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路曲,1959年6月生,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政治学研究》主编;兼任教育部政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大学教授;曾任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曾兼任山西省政治学会副会长。 作者长期从事比较政治学研究,走过了一条从一国研究到多国比较、再到理论与方法指导国别研究或案例研究的学术道路。1990年开始从事新加坡政治的研究,1996年以后研究扩展到东亚政治领域,2006年扩展到欧美政党政治领域,2009年开始对比较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关注中国与新加坡等后发展国家政治发展的比较。先后出版学术著作《新加坡现代化之路:进程、模式和文化选择》(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东亚模式与价值重构:比较政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比较政治学解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论著先后获得全国第一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西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太原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多项奖励。 曾受教育部“高级研究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多项研究项目的资助在国外十余所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演讲和访学。2013年出席“首届中国政治学30人圆桌会议”。 目录 第一章 移民社会的形成及其特色 第一节 19世纪初新加坡的社会状况 第二节 新加坡的开埠 第三节 华人移民新加坡 第四节 印度人移民新加坡 第五节 移民的定居及其意义 第六节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华人移民的特色 第二章 传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中的宗亲组织 第二节 社会发展中的地缘组织 第三节 秘密会社与社会控制 第四节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社会阶级关系 第五节 19世纪的华人首领 第六节 19世纪末期以后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冲突 第三章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殖民政府的统治 第一节 殖民政府对华人社会的政策 第二节 华人参事局的设立与政治参与 第三节 国民党的挑战 第四节 左翼运动与共产党的兴起 第四章 多元种族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各种族的移民与人口发展 第二节 种族关系 第三节 以种族为载体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第四节 多元种族主义政治的发展 第五章 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第一节 西化与儒化的历史角逐 第二节 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文化变迁 第三节 20世纪中期以来的儒化 第六章 宗教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导向 第一节 主要宗教的输入与传播 第二节 多元种族与多元宗教 第三节 多元宗教与多元语言和教育 第四节 宗教与社会经济地位 第五节 当代宗教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第六节 宗教的政治化与政府的宗教政策 第七章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政治发展进程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 第二节 政党政治的兴起 第三节 林德宪制和自治政府的成立 第四节 20世纪50年代的工潮与学潮 第五节 人民行动党的成立与发展 第六节 人民行动党内部温和派与激进派的权力角逐 第七节 争取自治的斗争 第八章 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第二节 人民行动党政府与社会主义阵线的斗争 第三节 在马来西亚联邦内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第四节 一党为主的政治体制的形成 第五节 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政治斗争 第六节 公共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现代性特色 第七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基层组织 第八节 社会组织的发展与“互赖式治理” 第九节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对新加坡的适用性 第九章 国家意识形态 第一节 文化构建与国家认同 第二节 社会政治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建国思想 第四节 国家合作主义——一种隐含的意识形态 第五节 “共同价值观”的功效和实质 第十章 工人运动与工业关系 第一节 19世纪至20世纪90年代的工人运动 第二节 合作与控制:工业关系的新模式 第三节 分离主义倾向 第十一章 反对党的压力有多大 第一节 反对政治的形成 第二节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反对党的复兴 第三节 一党为主的体制内的生存空间 第四节 反对党的崛起 第五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对党的发展 第六节 2011年的大选与政治发展 第十二章 20世纪70—0年代的政治变迁 第一节 人民行动党的自我更新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及人民行动党政府的对策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政治发展 第十三章 法治社会的建立 第一节 立法机构与司法机构的演变、结构和运作 第二节 法制社会的建立 第三节 从文化视角分析治理腐败成功的原因 第四节 新加坡法治社会构建的政治生态分析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进程 第一节 文化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社会经济性质:市场经济还是国家控制? 第三节 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第四节 市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新加坡的国有企业为什么能赢利? 第六节 国内私营企业的发展 第七节 新加坡企业家阶层的崛起 第八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第十五章 20世纪40—90年代政治参与的发展 第十六章 威权主义的功效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集中与扩展 第二节 威权主义的现代性 第三节 权威政治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功效 第十七章 转型方式 第一节 政权更替的性质和方式 第二节 执政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政治体制的特性与发展 第四节 意识形态的变迁 第十八章 “体制内”民主化的模式 第一节 “体制内”民主化范式的形成 第二节 政治现代性的累积与政治体制的发展 第三节 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是影响民主化路径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 政治制度化水平是影响民主化路径和范式的重要因素 第十九章 国家治理方式 第一节 新加坡与中国治理方式比较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后发展国家治理方式的理论及其演进 第三节 强国家与大政府:政府干预社会的不同方式 第四节 国家政治治理方式变革的基本路径 第五节 政府主导下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第二十章 现代国家的构建 第一节 殖民主义时期现代性的积累 第二节 强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其现 导语 李路曲著的《新加坡道路》正是在对新加坡的发展全貌有了一个具体而清晰的了解的基础上,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和概括。所谓一国的发展模式,实际也是其发展特色,从不同的视角看是有所不同的,需要把它放在一个特定的比较框架中来确定。新加坡模式大体上有这样几个特点:充分利用了殖民遗产,尤其是在经济、法治和行政系统中有更多的传承,在这些领域中高度开放,逐步建立起了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制、高度法治化的法律体制和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在政治领域中,一党长期执政、实行强国家的治理,同时也逐步发展起了一定程度的民主选举制度;在个人权利方面,个人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尤其是经济权利高度自由,政治权利则受到限制,但在日益扩大。实际上,这些特点也主要是以中国或发展中国家为比较对象而确定的,它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比较框架中的特征及其程度是不同的。现实更需要的是在一定的比较框架中确定其发展的“量”的变化,确定其发展模式的“度”。对于中国来说,主要是从自身的角度来关注、比较和学习新加坡的经验。 内容推荐 李路曲著的《新加坡道路》以考察新加坡开阜前后的历史为起点,对从那时至今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实的叙述,对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移民结构、社会变迁、文化选择、殖民主义、政治发展、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企业制度、政党政治、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方式等进行了探讨。是一部了解新加坡发展道路的不可多得的重要著作。 一国的发展模式或发展特色,从不同的视角看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本书在阐述新加坡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总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以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新加坡的发展特色。这种比较是把它放在世界各种发展模式之中进行观察,同时更多地以东亚各国为主要参照物,而中国一定是重要的比较对象,因此,本书对新加坡模式的探讨也要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