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抉择--共和国重大思想决策论争纪实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炳林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回望共和国的辉煌历史,无论是开辟道路还是理论创新,都离不开思想争鸣。每当时局变化的紧要关头,每当重大决策的出台前后,总会有一些不同观点的碰撞,总会有不同意见的争辩。从抗美援朝到和平发展,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从真理标准讨论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书选取影响共和国发展进程的重大思想观点争论,考镜源流,澄清是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探讨思想争论中利弊得失,更好地汲取历史智慧,能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王炳林,196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课题组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博士论文《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精彩一课”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所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目录 导言 1.从“不争论”说起 2.在思想争鸣中前进 3.思想争论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能否确立?——过渡时期的意见分歧 1.“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2.“提早消灭资本主义是错误的” 3.围绕农村合作化的意见分歧 4.能否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 第二章 是学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三次论争 1.“武训不足为训”?——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论争和批判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对三次论争与批判的反思 第三章 艰难的抉择——抗美援朝决策始末 1.朝鲜战争爆发及各方反应 2.战局扩大与出兵决策 3.对抗美援朝的持续关注 第四章 是太快还是太慢?——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速度之争 1.农村合作化运动的稳步推进 2.农业合作化的急躁冒进与“停、缩、发”方针 3.批判“小脚女人走路” 4.三大改造的超高速发展 5.社会主义改造的反思 第五章 欲速则不达——“三面红旗”的起落 1.反保守还是反冒进:“三面红旗”提出前的一场论争 2.一年“升起”三面旗 3.徘徊在纠“左”与反右之间 4.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六章 “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中苏大论战的前前后后 1.中苏两党裂缝的产生 2.中苏两国矛盾的深化 3.中苏全面论战及其后果 第七章 有错必纠——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的纷争 1.《人民日报》吹响平反冤假错案的号角 2.“两个不管”与“两个凡是”的交锋 3.在大案上打开缺口 4.烟台会议上的争论 5.又一次较量 第八章 冲破思想禁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来龙去脉 1.“两个凡是”的出笼 2.两个重要问题上的争论 3.一篇文章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4.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第九章 要“集体”还是要“单干”?——一波三折的“包产到户” 1.在两条道路的辩论中受重创 2.人民公社体制下的自救之道 3.“阳关道”还是“独木桥”? 第十章 反对“神化”与反对“丑化”——关于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 1.两种错误:“神化”与“全盘否定” 2.科学评价的指导原则 3.规模空前的大讨论 4.《历史决议》的杰出贡献 5.不废江河万古流 第十一章 时代观的转换——怎样认识战争与和平 1.世界将走向和平还是走向战争? 2.新时代观的形成 3.外交战略的转变 4.裁军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5.“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第十二章 春潮与寒流——经济特区的探索之路 1.“杀出一条血路来” 2.有些“秋风瑟瑟”的味道 3.邓小平首次到特区 4.洋浦模式再掀风波 5.“你们这里是很好的社会主义” 第十三章 姓“社”还是姓“资”——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与论争 1.商品经济:犹抱琵琶半遮面 2.市场取向:山雨欲来风满楼 3.市场经济: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十四章 姓“公”还是姓“私”——关于股份制性质的讨论 1.股份制与知识青年返城就业及国企改革试点 2.股份合作制:我国农民的又一创造 3.“四不像”经济组织形式的迅速发展 4.搞股份制就是搞私有化吗? 第十五章 从资金饥渴到“不差钱”——中国引进外资引发的争论 1.打开窗户:外资是新鲜空气,还是苍蝇? 2.开门迎客,多少合适? 3.外资不是来扶贫的 4.高额外汇储备:中国经济发展“不差钱” 第十六章 身份之争——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的前前后后 1.党员可以成为富农吗? 2.如何看待私营经济中的剥削现象? 3.私营企业主的身份之争 4.私营企业主入党的利与弊 第十七章 是穷人太穷还是富人太富?——关于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的思考 1.千年理想“均贫富” 2.“先富论”激发致富梦 3.能否以基尼系数的一般标准来看待中国? 4.“穷人经济学”与共同富裕之路 第十八章 是对还是错?——从国企产权改革的纷争说起 1.“郎顾之争”引发大争论 2.对改革本身的争论和反思 3.如何看待社会的不公平问题? 4.对改革争论的总结和反思 第十九章 软实力与核心价值体系——从“普世价值”的论争说起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普世价值”的缘起 2.聚焦国内“普世价值”论争 3.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第二十章 理论体系与发展道路——关于理论创新与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 1.理论创新不一定要有鸿篇巨制,贵在解决实际问题 2.理论创新不一定要有新的语言表述,贵在有思想创见 3.理论创新不能违背科学,贵在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4.选择道路不能照搬,贵在符合国情 后记 序言 1.从“不争论”说起 说到争论,人们自然会 想到邓小平的“发明”。