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望大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俏红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生动展现了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打造“望道信仰线”的过程和成果。“望道信仰线”是一条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线,是一条与时代发展融合在一起的线。本书记录了“望道信仰线”的打造经过,深入采访“望道信仰线”上的各个村庄,各个关键节点的人物和事件,用生动的笔触讲述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美丽故事,体现共产主义信仰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点带面,提升“望道信仰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体现中国基层党员和群众对信仰的坚守和追求,是本书稿的立意所在。站在新农村和基层党组织的角度,写好中国信仰和中国故事,写好美丽浙江和美丽义乌,突出红色信仰精神的引领及强村富民的力量。 作者简介 李俏红,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入选“浙江省青年作家人才库”“浙江省新荷计划人才库”,鲁迅文学院浙江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 作品曾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中国梦·劳动美”全国职工散文大赛一等奖、浙江省生态散文大赛一等奖、浙江省“我喜爱的花与树”征文大赛一等奖。 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少年文艺》《诗刊》《散文选刊》《天津文学》《人民日报》《散文百家》《文学报》《青年月刊》《文汇报》等报刊。 目录 第一章 历史选择:一盏油灯的光芒 第二章 乡村蝶变: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第三章 美丽典范:薰衣草花海背后的故事 第四章 一村之治:志成湖畔的“乡践与乡见” 第五章 撸起袖子:石明堂做出“新名堂” 第六章 全国样板:一个与党生日同名的村庄 第七章 日新月异:“红色堡垒”提升民生福祉 第八章 见证传奇:“义乌经验”领航电商小镇 第九章 丝路起点:“一带一路”为梦想出发 第十章 追望大道:让义乌告诉世界 后记 序言 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 特别早,虽然北方大地还 是一片枯黄,江南的山区 却已春意萌动。一眼望去 ,田野上草色扑人眼帘, 河岸边、田埂上,柳树抽 出了新芽,桃花、杏花、 梨花枝头缀满了粉色、白 色的花苞,只要太阳一出 来,它们就会争先恐后“ 吧嗒、吧嗒”打开。花一 开,世界一夜之间就变得 生机勃勃、欢快明亮。 这是2021年2月,春天 的地气走动着,夹杂着新 翻的泥土和青草的气息, 风和煦地抚摸着人们的脸 庞,一切都是欣欣然赏心 悦目的样子。 这里是浙江省义乌市 城西街道分水塘村。淡蓝 色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 ;房前屋后鹅黄的迎春花 、火红的山茶花正临风怒 放;田野里的油菜花金灿 灿的,在风中摇曳着;紫 云英经过一冬的洗礼,正 沐浴着春风蓬勃生长。蝴 蝶在花丛里翩飞,蜜蜂“ 嗡嗡”闹着。农家菜园里 ,春天的色彩就更浓了, 翠绿的卷心菜,红色的小 萝卜,青青的油麦菜,还 有刚刚发芽的嫩绿的豌豆 苗……小鸟在树上鸣啭, 清丽的叫声滴落在草叶上 ,空气里带看春雨的湿润 。 春天就像莫奈的油画 ,在分水塘村泼洒开来。 2021年于分水塘村有 着特殊的意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 成立100周年,也是陈望 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101周年,正是在分水塘 村那间小小的柴房里,伟 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陈望道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翻译 了《共产党宣言》。从此 ,《共产党宣言》从义乌 这个小小的村落出发,似 一股清风,驱散了中国天 空的迷雾;如一泓清泉, 注入了进步青年的心田; 似一颗火种,点燃了中国 共产党人忠诚的信念;如 一缕光,照进了中国革命 史的进程,从此掀起了波 澜壮阔的革命浪潮。 1921年7月,在《共产党 宣言》的引领下,中国共 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面 貌从此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 场合多次引用陈望道翻译 《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点赞“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习近平总书记说:“《 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 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 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 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 神家园的理论基础。” 