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小孩子都会长大,只有一个例外。很快,他们就会知道自己将来会长大。温迪是这样子知道这一点的:她两岁的时候,有一天正在花园里面玩着,就摘了一朵花攥在手里,向妈妈跑去。我猜呀,她那副小模样肯定相当地招人喜爱,因为达林太太手按着胸口,嚷道:“哎,你若是永远这么大,那该多好哦!”她们之间在这个话题上的交流就这么多,可是从那时起,温迪就知道了自己免不了会长大。小孩子满两岁以后都会知道的。两岁是新的起点。
当然啦,他们住在十四号。温迪出世之前,她妈妈是这个家里的首要人物。她是一位可爱的太太,有一个浪漫的头脑和一张甜美但是爱嘲弄人的嘴。她的浪漫头脑就像从谜一样的东方传过来的小套盒,一只套一只,无论你打开多少只,总会发现里面还有一只。她那张甜美又爱嘲弄人的嘴上有一个吻,温迪老是得不到,可它就在那儿,挂在右边嘴角上,明显极了。
达林先生是这样子赢得她的芳心的:有许多位先生,当她还是个女孩儿的时候,他们都是男孩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自己爱上了她,就奔跑着去她家向她求婚。只有达林先生例外。他雇了一辆马车抢先赶到,于是得到了她。达林先生得到了她的一切,只除了那只最里面的盒子和那个吻。他一直不知道有那只盒子,对于那个吻他最终也放弃了求取。温迪认为拿破仑有可能得到它,但在我的想象之中,我能看见他兴冲冲地来,然后气呼呼地摔门而去。
达林先生常常对温迪吹牛,说她妈妈不仅爱他,而且敬重他。他是那种很高深的人,懂得股票和股份什么的。当然啦,并没有人真的明白这种事情,但达林先生很像是个行家。他经常说什么股票上涨啦,股份下降啦。以他的语气神态,仿佛任何一个女人都该敬重他似的。
达林太太结婚时穿了一身洁白的婚纱。婚后,一开始她把家用账记得清清楚楚,几乎是快快活活地做这件事,仿佛是在做游戏一样,连一个汤菜头也不遗漏。但是没多久,整个大菜花都落下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脸庞的婴儿画像。在本该记下合计数字的地方,她画上了一个个小人儿。他们是达林太太心里面的猜想。
温迪第一个出世,接下来是约翰,然后是迈克尔。
温迪出世后的一两个礼拜里,爸爸妈妈对能否养活她没有信心,因为家里又添了一张吃饭的嘴。达林先生有了女儿感到得意非凡,但他是个非常实诚的人。他坐在达林太太的床沿上,握着她的手,计算各种花销,达林太太则用哀求的目光看着他。她的想法是,管它将来怎么样,都要冒险试一试。但这不是达林先生的行事方式,他的做法是拿着一支铅笔一张纸先把账算清楚。假如她在一边出主意扰乱他,他就只好从头再来。 “别打断我,”他会这样央求她,“我这儿有一英镑十七先令,办公室里还有两先令六便士。我可以断掉办公室里的那顿咖啡,大概省下十先令,就有两英镑九先令六便士了。加上你身边的十八英镑三便士,加起来是三英镑九先令七便士 ,再加上我存折上的五英镑零先令零便士,总数是八英镑九先令七便士……那是谁在动?……八英镑九先令七便士,小数点进位七……别说话,是我自己的声音……还有你借给上门求贷的那个人的一英镑……安静些,孩子……小数点进位,孩子……瞧,让你给搞乱了吧!……我说的是不是九英镑九先令七便士?是的,我说的是九英镑九先令七便士。问题是,靠九英镑九先令七便士,我们能不能撑上一年?”
“当然能行的,乔治。”她嚷道j但她为了袒护温迪,这样说是有失偏颇的。他们夫妻俩,真正有威势的还是他。
“别忘了腮腺炎,”他用差不多是恐吓的语气警告她说,然后接着往下算,“腮腺炎一英镑,就记这个数吧,不过我敢说,更可能要三十先令呢……别说话……麻疹一英镑五先令,风疹半个几尼,加起来两英镑十五先令六便士……别摇你那根手指头……百日咳,就算十五先令吧……”他就这样接着往下算,每次合计的结果都不一样。不过最后温迪总算过了关,腮腺炎减到了十二先令六便士,两种疹子合二为一来诊治。
约翰出世时,也是这样子紧张激动了一番;轮到迈克尔的时候,情势就更是险恶。但是两兄弟都留住了,并且很快你就会看到三个孩子排成一列,在保姆的陪伴下,去富尔森小姐的幼稚园上学。
P2-5
詹姆斯·马修·巴利(1860-1937):1860年出生于苏格兰中东部小镇奇利缪尔一个纺织工人家庭,后移居伦敦,与夫人玛丽`安塞尔住在贝斯沃特大道100号,从那里可以望见伦敦肯辛顿公园一年四季的风景。
在此期间,巴利写下英国儿童文学史传世经典《彼得·潘》。该书很早以戏剧形式出现,1911年作者将其改编为小说。作品中的“梦幻岛(neverland)”成为人们对逝去童年的优选寄托。
1937年6月,詹姆斯·马修·巴利在因肺病去世之前,将代表作《彼得·潘》的版权送给伦敦奥尔蒙德大街儿童医院,用以表达自己对孩子们永远的爱。
代表作:《小白鸟》《彼得·潘》。
对孩子来说,《彼得·潘》从来不是一本简单的书。
——英国学者杰奎琳-罗斯
这是一部富有想象力的杰作,是这个地球上很少能接触到的完美的东西。
——美国著名演员强尼·德普
孩子们哪有不想飞的,哪有不想到荒漠野外去探险的,哪有不盼着拿枪弄棒和坏人打斗一场的?我看完了这场戏回家,一路上心里萦绕的都是彼得-潘,好几天不能忘的景象就是彼得·潘。那时候我不满三十岁,好像深深感到青春不再的哀伤。彼得·潘曾对海盗胡克说:“我是青春,我是永恒。”然而,彼得·潘,你离我越来越远了。
——中国作家梁实秋
等你长大成人,开始有烦恼了,可能会想:要是不长大,没有烦恼,那该多好。
也许,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许多人喜欢《彼得·潘》这本书的原因就在这儿。因为,彼得·潘是个不愿意长大,而且能够永远不长大的孩子。
