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服饰/中华文化元素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张志云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在人类早期文化形态中,利用植物纤维进行纺织非常普遍,我国的先民们利用葛、麻来纺衣织布,从世界的角度来说也许并不神奇。真正神奇的是丝绸,它是智慧的先民所创造的一项世界奇迹,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服饰文明独有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治丝的国家,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唯一养蚕取丝织帛的国家,曾以“丝国”闻名于世。我国传统的、高水平的蚕织技术,对世界纺织技术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

在所有天然纺织纤维中,蚕丝最长,有良好的韧性、弹性,纤细、柔软、光滑、有光泽,具有许多优良纺织特性,是一种十分理想、贵重、高级的纺织原料。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上古人们是怎么发现蚕丝,并用以纺织的。中国古代关于丝绸起源的传说很多,有两种传说最为典型:一种传说是伏羲氏化蚕桑为绵帛;另一种传说是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由于蚕丝生产起源很早,对人民生活影响很大,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象征,把它推为华夏始祖的创造发明顺理成章;又因为育蚕治丝主要是妇女的工作,将黄帝元妃嫘祖尊为发明人,也合情合理。

还有一种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蚕马”和蚕女马头娘的传说:一个少女的父亲被邻人劫走,只留下了乘马。少女的母亲说,谁能将其找回,就将女儿许配给谁。结果那匹马闻言脱缰而去,真的将父亲接回来了。母亲却忘了自己的许诺。马整日嘶鸣,不肯饮食。父亲知道原委后非常愤怒,认为马不该有此妄想,一怒之下将马杀了,晒皮于庭中。有一天,少女由此经过,马皮卷上少女飞上桑树,变作了蚕,从此这位少女就被民间奉为蚕神。

丝绸业的最初发生也许有它的偶然性。有人推测,先民或许为了吃蚕蛹才把茧层扯开,从而发现了蚕丝的纤维性能,或许是野生的茧子在风吹雨打之中自动解体,露出了细丝纤维从而被人们发现。然后经历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在植桑、养蚕、缫丝、织造等各个环节上都取得了突破,才形成了这项伟大发明。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蚕丝后,蚕桑业在商周时已发展为非常重要的产业。商代的甲骨文,有很多与蚕、桑、丝相关的文字和问询蚕事的卜辞。周代有“亲蚕”的祀典,每年春季养蚕之前都要祭祀,由王后率领命妇参加养蚕典礼。周代还设有专职机构“典丝”来掌管丝绸原料的征集、收藏和加工。当时桑树的种植非常普遍,《诗经》中有不少采桑的文字。《豳风·七月》中:“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大雅-桑柔》中也提到:“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魏风·十亩之间》中写道:“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描写的是一片繁忙的采桑景象。家蚕的人工饲养方法已比较成熟,不仅有专门的蚕室,还有一套专门的蚕具。周代蚕室一般建立于近水之旁,以利于温度和湿度的自然调节。蚕茧采下后,还需缫丝以成丝线,当时热水缫丝开始逐渐普及。

与葛麻相比,丝绸纺织无疑难度大得多,丝帛的价值也昂贵得多。因此,早期丝绸的利用并不以日常服用为主要目的,更多被用于祭祀与丧葬。从考古文物可以看出,当时贵族阶层的随葬玉器、青铜器上经常以丝绸包裹,来显示他们的身份等级和经济实力。殷墟妇好墓中,有50多件青铜礼器表面附有织物,其中约40件是丝织物。1978年12月,在福建省崇安武夷山莲花峰白崖船棺中出土了丝质衣服,其时代约在夏商代之间。周朝王、后等的朝服及祭丧大典之服用丝帛制成,周王也常用丝绸来赏赐有功之臣。

由于丝绸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战国以来,各国统治者都把加强蚕桑生产作为富国裕民之策,坚持农桑并举、耕织并重【图1—7】,劝导人民努力蚕桑。至战国末期,无论是养蚕缫丝的技术,还是丝绸纺织技术,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各种提花织机被广泛利用,这使得丝绸产量大幅度增加,丝绸产品除了能满足贵族的日常需要,还有了大量剩余,使它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丝绸被当作衣料使用,变得逐渐普及。

P17-20

作者简介
张志云,荆州竟陵人氏,70后,史学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有《明代服饰文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合著有《楚国饮食与服饰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等,并整理点校传统典籍若干部,曾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史学月刊》《故宫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历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曾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很好著作奖、湖北省出版政府奖等。
姚伟钧,1953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工艺评委,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顾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饮食研究》杂志社编委会主任。
后记

我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何尝不是如此。服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象与抽象,几乎每一方面都可成专门之学。仅以服饰形制为例,历代名目之繁杂,形制之多样,令人目眩。多少专家考文征献,搜访文物,殚精竭虑,以探求其真相与原委。写这样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书籍,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本书没有采用当下最常见的写作方式——以朝代历史为主线介绍中国传统服饰,而是根据服饰文化的特点,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叙述,希望借此让读者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传统服饰的知识结构。为了增强读者对传统服饰的直观感受,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服饰图片。

中国服饰文化博大精深,纸短言长,自然非本小书所能涵盖。且囿于本人知识结构的偏颇,自然会有挂一漏万及错误不当之处,欢迎识者批评指正。

感谢丛书主编及编委会诸先生对本书初稿提出的中肯意见,也感谢齐秀娟、胡新编辑的精心编辑!

