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大排场——三英战吕布
元人郑德辉的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写的是三国早期一段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的故事。这个杂剧,出场人物众多,场面十分热闹,可说是元人杂剧中少见的大排场戏。
先说那十八路诸侯,就有袁绍、曹操、孙坚、刘表、孔融、韩升、鲍信、乔梅、王旷、韩俞、吴慎、张秀、陶谦、袁术、赵庄、刘羽、公孙瓒、田客,都是各州郡的太守。在十八路诸侯之外,便是刘备、关羽、张飞。场上共是二十一员大将,还有各路诸侯带的卒子,可见演出场面是何等盛大热闹了。
至于董卓方面,当先的是吕布,后面又簇拥着八员健将,那是杨奉、侯成、高顺、李肃、李儒、何蒙、陈廉、韩先,也各领着一彪军马。
诸侯方面,袁绍做了盟主,孙坚是监军,曹操是参谋。开战之先,袁绍分派刘表、孔融、韩升为前哨,鲍信、乔梅、王旷为左哨,韩俞、吴慎、张秀为右哨,陶谦、袁术、赵庄为合后,刘羽、公孙瓒、田客为游兵。各按方位,率领大批人马,攻取虎牢关。看起来真有气吞河岳之势。
却不料吕布才一上场,便先杀败了左哨人马,再击退右哨兵将。乘胜迫杀,十八路诸侯人马大乱。吕布率领八员健将直逼中军。袁绍出马抵敌,又是大败亏输,全军只好向后溃退。吕布得胜回营,一场恶战暂告结束。
杂剧跟着写孙坚登场。孙坚是由丑角扮演,一上来就说了一堆浑话。然后曹操上场。这曹操却不是丑角,他念的定场诗:“绰绰胸中智有余,等闲熟看五车书。恁时列鼎重茵日,方表堂堂大丈夫。”纯是个正面角色。当时孙坚请曹操入于军帐,吩咐他前往青州督运粮草,顺便招安一些埋名隐迹的英雄好汉前来协助。曹操领命,当下离了虎牢关,路经德州平原县,听说县官乃是刘备。曹操久闻刘、关、张的英名,特往相见,劝说刘、关、张到虎牢关参战。刘、关二人怕敌不过吕布,不愿前往。独有张飞坚持要去。张飞是剧中惟一主唱的角色。唱词里,有一段拿数目字嵌成的《仙吕点绛唇尾声》,十分有趣:
十载武夫闲,九(久)得兵书看。八卦阵如同等闲,七禁令将军我小看。六丁神不许将我遮拦。遮莫是五云间,四壁银山,三姓家奴,恁意儿反。二哥哥你休将我小看,凭着我这一生得村汉,我可敢半空中滴溜扑翻过那一座虎牢关。
这个杂剧是由张飞做主角。他的打扮是蟒衣,皂袍,猛髯,身挂竹节鞭。不知那时有没有脸谱。因吕布称他是环眼汉,也许他脸上还画了环眼,那么简单的脸谱也应该是有的了。
当时曹操写下一纸介绍书,嘱咐刘、关、张三人到虎牢关下会见孙坚。三人到孙坚营前求见,孙坚听说刘备是个县令,关羽是马弓手,张飞是步弓手,官位低微,就不许入营,还罚刘备躬身立在营前示众。气得张飞暴跳如雷。正在此时,吕布忽又带兵索战,孙坚吓得肚子发疼。张飞乘机闯入辕门,骂孙坚是个镴枪头。孙坚大怒,要斩张飞。恰巧曹操赶到,向孙坚说情,这才罢手。
经过曹操介绍,孙坚命刘备为粮草官,关羽为副,又命张飞为掠阵使。孙坚亲自领兵,同吕布交战。吕布这一阵又杀得孙坚大败。孙坚走入密林,使个金蝉脱壳之计,把衣甲头盔挂在枯树上走了。吕布得了衣甲头盔,命部将杨奉拿着,向董卓献功,杨奉走到半路,正巧碰上张飞,被张飞夺回孙坚的衣甲头盔。
原来孙坚大败回营,谎报自己杀败了吕布,正在说大话逞功。张飞回来,献上孙坚的衣甲头盔,当众羞辱了孙坚一番。孙坚气得又要把张飞斩首,还是曹操劝住。此时吕布又来索战,无人敢去应战,只有张飞报名出阵。
原来吕布已布置了手下八员健将,分成四路埋伏,自己亲率大军,要擒拿刘、关、张三人。当下出到阵前,同张飞厮杀,不分胜负,刘备纵马加入助战,也只打个平手。最后关羽挥舞青龙偃月刀加入作战,三员猛将杀得吕布大败亏输,逃入虎牢关,闭关不出。
杂剧最后照例是对三人加官赐赏,不在话下。
这就是在罗贯中之前民间戏剧流传的《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这个民间故事的原始性是很明显的。它把孙坚写成丑角,就同史实毫无近似之处。孙坚几次三番要杀张飞,也是近于儿戏。至于刘、关、张在这场战争中合力杀败吕布,当然只是说话人为了突出三位英雄形象而创造的情节。
史书上记载刘备参加征讨董卓,只有《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两句话:“灵帝末年,(刘)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记载如此简单,不但说书人不好讲,听众也决不会满意。所以说书人便自己来创造,而杂剧的作者也照此把它搬上舞台。
只有到了罗贯中手里,才去粗取精,加工修改,成为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到的动人的“三英战吕布”。
P40-45
