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没有回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是枝裕和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水俣病是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因1956年发生于日本熊本水俣市而得名。作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负面遗产,水俣事件戳破了为经济成长而忽视社会福祉的时代弊病。而在1990年,日本负责调解水俣事件纠纷的官员山内丰德,忽然自杀身亡。
山内的自杀引发媒体哗然,1991年,28岁的导演是枝裕和,因执导《可是……抛弃福祉的时代》纪录片拜访了山内的遗孀,借此走进这位官员53年的人生轨迹。过程中,是枝被山内丰德这个人物深深吸引。跟随着山内夫人的证言和山内留下的大量信件、诗歌、随笔、论文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侧影渐渐浮现出来。
在他追求做一个纯粹的人时,将他的人生变得危机四伏的“官僚”究竟是怎样的职业?
为什么他会在诗中刻上“可是”的句子,得出“云没有回答”的结论呢?
热爱诗歌的山内和文学部出身的导演是枝之间的共情,让这一记录跳脱出纪实报道的框架,平静中让人热泪盈眶,并直接影响了是枝导演两部重要作品《幻之光》《无人知晓》的诞生。
作者简介
是枝裕和,日本当代电影大师,1962年6月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是“新日本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1995年执导电影《幻之光》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导演新人奖及蕞佳摄影奖。是枝裕和擅长以细腻的手法,在平凡的事中拍出生活的味道,在生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导演电影作品包括:《无人知晓》《空气人偶》《奇迹》《如父如子》等。小说作品包括:《如父如子》《步履不停》《奇迹》《比海更深》等。
目录
序章 遗书
第一章 记忆
第二章 救助
第三章 电话
第四章 背影
第五章 代偿
第六章 误算
第七章 餐桌
第八章 不在
第九章 回家
第十章 结论
第十一章 忘却
终章 道别
后记(单行本)
山内丰德年谱
后记(文库版)
解说——与“可是”共情
序言
人们常说,无论电影
还是小说,作家的一切都
融汇在他的处女作中。如
果这一观点正确,那么对
我来说,所有一切显然不
在我的电影处女作中,而
在这部《云没有回答》的
作品中。
这部纪实作品,是在
1991年3月12日富士电视
台深夜栏目“NoNFIX”播放
的电视纪录片《可是……
抛弃福祉的时代》的基础
上,加上播放后几经采访
的内容写作完成的。
由我自行策划,并且
第一次以导演身份取材,
制作成60分钟的长节目播
放,这一过程经历了诸多
艰辛。最重要的是,对于
这类“社会派”题材我没有
采访的经验,在大学里也
从未专业学习过新闻报道
方面的知识,初出茅庐的
我,当时恐怕对什么是采
访都缺乏理解。
今天重读20年前所写
的文章,勾起了我对一些
往事的回忆。为了了解这
部纪实作品中的核心人物
——精英官僚山内丰德的
自杀事件,我打算采访当
时水俣病诉讼案的情况,
于是前往当时的环境厅宣
传科,提交了要求采访的
计划书。接待我的工作人
员表现得格外热情。然而
几天后,当我打电话去确
认时,他的态度发生了一
百八十度的转变。
“我们拒绝采访。”他开
口道。
“为什么?”我反问。
他这样回答我:“你不
是电视台的人,我们没有
义务接受你这种承包商的
采访。”
他说完挂断了电话。
之后,我又接到了电视台
报道局工作人员的来电,
对方叮嘱道:“如果承包
商擅自行动,会给我们添
乱的。”
隔着听筒,我分明感
觉到了环境厅官员说“承
包商”这个词时有意带上
了侮辱我的情绪,现在回
想起来内心不禁涌起强烈
的愤慨,但在当时我却怀
着与愤慨全然不同的心情
放下了电话。
“果然……我不是记者
啊!”
如果不是因为能力,
而是因为立场和身份,从
一开始我就被排除在了隶
属记者俱乐部并以国民“
知情权”这种冠冕堂皇的
理由从事采访活动的团体
之外,那么,我究竞凭什
么才能将摄像机和话筒对
准我的采访对象?我一边
在内心追问自己的存在意
义这类犹如青春期烦恼一
样的根本性问题,一边推
进之后的采访。这是多么
无情的人生起航啊。然而
,对于这一追问,我却出
乎意料地从采访对象那里
得到了答案。
为了了解山内丰德这
一已经不存在于世上的人
物,必须想方设法采访他
的夫人,我想。当然,我
并不打算为了让她用语言
表达丧夫之痛而将摄像机
和话筒对准她。我希望她
用山内最亲近的妻子的眼
光,来讲述山内为福祉行
政事业所做的真挚努力及
其所经历的挫折。
我前往位于町田的山
内家拜访。在被带到玄关
旁边的榻榻米房间后,我
口齿不清地结巴着说明了
采访宗旨,没有半点自信

