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再见了我的小星星/曹文轩小说集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曹文轩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该书精选了曹文轩具有代表性的数篇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分别为《灵树》《田螺》《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蓝花》《第八号街灯》《五只萤火虫》。作品融合了作者多种写作风格与写作题材,舒缓而温暖的笔触感人至深,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小学、初中统一语文教材主编之一。出版长篇小说有《草房子》《蜻蜓眼》《青铜葵花》《火印》《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细米》《大王书》《枫林渡》《穿堂风》《蝙蝠香》《萤王》《草鞋湾》《疯狗浪》等,出版系列作品有“我的儿子皮卡”“丁丁当当”“萌萌鸟”“笨笨驴”等,出版绘本有《远方》《飞翔的鸟窝》《羽毛》《柏林上空的伞》《烟》等50余种,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19卷。百余种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希腊、匿、韩、瑞典、丹麦、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阿拉伯、波斯等语种。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等重要奖项50余种。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2017年1月获影响世界杰出华人奖。 目录 灵树 田螺 再见了,我的小星星 蓝花 第八号街灯 五只萤火虫 后记 文学:另一种造屋 曹文轩获奖记录(部分) 序言 听母亲说,我小时候长 得很体面,不哭,爱笑.整 天转动着眼珠打量人、揣摩 人,很招人喜欢。长到三岁 ,我就变得有点儿“坏”了。 我到风车跟前玩儿,一不小 心,穿着一身棉衣摔到了水 渠里。我一骨碌爬上来,一 声不响地回到家,将湿衣服 全部脱掉,钻到被窝儿里。 当母亲回来要打我时,我却 一口咬定:“是爷爷把我推 到水里的。”被陷害的爷爷 不恼,反而很高兴,说:“ 这孩子长大了有出息。”当 然,长大了以后,我从未生 过害人之心,至于有无出息 ,这就很难说了。当我长到 光着身子拿根树枝在地里、 河边到处乱走时,倒也做了 不少坏事。比如在田埂上挖 陷阱让人摔跟头,将人家放 在河边的盆、碗推到深水之 中等。但我不恶,没有让人 讨厌。另有一点,不管谁逗 我(甚至用稀泥涂满我的全 身),我都未恼过。如今回 到老家时,那些大爷还常说 :“文轩小时候不会骂人。” 其实我还是骂过人的,只不 过我只在小孩儿中间骂,不 骂大人罢了。 儿时的印象很多,其中 之一就是穷。我的家乡苏北 ,以穷出名。我家一直是在 物质的窘迫中一日一日地度 过的,我对贫穷的记忆极深 刻。我吃过一回糠、一回青 草。糠是如何吃的,我记不 得了。青草是我从河边割的 。母亲在无油的铁锅中认真 地翻炒,说是给我弄一盘“ 炒韭菜”吃。我十五天才能 盼到一顿干饭,所谓干饭只 有几粒米,其余几乎全都是 胡萝卜;整天喝稀粥,真正 的稀粥,我永远忘不了那稀 粥。读中学时,每月菜金一 元五角,每天只有五分钱。 我都是初二的学生了,冬天 的棉裤还常“破绽百出”,吐 出棉絮来(当地人叫“出板油 ”),有时甚至露出一点儿臀 部,这使我在女孩子面前总 觉得害臊、无地自容,下意 识地将身子靠住墙壁或靠住 一棵树,尴尬而腼腆地向她 们憨笑。我最不耐烦的季节 是春天,青黄不接,春日又 很长,似乎漫无尽头。春天 的太阳将人的汗毛孔一一烘 得舒张开来,使人大量消耗 体内的热量。饥饿像鬼影跟 着人、撵着人。我巴望太阳 早点儿沉没,让夜的黑暗早 点儿遮住望见世界的、渴望 生命的眼睛,也遮住饥饿的 欲望。按遗传规律,我应是 一位身材伟岸的男子。然而 ,这一大好基因被营养不良 掐断了。我甚至觉得我的脑 子都被饿坏了。有一段时间 ,我竟然“粘”在地上不肯往 上长。这引起家里人的恐慌 :莫是个小矮子!常常仰视 别人,使我有一种自卑感, 特别是当我走到高个子的孩 子跟前时,莫名的压抑感便 袭上心头。大年三十晚上, 我带着要长高的渴望,勇敢 地爬门板。这是当地的一种 习俗,据说这样可以长得比 门板高。但无论我怎样努力 ,后来也没有长得比门板高 。但基因的不屈不挠.使我 忽然又拔高了一截儿。饥饿 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因此 ,现在我对吃饭很在意、很 认真,甚至很虔诚,并对不 好好吃饭的人大为不满。 但是,我又有着特别美 好而温暖的记忆。 我有一位慈祥的老祖母 。她耳聋,有一头漂亮的银 发,常拄着拐棍倚在门口向 人们极善良地微笑着。她称 呼我为“大孙子”。后来我远 行上大学了,她便日夜将我 思念。她一辈子未走出方圆 三里的地方,所以根本不知 道三里外还有一个宽广无垠 的大世界。她认为,这个世 界除了她看见的那个地方, 大概还有一处,凡出门去的 人一律是到那一处去的。因 此,她守在大路口,等待从 那个地方归来的人。一日, 她终于等到一位军人,于是 便向人家打听:“你见到我 大孙子了吗?” 母亲对我的爱是本能的 、绝对的。她似乎没有任何 食欲,我从来没见过她对哪 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 总是默默地先让孩子们享用 ,剩下的她再随便吃一点儿 。