1992 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 讲话中明确指出:“不搞争 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 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 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 掉了,什么事也干不成。不 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 革也应如此。” 虽然邓小平提出了“不争 论”的方针,但是,在改革 开放的进程中思想争论始终 没有停止过,“公”与“私”、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姓“ 社”与姓“资”、改革是对还 是错等等,在许多重大问题 上都有着程度不同的争论, 至于一些政策、法规出台前 后的争论就更为普遍。 赞成者认为,真理越辩 越明,只有充分讨论,自由 争论,才能辨明发展方向, 实现理论创新。理论在争鸣 中才能充分获得生机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与 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观 念、非马克思主义观念的斗 争中不断壮大、日益普及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也是在与各种教条主义观 念的论争中产生和发展的。 反对者认为,争论贻误 时机,有害无益。对一些工 作有议论、有看法,这无可 厚非,但如果陷于无谓的争 论之中,则不足取。因为争 论产生不了物质财富,相反 ,还很有可能搅乱人心,丧 失机遇,影响发展。必须“ 在不争论中发展”,凡是认 准了的事情,大胆地去试、 大胆地去闯,积极探索,努 力创新。 对是否“争论”有明显的 意见分歧。那么,怎样理解 和贯彻邓小平提出的“不争 论”方针呢?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 设计师,邓小平以务实的作 风和超人的胆略与智慧,探 索使中华民族逐渐走向富强 的改革之路。过去,我们有 过教训:离开生产力抽象谈 论社会主义,在所谓的“社” 与“资”的问题上搞无谓争论 ,甚至搞大批判,贻误了发 展时机。在改革之初,为了 摆脱贫困,克服低效,人们 迫不得已痛苦地反思计划经 济的有效性,既有怀疑,又 不忍心放弃,所以在改革过 程中也充满了争论,左顾右 盼,走走停停,甚至有犹豫 和反复。农村改革闯出了新 天地,城市改革则是步履艰 辛,因为理论认识不够清晰 ,政策表述上也模棱两可, 改革措施上则是“双轨制”。 经过“摸着石头过河”,改革 之路更加清晰,改革的信心 更加坚定,改革的成效更为 显著。实践证明,正是有了 敢于以“不管白猫黑猫,抓 住耗子就是好猫”的朴素思 想冲破封闭僵化的思想樊笼 ,大胆试验,真抓实干,才 有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不能停留在争论上而影响发 展。但在经历了1989年的 政治风波后,新的问题又出 现了。有些人把政治风波的 出现归咎于改革开放,归咎 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引 进外资。于是,对本来可以 采取的那些既可以为资本主 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 所用的一些具体措施,不必 去问什么姓“资”姓“社”的问 题,又开始了无谓的争论, 甚至上纲上线,拿大帽子吓 唬人,影响了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 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邓小 平又一次强调不要搞争论, 而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靠 实践来检验。可见,“不争 论”方针是有时代内涵的, 是英明之举,也是形势所迫 ,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不争论”就是要在坚持改革 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 下,对改革开放所采取的一 些具体措施不要争论,看准 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 地闯。所以,理解这个方针 如同学习贯彻任何理论和方 针政策一样,要结合时代特 点,要密切联系实际,不能 抽象化和绝对化。 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 ,如果需要争论才能辨明方 向,邓小平不仅不反对争论 ,而且还积极支持和参与争 论。新时期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 动,也就是一场思想大争论 ,邓小平是支持者和推动者 。邓小平曾经语重心长地指 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 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 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 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 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 ,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 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 亡党亡国。” 至于学术问题,当然更 应该按照“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方针自由讨论。邓 小平明确提出:“如果我们 不注意,不搞‘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思想要僵死起 来,马克思主义要衰退,只 有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各种意见表达出来,进行 争辩,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 主义、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 人们所处的地位和环境 不同,加之利益分配的差别 和思想认识水平不一,在一 些问题上出现认识分歧和争 论是必然的。我们要提倡具 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 具体处理,反对凡事上纲上 线以势压人的官僚主义;提 倡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反 对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的形式 主义。不能争论不休而贻误 发展机遇,要敢于实验,要 坚持实践标准,这是邓小平 的一贯作风。而“不争论”方 针能够贯彻下 导语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每一次重大历史关头,都伴随着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各种决策意见的争鸣。要深入理解共和国历史,必须了解我们所经历的思想决策冲突和论争的历史。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剖析,再现共和国历史上那些事关道路抉择的、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决策论争。 后记 德国诗人海涅说:“思想 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 在雷雨之前一样。”观点争 鸣、思想解放是社会前进的 重要前提。十年前,我们撰 写了《抉择——共和国重大 思想决策争论纪实》一书, 力图从观念冲突和道路抉择 的视角,通过鲜活的历史故 事彰显思想争鸣在道路抉择 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 科书。