(这种状态,就算遭
到拒绝我也无话可说……

我记得当时自己狼狈
不堪,嘴上说着话,内心
却已经放弃了一半。然而
,从山内夫人口中说出来
的话却出乎我的意料。
“虽然丈夫的死对我来
说完全是私事,但是,如
果站在他的立场思考,他
的死也具有公共性意义。
想到这一点,我觉得由我
来谈论丈夫从事的福祉事
业,应该是他所希望的。

她的视线一直没有离
开自己的手,她怀着坚定
的意志接受了我的采访请
求。这便是一切的开始。
对于当时出自她口中
并成为我采访理由的“公
共性”一词,即便在已经
过去了20年岁月的今天,
我依然在不断思考。我身
处电视台外围,从事节目
制作工作,这次采访成了
一种契机,让我认识到该
工作的意义,也是我人生
中与他人的一次不期而遇

既然人无法独自活在
世上,那么生活的一部分
就总是具有“公共性”,个
体开放式地存在于“公共
性”中。影视放送这种媒
体,以及采访这种行为,
正是为了个体在那个称为
“公共”的场合和时间中与
他人相遇,并在时有的反
复冲突中变得成熟而存在

我们不需要使用“权利
…‘义务”等意味繁杂、一
厢情愿的辞藻。仅就“影
视放送”而言,姑且不论
是否真心,从事这一工作
,意味着无论是制作人还
是影视机构,抑或是演员
、出资的赞助人、屏幕前
的观众,所有人都将它视
为遇见他人的契机,令“
公共圈”变得成熟,并参
与到建设多元化价值观和
生活方式共存的社会这一
行动中去。从结果上来看
,不可否认,其颇受欢迎

28岁的我,当然不是
在进行了如此深入思考之
后才完成节目制作的。但
是,无论是电视节目,还
是之后几经采访并出版的
纪实作品,我都力图建立
“社会性”意识,避免渲染
精英官僚自杀的轰动性主
题,无疑这种意识发挥了
作用。
尽管如此,在我自己
行将到达山内自杀身亡的
53岁这一年龄的今天。重
读这部著作,最具感染力
的描写,不是围绕具有“
公共性”的福祉事业的部
分,而是夫妻关系这一纯
属个人生活的部分。当我
觉察到这一点时深感惊诧
。这对夫妇是如何相遇的
,是如何同舟共济、同甘
共苦、生离死别,并且最
后道别的。在纪录片播出
之后的多次采访中,我目
睹了遗孀山内夫人疗伤的
过程。恐怕作为疗伤的一
导语
是枝裕和首部纪实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包含了是枝裕和一切创作的原点。
本书以真实事件探讨人心坚守,以水俣病之罪透视当代日本的制度迷思。
当良心与职责相冲突,该如何面对?当经济成长与社会福祉背道而驰,该何去何从?
后记
1991年1月10日下午5
点。
为了电视纪实节目的
采访,我在町田站坐上大
巴前往药师台。我的采访
对象是山内知子女士。她
在一个月前令人震惊的自
杀事件中,失去了丈夫。
11月起开始采访的节
目,原定内容为“描绘生
活保障的现状和问题”。
正当我以荒川区为中心的
采访推进顺利,眼看到了
最终编辑阶段,山内局长
的自杀事件铺天盖地地报
道出来。在报纸上披露的
山内局长的经历中,我发
现了生活保障行政负责人
——“厚生省社会局保护
科长”的职务,这成了我
关注山内这位官僚的契机

