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建筑史(精)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日)伊东忠太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建筑史》一书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书中有大量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百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内容翔实。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出版意义。
作者简介
伊东忠太(1867-1954),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一生致力于日本传统建筑及亚洲建筑的研究,是最早来华实地考察的日本学者之一。著作包括《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东洋建筑之研究》《法隆寺》等。有《伊东忠太建筑文献》(六卷)。伊东不仅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也是东亚建筑研究的先驱,有『工学泰斗』和『建筑巨人』之称。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定位
第二节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建筑
第三节 研究中国建筑的方法
第四节 中国的国土——地理
第五节 中国的国民——历史
第六节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类
第七节 中国建筑的特质
一、宫殿本位
二、平面结构
三、外观
四、装修
五、纹饰
六、色彩
七、材料与构造
第二章 前期
第一节 有史以前
第二节 周
一、概述
二、坛庙
三、都城与宫殿
四、陵墓
五、纹饰
第三节 秦
一、概述
二、遗迹
第四节 汉
一、概述
二、宫殿
三、陵墓
四、祠庙与道观
五、佛寺
六、碑碣及砖瓦
七、建筑细部
八、纹饰
第三章 后期
六朝
一、概述
二、宫城
三、佛寺
四、道观
五、陵墓
六、纹饰
七、建筑性质
序言
绪言
本书讲的是中国建筑的
历史,所做观察侧重于艺
术层面,而非有关材料构
造的土木层面。本书以时
间为线索,讲解与中国艺
术有关的一般概念。
我们今天口中所说的“艺
术”一词,在意义上和英文
art、德文 Kunst,以及法
文 beaux-arts 并无二致,
主要指的是雕刻、绘画、
建筑等门类的造型艺术,
再广泛一点来看,还包括
诗歌、音乐、舞蹈,等等
。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
皆无词汇与英文 art 的意
义完全相同,尽管如此,“
艺”字在中国却由来已久,
而且还有孔门七十二圣贤“
身通六艺”的说法。这里所
说的六艺是指:礼、乐、
射、御、书、数。礼,是
指与制度、律令、宗庙、
祭祀、冠婚、丧葬等诸事
有关的仪式,或许我们可
以称之为技艺,但大部分
都不能被称为艺术。乐,
主要指音乐、舞蹈、雅乐
,基本上都是被用于祭祀
、典礼和仪式上的,这些
自然都是艺术。射,顾名
思义就是射箭的技术。御
,类似于马术,一种技能
,这些都算不上是艺术。
书,独属于中国的一种技
术,在广义上和绘画有一
定的相通之处,所以说它
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对文
字的书写究竟能不能被称
为艺术?尽管人们曾对这
个问题争论不休,不过把
书法归为艺术,大抵是不
会错的。数,也就是算术
,是技能而非艺术。
无论如何,相较于我们
今天常常提到的“艺术”,中
国的“艺”在范畴上是更为广
泛的,总的来说,它并不
是指那些专业的艺术门类
,而是指有见识或有风度
的人理应具备的素养。
这么说来,难不成在中
国就没有专业的艺术了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在
中国,专业的艺术可谓是
特别的存在,譬如金石,
亦如绘画。雕刻被归为金
石;建筑被划为木工,因
而常常为人忽视;在很长
一段时间里,各种各样的
美术工艺也都被划入了金
石这一门类。在中国,金
石包括铜制的祭祀用品、
饮食用具、古钱币、兵器
、文具、容器饰物、铸像
等金属类物品,和石碑、
石碣、石雕、玉器、砖瓦
等玉石质类物品。中国人
向来对金石尊崇有加,不
过,他们所尊崇的并非是
金石的艺术价值,而是金
石的古董价值。换句话说
,这种与书画金石有关的
学术,其实是考古学意义
上的艺术,或许我们应该
称之为艺术方向上的考古
学。
正因如此,源自中国的
艺术论,其基础定然是书
画金石。最近一段时期,
美国人约翰·科尔文·弗格森
(John Colvin Ferguson) 就
抱着这种想法对中国艺术
进行了解析,就某种意义
而言,其见地颇有意思,
不过与我将要讨论的建筑
层面的话题并无关系。建
筑,亦是一种艺术门类。
中国的金石与雕刻、绘画
联系紧密,但建筑却独立
其外。所以,在我看来,
我们在讨论中国建筑的历
史时,不必深究金石之道
,但也不可对金石视而不
见,尤其是在对古代建筑
进行考察时,难免要涉及
金石,好让二者互为参照

在中国和日本,建筑学
历来受人忽视;与之相反
的是,在欧洲,人们一直
对建筑学颇为重视,所以
欧洲的建筑学研究方法也
发展得更为迅猛。在讨论
中国建筑的时候,我借鉴
了欧洲先进的研究方法,
但在讲解中国特有的建筑
时,我还必须得做一些特
殊的准备工作。在这些特
