面 九 魔鬼。伊凡·费多罗维奇的梦魇 十 “这是他说的!” 第三卷 错判的案子 一 致命的一天 二 危险的证人 三 医生鉴定和胡桃一磅 四 幸福对米卡微笑 五 突如其来的灾难 六 检察官的演说。性格分析 七 历史的观察 八 对于斯麦尔佳科夫的研究 九 种种心理分析。飞驰的三套马车。检察官演词的终结 十 律师的演说。两头伤人的大棒 十一 既没有钱。也没有抢劫的事 十二 也没有谋杀 十三 诲淫诲盗的论客 十四 乡下人不为所动 尾声 一 营救米卡的计划 二 谎话一时成为真实 三 伊留莎的殡葬。石头旁边的演词 序言 《卡拉马佐夫兄弟》 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 1881)所写的最后一部长 篇小说,一八七九至一八 八〇年在刊物上连载,一 八八一年单行本出版后不 久作者就因病去世,当时 和后来的俄国国内外评论 界都有不少人把它看作是 作者一生总结性的作品。 小说写了旧俄外省地 主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 兄弟间因金钱和情欲引起 的冲突和最后酿成的悲剧 。也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其他许多作品中一样, 作者借助于对人物心理鞭 辟入里的分析刻画,深刻 地揭示了当时俄国现实生 活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 。 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 年代是俄国社会激烈动荡 的时期。一八六一年沙皇 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农 民改革”,名义上解放了 农奴,实际上丝毫没有减 轻农民的悲苦命运,而资 本主义和伴随而来的一切 弊病,却使广大城乡普通 人民所受的压迫更为深重 。与此同时,上层社会的 腐朽和知识阶层的彷徨也 更加明显。旧的生活基础 和道德准则正在迅速瓦解 ,而新的生活及其前途对 多数人来说还非常模糊。 俄国向哪里去?——这是 当时俄国知识、文化界许 多忧国忧民之士所思考焦 虑而得不到解答的苦恼问 题。 也正是在这种心情下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贫病 交困的晚年,用全副心力 酝酿和写成了这部《卡拉 马佐夫兄弟》。他以先前 亲自看见的一个年轻军官 的杀父冤案为情节核心, 塑造了老卡拉马佐夫和他 的三个有着各自不同的生 活志趣和思想倾向的儿子 的典型形象:“一家之长” 老卡拉马佐夫纵欲、贪婪 ;大儿子米卡粗野率直、 狂暴任性;二儿子伊凡对 社会抱着犬儒主义的怀疑 嘲弄态度;最小的儿子— —作者的理想人物阿辽沙 却真诚地相信用爱可以战 胜世上的一切邪恶。在作 者寓言式地托名为“畜栏” 的一个外省小城市里,这 一家的父亲和长子为争夺 共同的情妇,再加上财产 的争执,竟至于势不两立 。而老头年轻时同一个被 他欺凌的穷苦痴女养下的 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因 为受了伊凡“既然无所谓 善恶,就什么事都可以做 ”的玩世哲学的感染,又 为自己在长期卑屈处境下 郁积起来的怨毒情绪所驱 使,终于利用那一家父子 兄弟间的不和,冷酷地谋 杀了自己的生父。米卡涉 嫌入狱,葬送一生;伊凡 内疚自责,神经错乱;斯 麦尔佳科夫也因精神崩溃 而自杀。只剩下阿辽沙孤 身一人弃家远游,继续用 基督教的博爱去拯救这罪 恶世界上千千万万“迷途” 的灵魂。作者想通过这样 一个家庭悲剧,就俄国当 时所面对的社会危机和精 神危机的病根问题,提出 他自己的治疗方案。离开 社会根源,单纯从道德的 角度去看生活中的罪恶现 象,自然会得出远离实际 的错误结论;把抽象的爱 作为拯救社会的良方,不 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只会 掩盖病因,贻误生机。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 错误立场并不是偶然的。 在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初期 ,以小说《穷人》(1846 )赢得广大声誉时,他曾 站在革命民主派的阵营, 并因参加青年革命团体“ 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而 遭到沙皇政府的流放 (1850—1859)。