向知子女士采访什么

知子女士一方是否有
在电视上谈论丈夫的必要
性?
坐在摇晃的大巴里,
我这么思考着。不过。通
过对死者的友人和相关人
士的采访,我对山内丰德
这个人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他活着的时候是什么
样的?
他为什么而死?
我想从知子女士那里
获得了解上述问题的线索

那天,在放有山内遗
像的祭坛前,知子女士给
我看了一首诗,名为“可
是”。我并不关心诗写得
如何,但我在这首诗所表
达的身为一个人类的纯粹
,以及对丧失那份纯真的
不安感中,闻到了死亡的
气息。
我强烈地想去追踪将
他引向死亡的53年的人生
轨迹。
这是第一次拜访。
我对原定的节目内容
做出了大幅度调整,是年
3月12日节目以“可是……
抛弃福祉的时代”为题播
出。
制作纪录片时,先为
人物贴上弱者和强者、善
和恶等色彩标签进行区分
,对于制作者来说是最为
轻松的做法。
不容分说地将行政、
官僚归类为作恶的一方,
让善良的市民进行控诉。
将企业归类为作恶的一方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进行
描写。
将社会嵌入这种“简单
图式”,反而会让一些东
西变得模糊不清。山内丰
德这位官僚,让我注意到
了这一点。
他在“可是”这首诗中表
达的思考和愿望,彻底颠
覆了我心中的“官僚”这一
概念。我震惊于高级官僚
中竞有这种人的存在,并
为他只能因此而走上死路
一条感到愤懑不已。类似
于这样的情绪直到节目制
作完成还留存着。
节目播完后,我心中
丝毫没有淡忘山内这个人

