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套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读物,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红色人物故事,由纪实文学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联合打造,结合革命英烈个人的经历、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用贴近当代少年儿童的语言来讲述革命英烈的成长故事,突出革命英烈英勇不屈的形象,故事既有纪实性又有文学性,让少年儿童亲近英雄人物、感受英雄人物,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册讲述了,她组织村民为八路军做军鞋、筹集粮草; 她勇敢救助受伤的战士,带头送子上战场…… 她用一生诠释拥军爱党的赤诚之心,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戎妈妈”! 作者简介 祖翠娟,笔名秦祖,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职业撰稿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发表人物访谈、文学作品、财经评论80余篇。 目录 凄苦童年 离开沙坪村 点燃生命激情的“火种” 八路军来了 大胆剪辫子 “老会长”有威望 爱心播撒 救助小婴孩 山腰峭壁勇救八路军战士 从死神手里“抢”士兵 子弟兵的母亲 劳动最光荣 人民代表为人民 永远的“两个儿子” 戎冠秀的“传家宝”——勤俭节约 戎冠秀的“传家宝”——拥军爱党 戎冠秀的“传家宝”——坚定信仰 后记 导语 戎冠秀,女,1896年生,河北平山人,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下盘松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八路军伤病员转运站站长。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她带领全村妇女积极拥军支前,救护伤员。1941年至1943年间,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连续发动多次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戎冠秀带领全村妇女为战士们送水、送饭,转运伤员。在严重缺医少药的条件下,为了救治伤员,她想尽一切办法,用温开水清洗创伤,用中草药敷伤口,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伤员喂饭。在她的精心救护下,很多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八路军指战员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人们都亲切地称她“戎妈妈”。 后记 戎冠秀同志作为河北省 平山县普通老百姓和劳动 妇女的杰出代表,作为爱 国拥军、积极搞生产的光 辉旗帜,她的事迹感动着 无数的战士们,激励着千 千万万的老百姓,也感染 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们。 戎冠秀的离世,让战士 们失去了一位可亲可爱的“ 好妈妈”,但戎冠秀的精神 则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心中 。 《人民日报》第五版登 载了记者赵苏的《戎妈妈 ,军人为您送行》的纪念 文章:几十年的实践证明 ,您没有辜负党的期望…… 戎妈妈,军人为您送行。 您的骨灰将安放在华北烈 士陵园,您周围都是为我 们共和国流血牺牲的革命 烈士,您生前为子弟兵操 劳,死后又安息在他们中 间,您一定感到欣慰吧…… 此外,《元帅和子弟兵 的母亲》《缅怀戎冠秀同 志》《不朽的名字戎冠秀 》等多篇纪念戎冠秀生前 事迹、缅怀戎冠秀的报道 相继刊发。 时光流转,岁月匆匆。 这座绵亘数千里、盛誉 满神州、雄伟壮丽的太行 山,群峰突起,各式各样 。有的像奔腾的波涛,有 的像流泻的云层;有的像 傲气十足的雄狮,有的像 静卧的绵羊。 沿着蜿蜒盘旋的公路一 直前行,两旁是郁郁葱葱 的山林,路旁的山石层峦 叠嶂,山峰陡峭。透过雨 雾,景色婉约秀丽,婀娜 多姿。座座山峰在薄雾笼 罩下,像披了一层薄纱, 神秘而朦胧。 这美丽的太行山,在经 历了战争的洗礼后,愈发 厚重、雄浑、伟岸! 从几十年前的抗战岁月 到如今的新时代,戎冠秀 的光辉事迹在燕赵大地世 代传唱,戎冠秀的精神就 如这巍巍太行一样,永远 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 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 么清。如果有人问,请问 好老人。这位好老人,好 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 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 ,来照八路军……好老人叫 啥?名叫戎冠秀。好老人 住哪儿?家住下盘松……” 这是著名诗人田间创作 的《戎冠秀赞歌》,朴实 的诗句饱含着对“子弟兵的 母亲”戎冠秀的赞美与爱戴 。 忆苦思甜。