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 立100周年之际,回望历史 ,能够使我们更加自信地走 向未来。于是,我们决定对 原书进行修订,增加了新的 内容。解放思想是常说常新 的话题,我们相信,通过探 讨思想争论中利弊得失,更 好地汲取历史智慧,能够更 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和文化自信。 本书是课题组集体智慧 的结晶。马慧吉在课题的论 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阚和 庆、田园、于昆对写作提纲 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参 加书稿撰写的是:王炳林( 导言),丁云(一、二),路 淑英(三、十二、十七),马 慧吉(四),刘强(五、十六) ,阚和庆(六、十八、二十) ,于昆(七、八、九),王春 玺(十),卜昭滔(十一、十 四),杨永利(十三),宋志 刚(十五),宋媛(十九)。全 书由王炳林修改定稿。 把学术著作写生动,对 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由于 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 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王炳林 2020年5月 精彩页 1.“武训不足为训”?——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这场由一部电影而引起的风波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震动,而且影响深远,首开新中国成立以后把学术文化批判与政治批判相结合的先例。 (1)“修个义学为贫寒”的武训被搬上银屏 电影《武训传》是由进步艺术家孙瑜导演、赵丹主演,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一部历史故事片。它从1949年初开始拍摄,于1950年底摄制完成。它以清末山东人武训行乞办农村义学的事迹为素材创作而成。 武训(1838~1896),原名武七,“训”这个名字是清朝政府后来为嘉奖他“行乞兴学”、“为天下后世训”而赐给他的。武训出身于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7岁丧父,随母四处乞讨流浪。十几岁时,武训给地主家扛活,地主欺侮他不识字,侵吞了他辛辛苦苦挣来的工钱。他由此感受到不识字的苦处,于是立下了行乞兴学、让穷孩子读书识字的志愿。 “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在这个信念激励下,武训开始了艰辛的办学实践。为此,武训四处乞讨,甚至自残自贱,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经过各种努力,武训逐步积累起上百亩土地、万贯家财,全部用来修义学。从1888年到1896年,他先后在山东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分别建立起崇贤义塾、杨二庄义学、御史巷义学。武训行乞兴学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前,受到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们普遍赞扬,有许多人学习武训兴办义学。其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尤其推崇武训,积极倡导武训精神。 电影《武训传》以一个小学教师给学生讲故事为引子,以武训行乞兴学和周大带领一支农民武装斗争为线索,描写和赞扬了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电影的梗概是:在清朝末年,有一个叫武七的穷孩子,由于不识字被地主张老辫以伪造账目的手段白白赖掉了3年的工钱,武七与之争辩,遭毒打并被赶出门外。他无家可归,又气又急之下病倒在一座破庙中。在3天3夜的梦幻中他游历了地狱天堂,看到穷人之所以受到地主的欺压从小苦到老,就是由于不识字,而识了字就可以上天堂,就有好日子过。于是,武七下决心用行乞的办法创办义学,让穷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不再受人欺压。为了乞讨几个钱,他耍把戏、唱小曲、竖大顶,还采取了种种自辱自贱的做法,到处向人下跪磕头,吃砖头、瓦块、蛇蝎、粪便,喝脏水,爬在地上做驴当马让人骑,甚至任人拳打脚踢,代价是“打一拳,一个钱;踢一脚,两个钱”。武七用这种自辱和苦行的办法感动了举人、豪绅、官府,在他们的赞助和支持下办起第一所义学,穷人的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学了。武七并不因此而满足,他又风尘仆仆地为办更多的义学而去乞讨奔波。影片颂扬了武训的行乞兴学活动,称武训是“至仁至勇,千古一人”。 (2)《武训传》上映之初的赞誉和批评 1951年2月,电影《武训传》在上海和南京公映,反应热烈,不少观众被感动得流泪。为了扩大影响,孙瑜携拷贝到北京。2月21日,由周恩来批准《武训传》在中南海演出,朱德、周恩来、胡乔木等一百多人到场观看,反映良好,放完后获得不少掌声。朱德微笑着同孙瑜握手,说“很有教育意义”。毛泽东和江青几天后也看了《武训传》。 2月25日,《武训传》在北京上映,反映强烈,称誉和推荐的文章在报刊上接踵而来。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12月5日到1951年3月,上海的《大公报》、《文汇报》、《新闻日报》、《新民报》,北京的《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大众电影》、《北京文艺》,天津的《天津日报》、《进步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赞扬或者主要肯定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文章有40多篇,《大众电影》把《武训传》列为1950年10部最佳国产影片之一。赞扬和肯定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电影《武训传》暴露了地主阶级的罪恶,为新解放区正在轰轰烈烈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人们,提供了燃起对地主阶级仇恨的现实题材。 第二,认为观众从武训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和卓越精神。杨雨明、端木蕻良在《北京文艺》1951年第2卷第1期上发表的《论<武训传>》中指出:“劳动出身的武训是充满了聪明和智慧的,他会唱歌,会讲故事,会耍把戏,会做菜,记性好,有韧性,心眼深,能说能行。”董渭川在1951年2月28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由教育观点评<武训传>》中指出:《武训传》“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从武训这个杰出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许多传统的卓越精神”,武训把这些高贵品质应用到举办义学,是一位“杰出的劳动者”。赵丹在《我是怎样演武训的》一文中写道:“武训的这种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精神,这意志是劳动英雄的意志。” 第三,认为武训“是劳动人民文化翻身的旗帜”。戴白涛在1951年1月3日《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号召“一切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民教师,应该学习武训那样赤诚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