但在此 以后,他就逐渐离开原来 的战友,在自己的创作和 言论中愈来愈突出地宣扬 抽象的“人类心灵的两重 性”,反对唯物主义和无 神论,赞美驯顺、受苦和 博爱的宗教精神,怀疑和 否定六十至七十年代蓬勃 兴起的俄国革命运动。陀 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中这 些反动的因素在他最后这 部作品中都得到了明显的 反映。难怪小说一问世, 反动势力就立即表示欢迎 ,千方百计渲染和夸大它 思想上的弱点,利用它作 为反对进步思潮的武器, 而进步评论界在肯定它的 优点的同时,也尖锐地指 出了它有害的一面。 然而尽管如此,这部 作品在十九世纪俄国古典 文学遗产中仍旧具有无可 否认的重要价值。陀思妥 耶夫斯基所写的那个道德 沦丧、人欲横流的外省小 城(“畜栏”)中的地主家 庭,它的迅速破落就仿佛 是从农奴“解放”到资本主 义发展时期俄国旧秩序瓦 解的缩影。法庭及其陪审 官们不顾证据的含糊矛盾 ,可以任意武断地判处无 辜的米卡几十年苦役,而 凭着金钱的神通,又可以 在押解途中受贿释放同一 个“犯人”。这实际上是对 沙皇政权下整个官僚机器 的辛辣讽刺。从四乡到修 道院来找佐西马长老的那 些丈夫酗酒肆虐、爱子夭 折或被征当兵的妇女,米 卡“梦”中所见的那些守在 被焚的家园旁嗷嗷待哺的 村民,和他们怀中所抱的 面目黧黑的枯瘦的婴儿, 这等于是对俄国封建残余 和资本主义的有力控诉。 所有这一切,都鲜明地表 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黑 暗现实的强烈憎恨,对人 民痛苦的无限同情。尽管 作家主观上竭力要把它们 归因于人类本性中“永恒” 的善与恶的斗争,并且连 篇累牍地向读者进行他关 于爱和宽恕的说教,但读 者从他对事物的形象描写 中,却总是会得出“决不 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的 明确结论。更有意义的是 ,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正好 与作家的主观意旨相反, 以他们的实际言行驳倒了 作家自己的说教。作为作 者代言人之一的佐西马长 老对于伊 导语 小说写了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间因金钱和情欲引起的冲突和最后酿成的悲剧。 本作品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许多作品中一样,作者借助于对人物心理鞭辟入里的分析刻画,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俄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 精彩页 第一卷 一个家庭的历史 一 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老费多尔在整整十三年以前就莫名其妙地惨死了,那段公案曾使他名闻一时(我们县里至今还有人记得他哩)。关于那个案子,请容我以后再细讲。现在我所要叙述的,就是这位“地主”(我们县里这样称呼他,虽然他几乎有生以来从来也没有在自己的领地上住过),这是一个虽然古里古怪,但是时常可以遇见的人物,是一个既恶劣又荒唐,同时又头脑糊涂的人的典型。不过,他这类糊涂人却会非常高明地经营他自己的财产,而且大概也只有在这类事情上十分在行。譬如说吧,费多尔·巴夫洛维奇起初差不多什么也没有,他是个最起码的小地主,常跑到别人家去吃闲饭,抢着做人家的食客,但在他死的时候,却积攒了十万卢布的现钱。不过尽管如此,他仍旧一辈子都可以说是我们全县中一个最头脑不清的狂人。我还要重复一句:他并不愚蠢;这类狂人大都是十分聪明和狡猾的。他只是浑噩,还是一种特别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浑噩。 他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儿子,长子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第一位太太生的,其余两个,伊凡和阿列克赛,是第二位太太生的。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的第一位太太出身于有财有势的贵族米乌索夫家,也是我们县里的地主。一个富有嫁资,既非常聪明美丽,又活泼愉快的小姐,怎么竟会嫁给这种像人们常叫的,不值钱的“废物”,我也不多说了,因为这种事在我们这一代里并不稀罕,过去时代也发生过。