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自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活动为观察对象,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内部生成机制及外部传播动因的研究和对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安全的关联性分析,结合目前我国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的诸多困境,提出应从国家政治安全的战略高度,推进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创新和完善。 作者简介 舒刚,男,汉族,生于1980年11月,湖北孝感人,2005年10月入党,2006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2006年7月-2011年7月,武汉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文史、经济事业部主任,教育分社副社长;2011年9月-2014年6月,武汉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14年7月至今,供职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研究员;2017年3月起,借调至直属机关党委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网络政治传播、政治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在CSSCI来源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研究课题5项,完成内部调研咨询报告多项。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章 从政治稳定到政治安全:研究范式的转换 节 安全与政治安全 一、安全与安全研究范式 二、政治安全:安全研究议程的新拓展 第二节 政治安全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 二、政治安全与政治稳定 第三节 政治安全的核心构成要素 一、国家政权安全 二、意识形态安全 三、政治制度安全 四、政治秩序安全 第二章 网络舆情:政治安全的“双刃剑” 节 网络舆情:舆情的新形态 一、舆情与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传播动因与演变过程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动因 二、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政治安全的双重效应 一、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权安全的双重效应 二、网络舆情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双重效应 三、网络舆情对政治制度安全的双重效应 四、网络舆情对政治秩序安全的双重效应 第三章 网络舆情治理:政治安全的保障条件 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基础理论 一、不确定性、风险与网络舆情治理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多学科理论透视 第二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网络舆情治理的域外经验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中国实践 第三节 网络舆情治理对维护政治安全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舆情治理对国家政权安全的巩固 二、网络舆情治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强化 三、网络舆情治理对政治制度安全的推进 四、网络舆情治理对政治秩序安全的重构 第四章 网络舆情治理困境:政治安全的潜在隐患 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逻辑与模式 一、网络舆情治理的政府逻辑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社会逻辑 三、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缺陷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机制僵滞 三、网络舆情治理的目标异化 第三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潜在风险:基于政治安全的观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