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世
辛氏家世
二十多年前,海南省一位副省长是辛氏家族的后代,他发动过续辛氏家谱的活动。有人来找我,给了我一些辛民家族的资料,很可惜我对这方面了解甚少,也没有给他们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后来听说这位本家不在海南工作了,不知有什么结果。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给我的一些家族资料也找不到了。我只记得所见家谱中的一些记述:辛氏远祖源于夏代。明洪武三年,辛氏一支由小云南乌撒卫(现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迁至山东莱阳。自始祖宽福迁居安丘后,繁衍兴旺。六世祖大司马公辛应乾,明嘉靖王戌年(1562年)进上,授兵部左侍部,封兵部尚书……到爷爷辈应该是第十六代。据此,辛家这一支落脚山东安丘,以辛宽福为始祖,时间是明代前期的永乐到宣德年间。据说爷爷辛重华兄弟七人,姐妹二人。他那一辈就已从山东经大连“闯关东”到了哈尔滨。他们先是开饭馆为生,后逐步发展起来。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或许是他们那一代人生活的生动写照。在我的记忆中,“文化大革命”前家中的一张大照片上有30多人西装革履,这是我爷爷辈大家族的全家照,那时能有这样照片的人家应该是富裕的大家庭,这张照片在“文化大革命”后就不见了。
父亲
我的父母从老家来哈尔滨投奔祖父。父亲初来时学习开汽车,那时学开汽车大概是很前沿的行当,经过口试和驾驶考试后,由市长等签发证书(据证书时间推算为1932年11月18日)。据此可以判断我父母从老家来哈尔滨的时间应该是在1932年之前。父亲得到证书后曾在警察局开车,后来也为日本人开车。我们这个家族以开汽车为职业的人不少,后来因会开车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就有四人。但父亲早年的那一段经历,在“文化大革命”中给他带来不少麻烦。
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及其堂兄都去出战勤,在东北参加过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等,又于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据父亲讲,在朝鲜时,他的部队番号是707部队,汽车团当时驻地距彭德怀所在司令部不远。那时,他在的团队有苏联的技术人员。1952年他因冻伤回国,归国途经哈尔滨时,只有母亲和姐姐同他在火车站见了一面。他住在北京的志愿军疗养院养伤。身体恢复一年后,他奉调参加东北各大军用机场的修建。后来他又在沈阳成了家,多少年来见面很少。但我念大学时,他不时来学校看我,并将他积攒下来的全国粮票和钱留给我。至今,我身边留下父亲的纪念物有两件,一件是花格的红色毛毯,大约有100年了;另一件是父亲在朝鲜战场上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的雨衣,这个雨衣展开是一块3米左右的方布,连起来可用作大帐篷,算来也有六十多年了。父亲从朝鲜回来时,还送给我一顶志愿军的草绿色军帽和因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两年以上而发的铜质纪念章,但不知何时丢掉了。
母亲
母亲用她一生的勤劳、关爱和宽容,培养我们兄弟姊妹长大成人。而待我们经济上刚能自立,她还未能享受晚年的愉悦生活,就离我们而去了。
母亲去世后我对她无以为报,只能在哈尔滨市第一个骨灰菜园——东山慕园为她买了大理石墓地,又在香港加工一烧磁像镶嵌在墓碑上,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工艺,人像至今清晰如初。这个墓园埋葬有上百位以色列人和俄罗斯人,他们已成为慕园中母亲的“邻居”。现在这个墓园已发展成哈尔滨市最大的墓园。
姐夫孙久权为母亲撰写了慕碑碑文:
先处辛门李夫人讳桂荣,山东安丘人士。性豁达,温良贤淑。幼失枯诗,早年父远赴戎旅,孤身抚育子女,手足所服,艰辛备尝,粗通文理,深明大义;澹泊自甘,唯以正直二字训诲子女,年事日高,犹操作不息,家中事无巨细,每必躬行,今子孙绕膝,正常欢乐晚年之际,歪料享年不永,猝然谢世,子孙后辈难报春晖以万一,念之不亦痛哉。谨勒石诸其高风亮节,以昭示辛氏后人。
我从念大学时就离开了家乡哈尔滨,平时很少在母亲身边,只在假期或节假日才回家看看,这也是我们这一辈人在那个时代常有的现象。在我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任职大连以后,母亲到大连看过我三次。第一次是1970年,我下乡当“五七战士”,在复县农村住了两个月,她帮我带女儿。当时小队没有电,晚上漆黑一片,母亲看到了这一切,回哈尔滨后大病一场。第二次来大连是1976年春节前,我们住在“干打垒”平房里,一天晚上正在吃饭,突然赶上海城地震,大连震感强烈。为了安全,大家不能住在家里,而是在冬天住在大连市二十五中操场上用双层木床搭的小棚内。母亲有肾病,大年三十又在当时的化物所幼儿园操场上坐了一宿,其身体实在吃不消,大年初二我们就将母亲送回哈尔滨。母亲这次来大连,连一次饺子都没有吃上。第三次来大连是1989年,我当时住在化物所“本科楼”二楼,房间面积不大。母亲只住了很短时间。那时所里刚分给我二站十一号楼六楼一套三间房,房子还未交工,母亲一定要来看看。这时她已经不能自己上六楼了,大家扶着她上楼,她总算看到我们的新房了。她十分高兴,终于放心了。每当想到这些,我总感到心酸和愧疚。为什么不能像歌曲中说的那样“常回家看看”。母亲是一个很勤奋、乐于助人、能包容的人,她在五六十户人家的大杂院当了一二十年的居民组长,当时做这些事都是义务性的,只在年终或年节时给一些慰劳品,如毛巾、床单、枕巾等。我念书用的毛巾等都是母亲的慰劳品。每次我回家,母亲都要对我讲大院的故事,母亲在大杂院中的口碑很好。我对公益事情的关心也是受母亲的影响。(P1-4)
辛勤,1939年生于哈尔滨,原籍山东安丘,催化学家。196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催化剂分子筛学组副组长,中国化学会分子光谱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齐鲁石化公司顾问,中国民盟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盟大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现代催化化学》、《现代催化研究方法》、《园体催化剂研究方法(上、下册)》、《催化研究中的原位技术》、《催化史料》、《中国催化名家(上、下册)》、《催化反应工程(上、下册)》、Spillover and Migration of Surface Species等12部专著。获得1994年“金牛类”[由于组建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做出的贡献,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教委,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现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财政部、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发该奖项]、199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紫外拉曼光谱仪的研制和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材料应用基础研究”)以及2016年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15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入选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2014年榜单(工程学科);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科学家2015年和2016年榜单(化学学科)。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完成者)。