我还认识一个女孩子,也是属于过去的“浪漫派”一代的,她对于一位先生暗暗爱了好几年,本来可以用极安静的方式嫁给他的,结果却因为自己认为障碍无法克服,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从峻岩般的高岸上投入很深很急的河里自杀了。她这样做也是由于一种怪念头,那就是为了模仿莎士比亚的奥菲莉亚①。假使她早就看中的那个心爱的岩石并不是多了不起的好景致,假使这一带是平淡无奇的平坦河岸,那么,她也许根本就不会自杀。这是千真万确的实事,我们应该想到,在我们俄罗斯的生活中,在最近几十年里,这一类的事情的确发生了不少。所以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米乌索娃的行为无疑地是受了别人的流风的影响,也是由于气愤所致。她也许想表示妇女的独立,反对社会的压迫,反对自己宗族和家庭的专制,而容易唤起的幻想又使她相信(哪怕只是在一瞬间),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尽管被人叫做食客,仍是日趋进步的时代里一个大胆和最好嘲弄的人,而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恶毒的丑角,别的什么也不是。更有意思的是这事居然落到了私奔的结果,而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却引为十分荣幸。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对于这类意外奇遇,即使从他的社会地位来说,当时也是求之不得的,因为他巴不得早日成家立业,为此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攀一门好亲戚又能取得嫁资,是一件十分诱人的事情。至于说到双方的爱情,无论是新娘方面还是他这方面,大概是全都没有的,尽管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还很有几分姿色。所以这个事件在费多尔·巴夫洛维奇一生中,也许可以说是一件惟一的特殊事件,因为他一辈子最为好色,只要女人一招手,就会马上拜倒在任何一条石榴裙下,可是偏偏只有这个女人在色情方面却一点也不能使他感到兴趣。 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在出奔后立刻发觉她对于丈夫只有轻蔑,并无其他感情。所以婚姻的后果很快就暴露了出来。虽然家里居然很快地对这件事默认下来,给出奔的姑娘分出了一笔嫁资,但是夫妇之间开始了最无秩序的生活和没完没了的争吵。有人说,年轻的夫人当时所表现的尊贵和高尚,是费多尔·巴夫洛维奇万万比不上的。现在才知道,在她拿到钱以后,他把数达两万五千卢布之多的款子立刻一下子全部抓了过去,所以在她来说,这几万卢布从那时候起简直就等于扔到了水里。在她的嫁资中,还有一个小庄园,和一所相当好的、城里的房子,他长时间地千方百计想通过办成一种相当的手续,弄到自己的名下;只要凭着他无时无刻不使用的那种无耻的勒索和苦求的手段,来引起自己夫人对他的轻蔑和厌恶,好在她精神疲劳时为了摆脱他而答应下来了事,他原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但是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娘家出来干涉了,终于万幸限制了强夺的行为。人们都清楚,他们夫妇之间时常发生恶斗,但是,据说动手殴打的不是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却是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一个暴躁、敢作敢为而缺乏耐性、身强力壮而脸色微黑的太太。最后,她终于抛弃了家庭,离开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同一个穷得快要活不下去的宗教学校的教员私奔了,给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留下了三岁的米卡。费多尔·巴夫洛维奇马上就在家里养了一大群女人,大肆酗酒放荡。间或清醒时,他就走遍全省,含着眼泪对一切人抱怨抛开他的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还说出一些做丈夫的羞于出口的闺房琐事。这主要是因为他对于在众人面前扮演一个可笑的受了辱的丈夫的角色,有声有色地描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