刘逸生(1917-2001),原名刘日波,广东中山人。有名古典文学专家、诗人。毕业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曾任《龚自珍诗文选》编辑、《辞源》修订工作主要人员、暨南大学教授、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刘逸生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著有《唐诗小札》《宋词小札》《唐诗选讲》《唐人咏物诗评注》《古诗景物欣赏》《漫话三国》《唐诗名篇详解》《刘逸生诗词》《诗话百一抄》,主编《小说轩》《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等。
关于《三国小札》
“真三国”和“假三国”(代序)
略说罗贯中
不寻常的开篇——桃园结义
英雄也要问出处——关云长的出身
天下第一条好汉——张飞
“独破黄巾”——张飞的传奇
张角和“太平道”
东汉末年的大瘟疫
英雄出现与善恶报应
罗贯中的妙手——怒鞭督邮另有人
吕布及其赤兔马
吕布的方天画戟
舞台上的大排场——三英战吕布
数百回合的交锋
“丑角”孙坚
白脸还是红脸——复杂的曹操
曹操的兵法著作
两个悲剧人物——陈宫和吕伯奢
貂蝉果真有其人吗
石榴园里论英雄——小杨修戏弄曹阿瞒
关云长遇上好色的曹操
“汉寿亭侯”不是“汉·寿亭侯”
“五关”踪迹何处寻
关羽的四个戊午及其谥号
无处不在的关帝
少有的毒辣文字——陈琳骂曹操
荆州何以成为曹刘争夺的焦点
孔明是为了阿斗而出山——“隆中对”闹剧
《隆中对》有蓝本
诸葛孔明伪诗
果真“如鱼得水”吗——刘备与孔明的关系
不值得同情的徐庶
第一流武将——赵云
一群大显身手的青年
赤壁之战纵横谈
《三国演义》中的演义——平话“赤壁之战”
从孙权受箭到孔明借箭
孙权有强大海军
鼻涂白粉的方巾丑——蒋干
孔明借风与禳星
华容道的反推法
鲁肃与周瑜的真面目
《单刀会》这个戏
生子当如孙仲谋
铜雀台和大乔小乔
假如庞统不死三国局面可能大变
妙趣而热闹的《庞掠四郡》——张飞被困乌龙阵黄忠定计擒金全
神奇老将——黄忠
《三国演义》对魏延的污蔑
“五虎将”是小说家决定的
一场政治婚姻的悲喜剧
元代杂剧《隔江斗智》与京剧《龙凤呈祥》
勇将马超的虚虚实实——他原是悲剧人物,却给“演义”写活了
应该大书一笔的张飞巴西之战
罗贯中妙手出新招
谁来负责关羽的惨败
曹操的庞大家族
曹操不怕掘墓人——扑朔迷离的“七十二疑冢”
用古代天文学猜破的哑谜——“狮子宫中,以安神位”
曹操与“下九流”
左慈的魔术
于吉——一个大有来历的道士
“扮猪吃老虎”的书生———陆逊
关兴、张苞是“好心人的产物”
罗贯中“刀下鬼”不少——为了挽回刘、关、张的面子
洛神和曹植的爱情故事
三个皇帝与三个寡妇
黄色竟有这等魔力吗
“代汉者当塗高也”——一句挑起野心的怪语
天下军事亦难预料——“隆中对”一半成泡影
刘备也心狠手辣——一句话掉了脑袋的张裕
痛定思痛之后——论“白帝城托孤”
孔明接受托孤以后
诸葛亮为何“骂死王朗”
鲜明对照的一对——马谡与王平
《后出师表》是一篇伪作
诸葛恪是《后出师表》作伪者
《三国演义》的严重败笔——刘后主可曾怀疑孔明
木牛流马不是独轮车
孔明的妻妾及女儿——兼谈唐诗中的“峒氓”问题
《出师表》中特笔提到的人物——将军向宠
《三国演义》又一杰作——夏侯霸大放光彩
司马懿这个阴谋家
司马昭之心与钟会、邓艾之死
关索是谜一样的人物
口头“三国”拾趣
假三国之后还有假三国——关于《反三国志演义》
谈《反三国志》之“反”
替孔明“补天”的反三国戏
《三国演义》须应附上地图
关于《三国小札》
以刻苦自学终成大器的逸堂老人,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在写出蜚声国内的《唐诗小札》之后,陆续写了《宋词小札》《三国小札》,主编了《中国历代诗人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漫话丛书》两套共数十种,晚年还写了文史小品数百篇,在刊诸报章之外,并编辑出版了《史林小札》《艺林小札》《事林小札》等,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堪称贡献良多。