张志云于武汉

2016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 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第一节 采葛作缔络,缉麻成缌芝

 第二节 采桑养蚕治丝帛

 第三节 植棉纺纱织棉布

第二章 彰施五色黼黻文章

 第一节 青出于蓝:传统染色技术

 第二节 五行与五色

 第三节 黼黻文章:图案纹饰

第三章 褒衣博带广袖长袍

 第一节 身服(衣服)

 第二节 首服

 第三节 足服

第四章 辨等威别贵贱

 第一节 服饰等级制度的建立与强化

 第二节 服饰等级的主要标志

第五章 遵礼从俗

 第一节 礼俗活动中的服饰

 第二节 服饰中的民俗

第六章 道器不离

 第一节 具象之器

 第二节 抽象之道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服饰指服装及各种人体装饰,主要包括冠帽、发式、妆饰、衣服、裤裳、鞋履、饰物等。服饰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而诞生,因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完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服饰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大时段。中国古代服饰即中国传统服饰,指的是有史以来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服饰,它是本书所讨论的主题。

中国传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神韵、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服饰在世界服饰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对丰富世界服饰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记录着历史和社会生活,反映着民俗风情和社会制度,承载着审美观念和民族精神,如同一部形象鲜活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唐代孔颖达在解释何谓“华夏”时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等是人们描述中华文明时最常见的词语,那么如伺理解中国乃“衣冠上国”?

首先说“衣冠”。“衣冠”的字面含义指衣帽,或泛指衣着、穿戴。但古代“衣冠”,还有其特殊含义。按照古礼,古代士以上阶层到20岁行“冠礼”(成人礼)才可用冠,戴冠是贵族身份的标志,也是男子成年的标志。《说文解字》解释“冠”时说:“冠,豢也。所以豢发,弁冕之总名也。从一,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可见“衣冠”在古代,不是个人偏好问题,而是有规矩、有“法制”的社会行为规范。因此,所谓“衣冠”,通常指的是士以上阶层按身份穿戴的冠服。如《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再如《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都是这层含义。由此而引申,“衣冠”代称缙绅、士大夫。如《汉书-杜钦传》:“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才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颜师古注:“衣冠谓士大夫也。”又如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中国历史上有“衣冠南渡”之说,反映了这一段历史事件: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因为当时随晋室南迁的尽是巨家大户、官宦士绅,故有“衣冠南渡”之谓。又因当时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中心,比南方更优越,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故这里的“衣冠”还有另一层含义:指礼教和文明。用“衣冠”来代指华夏的文明礼教,在典籍里非常普遍,如《宋史·胡铨传》:“秦桧,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这里“衣冠之俗”指汉族的礼教文明,“左衽之乡”指四夷相对落后的习俗。再如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诵佛经说下》:“知大地之广,则能敬佛;知圣王之道,行于衣冠文物之邦,则不为怪谬之谬,谓三教同源。”

……

“衣冠王国”之说,还指中国传统衣冠服饰的精美华丽。这种美,即古人所谓“黼黻文绣之美”(《礼记·郊特牲》);这种美,是“以五采(彩)彰施于五色”而作成的。我们现在常说“锦绣中华”“锦绣文章”,富丽华美的丝绸服饰正是中国传统服饰的杰出代表,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象征。《后汉书·西南夷传》:“织成文章如绫锦。”这里“文章”的意思就是“繁杂的花纹”。又如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粲烂兮。”这里的“文章”是指“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中国的丝织品种类繁多,而以织锦为重,色彩斑斓、工艺复杂的织锦,成为华夏衣冠的一朵奇葩。因此,不难理解人们常以“锦绣文章”“锦绣中华”来指代华夏文明。

“衣冠王国”的本质在于中国传统衣冠服饰的制度化。华夏文明的核心是礼仪文化,而礼仪文化与服制不可分,甚至可说是植根于服制的。历朝历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华夏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其中,对于冠服的形制、色彩、纹样和佩饰的质地、样式,无不有严格的规定。“以礼治国”和“衣冠之治”,成为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服制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等级文化,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一部中国传统服饰史,也是一部中国服饰制度发展史。

总之,服饰在中华文明中有特殊之地位,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中国在世界上享有“衣冠王国”的盛誉,中国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服装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本书分为六章,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从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色彩、纹饰、形制、等级制度、礼俗等多个层面展开讨论,旨在道器结合,既介绍器物,又分析制度、行为(风俗习惯)和观念,以把握其核心,揭示隐含在其中的中华文化元素。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元素》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型普及类丛书,共14册,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采取“即器即道”的撰写方法,试图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昭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流变和前行方向。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读可悦目、思可悦心、藏可上架。本书是其中的《服饰》分册,由张志云著。

编辑推荐

张志云著的这本《中华文化元素:服饰》分为六章,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从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色彩、纹饰、形制、等级制度、礼俗等多个层面展开讨论,旨在道器结合,既介绍器物,又分析制度、行为(风俗习惯)和观念,以把握其核心,揭示隐含在其中的中华文化元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6: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