殊的准备工作面前,欧洲
人多半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既
超脱了以书画、金石为基
础的传统的中国式研究方
法,又不失对书画、金石
的尊崇,以期从中有所收
获。所以,在本书所探讨
的建筑史,尤其是古代建
筑史中,书画、金石的身
影将随处可见。
中国建筑的历史所及甚
广,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
讲清楚的。然而,目前的
情况是,留给我的时间并
不太多,要完成这个任务
的确有些强人所难,先不
说追根溯源的难度有多大
,单是要将要点讲清楚就
已绝非易事。我唯一能做
的便是尽一己之力,让这
本书看上去没那么艰涩难
懂,当然,在讲解一些专
业知识时,难免也得用上
几个不那么通俗易懂的词
汇。在这一点上,还希望
各位读者能多多包涵。
导语
在中国和日本,建筑学历来受人忽视;与之相反的是,在欧洲,人们一直对建筑学颇为重视,所以欧洲的建筑学研究方法也发展得更为迅猛。在讨论中国建筑的时候,我借鉴了欧洲先进的研究方法,但在讲解中国特有的建筑时,作者还必须得做一些特殊的准备工作。在这些特殊的准备工作面前,欧洲人多半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既超脱了以书画、金石为基础的传统的中国式研究方法,又不失对书画、金石的尊崇,以期从中有所收获。所以,在本书所探讨的建筑史,尤其是古代建筑史中,书画、金石的身影将随处可见。
精彩页
印度建筑艺术起源于印度的五河地区,准确地说,萌生于沃野千里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而后逐渐发展壮大,遍及印度、后印度的东印度群岛大部分地区(不包括安南、交趾地区),拥有超过八百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以及三亿五千万左右的人口,人口为全球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不可否认,印度建筑艺术可谓源远流长,性质也相当特殊,然而,在伊斯兰教“登陆”印度之后,便逐渐失去了其本真的风貌。
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发源地是阿拉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风行,这种建筑艺术很快便遍历全球,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可谓无出其右。在亚洲,只有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日本尚未被伊斯兰教影响;在非洲,只有南部与中部的很少一部分地区还没有被伊斯兰教侵入;在欧洲,俄罗斯的南部地区,以及巴尔干半岛的小部分地区,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依然历历在目。曾几何时,伊斯兰教盛行于西班牙,植根于西西里岛;它所辐射的地区具体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应该不会小于四千五百万平方公里,要说人口,应该也曾一度达到过三亿吧!不过,时至今日,伊斯兰教建筑艺术早已风光不再,就连曾经昌盛至极的巴格达文化与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印度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也都只剩下些断壁残垣了。
就东方建筑所包含的三大建筑体系而言,眼下依然饱含着生命力,依然屹囊在世界之巅的,恐怕就只有中国建筑了。国家命运不济蟹致印度建筑艺术走上了下坡路,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也难抵颓然之势。至于中国建筑艺术,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在其巅峰时期,不少作品都堪称世界顶级,这一认知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近年来,欧美的研究者们对中国建筑艺术兴趣盎然,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对中国进行深入的研究,无论是从考古领域,还是文学领域,不管是从艺术领域,还是其他诸多领域。
中国建筑艺术诞生于何时何地?而后又如何发展壮大?要解开这些谜团并非易事。诞生于何时,怕是任谁也说不清道不明;诞生于何地,或许也是永远的秘密;如何发展壮大,就更是无人可知了。然而,中国建筑艺术显然是自成一派的,并非源自他乡别国。有人说,中国人,包括汉族的先祖来自西亚地区,所以中国建筑受到了巴比伦文化和亚述文化的深远影响;还有人认为,中国建筑在性质上与迈锡尼式建筑有相通之处。对上述观点的评判,我们暂且留作他日再讨论。不过,毋庸置疑的是,由汉族创造的中国建筑拥有某种令人惊叹的特质,就像直觉告诉我们的那样,它的格调和欧美建筑截然不同;它属于东方建筑,但又和印度建筑、伊斯兰教建筑迥然相异。想解释清楚这种神奇的特质是相当艰难的事,不过,我还是想要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尝试一下。对于中国建筑的艺术价值,想必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认知,而在我看来,中国建筑不仅气势恢宏,而且拥有不可思议的工艺。
P4-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