这一伟大著作自问世 以来就放射着真理的光芒 ,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 主义战士,改变了中国, 改变了世界,影响了全球 。 回顾100多年来马克思 主义恢宏的发展与传播史 、国际共产主义壮阔的运 动史,回顾100年莱中国 共产党栉风沐雨、砥砺前 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史 ,《共产党宣言》确立的 价值理念、提出的任务使 命、阐发的理论原理、强 调的方法原则始终对共产 党人具有坐标原点的重要 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 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 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 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 之光不灭。”“为学之实, 固在践履。”《共产党宣 言》自发表以来,影响巨 大而深远。正因如此,现 在的分水塘村吸引着越来 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感受“ 真理的味道”。 “我们从上海来,之所 以过来走走,是因为心中 一直有这样一份情怀,想 来看看最早翻译《共产党 宣言》的村子。同时带上 爸爸妈妈,呼吸一下农村 的新鲜空气,感受一下浙 江新农村的美丽风光。” “我们是嘉兴来的,南 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而分水塘是马克思主义 思想的萌生地,两者有着 密切的联系。” “我们从温州来,重温 《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党 员的必修课。我以前到过 分水塘,没想到这两年分 水塘变化这么大。以前是 脏兮兮的土路,如今变成 了干干净净的大马路;原 来是一排排破烂不堪的砖 瓦房,现在成了一幢幢漂 亮的小楼房。” 明媚的春天让人的心 情同样变得明媚,早上5 点多就有客人在航拍村里 的美景。清晨,我走在整 治一新的分水塘村,听着 大家的闲聊,内心很是激 动,我眼前是一幅新中国 、新时代、新农村的壮丽 画卷—— 100多年前,陈望道在 这儿播下了信仰的种子, 如今信仰的种子已经生根 发芽。分水塘村已经成为 全国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基 地、红色培训基地——移 步换景的红色文化元素、 焕然一新的乡村布局、黛 瓦白墙的农家别院……初 春的分水塘处处焕发着生 机和活力! 不仅是分水塘。 从发掘红色文化元素 入手,义乌市城西街道以 “丝路起点、红色城西”为 抓手,全面打造“望道信 仰线”。自分水塘村而南 ,穿过诗意浓浓的“燕子 坳”何斯路村,沿着“绿水 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 长堰水库,进入有文化、 有乡愁、绿水青山环绕的 石明堂村,转而直达城西 街道党建示范村七一村和 拥有大型湿地公园的流里 塘村,再东折驻足融入陆 港电商小镇的横塘村(现 为陆港社区横塘居委会) ,再到“一带一路”“义新 欧”中欧班列的起点,全 长13千米。这一路上无不 体现出共产主义信仰的初 心,无不体现出新时代、 新农村辉煌壮阔的美好前 景和蓝图! 在习近平总书记“真理 的味道非常甜”思想精神 感召下,在陈望道红色《 共产党宣言》的引领下, 如今,义乌市城西街道“ 导语 一个时代,一篇宣言,照亮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一条信仰线,一个街道,浓缩了中国新时代的元素。 追望大道,就是追望共产主义的信仰之道,追望中华民族的复兴之道, 追望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英勇之道。 百年前,真理的火种经由义乌城西的一个小山村燎原中华大地。 百年过去,义乌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印证了信仰和真理的伟力。 后记 那日我到浙江省义乌 市城西街道采访,街道主 要负责人告诉我,义乌市 正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 造以分水塘村为核心的“ 望道信仰线”。街道同志 讲了很多设想,我不由得 越听越感兴趣。 陈望道是中国共产党 早期的创始人之一,现在 的“义新欧”中欧班列又是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 要一环。陈望道首译《共 产党宣言》的地方如今已 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大农民跟上了改革开 放的步伐,过上了小康生 活。当时我心想,“望道 信仰线,,上这几年发生 的巨大变化,信仰线上这 些村的发展,足以证明“ 真理味道非常甜”。如果 能写一写,好好挖掘和弘 扬共产主义信仰在基层的 力量,用现实全面诠释坚 守红色信仰在中华民族实 现伟大复兴中的巨大作用 ,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 “望道信仰线”是中国 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我 觉得在建党100周年的节 点上,进行这样一次采访 和写作特别有意义,可以 全景式展现“望道信仰线” 上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 幸福,为乡村振兴谋出路 的种种奋斗故事,突出红 色信仰的引领作用,品尝 这片红色土地上不断发扬 光大的真理味道。 