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革命失败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开始对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一大批作家走上了逃避现实的道路,脱离时代和社会的地方文学风行一时。这一时期最大的作家是施托姆。
普法战争后,德国自上而下统一了全国。虽说普法战争对德国而言,开辟了一个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时代,但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并没有取得足以傲视其他欧洲强国的成就。这一时期,德国文学有所谓的“模拟文学”流派,他们在撰述作品时一味模仿古典文学,缺乏创造性。自然主义运动也在这一时期开启,它的代表作家是霍普特曼。
自然主义运动大胆地暴露社会黑暗,打破沉闷艺术创作氛围,事无巨细地描述现实生活,但对艺术构思的价值认识不足。霍普特曼以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逐步走上象征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从而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例如《沉钟》中出现的“钟”的意象就极富象征意味。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沉钟社”的名字就来自霍普特曼的这部名剧,这个文学团体以剧中铸钟者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勉。
进入到20世纪,德国文学在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印象主义和新浪漫主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产生的表现主义。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权,接着是法西斯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部分进步作家被迫流亡国外,形成了“流亡文学”。
里尔克是德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代表作品有诗集《祈祷书》《杜伊诺哀歌》等。他的诗歌作品注重韵律,比喻奇特,在精细的雕琢中流溢神秘的色彩。
现代派虽盛极一时,但取得最大文学成就的还是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亨利希·曼、托马斯·曼和黑塞。托马斯·曼和亨利希·曼兄弟二人的长篇小说都反映了德国在时代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冲突,但两者有显著不同的艺术风格。前者主要接受的是俄国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后者倾向于法国现实主义传统,在风格、语言上受法国作家的影响较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德国文学流派纷繁,风格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德国作家黑塞、伯尔、格拉斯、穆勒等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证明了深沉厚重且富有思辨精神的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德国制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并非一开始就那么独特优异。其实,德国文学在很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追赶他国的状态。正因为长时期思想文化上的滞后,德意志民族最能博采众长化为已有。例如,莎士比亚对德国文学就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学者曾评论说,没有莎翁的直接影响恐怕就没有德国戏剧的登堂入室。但在同一时期,莎翁对拉丁民族尤其是法国的影响就要小得多。在歌德那里,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多种文化思想艺术因素的综合: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及东方的哲学思想等等。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再加上歌德自己的创造才能和不懈的努力,才使得这位天才成为世界级的大文豪。
德国文学是谨严精审的,绝不会流于浅薄皮毛。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告诫世人,不可在外在仪式和教义那里去求得宗教的实质,而要从人的精神的深处去发现宗教。我们解读德国文学作品,同样需要沉静下来,在作品的深处去发现德国文学,品味德国文学的魅力。(P10-11)