逸堂老人的自学,随兴趣所之,在少年时代除了古典诗歌之外,就是古典小说。他说考进香港《星岛日报》当校对,第一次发薪水,全部拿来买了一部《反三国志》。那时他虽然依旧贫困,但早已步入成熟之年了,却仍旧如此痴迷!他少年时代内心的饥渴,更可以想见。其中《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自然属于老人极为喜爱的一种。读书人大约都如此,对一部书,或一个作者,或一个问题发生了强烈兴趣,在以后的阅读中,乃至生活中、工作中,遇上有某种连带关系的触发点,就会一下被触发、点燃,寻味一番之后,会把素材和思考所得储存起来,或以记录的方式,或以记忆的方式。逸堂老人则更喜欢以剪报的方式,这大抵由于他的职业方便吧!他保存着许多剪报,有些就直接夹在有关的书页间。时间一长,这些相关资料会积累得很多,而对一个聪明人,它可以使他成为“问题专家”,或者换句话说,它可以使他在“这个问题”上,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逸堂老人对《三国演义》的知识造诣到底有多深?不好说。但他确是一个“三国迷”则不假。因此,到“文革”结束以后,应复办的《羊城晚报》之约,他就开了一个专栏叫“漫话三国”。根据晚报读者对象的要求,仍以知识性、趣味性为取向。专栏颇受欢迎,其后结集。老人为初版所作“内容提要”说:
本书以“漫话”的形式,不拘一格地谈论三国人物和故事……它传播历史知识,但又非史料的罗列,而充满了轶闻趣事;它进行艺术分析,但又非理论的说教,而从比较中给人启发;它也有史实的核查,但并非繁琐的考证,而言简意赅;它还有人物的评价,却不是长篇大论,而言之有据。本书各篇文字,都是围绕小说《三国演义》为中心来展开的,但不局限于此,而是牵针引线,将三国故事有关的民间传说,以及正史、野史的有关记载,施以取舍,分置轻重,搜罗编织而成……
它概括了《三国小札》普及性的特点和作者为文的用心。但是,在翻阅这些趣味盎然的篇章时,如果对《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下过功夫的读者,并不难感受到老人修养的深浅。也和《唐诗小札》《宋词小札》一样,他其实是运用深入浅出的笔致,看似闲来几句,却是举重若轻,在不经意中启导读者,通过有趣的话题激发他们去想象,探究和思考。这正是一本好的普及读物所具有的魔力,与大学讲义那般严肃、学究的面孔完全不同。
在读《三国小札》时,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间发现逸堂老人不时流露出来的童心———那是一个充满着求知欲望的、对书的海洋充满着好奇心的自学少年的心。且看这些篇章题目:
关于大战若干回合……另一个“巧使连环计”……不问年龄的“桃园结义”……来历不清的关羽……奇怪的“过五关”……关羽之败,谁应负责?……何来的“五虎将”?……刘后主怀疑过孔明吗?……诸葛亮为什么要痛骂王朗?……木牛流马不是独轮车……魏延是降将吗?……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刮骨与开颅……左慈的魔术……鲁肃的真正面目……民间创造的“赤壁之战”……华容道的面貌……草船借箭的来历……
从这些吉光片羽之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逸堂老人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一生阅读、探究“三国故事”的浓厚兴趣和不减热情。《三国演义》对于广大读者的魅力,从近年易中天《品三国》,结合三国的历史开讲《三国演义》而声名鹊起,又得一证。我想指出,此类普及性的漫谈的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初,逸堂老人的《三国小札》中,就已经有过成功的尝试了。
刘斯翰
2007年5月3日于童轩
刘逸生著的《三国小札》从正史、野史、民间轶闻趣事出发,以“漫话”的形式,不拘一格地谈论“三国”人物和故事。篇篇小札既言之有据,又言简意赅,且生动耐读;于细微处启示引导,激发读者想象和探究的兴趣;传播真知识、真趣味、真性情、真思考。是一本让人轻松读懂《三国演义》的名家鉴赏辞典。
刘逸生,诗词品鉴第一人,以白话邂逅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洞见人生,以人生照亮人性,在三国角逐中窥看兴替。
《三国小札》是继《唐诗小札》《宋词小札》之后,刘逸生以“鉴赏辞典”的方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穿行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无论是人物评论还是辨伪,极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引领读者从不同的维度重读三国。
本书插图均出自明末雄飞馆《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其版画精美,线条流畅,将三国故事刻画得栩栩如生。文字与图的完美结合,让读者在品“三国”之时,共飨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