我梦见过自己在天上飞,如果你也梦见过,那么很可能另外有许多人也梦见过自己在天上飞。我想,这是许多人喜欢《彼得·潘》的第二个原因。因为在天上飞的梦想在这本书里实现了。
还有一个原因我要在这儿告诉你:这个故事的叙述方式也很有趣。作者用一些很正式的书面语来叙述故事,但说话口吻有时又很孩子气。他还一本正经地讲一些挺好笑的事,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挖苦书里面的一些人物,那种效果,就像一个人讲笑话时自己一点儿也不笑一样。
故事本身当然也特别好玩,具体情节我不会告诉你,应该你自己去读。如果你已经了解到一些,可以假装什么也不知道,那样去读才有意思。我想说的是,故事里真实和梦境融合在一起,你完全分不清楚,也根本不想分清楚。写这样一个故事是非常需要想象力的,我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相信你也会。
你有可能会反对我,说那不是想象,因为书里面那些孩子就跟你和你周围的孩子一样。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做法,他们说的话,他们的快乐和不快乐,他们那些好笑的地方,他们之间的温情与不和,他们叽叽喳喳喧闹的场景……温暖的爱,可爱的稚气,男孩子喜欢打杀的天性……都是真的。我要告诉你,都是假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只不过这本书的作者特别喜欢孩子,了解孩子,而且,写这本书的灵感,就是从他的朋友戴维斯家的几个孩子那儿来的,其中一个孩子的名字就叫彼得!不信,你可以去网上找一部电影看,它的名字叫《寻找梦幻岛》。那是一部传记电影,里面的事情基本上是真的。
那些奇异的事情,比如星星的好奇心,比如人在天上飞,比如美人鱼玩彩虹泡泡游戏,比如小孩子同海盗打仗……它们看起来那么真实,是因为作者太有想象力,把细节描述得那么真实、有趣、温情、生动和自然。我想,他写那些事情的时候,可能自己也像小孩子一样,分不清真实与梦幻了。那些事情当然只可能在梦里面发生。整个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奇幻的梦。
我知道,我再怎么说,也无法说服你,更不会使你失去读这本书的兴趣。但不管你怎么想,我还是要说:作者也暗示书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因为他说得很清楚,那个岛是每个人小时候在梦里见到的,名字叫Neverlland,乌有岛。有人译作永无乡,有人译作梦幻岛,但我觉得译作“乌有岛”更贴切,更符合原著的文字风格。为这个译名我费了很多脑筋,犹豫了很久。不管怎么说吧,它的意思就是:没有的,不存在的,不可能有的!书里面的事情都是假的!乌有岛的一切都是我们童年的梦!
也许,就像温迪当男孩儿们的妈妈一样,整个故事都在“假装”,故事里所有人都在过家家,包括那些海盗:他们居然想把温迪抢过去做他们的妈妈。也许可以说,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游戏,一个爱妈妈的游戏。
我忘记向你介绍j下作者了:,詹姆斯·马修·巴利(1860—1937),英国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是戏剧。《彼得·潘》是他的代表作,先有童话剧,然后改写成童话小说,首版于1904年。99年后的2003年,根据小说《彼得·潘》拍成的同名电影上映。
你会说:“一百多年了,大家仍然喜欢这个故事,还拍成电影,请你不要再说这个故事的坏话了。”
是啊,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很扫兴。我为什么要阻止你,这本书的读者,做一个美丽而奇幻的梦呢?在梦里面,你也许会沾上仙尘,在大海上空飞呀飞。
好吧,你就忘了上面我说的那些话,开始读下面的故事吧。
张炽恒
2014年8月13日于南通
由詹姆斯·马修·巴利著的《彼得·潘》讲述了小女孩温蒂和两个弟弟约翰、迈克尔跟随小飞侠彼得·潘来到神奇之境梦幻岛并在那里生活的故事。故事中的梦幻岛是一个虚构的地方,在那里有无恶不作的海盗船长胡克,有印第安公主虎莲,还有无数的美人鱼以及仙子。温蒂和两个弟弟最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并逐渐将梦幻岛的生活遗忘。故事的结尾,彼得·潘再次出现在温蒂家的窗口,发现温蒂早已为人妇,而温蒂的女儿简则代替温蒂开始了新的冒险旅程。
在英国首府伦敦的海德公园中塑有一座小男孩的雕像,是这座中央公园的标志之一,这个小男孩就是英国人心中永远长不大的少年——彼得·潘。
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J·K·罗琳亲自向全世界朗诵了能代表这个国度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本书不叫《哈利·波特》,而叫《彼得·潘》。
《彼得·潘》是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的代表作——英国人心目中的国民童话。
《彼得·潘》作品历经百余年,不仅仅是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其所包含的丰富哲学内涵也同样适合成人阅读,是具有隐喻性的童话。它将带领你找回失去的时光,教会你曾经懂得却已忘却的纯真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