我驻点入村深入采访 ,通过采访,我深刻感受 到,乡村振兴要有领头雁 ,在中国的乡村,胸怀远 见又能脚踏实地的引领人 越多越好。他们把根扎在 基层,带领乡村迎来一次 又一次的蜕变和腾飞。“ 望道信仰线”的打造不是 一蹴而就的,它是甘于奉 献的基层党员干部和胸怀 大局的老百姓共同努力的 结果。这些村庄衍生、变 迁和繁荣的过程,能让我 们从中窥见中国乡村振兴 的发展轨迹。 采访结束后,我静下 心来写作,用朴实的笔触 记录了“望道信仰线”在脱 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牢记 使命,奋力前行,取得令 人瞩目成就的全过程,几 易其稿完成了这部长篇报 告文学。在此我要感谢中 国作家协会、浙江省委宣 传部、浙江省作家协会、 金华市委宣传部对本书的 大力支持,感谢义乌市委 组织部、义乌市委宣传部 、义乌市文联的大力帮助 ,感谢义乌市城西街道、 义乌市陆港电商小镇以及 “望道信仰线”上各个主要 村落和节点对我采访的大 力支持和配合,为我提供 写作中需要的各种材料。 书中照片由城西街道办公 室和王志坚先生、吴优赛 先生提供,在此一并表示 感谢。 2021年3月 精彩页 此时,陈望道在这里是安全的。这个荒凉而贫瘠的山野,本身没有几户人家,而且村子里的人都是沾亲带故的。何况这是他的家,一个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一个熟悉的充满了爱和温暖的地方。 小村的长夜寂静无声,陈望道在简陋的老宅柴屋里埋头翻译着《共产党宣言》,时不时触景生情皱起眉头,时不时又微微一笑。隐隐约约地,远处传来公鸡的啼鸣声,天快亮了……又是一个不眠之夜,陈望道搁下手中的笔,舒展一下筋骨,用双手搓着脸,走出柴房。昨夜的雨雪已经过去,整个世界清亮如洗。太阳在东边的山坳下蓄势待发。 雪后初晴,一个充满光芒的日子。 想起夜晚又攻克了几个翻译的难题,陈望道心里宽松不少,这个翻译稿催得急,让他不敢有一丝懈怠。 分水塘村是陈家的祖居地,这儿的山山水水哺育了陈氏家族。1891年1月18日(清光绪十六年农历腊月初九)陈望道在分水塘村呱呱坠地,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 6岁时,陈望道背起书包到村上的私塾里,跟随张老先生攻读四书五经。他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异常,求学时有一目十行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课堂上,老先生每当发现他的注意力不十分集中,似乎在思考着别的什么问题时,就要向他提问,喊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奇怪的是他总能对答如流。这种一心二用的“高超水平”,使张老先生十分惊讶。每逢考试,别的学生忙于复习功课,他却一如往常,照样玩耍或干其他事情。家人问他何以如此,他随口回答说,读书要靠平时,岂能临时抱佛脚.搞突击。他的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在各门功课中,他尤其擅长写作,作文本上,常常布满先生用红笔画出的表示赞许的圈圈。 儿时的望道最喜欢到山坡上去玩耍。开春,自家的山上和宅前屋后一根根春笋争先恐后地冒出来,在他眼里,那是家中一笔重要的收成。 有一天,他正在山坡上玩耍,看见一个村民偷偷到他们家的山上来挖笋。他想追出去制止,母亲却劝阻他不要去追赶,告诉他,也许他们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如此,挖就挖吧,就当我们送他们就是了,不必去追回来。 陈望道的母亲张翠婠,有着早年中国农村妇女共同的美德:她乐善好施,信奉儒家思想,对弱者具有极强的同情心。逢年过节,总是慷慨解囊,接济四周乡邻;遇上荒年,她更是倾其所有帮助乡邻渡过难关。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在陈望道儿时的心田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 张翠婠从来不打骂自己的孩子,她厌恶棍棒教育,甚至不能容忍别人责打孩子,她一生与世无争,宽厚待人,无论在家族中还是在邻里间,都有极好的人缘。她要求子女课余必须坚持参加田间的各种劳动,她经常督促他们说:“你们若不参加劳动,就连粮食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地里长出来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母亲身上的种种美德,深深影响了陈望道幼时的成长道路。 陈望道的父亲陈君元虽是农民出身,识字不多,但早年曾考过武秀才,当过乡绅士,所以在村上有较高的威望。陈君元弟兄五人,他排行第二,因伯父陈孟坡膝下无子,自幼过继给伯父做嗣子。孟坡老先生去世后,陈君元继承了祖业,学会了销售靛青染料。在农闲时节,打些靛青,出售给街坊邻里,贴补家用,这在当地是一项极为普遍的副业。在上年里,村上其他人家打出来的靛青,由于种种原因一时销不出去,但又急于脱手,他便将染料全部收购下来,待到来年开春后再销售出去,就能卖个好价钱。如此经营多年,颇积攒了些家产。平日依然以务农为生,遇上农忙时节,田地自家人种不过来就雇上一两个长工。如此克勤克俭操持多年,家道渐渐殷实,于是购田置屋,成了村上的一户小康人家。 陈君元受清末维新思想的影响,颇能顺应时代潮流,他并不祈求儿孙留在身边替他经营这份家业。相反,他变卖了田地将儿女一个个送到县城去读书深造。他非常相信读书有价值,他常对儿女们说:书读在肚里,大水冲不去,大火烧不掉,强盗抢不走,无论走到哪里都管用。 他不仅将三个儿子送出去上大学,还把两个女儿也送到县城女子学校去读书。为此,曾惹得村上一些思想守旧的人非议。村人取笑他嫌“三个儿子读书读不穷,还要把两个女孩子送出去读书”。对于乡亲们的这些议论,陈君元全然不予理会,从来不曾动摇自己的决定。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