生活在如今 和平美好的年代,翻阅戎 冠秀一件件全心全意为党 和国家无私奉献、忠诚于 党和国家的感人事迹,让 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 。 不忘本来、鉴往知来, 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才能 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政权 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 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 之不易,我们才能更加自 觉地坚守初心,更加坚定 地担当使命。 站在历史新起点,开启 新征程,青少年当拼搏奋 斗。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希 望,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 ,有理想、有担当,不惧 风雨、不畏困难,在实现 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 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 懈奋斗! 精彩页 凄苦童年 巍巍八百里太行山,座座奇峰,说不尽的雄浑。这里,春有杏花盛放,夏有树木苍翠,秋有彩林密布,冬则是无尽的苍茫。 胡塔沟的小沟岔——杨树壕村,坐落在河北省平山县太行山的深处,一个崎岖蜿蜒的山坳里。这里没有旖旎秀美的风光,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远远望去默默矗立的一排排随风而动的杨树,村名便由此而来。 1896年的立冬时节即将到来,杨树壕村的天气忽然变得更冷了,北风呼啸,草木凋零,甚是凄凉。这一天,一位名叫戎怀玉的青年汉子身穿破旧衣服、脚踩快要磨穿的鞋,正在挥动着铁斧用力砍柴。他有力的胳膊不时地挥舞着,砍着砍着,忽然一根从树上折下来的枝干直刺向他的手背,鲜血顿时冒了出来,他连忙用嘴巴抵住伤口,从地上抓起一把被太阳常年晒过的黄土掩摁在流血处,待血止住后继续砍柴。 忽然,隐约听到山下的人在喊:“戎怀玉!别砍柴啦!赶快下山,你家媳妇要生孩子了!”戎怀玉急忙收拾起散落在一边砍好的柴,拎上铁斧,飞快地往山下跑去。 戎怀玉的家就在山下的杨树林后面,是两问低矮破旧的房子。他刚跑进家门,屋子里便传来一阵响亮的啼哭声,一个幼小的生命降临人世! 她就是——戎冠秀。 母亲紧紧地把她抱在怀中,用身体温暖着她,为她遮挡着破旧门窗缝隙里“嗖嗖”而入的寒风。 没有玩具,没有新衣服,没有暖和的被褥,迎接戎冠秀的只有两问四面漏风的破房子,还有既喜悦又略带忧愁的父母。喜悦,是因为她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忧愁,是因为本就贫苦的家,又多了一份负担,这意味着生活将变得更加艰辛。 戎冠秀生下来时个子比较大,比其他婴儿要胖一点儿,所以她的小名叫“肉妮”。母亲很疼爱她,未出满月便请村里的一位教书先生为她取名“戎光秀”。 后来,由于当时山村浓重的地方口音,负责登记信息的人误把“光”听成了“冠”,“戎光秀”就变成了“戎冠秀”。 随后几年,戎冠秀又先后有了三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人和姑姑挤在两间破房子里生活。 为了让全家人都能吃上饭,勤劳的父亲除了耕种自家的一小块地,还租种了地主家的一片荒山。为了让这片荒山能够多产粮食,戎怀玉每天早上天蒙蒙亮便扛着农具上山刨土、垫土,再从山下一桶一桶地拎水浇地,汗水湿透了他破旧的衣服。看着规整好的荒田,他心里充满了对收获的期待。然而,等到秋后,收完庄稼,除去给地主交的,自己家仅剩一点儿杂粮,根本不能填饱全家人的肚子。 戎冠秀五六岁时就开始帮父亲上山砍柴,父亲在前面走,她就在后面跟着;父亲捡着粗重的柴火自己背上,把一些细小的柴火留给戎冠秀。那个时候,戎冠秀因为长得瘦小,被柴木压得都直不起腰,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加上脚下也有乱柴杂草,经常是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摔倒了。膝盖被摔破了皮,就在山上找棵野草涂一涂,再咬牙爬起来继续走…… 到了晚上,戎冠秀还要帮母亲磨豆腐,搓麻绳、捻线做鞋。因为年纪小,做得慢,一做就到了夜里2点多,不知道有多少次打瞌睡,被油灯烧了头发,针尖儿扎破了手指…… 戎冠秀七岁那年冬天的一个清早,身材瘦弱的母亲站在家里的土炕前,像往常一样为她扎好小辫子。活泼可爱的她蹦蹦跳跳在地上转了一圈,然后又去屋子外面转了一圈,回来的时候,带着满脸疑惑,开口问母亲: “娘啊,俺爹去哪里了?怎么找不到他了?” “闺女,你爹今天早上出门了。” “啥?出门了?他去哪儿了?” 母亲说:“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 “娘,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哪里呀?”戎冠秀追问。 母亲本想瞒着她,但想了想,还是把实话告诉了她:“傻闺女,你爹为让咱娘儿几个能吃饱饭,到山西五台山附近的炭窑背炭挣钱去了,那边离咱们家得有二百多里路呢!”说着说着,母亲的眼里闪出了一丝感伤,“以往每年这时候,你爹他都要去一趟啊……” 母亲的话,让懵懂的戎冠秀开始感悟到了生活的艰难。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