曾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503组组长(1972~1997年)、1998年新成立的甲醇制燃料电池组(305组)组长(1908~2005年),《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分子催化》、《功能材料》、《工业催化》杂志编委,pplied science,Blect rochemistry Ac1a客座编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1999年)、炭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97~2000年)。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顾问委员,《催化学报》顾问。
自序
第一章 家世
辛氏家世
父亲
母亲
兄弟姐妹
第二章 求学少年
童年记事
兆麟小学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
哈尔滨市第二中学
第三章 吉林大学化学系五年苦读
大学的学习
大学的磨炼
毕业论文
第四章 学做科研——初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第五章 科学研究初探
学习、掌握、建立超高真空技术/系统
建立原位分子光谱方法/系统
第六章 科研活动采风
金属催化剂的表征研究花絮
筹建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点滴
实验室小记
难忘的记忆——“全家福”
同周冰博士的情缘
第七章 社会活动
民盟组织活动
农村锻炼
第八章 名师之道
回忆张大煜先生的往事
表面键的研究
同郭燮贤先生共事
同闵恩泽先生的交往
第九章 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同比利时B.Delmon教授科技合作二十年回忆
同英国利物浦大学科技合作掠影
巴黎情怀
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合作及美国行
中国-西班牙催化合作研究
意大利之旅
希腊记忆
挪威印象
和丹麦工业大学及托普索公司国际科技交流
同日本北海道大学市川胜教授的学术交流
同保加利亚P.A.Petlov教授的相识、相知
台湾情
第十章 主要科研工作与学术成果
组建实验室
主要学术专著
部分代表性学术论文
学术成果
学科综述、讲座及传记撰写
重要学术奖励
同行认同
第十一章 学会和学术委员会活动点滴
我与陈懿老师
实验室成立评估
中国催化界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艰辛历程
第十二章 参政议政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式议员”生涯
大连星海湾五十年的变迁
第十三章 退休后的活动
《催化学报》顾问工作
学术和科普讲座
组织举办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级)讲习班、现代催化化学高级讲习班
构建催化网络平台
为青年学子撰写催化和材料专业教材丛书
第十四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生可畏
附录
发表论文目录
年表
筹建中国催化史料馆
人生苦短、光阴似箭,转眼我已近袭意之年!人老了总爱回忆过去。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总有一些节点历历在目。
我不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诗书传家的家庭,童年、少年时期靠父亲军旅之中的部分薪金和姐姐做教师的薪水维持生计,生活并不富裕。但是,母亲和小学、中学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做人要忠厚、为人要正直、善待他人、积极向上等为人处世之道。中、小学的教育尤其是高中老师对我的启迪,使我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一心想念大学,并且是综合性大学。
大学
1957年我考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大学的环境、氛围、条件尤其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知识的渴求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大学期间,我除了学习化学系的四大化学,还买了物理系的四大力学的教科书并选听了部分课程,借了苏联科学院出版的《数学的概念、内容、方法和意义(上、下册)》,仔细学习了数学的各个分支的基本内容。这使我做到了知识面足够宽,这些知识给我后来的科研和对不同学科的领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除此而外,我还经常到文科教师参考室看朱光潜的美学专著、冯友兰的哲学史。我曾按着文学史和中国新文学两大系的目录阅读了许多名著(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田汉、夏衍、老舍、洪深、郑振铎等名作家的全集、选集),这些书使我大开眼界。
大学的学习丰富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造就了我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大学期间我自学了苏联科学院出版的《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上、下册)》、《形式逻辑》,逻辑学的学习使我深切感受到掌握逻辑学四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定律对一个人的概括、判断、推理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英国大哲学家弗兰两斯·培根撰写的《弗兰西斯,培根论说文集》中《论读书》、《论美》、《论高位》,其对命题的理解论述入木三分,对我影响至深,至今我保存有手抄的文稿,还不时看看。这些知识的学习逐步让我学会了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认知过程,认识到在哲理思维引导下的科学思维对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学术生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科学的本质特征是追求真理,科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从揭示自然奥秘中开拓创新。因此,搞科学研究/教学的人没有科学和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是不可想象的。按现在的讲法,创新就是:从已有的知识推论新知识的过程……这些本领使我受益终生!