父亲的文化纯粹是自学的 ,谈不上系统,但他又几乎 是一个哲人。一次,我跑到 一个八里以外的地方看电影 ,深夜归来,饿得不成样子 ,但又懒得生火烧饭。父亲 便坐起身,披件衣服对我说 :“如果想吃,那就生火去 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 ,也应该去抱回来。”就在 那天晚上,他的话奠定了我 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还有那片独一无二的土 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 恩泽。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水乡。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 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 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 老式水车咯吱咯吱的转动声 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 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 ,瞧见的就是一大片水。在 我的脑海里所记存着的故事 ,大半与水有关。水对我的 价值绝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 的,它参与了我的性格、我 的脾气、我的人生观、我的 美学情调的构造。 这一切,使我“舞文弄墨 ”成为可能。苦难给了我幻 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 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 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 安慰自己、壮大自己、表达 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 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入 了坚忍。难怪福克纳说:“ 一位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 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 老祖母、母亲和父亲给 了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 道何谓仇恨。我从未抓住不 放地恨过任何人。我始终觉 得世界是 导语 这是一本少儿文学书,中篇小说集,具体收录了:《灵树》《田螺》《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蓝花》《第八号街灯》《五只萤火虫》。 书中的这些作品中现实与诗意融为一体,既具有作者一贯的美学风格,以洁净的语言建构古典美的世界,又极富现实意义。 后记 那是一棵健壮的大柳树 。粗硕的树干在笔直地长了 一丈高后,潇洒地打了一个 弯儿,回旋过来,又笔直地 向上长去,然后分开几权, 权生丫,丫又生丫,丫生得 不计其数,便形成一个巨大 的树冠。丈余长的柳枝,干 条万条地垂挂下来,宛如一 层层绿茵茵的帘子,把夏日 的阳光筛下来。微风轻轻一 拂,那丝丝柔韧的柳条飞扬 起来,飘逸动人。 树丫上静默地站着一只 美丽的喜鹊。它高贵地昂着 闪着紫光的颈子,两只眼睛 闪着锐利的光芒。 好多年前的一个夏日的 黄昏,正是它口衔一根柳枝 飞过空中,落在地头,将柳 枝插在土里。从此,那柳枝 便生了根,长成了眼前这棵 大柳树。 我为什么要——或者说我 为什么喜欢写作?写作时, 我感受到的状态,是一种什 么样的状态,我一直在试图 进行描述。但各种描述,都 难以令我满意。后来,有一 天,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 的、理想的表达:写作便是 建造房屋。 是的,我之所以写作, 是因为它满足了我造屋的欲 望,满足了我接受屋子的庇 荫而享受幸福和愉悦的欲求 。 我在写作,无休止地写 作;我在造屋,无休止地造 屋。 当我对此“劳作”细究, 进行无穷追问时,我发现, 其实每个人都有造屋的情结 ,区别只是造屋的方式不一 样罢了——我是在用文字造 屋:造屋情结与生俱来,而 此情结又来自人类最古老的 欲望。 记得小时候在田野上或 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 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 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 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很 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 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 的杂工。一边盖,一边想象 着这个屋子的用场。不是一 个空屋,里面还会放上床、 桌子、书柜等家什。谁谁谁 睡在哪张床上,谁谁谁坐在 桌子的哪一边,不停地说着 。一座屋子里,有很多空间 分隔,各有各的功能。