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有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地区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出版说明 章 有关宗教 什么叫做宗教? 世上的宗教是怎么看世间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差别吗? 中国和西方的宗教观点是共通的吗? 中西方宗教的观点,在同一个地球上,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什么样的原因会造成这种差异?是地理或人种的关系吗? 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那到底什么是真理? 西方的学术界,考古学找不到印度教的源头,是真找不到源头吗? “信”与“悟”是什么关系?何谓迷信? 宗教如何追寻生命的究竟? 中国没有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又是怎么讲宇宙的起源的? 第二章 有关学佛 “佛学”与“佛法”是否有差别? 学佛、修菩萨道,需要什么资格吗? 最近有很多年轻人学佛,这是好现象吗? 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修养是什么?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学佛时,“戒律”的意义在哪里? 初步学佛,应不应从大乘的“度人”观点着眼? 要如何走大乘的路线? 那要如何体会大乘佛的境界? 有句话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如何成为菩提? 佛教如何解释宇宙的演变? 佛教中的五大――地、水、火、风、空,彼此之间有没有互相的关系? 诚**佛,就会有好的果报吗? 真有人可以没有“?”念吗? 学佛步要学什么? 应如何看待“迷信”?是否应该破除迷信? 禅宗的“参话头”是什么用意? 普通人修行学佛,需要什么条件? 佛法是求究竟的法门,那怎么会有那么多种修证方法? 关于做人、做事、学佛、修行等各种方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要点? 学佛的人是否应该只拜佛,除了佛之外一概不拜? 学佛应向何处求法? 学佛的人是否应该拿佛的标准称量别人? 第三章 有关修行 若要讲求从小乘方法求证,基本应先做到哪些? 何谓“四禅”? 四禅八定属于“共法”,在修证佛法时有那么重要吗? 四禅会受火、水、风、地的干扰,若想对治的话,非得修白骨观不可吗? 不管从哪一种定境去修,最后是否应该要达到灭尽处定,才算是有定的境界? 禅定与修证的关系为何? “禅那”就是思维修? 佛对修行方法的“息”讲了多少? 佛如何谈修定? 何谓修定的“止”? 那么,止在什么地方? 到止的境界之后,这就算得定吗? 要达到“止”的境界,是否没有一定的程序? 所谓入定、得定,是否就与外隔绝,一切不知? 要怎么达到发而皆中? 说到佛也骂人,都发了火了,这不算动念吗? 那凡夫的喜怒哀乐起来之后,要得中节,就只能做节制了? 有看到过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个,“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就是说虽然他发怒,但心恒清净。是否可这样解释? 修定的好处――十六特胜,该如何入手以达到这个境界? 这十六特胜是什么呢? 现在这个时代,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形态都不同,如何做功德,才能真正服务社会大众? 针对目前的世界和社会状况,做功德时,有没有哪一方面要特别注意、特别强调的? 根据我所观察到的,很多在社会上做慈善业的基金会,他们的观念主要是“与恶相抗”,跟不好的、坏的东西或人对抗、作战。无形中形成了对立,是一种愤怒性的观念,您对这有什么看法? 在念咒的时候,气用完了,再吸进来时,肺部觉得不能吸了,可是又还感觉意犹未尽。这个时候再吸气,脑子里就觉得好像快要昏倒了一样,该不该放掉? 我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候能量会比较强,这时候就自然会知道一些事情,会收到或放出去一些讯息,会变得非常清楚,而不用文字沟通。可不可以说明在修行上,这一方面的过程是什么原因? 修行人想精进修道,应该吃生的食物吗? 有些男性因为修行禁欲,又练很多硬的功夫,又打拳,结果一个晚上勃起好多次,下不去,该如何对治? 念咒子时是不是应该把气导向小腹? 修定应该要什么都不想、什么都忘记吗? 这二十年当中佛教慢慢复苏,现在佛教蛮发达的。可是有许多人不信因果,甚至有许多年轻出家的人,真的也都不信因果,这样如何是好? 身边没有任何欲望根源来诱惑自己,是不是就能断除一切魔障? 出家人受人家的供养,应如何看待这些供养才不致滥用、犯戒? 第四章 有关打坐 打坐时的“气”、“息”,指的是什么? 睡着时的呼吸会缓慢而变浅,也是属于“息”的境界吗? 那胎儿也处于“息”的状态吗? 在打坐时,心和息的关系为何? 打坐修炼时,应该要“气沉丹田”吗? 打坐时,应如何让自己静下? 静坐时,应如何“数息”? 数息时的一呼一吸,呼气时用鼻子或嘴巴都无所谓吗? 那么“数息”对修定而言意义何在?要数到什么程度? 数完息,心定下来之后呢? 晚上打坐时,想睡怎么办? 打坐的时候,感觉呼吸愈来愈静,愈来愈慢,嘴巴和骨头好像都很有活力,上颚也感觉很有生命力,这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人自觉功夫做得好时,性欲就会冲动? 有些朋友七天禅七下来,单盘还好,如果是双盘的话,就有便秘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有人练习打坐引起了某些毛病,如果不管它、不吃药,一直练习打坐下去可不可以? 打坐时,脚会发酸、发冷,有没有什么可吃的药? 修行打坐时,身体酸痛、难过,静不下来,该怎么处理? 修持打坐可得身体上的喜乐,这样的喜乐可以一直追求下去吗? 第五章 有关人生 老师对“养生送死”的看法是什么? 居于上位,该如何应对下层的埋怨? 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到了成熟了就必然走向反面,如果人的生命延长,那么人的成熟也会延后吗? 什么是中国人的教育观念? 您对目前教育的看法? 谈教育问题,在我的看法,成人的榜样甚至比教育重要。现在主流的教育制度缺乏了“敬”这个观念。孩子们不懂,他们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很多事情他们不明白,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学校只是个让他们聚集的地方,但教育并没有反映到生活之中。对不对? 人如何做到“随遇而安”? 常看见一些年纪大的人,明明可享清福,却不快乐,为什么? 人做好事时,可以学会不记在心上,但遇到痛苦(即不好的事)却很难忘掉,为什么? 我女儿总说:“我要追求完美。”人追求完美,好或不好?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 人在世上,如何看“福报”? 内容推荐 本书是2000年之后,南怀瑾先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记录整理本,分为《有关宗教》、《有关学佛》、《有关修行》、《有关打坐》、《有关人生》5章,“‘信’与‘悟’是什么关系”、“普通人修行学佛,需要什么条件”、“到止的境界之后,这就算得定吗”、“晚上打坐时,想睡怎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