大学期间我们参加了大炼钢铁、农村抗早积肥、下厂锻炼、军事训练,还参加了防化兵的训练、修水库、修长春火车站(扩建)、教学改革、大搞科研等运动。这些对教育/教学是一个冲击,但当时同学们并没有感觉到苦和累,十分愉快,有时还“兴高采烈”(以及参加工作以后当“五七战士”,进行两年农村锻炼)。这些艰苦条件下的历练使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应对任何艰难困苦!现在看,一个人在年轻时经历一些苦难也不是坏事。
在大学期间印象深刻并铭记在心、指导我一生的导师是,关实之系主任(日本东京大学毕业,二级教授)在新生入学讲话中教育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学好本事为国家多做贡献,报酬待遇不需要你们考虑,组织、国家会考虑的……这些话深深地刻入我的脑海里。现在是市场经济,强调竞争,人们的价值取向等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系主任关实之老师的理念对国家、对社会还是需要的……如何统一认识是人们要认真考虑的。大学期间的一大批老师的求真务实、刻苦教学、严谨治学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看来,大学是求知、自我完善、自我培养的最佳时期,它往往决定了人的一生。
弗兰西斯·培根谈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传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传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资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诺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需全读,读时需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如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宰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其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其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全,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其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它指导了我的学习,并让我终身受益!
走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化物所)“一锤子定终身”。当时化物所是我们心目中的科学殿堂。
我被分配到催化基础研究室张大煜先生兼组长的课题组。张先生在许多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为年轻人的发展建立平台
2007年我退体了,但是我身体还好,还可以做一些事。除了化物所顾问委员会工作外,我利用我的积累、经验和感悟,花了十年时间为年轻人的成长做了如下一些事:
(1)同化物所里网络中心同志建立化物所科普网,包括科学家论坛、催化史料、催化名家、催化网络书库、催化大讲堂栏目。科普网很受年轻人欢迎,已超过50万次点击量。
(2)为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名教授讲课,举办“现代催化研究方法”和“现代催化化学”学习班,已经有近3000人参加,受到广泛欢迎。
(3)受科学出版社邀请为研究生编写教材:《现代催化化学》、《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上、下册)》、《现代催化研究方法(新编)》(计划2018年出版)、《催化反应工程(上、下册)》、《催化史料》、《中国催化名家(上、下册)》。
(4)筹建中国催化史料馆。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经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催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已发展成催化大国。为给后人留下一些记忆,也为了对老一代催化人的怀念和激励后人,我发起筹建中国催化史料馆。相关事情正在有序进行。期望它能顺利建成!
我的这些努力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相关领导的认同,获得了各种奖项。
我花这些功夫,希望能让催化/材料界年轻人少走弯路,尽快成长!
辛勤
2018年1月29日于大连
由于辛勤多年担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并负责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工作,《催化人生--辛勤回忆录(精)》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中国催化学术界的历史。它可以让青年学子了解20世纪催化界同仁的学习、工作、生活、教书育人情况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他们是如何为中国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重大贡献的。
辛勤是我国催化学界的一代名家。他的一生扎根中科院大化所,所做工作紧紧围绕我国催化事业的崛起和壮大而展开,为我国催化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他对几十年人生路径的回忆,再现我国六七十年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现代催化科研事业的史实。《催化人生--辛勤回忆录(精)》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催化界活动的真实写照。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都是十分重要的。读者从中了解、体会、学习,汲取有用的东西,为我国的催化强国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