10月29日节目再次播
放,看过片子的通草书房
。老板久保则之先生联系
我:“能否把山内的故事
写成书}”知子女士知晓
后,爽快答应了。这就是
本书出版的原委。
本书大量依据与山内
知子女士所进行的交谈而
成。她告诉我有关她丈夫
的很多事,她似乎将这一
过程当成了自我“疗伤”。
通过她的言辞,有时可以
窥见机关部门的冷酷,有
时可以浮现这对夫妇的生
活状态。
我多次拜访位于町田
的山内宅邸,倾听知子女
士的诉说,把她说的话记
录在稿纸上。
于是,有了一本书。
我现在正在为这本书
写后记。
在结束和山内丰德这
一人物两年的接触后,和
知子女士一样,我似乎也
有了些许感觉——自己可
以暂且和他说出“再见”二
字了。
1992年11月3日
是枝裕和
补记:本书中的人物
职位、单位名称等均依据
1992年12月单行本出版时
的情况。
精彩页
1990年12月5日上午8点30分。
环境厅长官北川石松乘坐的日本航空393航班从羽田机场起飞,前往鹿儿岛机场。北川等环境厅有关人员一行的目的地是熊本县水俣市。北川作为第五位对水俣病灾区进行实地视察的环境厅长官,距上一次长官视察已时隔11年。
是年9月28日,在针对水俣病事件追究政府和企业责任的诉讼案中,东京地方法院提出了庭外和解劝告,被告人熊本县政府以及涉案企业窒素公司,表明了接受庭外和解劝告的态度,与此相反,日本政府却顽固地表示拒绝接受。而患者以及媒体的指责主要集中在该诉讼案中代表日本政府的环境厅身上。北川对水俣的视察是匆忙中做出的决定,它反映了诉讼案的经过和社会舆论。
以北川为首的19人的视察团,行程安排得十分紧凑:鹿儿岛县知事、熊本县环境公害部长等人在机场迎接,随即驱车赶往熊本县;中午12点,参观水俣湾填海地区;下午1点35分,访问水俣病患者生活的明水园;下午3点,北川亲自接受患者代表提交的申诉状,之后举行记者见面会;下午7点,与细川护熙知事恳谈。
12月5日上午10点。
正当视察团搭乘的飞机快要降落在鹿儿岛机场时,一名环境厅官员在东京都町田市药师台自杀了。山内丰德,53岁,企划调整局局长。他作为水俣病诉讼案中的官方负责人,一直在为拒绝和解一事辩白。
山内在二楼自己的房间里,将一根电线绕过房梁,上吊自尽。
就在前一天,山内还计划随同长官视察水俣,12月4日刚过正午,他打电话到办公室说“我太累了,想休息一段时间”。事务次官安原正和官房长森仁美商量后决定,取消了山内的随行工作,让他在家中休养。
第一个发现山内的是知子夫人,48岁。发现时间为下午2点,距死亡推定时间已经过去四个小时。
接到局长自杀消息的北川,在熊本县的记者见面会上发表了如下谈话:
“我实在难以相信。我祈祷他的在天之灵安息。包括水俣病在内的一连串的环境问题,让我内心十分沉痛。”
在环境厅紧急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事务次官安原说:
“我知道他很累。他处理了很多棘手问题。但是,(对于自杀动机)我没有任何头绪。”
企划调整局局长是环境厅中仅次于事务次官的厅内二把手。自1990年7月10日山内就任这一职位以来,为了解决如长良川河口堰、石垣岛新机场建设等环境厅负责的诸多问题,他在各省厅间进行协调、斡旋,与政治家及大臣交涉,代表环境厅与媒体打交道。
9月28日,在东京地方法院就水俣病诉讼案提出庭外和解劝告以后,山内作为为拒绝和解立场辩护的国家方面的负责人,受到了患者和媒体的批评,成为众矢之的。进入10月,因忙于应对来自熊本、福冈等地法院接二连三的庭外和解劝告以及突然决定的北川长官视察水俣的准备工作,他顾不上回家,不是住在东京都内的商务酒店,就是在局长室的沙发上假寐,这样的状态每天都在持续。
12月6日,报纸的社会版面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被视为下任事务次官候选人的精英官僚自杀身亡事件,对于自杀原因,报纸是这么提及的。
受 “水俣行政”的夹板气
为救助政策操心过度
来自拒绝庭外和解劝告的巨大压力
——《朝日新闻》
厅内协调左右为难?
——《读卖新闻》
穷于应对和解劝告?
始终处于批判的风口浪尖
——《日本经济新闻》
成为舆论孤独的靶心
因拒绝和解遭遇批判的火力
身心俱疲选择“死亡”
——《产经新闻》
相关人士认为可能因工作过度疲劳而冲动性自杀
——《每日新闻》
环境厅方面相关人员以及媒体的看法,大多为山内由于长期以来身心疲惫而产生自杀冲动。
他是否留下遗书?
《每日新闻》报道:“名片背面有一行潦草的小字‘感谢家人’。”对于遗书的报道,其他报纸的内容也几乎相同。
放在写字台上的名片背面写着“谢谢你们”
——《朝日新闻》 名片背面有写给家人的一行草字“谢谢你们”
——《日本经济新闻》
12月8日。
在中野区的宝仙寺举行了告别仪式, 1200名相关人士参加了该仪式。
告别仪式上,山内的高中同学致悼词,悼词中引用了山内写的一首诗。
遥远的窗户
我心中拥有的遥远窗户
总有一天
我想从这扇窗户
向外眺望
总有一天
虽然这个词听来有些凄凉
啊啊 遥远的窗户
山内君,你喜欢高中时代所写的这首诗,你不也说过念给知子听?遥远的窗户,是年轻时候的你内心所拥有的憧憬吧。在你走向死亡之前,你走近那扇遥远的窗户了吗?你从那扇窗户向外眺望了吗?我想你一定没有。窗外的那份宁静、信赖,我感觉在你发现它们之前,你已经远去了。山内君,作为高官,你走的是令人羡慕不已的飞黄腾达之路。但是,你在身为官僚的同时,依然追求做一个纯粹的人。我想,这让你的人生危机四伏。
事实上,环境厅隐瞒了一件事,即山内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之外,还留下了另一份遗书,这在事件发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3: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