有时 好商量,有时还会发生争执 ,最严重的是,可能有一个 霸道的孩子因为自己的愿望 未能得到满足,恼了,突然 一脚踩烂了马上就要竣工的 屋子。每逢这样的情况,其 他孩子也许不理那个孩子了 ,还骂他几句很难听的;也 许还会有一场激烈的打斗, 直打得鼻青脸肿哇哇地哭。 无论哪一方,都觉得事情很 重大,仿佛那真是一座实实 在在的屋子。无论是希望屋 子好好地保留在树下的,还 是肆意毁坏屋子的,完全把 这件事看成了大事。当然, 很多时候是非常美好的情景 。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在嘴 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 示这是在放庆贺的爆竹。然 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 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 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 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 。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 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 过了一阵子后,又跑回来看 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 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 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 回到了他的屋子、他的家的 面前。 孩子正在成长的过程中 ,他们需要屋子的庇护。当 狂风暴雨袭击他们时,他们 需要屋子。天寒地冻的冬季 ,这屋子里生着火炉。酷暑 难熬的夏日,四面窗户开着 ,凉风习习。黑夜降临,当 恐怖像雾在荒野中升腾时, 屋子’会让他们无所畏惧。 这屋子里,不仅有温床、美 食,还有许多好玩儿的开发 心智的器物。有高高矮矮的 书柜,屋子乃为书,而这些 书为书中之书。它们会净化 他们的灵魂,会教他们如何 做人。它们犹如一艘船,渡 他们去彼岸;它们犹如一盏 灯,导他们去远方。 对于我而言,最大的希 望,也是最大的幸福,款是 他们长大离开这些屋子数年 后,会时不时地回忆起曾经 温暖过、庇护过他们的屋子 ,而那时,正老去的他们居 然在回忆这些屋子时有了一 种乡愁——对,乡愁那样的 感觉。这在我看来,就是我 写作——造屋的圆满。 生命不息,造屋不止。 既是为我自己,更是为那些 总让我牵挂、感到悲悯的孩 子。 选自2016年在国际安徒 生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精彩页 黄昏的平原是宽广坦荡的。西垂的巨幅天幕上,烂漫着夏季落日的余晖。似乎疲倦了的乡野,静静地躺在这暗玫瑰红色中,等待着湿润的夏夜来临。远处水塘边的芦苇丛中,露出几弯牛背,驮着暮色,在缓缓移动。稀稀落落的几座茅屋,正在模糊成黑影。空气里有了让人舒适也让人惆怅的清凉。 一驾马车沿着大路,从浑然了的天地相接处朝这边驶来。 马车越来越近,后来逐渐减速,在大路边停下。 从车上下来一位年轻女子。她的穿着、身材、面容和一举一动,皆与这乡野、这茅屋、这些荷锄归家的农人形成鲜明对比。她文静而优美,眼神中含着几丝激动、几丝忧伤。她用那双眼睛,亲切而又陌生地四处打量着这片土地。当她看到那棵老柳树时,身体和嘴唇皆在这清凉的空气中微微颤动起来。 车夫将草帽扣在脸上,闭目打发颠簸的劳累去了。 树枝上,有一只似乎衰老了的喜鹊,发出一声苍凉的鸣叫,随即扇动沉重的翅膀朝她飞来。 她仰脸朝它张望,心禁不住一阵阵颤抖,举起两只细长的胳膊,把张开的十指映上天幕。她朝它摇动双手。 喜鹊扑着翅膀,一路将她引到老柳树跟前。 老柳树向前倾斜着树干,似乎要跌倒在她身上。 她伸开双臂抱住它粗糙的躯干,两股泪水早已顺着鼻梁流向嘴角。她呜咽着,叫着: “妈妈……妈妈……”她用细嫩的手在它裂开一道道缝隙的躯干上,无休止地抚摩着。 远处的村子里,有人在暮色里传着话: “大路边停着一辆马车。” “好像有一位姑娘朝那棵老柳树走去了。” 于是,有三五个人在朦胧的暮色中朝老柳树下张望。 夜色如潮,从四面八方弥漫过来,终于将一切淹没…… 秀秀的生命是恶毒的,当她在人世间发出第一声响亮的号啕时,母亲便永远地沉默了;两岁时,父亲为给她摘一枝漂在水面的花朵而失足落水,三天后,村里人在二十里外的下游水域才将他捞到。 舅舅和舅妈将一份像样的遗产连同她一起收留了。 她并无一丝悲哀,一样地张开小手嚷嚷着要吃的,一样地把一颗水果糖吮得吧唧吧唧响,一样地为空中一只飞鸟而欢呼鼓掌。她还太小。可大人们却从这种快乐里看出了几分阴险和潜伏着的危机。四岁时,她已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四周人们目光中的异样和陌生。她瞧见了一种隔膜。她无忧无虑的笑容开始减少,那明澈的眼睛里,过早地生出淡淡的忧伤。她有一个习惯:怯生生地看人的眼睛。她变得越来越敏感,像一头走出林子来到草地上的小鹿,小心翼翼地听着四周的声音,看着四周的变化。她渐渐地喜欢独自一个人做事了:独自一个人在草丛里扑蚱蜢,独自一个人在林子里捉柳花,独自一个人到水边把水浇到小鸭们的身上…… 她甚至对自己感到陌生。她坐到池塘边,心中充满疑虑,警惕地望着水中自己的面容。 五岁那年夏天,她被舅舅和舅妈领到村前地头的一棵柳树下。 舅妈说:“你命硬,得认它做妈妈。”P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